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公所紓困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桃園市蘆竹區公所- #1萬元急難紓困金申請辦法 #紓 ... - Facebook也說明:1萬元急難紓困金申請辦法 #紓困就是救急#簡便流程高效率跟大家說明如何申請無加保勞工 ... 同時#沒有加入軍公教勞農等社會保險,以及#沒有領取其他政府紓困補助,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丘昌泰所指導 張雅華的 基層員工工作情緒與基層領導風格之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北市某區公所為例 (2021),提出區公所紓困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層官僚、轉換型領導、領導風格、工作情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王曉丹所指導 李采俞的 重拾「常」與「異」的自主詮釋──身心障礙者的法意識 (2020),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權利身分遞迴理論、標籤、刻板印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區公所紓困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急難紓困追加1萬元,五張圖教你這樣領 - 遠見雜誌則補充:因應疫情衝擊,政府擴大紓困,但許多民眾卻霧煞煞! ... 玉蘭花、流動攤商、個人接案等共34萬人;二是農漁民,約140萬人,5月6日起開始在區公所申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區公所紓困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區公所紓困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快報!快報!》
紓困特別預算黨團協商
四項原住民族預算通過
~高金素梅2021.06.17

立法院臨時會審查「紓困特別預算案」,經過一整天的黨團協商,我的四項預算主決議都獲得通過,感謝朝野黨團對原住民族的支持。四項主決議如下:

《第95案主決議》
案由:為辦理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原住民個人,原住民族團體、地方文化館與部落大學之防疫與紓困計畫,有關說明事項之防治與紓困計劃所需預算,責成原民會負責協調整合各部會相關紓困辦法,予以落實。
說明:
1、 本次追加預算,屬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管之政策皆未納入防疫與紓困計畫辦理,已實質造成原鄉公所執行防疫政策及原住民個人、團體紓困無門。
2、 教育部辦理社區大學紓困方案,相同性質屬原民會主辦之部落大學卻無紓困。
3、 經濟部辦理會展補貼及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傳統市場及夜市更新改善衛生安全設施,屬原民會主管補助原鄉公所辦理之大型展售與風景區公共造產市集卻無紓困。
4、 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及文化部皆辦理紓困貸款或利息補貼、展延等方案,屬原民會辦理之原住民相關貸款卻無納入紓困範圍。
5、 交通部辦理觀光旅遊業紓困,農委會辦理實際從事漁業勞動之漁民生活補貼,屬原民會與農委會林務局輔導之原住民及部落生態旅遊團體卻無紓困及補貼。
6、 衛福部辦理多元管道衛教宣導與補助地方政府防疫動員,然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及部落團體為防堵疫情與人員流動所設立之防疫站,所需經費卻由原民會以公務預算內調支應,實不符防疫推動之積極作為。
7、 文化部辦理藝文團體及場館紓困方案,屬原民會主管之原住民族藝文工作者、團體及地方文化館卻毫無紓困及補貼。

《第197案主決議》
教育部主管之紓困計畫,應考量原鄉各級學校與一般地區之差異,有關廚工、娃娃車司機、鐘點代課教師、未具本職之課後照顧服務人員等工作人員,應從寬認定納入紓困計畫。

《第198案主決議》
教育部補助辦理家庭經濟受疫情影響之學生紓困措施,應考量多數經濟弱勢家庭學生及建教生為貼補家計與生活費至職場打工之高中職學生,應納入紓困措施。

《199案主決議》
教育部應考量停課後原鄉各級學校執行防疫工作、線上教學與居家學習,克服經濟弱勢家庭學生設施設備不足,避免產生學習落差。

基層員工工作情緒與基層領導風格之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北市某區公所為例

為了解決區公所紓困補助的問題,作者張雅華 這樣論述:

鑒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區公所於2020年1月至今協助居家檢疫、疫苗施打等防疫工作以及受理擴大急難紓困方案補助申請,造成基層區公所工作負荷及櫃檯人滿為患「紓困之亂」及2021年「疫苗之亂」等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層公務員情緒來源及情緒管理限制與障礙;主管運用何種領導風格對基層公務員情緒之 影響;主管如何進行轉換型領導才能提升基層官員之工作士氣。 本研究以Michael Lipsky的基層官僚理論(street-level bureaucracy)、Daniel Goleman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及Bass & Avo

lio(1994)轉換型領導(Transformation Leader) 與交易型領導(Trasactional leader)為理論基礎。釐清基層公務員在新冠肺炎疫情前與疫情間工作情緒狀態,防疫任務執行狀況與問題,以及主管領導協助基層公務員情緒方法,以全臺居家檢疫人數最多的臺北市之某區公所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 經訪談發現疫情期間防疫工作人員均屬負向情緒,基層公務員情緒管理具中等以上層級,員工個性正向者除自我情緒管理佳也影響他人,受訪主管領導風格以轉換型為主,部分情境以交易型領導風格來帶領團隊,主管轉換型領導風格與員工工作情緒具有正向影響,工作性質及個性影響工作情緒相

當大,同儕及組織文化對於工作情緒具影響力。透過深度訪談後,針對受訪者提出問題,就三面向給予政策建議,一、對於機關基層工作制度與環境的建議,二、機關主管的建議以及三、員工情緒管理的建議。

重拾「常」與「異」的自主詮釋──身心障礙者的法意識

為了解決區公所紓困補助的問題,作者李采俞 這樣論述:

障礙者遭受就業歧視時,經常面臨是否以及如何主張權利的困境,其法意識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處於隨時可能變動的狀態。David M. Engel與Frank W. Munger(2003)的「權利身分遞迴理論」,著眼於障礙者主張權利與身分認同(identity)之間不斷相互建構的過程,卻未研究障礙者主張權利而遭受阻礙,或是結果不如預期時,遞迴的過程所受到的影響。本研究透過訪談障礙者,探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工作場域)障礙者如何面對不平等與歧視?過去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如何影響其對法律的看法?障礙者在建構其身分認同時,如何回應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本研究透過滾雪球抽樣,訪談11名符合領取身障證

明資格,且有過正職工作經驗之障礙者,從他們的生命故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他們如何感受周遭旁人的態度及對自己的影響等方面,分析障礙者建構法意識和身分認同的社會過程。本研究發現,在身分與法意識遞迴的過程中,障礙者是否「現身」主張權利的選擇,即為其展現法意識的方式,由於背後涉及情緒、情感及「常與異」界線的衡量,因此障礙者最終不一定會選擇主張權利。對障礙者而言,由於「常與異」的界線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使得其法意識不斷隨之變動,權利主張與身分認同的遞迴也因此變得複雜,障礙者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中以在概念光譜間尋找自己覺得舒適的定位,他們透過重新詮釋「常與異」的過程,建構其是否現身、如何現身的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