區間表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區間表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三浦しをん寫的 強風吹拂(二版)【平裝雙面書衣愛藏版】 和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的 BiCYCLE CLUB 國際中文版 7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王裕仁所指導 吳昱劭的 應用卷積神經網路與資料增強技術改善混凝土抗壓強度預測 (2021),提出區間表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混凝土抗壓強度、非破壞檢測、卷積神經網路、資料增強技術、圖像辨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高雅慧所指導 吳律萱的 台灣抗憂鬱藥品使用與中風風險的關係 (2019),提出因為有 抗憂鬱藥、中風、自控病例系列研究、傾向得分匹配、年齡、暴露時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區間表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區間表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強風吹拂(二版)【平裝雙面書衣愛藏版】

為了解決區間表示的問題,作者三浦しをん 這樣論述:

跑步究竟是什麼? 你,為了什麼而跑?     ◆直木賞名作家三浦紫苑費時六年採訪、創作之超大型代表作!   ◆改編同名漫畫、電影、廣播劇、舞臺劇、動畫,全面攻佔日本出版界與影視、表演界!   ◆2007年本屋大賞第三名!亞馬遜讀者★好評數最高!讀者感動好評按讚至今!   ◆日本知名藝術家山口晃「大和繪」原版書封X台灣名漫畫家阮光民「人物設定」     ★   雜牌軍是要怎麼跟名牌大學比啦!   但是清瀨說:長跑不是比速度,而是比心裡放什麼東西     弱校有弱校的風格,   我們要的,可不只是冠軍!   ★     看漫畫、打麻將、睡覺、吃火鍋……然後,跑217公里?   這是什麼神展開的

人生啦?!     破爛公寓「竹青莊」裡十名怪咖組成的雜牌軍,一群被趕鴨子上架的烏合之眾,竟想挑戰日本最古老、難度最高的「箱根驛傳」──全日本大學生心中最熱血的戰場!     竹青莊房客心裡異口同聲OS:沒辦法,因為清瀨說:「讓我們一起攻頂吧!」(顯示為無奈、不甘願狀)     清瀨一定瘋了!這可不是那種阿公阿嬤也能報名、隨時可以棄權納涼的慈善盃路跑,而是來回長達217.9公里的巨型大隊接力賽!喔不,他是認真的!為此他還從路邊撿回偷麵包練跑步(誤)的大一學弟藏原走,終於湊成十人參賽……     竹青莊成員:一對白目又聒噪的雙胞胎+不當明星很可惜的俊帥漫畫宅男+尼古丁中毒的萬年留級生+通過司法考

試的毒舌菁英+熱愛日本文化的黑人留學生+綽號神童的老實好青年+百發百中的猜謎王……     這一群怪咖,長年來毫不客氣拿人家(清瀨灰二)的、理所當然吃人家(清瀨灰二)的,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落入人家(當然就是清瀨灰二)暗中設下的陷阱,最後不得不踏上全力以赴跑到吐的不歸路……     「驛傳」源自古代傳令制,「驛」即官道上每隔一段固定距離設置的「驛場」,從早年以「驛馬」代步傳令,到後來演變為「飛腳」,由人快步傳遞。     「驛傳」接力賽,象徵著一種使命必達的精神,每一棒跑者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計任何代價,將身上的「接力帶」傳到下一棒夥伴的手中。驛傳,少了任何一個夥伴都不可能達成。     跑下

去!雖然只有一個人,卻又不是一個人!想見到夥伴,好想快點到那裡,跟夥伴會合……這樣的渴望,這輩子從來不曾如此強烈!     這支怪咖雜牌軍最後能否創造「箱根驛傳」史上的最大奇蹟?不到最後一棒,沒人知道答案!但他們這一路在汗水、受傷、爭執、迷惘中前進,竟不知不覺贏得世間所有人夢寐以求、人生難得的最大獎:愛與羈絆──三浦紫苑心中的最高創作原則!   各領域不約而同熱血按讚推薦     作家:小說家/王聰威、青年作家/冒牌生、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旅日作家/張維中     運動家: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超馬媽媽/邱淑容     藝人:人氣樂團/八三夭、魔幻力量、知名演員/張鈞甯

區間表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中捷運又傳出列車故障,21日上午7點多,列車在高鐵台中站的二號月台,因為煞車系統故障無法駛離。中捷公司宣布大慶站到高鐵站區間停駛,以公車接駁,初步了解是煞車系統的斷路器跳脫,一個多小時後全線恢復,影響大約600名旅客。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11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應用卷積神經網路與資料增強技術改善混凝土抗壓強度預測

為了解決區間表示的問題,作者吳昱劭 這樣論述:

混凝土為當今土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各式工程中,混凝土品質優劣 對於結構物的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混凝土抗壓強度之品質評估上時常 使用非破壞檢測方式進行測量,以避免鑽心試驗對結構本體產生應力集中的情 況發生。經過去文獻中得知,透過非破壞檢測測量混凝土抗壓強度時有 15%~20%之誤差範圍,故本研究採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混凝土抗壓強度之 預測,搜集某大樓之非破壞檢測(反彈錘試驗及超音波波速試驗)數據與鑽心 抗壓試驗數據,施測點位共 100 組,將非破壞數值轉換為圖片表示,但由於初 始之資料量不足以訓練預測模型,因此利用資料增強技術增加訓練樣本。根據 不同誤差範圍建立三種預測模型區間,透

過圖像辨識方法辨識圖中特徵值,進 而推估其抗壓強度範圍,研究結果如下所示:1. 模型經訓練完成後,利用測試樣本評估其模型準確度得知,三種模型之準 確率皆高於 80%以上,證明模型具有其效益。2. 有別以往預測混凝土抗壓強度之方法,將預測結果以區間表示而並非數值, 透過模型之結果應證此方法可行。3. 利用資料增強技術改善訓練樣本不足的情況,可降低訓練過程中過度擬合 的情況,有效提升模型訓練成效。由上述可知,可利用卷積神經網路建立混凝土抗壓強度預測模型,以模型所預測之區間評估混凝土品質,以確保結構物之安全及穩定。

BiCYCLE CLUB 國際中文版 79

為了解決區間表示的問題,作者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 這樣論述:

  甫結束的環法自行車賽,本期帶大家一起回顧經典瞬間,透過攝影作品,再次回味比賽時的熱情和美景。   世界著名的三大賽事,環法、環西、環義自行車賽,環西自行車賽因為這個事件,持續發酵,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1985年,傳說西班牙人合力把蘇格蘭選手即將到手的冠軍偷走了。雖然20多年過去了,仍為車迷所津津樂道。   「彩虹車衣」象徵著世界自行車錦標賽冠軍的無上光榮,代表奧運五環的精神色彩,穿上這件車衣是所有選手的目標。但為何會成為一種詛咒呢?本刊記者用另一種角度來解讀「世界冠軍彩虹車衣」的遭遇,是福是禍各有不同的觀點。不用成績速度來認識杜志濠,用杜志濠來認識杜志濠。今年暑

假,台灣的年輕選手杜志濠到義大利去比賽,帶回屬於自己特殊經歷的五件事,除了學習義大利車隊的訓練方式,欣賞歐洲選手的野性,也在賽事中發現魔鬼和天使,給自己更好更高更遠的挑戰目標。   捷安特在國內推薦了四位優異選手,陳玄曄、李廷威、張誌盛、何彥誼,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車手,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今年也到西班牙的車隊學習,參加比賽。四個人都很興奮,有這個機會到歐洲大開眼界,朝自己的目標更進一步。   時值秋天,即將展開台灣KOM的武嶺挑戰賽,本期的專輯,一邊涼爽的爬山,一邊輕鬆的的欣賞美景,讓騎車爬坡成為一種會微笑的運動。資深騎士管‧洋介,介紹實用的上坡騎乘技巧,活用兩種抽車方式,推和拉的時機及骨

關節和腰部力量的運用,掌握自己的心率區間,搭配有氧運動的輕鬆爬坡法。   訓練狂人兼醫師Ran表示,輕鬆的「慢騎」,才是通往速度提升的最短路徑。並且善用心跳表及功率計的「科學數值」。到底慢騎要如何提升速度?POL最新最有效的訓練方法,慢騎加上高強度的間歇訓練組合搭配,來提升自我的運動表現,慢騎真的這麼如夢如畫嗎?   SHIMANO的新利器,可將踩踏力量視覺化的功率計,SHIMANO的DURA ACE R9200系列及ULTEGRA R8100系列的功率計,可將踩踏時對踏板施加的方向及力道,用向量方式來表示,不僅可在Wahoo 及 Garmin自行車碼表上即時顯示向量資訊。配合SHIMAN

O CONNECT Lab使用之下,可檢查或分析騎乘過程中所有的數據,讓我們再次認識SHIMANO它創造的系統,並介紹具體的應用方式。   POLE-POLE為斯瓦希里語中,「悠遊、慢下來」的意思,以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為主,從千葉縣銚子市的銚子車站前,至和歌山縣和歌山市的加大港,全長大約1400公里,超大規模的自行車道,在太平洋岸附設自行車道道標示及休息站等設備。被當地譽為「天然自行車道」。跟著野營系女子ちょもか小姐,來一趟輕鬆愜意的單車散步,不能快只能慢慢騎的旅行!   「睜大你的雙眼,每一天都讓自己迎接世界給你的驚喜」。保路.馬提利,一位追逐光影的職業攝影師,旅行世界各地,專門拍攝自行車

運動競賽,探險活動、台灣KOM比賽,因為帕奧的三位自行車選手,開啟了他對自行車運動攝影的熱情,想說的想表達的感動,都透過他的攝影作品傳達出來。

台灣抗憂鬱藥品使用與中風風險的關係

為了解決區間表示的問題,作者吳律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1.抗憂鬱藥的不良反應:抗憂鬱藥被廣泛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雙極性疾病(bipolar disorder),焦慮症,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或減輕神經性疼痛。但在抗憂鬱藥產生良好的療效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副作用,最常見包括嗜睡、噁心、口乾、便秘、體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礙。近年來,一些發生率低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中風與腸胃道出血,也被提出討論。2.中風與抗憂鬱藥的研究:2014年一項meta-analysis研究報告顯示,使用SSRI的病人,其缺血性中風(OR, 1.48; 95%CI, 1.08-2.02

; I2 = 83.9%)和出血性中風(OR, 1.32; 95%CI, 1.02-1.71; I2 = 74.9%)的風險都會增加。但此項meta-analysis所納入的文章都非隨機對照研究,且文章之間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很高。而自2014年後除了一項世代研究發現使用SSRI的病人其中風的比例較高(p 〈0.01)之外;其他研究則顯示使用抗憂鬱藥並不會顯著增加中風風險。因此,究竟使用抗憂鬱藥是否與中風風險相關,至今仍存在著爭議。3.先前研究的干擾因子與限制:過去的研究皆為世代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等非隨機觀察性研究中,如何處理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s)

一直是重要的議題。由於過去大多數研究是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風險,使得兩組之間年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病史、使用抗凝血劑,與吸煙和飲酒等的分佈也可能不同。這些問題都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另外,超過半數的研究納入的是抗憂鬱藥的現行使用者(prevalent users),如果風險隨時間變化,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偏差。另外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究並未將曾經發生過中風的病人排除,也會導致這些研究所感興趣的結果「中風」的發生可能會受先前中風的影響。4.年齡重要嗎?大多數病人初次使用抗憂鬱藥都是在輕年或中年時期,但過去只有少數研究曾討論不同年齡的抗憂鬱藥使用者的中風風險,而在這之中,多數研究都將受試者限

制在患有重度憂鬱症的病人,或者僅針對使用SSRI的病人進行分析。在研究設計中限制了病人使用抗憂鬱藥的適應症或使用的抗憂鬱藥品種類,會導致這些研究存在著外推性(generalizability)的問題。再者,某些研究並未將使用抗憂鬱藥之前曾經中風的病人從研究中排除,使得這些研究的結果可能被高估。至今,年齡對於抗憂鬱藥使用和中風風險關係的影響仍未知,由於預期年輕人在中風後會比老年人有更長的存活時間,所以長期照護會形成醫療保健系統和照護人員(通常是家人)的巨大負擔,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設計來闡明不同年齡的抗憂鬱藥使用者的中風風險。5.使用抗憂鬱藥後多久會發生中風?使用抗憂鬱藥後,通常需要至少4週

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會在開始治療後的短時間內出現。過去只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使用SSRI後中風的病人,約20%是發生在初始治療後的6個月內。先前的研究發現,病人在接受抗憂鬱藥治療後1至3週內,體內的血小板功能以及腦血流量會明顯的降低;然而對於使用抗憂鬱藥後多快會發生中風仍然未知。6.自我控制病例系列(self-controlled case-series, SCCS)研究設計:SCCS研究只納入有發生事件的病人,並針對病人個體內(within individual)藥品暴露與非暴露期間進行風險的比較,提供了另一種流行病學方法來評估暴露與結果之間的關聯。由於是病

人的自我比較,因此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潛在干擾因子,例如遺傳因子、性別、生活習慣、居住地、社會經濟地位、潛在疾病的嚴重性,甚至無法測量的干擾因子都可以被移除。7.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世代研究設計:傾向評分(propensity score)的概念是透過每個病人的可觀察變項來衡量特定個體接受治療的機率。PSM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平衡治療組和未治療組中的干擾因子,因此可以更準確地估算治療效果。研究目的:首先我們使用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NHID)進行了SCCS研

究,以評估抗憂鬱藥使用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然後進行了PSM世代研究,以驗證我們在SCCS研究中的發現。在此研究中,我們還描述了在不同年齡層和暴露時間下,抗憂鬱藥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研究1 – SCCS研究1.設計與設置:此SCCS研究使用臺灣NHID,從2010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納入初次使用抗憂鬱藥治療的病人(≥18歲),且有因首次中風而住院的病人。2.抗憂鬱藥與中風的定義: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定義為在NHID中有ATC代碼N06A之抗憂鬱藥處方記錄的病人,並排除在初次服用抗憂鬱藥前36個月內有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我們透過住院病人資料庫(inpatient datab

ase)中的主要或次要診斷為ICD-9-CM 430-434來確認病人發生中風事件,並排除首次中風前36個月內曾經有中風診斷的病人,和首次中風前30天內診斷為腦損傷的病人(ICD-9-CM:800-804,850-854)。3.暴露和風險期:風險期(risk period)定義為抗憂鬱藥治療開始到結束或改藥的期間,而基線期(baseline period)則為未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時間。我們將研究的主要觀察期設置為自初次接受抗憂鬱藥治療之日起的180天內。4.統計分析:使用條件Poisson回歸計算發病率比率(Incidence rate ratios, IRRs),以估計相較於基線期,病人在風

險期發生第一次中風的風險。計算結果以95%的置信區間表示。5.分層分析:此SCCS研究會針對中風類型,性別,抗憂鬱藥類別,病人是否患有重度憂鬱症、失智症、或精神分裂進行分層分析。此外,我們也將病人分為三個年齡層進行分析,包括(1)18~44歲、(2)45~64歲和(3)≥65歲。最後,我們把風險期分為五個暴露期風險區間進行分析,包括(1)1~7天、(2)8~14天、(3)15~28天、(4)29~90天,和(5)91~180天。研究2 – PSM世代研究:1.設計與設置:此研究與SCCS研究同樣使用了臺灣NHID,納入從2010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18歲

)。首次開立抗憂鬱藥處方的日期則定義為指標日期(index date)。2.抗憂鬱藥與中風的定義: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和中風的定義就如同SCCS研究中的定義。在此PSM世代研究中,我們排除指標日期前36個月內診斷為中風的病人,以及首次中風前30天內診斷為腦損傷的病人(ICD-9-CM:800-804,850-854)。本研究的觀察期(observation period)設定為從指標日期起算的180天時間內,且將在研究的觀察期內換用其他抗抑鬱藥、停用抗憂鬱藥、死亡,或中風的患者列為設限(censor)。3.統計分析: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

egression)模型分析抗憂鬱藥使用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此分析採用雙尾(two-sided)統計檢定,在0.05的顯著性水準下進行,統計結果以95%的置信區間呈現。4.分層分析:分層分析以及年齡層分析的變項與分組皆與SCCS研究相同。此外,此研究也採用SCCS研究對風險期的時間區分,將抗憂鬱藥的暴露時間分成五個暴露期風險區間,使用二項式廣義估計方程式(binomial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在SCCS研究中共納入了53,510名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其中超過一半(56.26%)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9歲。我們發現在初次使用抗憂

鬱藥後的180天內中風風險會增加(IRRs, 1.18; 95% CI, 1.13-1.23),並且此風險在初次用藥後的7天內最高(IRRs, 3.91; 95% CI, 2.60-5.88)。在PSM世代研究中,納入了1,072,922名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和1,072,922名匹配的未使用抗憂鬱藥者。在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中,年輕人佔37.25%,成年人佔38.53%,老年人佔24.23%。我們發現使用抗憂鬱藥的中風風險是未使用者的3.01倍(95% CI, 2.79-3.24)。另外,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年輕病人,其中風風險比未使用者高3.68倍(95% CI, 2.56-5.29),

而在成年人中則是3.08倍(95% CI, 2.65-3.58),然後在老年人是2.42倍(95% CI, 2.22-2.63)。在年輕人中與使用TCA相關的中風風險最高(HR, 4.14; 95%CI, 2.39-7.15)。 在成年人(HR, 4.14; 95%CI, 2.24-7.67)和老年人(HR, 2.90; 95%CI, 1.89-4.47)中,則是與使用SNRI相關的中風風險最高。而在暴露時間方面,與SCCS的結果相似,為初次使用抗憂鬱藥治療後7天內中風風險最高(OR, 3.91; 95% CI, 2.60-5.88)。研究結論:成人使用抗憂鬱藥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年齡越輕,風險

越高。在年輕人中建議避免選擇TCA做為首選藥物,至於在成年人和老年人則建議避免選擇SNRI做為首選藥物。另外,須注意初次接受抗憂鬱藥的一周內,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本研究的結果在SCCS研究和傾向得分匹配世代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結論,為臨床治療的病人安全性提供了寶貴而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