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獨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北韓獨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olinKahl寫的 疫後震盪效應:防疫政治學與世界秩序的崩潰 和茱麗葉.莫莉耶多里安.馬洛維克的 北韓一百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燎原出版 和立緒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張聖琳所指導 黃仁志的 1970年代後的臺灣農村發展體制 (2019),提出北韓獨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農村發展、農村發展治理、體制研究、基礎體制、複合體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蔡育岱所指導 陳英曉的 金正日與六方會談:議題選擇與政策困境(1994-2011) (2011),提出因為有 金正日、主體思想、先軍政治、六方會談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韓獨裁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韓獨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疫後震盪效應:防疫政治學與世界秩序的崩潰

為了解決北韓獨裁的問題,作者ColinKahl 這樣論述:

「疫情不可免,但流行病是可選。」 一場疫病大流行兩年過去了,對社會的震撼效應依然餘波盪漾 疫後世界該何去何從,它打破的舊世界秩序又該如何修復?     唯一從多方面回顧過去700多個日子防疫作戰失敗與成功的故事。這是一場全人類的浩劫!我們不能忘記,單一疫病全球超過5億確診(數字還在新增當中),突破620萬死亡的大流行,留給我們是哪些教訓!全世界從一開始的無關痛癢、事不關己,到最後的驚嚇,乃至於惶恐,彷彿末日電影般的場景發生在我們的周遭。COVID-19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成了你我這一世代人類不想要的共同記憶。封城、隔離、口罩、疫苗、足跡已經成了我們的日常,消毒、量體溫、篩檢變成了習慣。疫情

發生之前的生活,彷彿是另存在別個世代的記憶。何時才能夠恢復COVID-19發生前的日子?我們還回得去嗎?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是從哪裡開始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它沒有給我們太多時間反應,在一轉眼間,病毒殺向了亞洲、美洲、歐洲、中東,任何飛機可以到達的地方,病毒就可以傳播,全球危在旦夕,就地避難、停止活動成了我們唯一能夠殺死它的手段。最後發現,病毒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滅絕,變種讓它更為兇猛,一時之間,人們束手無策。政治人物病急亂投醫,不再相信科學,專家都被擱在一旁,更加深了疫情的發展。大國沒有肩負起本該有的任務,全世界亂成一鍋粥,病毒也找到機會繼續孳生了。本該引領

民眾走出困境的首長,紛紛出爐奇奇怪怪的解藥,民粹主義還沒有打敗病毒,人民卻快速地感染、病倒了。面對第一擊,我們是輸了!     兩位美國主要的國家安全專家,從對世界各地官員的訪談和廣泛的研究,提出民粹民族主義和大國競爭,如何導致對百年來最嚴重疫病採取令人丟失性命的糟糕應對方式的經過。對有史以來最詭異、影響最重大的這些日子,道出最真實的觀察結果。根據COVID-19對全球的影響,以及它將在21世紀對美國和世界秩序產生的震盪效應,作者提出鏗鏘有力的主張。     COVID-19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秩序給打亂了。它不僅僅破壞了衛生健康這種事,最重要的,維繫人類即有秩序的社會、經濟、內政,甚至是地緣政

治的布局都遭受到破壞。大國利用醫療物資作為外交手段,逼迫小國就範,甚至趁人之危,大搞大外宣,全球一致對抗單一危機的倡議,最後淪為口號。各國為了自保,紛紛關閉邊境,禁止航班入境。短短幾個月時間,二十多年來在消除極端貧困方面取得的成績完全付諸流水。多年努力建立的全球化、地球村,一夕之間全都灰飛煙滅。原本已經脆弱的國家更是進一步遭到掏空。美中醞釀中的衝突白熱化,民主國家與威權主義在全球的角力愈演愈烈。這是一場真正的全球危機。     一場COVID-19讓人類現出了最醜陋的那一面。國際合作幾乎完全崩解,世界主要領袖話不投機,幾乎根本沒有溝通。各國在機場搶物資、停止醫療物資的出口或強制對方要出口的畫面

還歷歷在目。危難之際,人類展現的是叢林原則,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疫苗競賽成了各國要主宰他人或保護自己的靈丹妙藥,該是先保命還是要兼顧權勢呢?作者的結論,需要集體應對,唯有團結一致,人類才可能滅絕病毒或減低災害。     在下一次全球疫病大流行到來之前——作者預警一定會再來——人類會有補考的機會嗎?是時候檢視這兩年的錯誤,檢討我們的缺失,參考成功的案例,盤點將來我們要如何應對。面對下一次的攻擊,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二十人專家、學者為本書把關、審閱、建議:   喬希‧巴斯比,奧斯汀大學林頓‧詹森學院副教授   戴雅門,史丹福大學教授   法蘭西斯‧加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兼基辛格全球事務

中心主任   布魯斯‧瓊斯,布魯金斯研究院副院長   康寧迪,美國國際開發署COVID任務小組執行主任   史都華‧派翠克,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   雷戴克,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夏皮羅,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主任   維克多,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創新與公共政策教授   布萊克維爾,前外交官、政治學者   布蘭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季辛吉全球事務中心特聘教授   富利洛夫,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執行董事   大衛‧高頓,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地緣經濟學暨戰略資深顧問   妮亞‧金恩,美國亞斯本戰略集團執行長   愛德華‧魯斯,英國《金融時報

》駐美國首席評論員   麥艾文,白宮國安會前亞洲事務資深主任   大衛‧米勒班,國際救援委員會執行長兼會長   雅莎.蒙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實踐副教授   蕭可,美國企業研究院外交與國防政策總監   歐漢龍,布魯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本書特點     1.作者的專家背景,加上訪問的其他當事者,還原疫情爆發以來的種種事件與經過   2.從遠因到近源,清楚說明疫情失控之後的那些荒腔走板的糟糕應對   3.本書要檢討的是歷史,而非個人,如何再應對可怕的疫病是這本書的重點   4.從多方面去理解,疫情影響的不單單是衛生議題,也是經濟、內政、外交等問題   鄭重推薦     

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好評推薦     跨黨派現、卸任美國高階官員重量級好評推薦   這本雄心勃勃且引人入勝的書,由美國兩位主要的戰略專家撰寫,將這場疫病擺放在歷史脈絡中,並為我們在這場危機之後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國際體系提供了重要建議。——瑪德琳‧歐布萊特 (Madeleine Albright),柯林頓時期國務卿     作者是我國兩位重要的地緣政治和美國外交政策專家。本書針對全球如何應對COVID-19、疫情在全球產生的後果,以及它對國際秩序的未來具有什麼意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觀察。——蘇珊‧賴斯 (Susan Rice),歐巴馬時期國務卿 現任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主委     以歷

史、報導和真正的全球視角為基礎,這是引領我們如何向前邁進、不可或缺的歷史初稿和藍圖。——班‧羅德斯 (Ben Rhodes),歐巴馬時期副國家安全顧問     美國醫生拉瑞‧布瑞里安 ( Larry Brilliant) 曾經說過:「疫情是不可避免的。流行病是可以選擇的。」本書及時、抓住重點,提出必要的行動呼籲,展示政府、國際組織和公民必須採取的步驟,以便為我們所有人提供更可靠和永續的安全。——薩曼莎‧鮑爾 (Samantha Power),歐巴馬時期駐聯合國大使現任國際開發總署署長     兩位對當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有最敏銳觀察的作者所撰寫,一本最及時、有見地、發人深省的書。他們的分

析應該讓所有關心美國外交政策行為的人停下來深思。他們的建議為未來的美國政府指出了一條重要的前進路徑。——菲歐娜‧希爾(Fiona Hill),川普時期白宮國家安全會議歐洲暨俄羅斯事務資深主任     COVID-19疫情加速並暴露了已經破敗的國際秩序的現有狀況。我想不出還有那兩位比作者更好的觀察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巨大的轉變時刻,以及它對美國戰略的意義。本書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它既重要又及時。——威廉‧伯恩斯 (William J. Burns),歐巴馬時期副國務卿現任中央情報局局長

北韓獨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北韓YouTuber」vs.「搞笑諾貝爾」。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北韓YouTuber」獲得67.3%的票數。

向來神秘兮兮的北韓,現在大外宣手法升級了!找來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年輕「小姐姐」當起YouTuber,揭密平壤人民的生活。

有一支「事實查核」的影片,內容就是一名年輕女生說,最近北韓被西方媒體抹黑,因為疫情關係經濟快崩潰,還出現恐慌囤貨潮,她要實地走訪查證,然後就走進一間非常整潔明亮的超市,旁邊的顧客很悠哉地選購商品,然後這個小清新YouTuber就訪問了一些顧客,看看物價有沒有因為疫情而上漲。最後再用英文駁斥說:「在對抗COVID-19的戰爭中,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假新聞!」還有另一支是帶觀眾直擊北韓夜生活,青年節演唱會,然後就看到台下觀眾對著台上唱愛國歌曲、唱軍歌、唱聲樂的歌手「很刻意地」揮手、打拍子!還有一支影片內容是,一個7歲小女孩在一個北韓豪宅裡,裝模作樣地彈鋼琴,然後還要小跳步跑回自己房間,幫窗台上的盆栽澆水,反正就是要強調「北韓人民一點也不窮喔~」。

這次北韓大外宣不用以往的國寶主播「李春姬」,換成年輕妹妹就是因為想要跟國際接軌,《紐約時報》就有說到,金正恩上台後大力推動國家現代化,對外宣傳也跟著與時俱進,試圖利用新媒體來翻轉外界對北韓獨裁、落後的刻板印象,營造北韓更加現代化、更友善的一面,金正恩當然也是聰明人,YouTube這種低成本的媒體,就成為平壤當局的最新武器。而且用年輕妹妹也比較賞心悅目嘛,不然找李春姬來拍大外宣,這麼慷慨激昂,觀眾可能覺得北韓要打過來了。

有專家分析,北韓會有這樣的轉變,或許是因為明白他們「擋不住外國勢力入侵」,也就是來自南韓的流行文化,所以乾脆就接受它,而且還打算轉守為攻,想做出能與外界匹敵的內容。你認為金正恩辦得到嗎?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1970年代後的臺灣農村發展體制

為了解決北韓獨裁的問題,作者黃仁志 這樣論述:

「農村發展」是在面對總體變遷和農村結構改變的情況下,以特定的農村願景圖象為目標所採取的規範性和組織性行動。要理解臺灣農村發展特質和運作樣貌,必須在歷史的變動軌跡中,掌握國家如何將因應國際局勢而轉譯的發展目標,透過各種相關的政策計畫和資源分配策略,佈署於農業與農村的行動體系之中,並以此形塑能與發展目標相互接合的行動體制。本研究即以「體制研究」的觀點,以戰後至1970年代的農政發展成果為基礎,探討1970年代後各階段臺灣農村發展的體制運作結構與特質。「體制」是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詞彙,而體制研究則是著重於政策制度、治理模式和行為策略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以特定事務的發展或維繫為運作目標。現實中的體制從

來不是獨立存在,涉及政治的各種事務運作往往是諸多體制運作的結果,因而必須以「複合體制」的概念來加以掌握。而以體制論點所探討的農村發展研究,則是強調主導治理模式的影響力來源,並先後提出外源式發展、內源式發展,和新內源式發展等不同類型的體制運作模式。這些體制類型如何對農村發展模式產生影響,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戰後土地改革,是遷占者國家在「以物質資源調配策略鞏固執政穩定性」的政治目標下,透過改變土地所有權和耕作收益分配模式的策略,強化改由國家汲取農耕收益的正當性與可行性,並以此組構出「土改增產體制」。而在1970年代的國際局勢巨變中,國家作為影響農業與農村發展最主要的調節機器之角色更為明顯。如何調

度國內的農工資源安排,既加速由農轉工的推展進程以強化國際經濟角色,又能避免快速的城鄉移民造成都市部門的治理負擔,成為國家策劃發展策略的核心命題,而農村則是在工業化的浪潮中演化出「農村工業化複合體制」。1990年代之後,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則是使國內社會的意見能夠轉化為對國家施政規劃的壓力,並使農政體系浮現三生架構,進入「農村三生化複合體制」階段。但競逐經濟自由化利益的資本,也成為國家在轉為民選政治體系後不易調解的力量,更突顯出當時政府在「參與全球化」、「維繫國家主權」,和「推動政治民主化」三者之間左支右絀。2000年之後,在總統與地方首長選舉中持續變動的政黨輪替過程,使兩岸政經關係的

經營策略成為影響國內政策布局的重大變數;而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環境災害,以及人口結構高齡化對於農村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都各自引發施政對策的需求,使農村在面對資源多功能應用的需求下,形成「農村後生產複合體制」。從臺灣的經驗來看,影響「農村發展」的政策架構之所以演化成一個複合式的運作體系,是隨議題事務分化而產生的內部專殊化導致,使戰後初期的農地改革、農業強化、農家改善,逐漸分化為農地利用、農業產銷、農村建設,和環境生態等四個專殊化的基礎體制,並從戰後初期的「土改增產體制」,逐漸走向「農村後生產體制」。在此一複合體制的演化過程中,也為臺灣農村發展留下三個有待解決的難題:發展效益難題、統合機制難題,以及

不確定性難題。如何在複合體制的運作中解決這些難題,將是影響後續農村發展是否有所進展的關鍵。臺灣的農村發展經驗也顯示,單純以發展動力來源的內、外之分,並不足以分析農村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和行動特質,而是必須深入探討其內、外動力的層級結構樣貌和運作特性,並以此反饋農村發展體制論點的理論內涵。面對未來持續發生的趨勢變遷,以及其所帶來的新課題與新政策,如何從農村發展體制的分析成果中,找到更深入的研究課題和對應的政策規劃框架,更是農村發展研究者與規劃工作者未竟的挑戰。

北韓一百問

為了解決北韓獨裁的問題,作者茱麗葉.莫莉耶多里安.馬洛維克 這樣論述:

  一百問揭開北韓之謎   透過國際媒體多年來所簡化、誇張的圖像,北韓向來被呈現為「殺人不眨眼的血腥獨裁政權」,而今,這個遠東的神祕國度正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兀自走在自身別具一格的發展路徑上。   作為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王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歷經第一代的金日成、第二代的金正日,如今已傳到第三代的金正恩。一九九○年代北韓大飢荒爆發後,新社會悄然成形。現在的北韓逐步走向開放,限制逐一放寬,商業活動、交易買賣、投資及儲蓄越發熱絡。市場經濟已然出現,消費社會在成形。   儘管國際社會將北韓塑造為「一顆未爆彈」,但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那一邊,一個「新紀元」已然揭開序幕。被媒

體評為「不可預測」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雄心勃勃,一面推行經濟改革,一面提升核武實力,他所企望達成的,正是為國家開創一番新氣象。   然而,就國際面向而言,誰都不敢直陳一個事實:中國、俄羅斯、美國、南韓和日本,個個都是隨著北韓的節拍起舞。隨著遠東局勢升溫,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的簽署之日仍遙遠,過去被視為核心問題的朝鮮半島統一願景,北緯三十八度線兩邊人民長久以來共有的美夢,如今儼然成為一個迷思。   北韓這道難題極其複雜,但越來越有破解的可能性。在這本《北韓一百問》中,作者有意呈現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要了解現在的北韓,就要了解其歷史與文化內涵。本書從傳說中的古朝鮮開國君主檀君說起,一路講到現今把

國家帶向現代化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不僅揭露北韓最聳人聽聞的事實,公開其核武和彈道飛彈計畫的內情,也企圖捕捉北韓社會的轉型樣貌。   本書是朝鮮學家暨兩韓關係專家與專跑中國線記者以各自專業、互補長短而成的成果,屏除所有專斷的教條主義與西方人思維的框架,不帶主觀的認知與想像,照實呈現一切的事實,以期能揭開這個兩千兩百萬人口小國的神祕面紗,將當地真實情況公諸於世。   兩位作者透過一百個問題,展現出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書中取材來源包羅萬象,有書面資料,也有街頭隨機採訪和訪談的口語資料,所有採訪內容皆為第一手,由作者直接訪談取得。藉由本書,來破解北韓之謎。 作者簡介 茱麗葉.莫莉耶(Ju

liette Morillot)   法籍兩韓問題專家,曾任教於國立首爾大學,目前在巴黎戰爭學院主持兩韓關係講座。 多里安.馬洛維克(Dorian Malovic)   法籍中國問題專家,目前是《十字架報》(La Croix)亞洲版主編。 譯者簡介 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宛如希望之歌》、《女巫》、《藍色加薩》、《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柳橙園》、《重返革命現場: 1917年的聖彼得堡》(以上皆立緒出版)、《謝利》、《觀鳥大年》等書。 導言   歷史篇 1 韓國是如何誕生的? 2 北韓為什麼被稱為「隱士王國」? 3 韓國從來

不曾是自身命運的主人嗎? 4 日本殖民統治為什麼給韓國人民留下創傷? 5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如何創建的? 6 誰挑起了韓戰(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 7 韓戰是美國與蘇聯的代理人戰爭嗎? 8 韓戰可以劃分為哪三大階段? 9 法國派遣多少兵力參與韓戰? 10 中國如何出兵馳援北韓? 11 韓戰到底是誰打贏了? 12 北緯三十八度線真的是「非軍事區」嗎? 13 美軍陸軍中士詹金斯為什麼在北韓生活四十年?   政治篇 14 金日成是什麼人? 15 什麼是主體思想? 16 金日成時代的北韓是什麼樣子?出身北韓菁英家族的一名女性現身說法 17 誰是一九八七年大韓航空 KAL858 航班爆炸事件的罪魁

禍首? 18 北韓如何成為全球第一個共產王朝? 19 金正日是什麼人? 20 什麼是「先軍政治」? 21 北韓一九九五年前後的大饑荒中有多少人喪命? 22 文奶奶是怎麼從一九九五年前後的那場大饑荒倖存下來? 23 金正日如何籌劃接班人選? 24 北韓民眾在金正日葬禮時的哀痛悲泣,的確是真情流露嗎? 25 我們所知道的金正恩? 26 新領導人上台為政治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27 誰與金正恩一起統治北韓? 28 勞動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北韓就此邁向新紀元嗎? 29 第一夫人是官方宣傳策略的核心角色嗎? 30 金正恩為什麼要處決他的姑丈張成澤?   地緣政治篇 31 北韓核武計畫的源起為

何? 32 北韓的核武實力啟人疑竇嗎? 33 北韓彈道飛彈計畫的源起與實際進展為何? 34 北韓核武危機的源起與發展為何? 35 北韓發展核武的動機為何? 36 北韓領導人都是狂人嗎? 37 如何解讀北韓的政令宣導內容? 38 有必要怕北韓嗎? 39 北韓如何操控外交遊戲? 40 美國的外交策略遭遇挫敗嗎? 41 南韓在這場區域外交遊戲中可有置喙的餘地? 42 日本聽美國的命令行事嗎? 43 北韓綁架的日本公民是哪些人? 44 在日本的北韓人有多少? 45 俄羅斯普丁政府為什麼要與北韓走近? 46 中國是朝鮮半島能否和平的關鍵因素嗎? 47 聯合國能夠解決北韓問題嗎? 48 制裁為什麼絲毫不見

成效? 49 聯合國對北韓的制裁影響哪些人? 50 北韓的外交狀況為何? 51 法國與北韓有外交關係嗎?   事實篇 52 北韓的人權狀況如何? 53 勞改營現今的實際情況為何? 54 一位前勞改營囚犯如何描述營內的生活? 55 北韓人民為什麼不揭竿起義? 56 在北韓有反對派存在嗎? 57 有多少北韓人投奔南韓? 58 北韓人為什麼要逃離自己的國家? 59 北韓高階外交官太勇浩叛逃事件反映了什麼? 60 南韓以哪些措施幫助脫北者融入當地社會? 61 北韓和南韓使用相同語言嗎? 62 脫北者把南韓視為黃金國嗎? 63 脫北者為什麼要離開南韓? 64 靜姬為什麼不選美國,而是到德國生活? 65

「陽光政策」還留有遺緒嗎? 66 北韓的挑釁舉動有其週期性? 67 南韓關閉開城工業區的舉措是否終結南北韓合作交流的願望? 68 南北韓有望統一嗎?   經濟篇 69 北韓的經濟狀況如何? 70 北韓是否開始經濟改革了? 71 女性在北韓經濟中的角色? 72 市場經濟是否已在北韓萌芽? 73 私人銀行服務體系是否已在北韓初現雛形? 74 被送到海外工作的北韓勞工是奴隸嗎? 75 在西伯利亞當伐木工的閔平日生活狀況如何? 76 丹東市是中朝貿易與商業往來的門戶嗎? 77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夾在中朝之間左右為難? 78 北韓境內是否有經濟特區存在?   社會與文化篇 79 北韓社會結構如何組成? 8

0 北韓商人新階級的影響力如何? 81 北韓國內有少數族裔嗎? 82 北韓是種族主義國家嗎? 83 宗教在北韓社會中的地位為何? 84 北韓還存在巫教活動嗎? 85 北韓女性的地位如何? 86 北韓人怎麼談戀愛? 87 北韓人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 88 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是北韓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 89 教育在北韓社會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 90 北韓的健康醫療系統概況? 91 淑熙怎麼回顧她在北韓時的作家生涯? 92 前北韓官方藝術家宋壁怎麼看待以前的生活?   政令宣傳篇 93 有關北韓的報導消息,我們應該照單全收嗎? 94 脫北者如何受到操控? 95 能相信脫北者的現身說法嗎

? 96 屢有美國人在北韓遭逮捕,他們是什麼人? 97 北韓人可以跟外國遊客交談嗎? 98 現在的北韓迎來了觀光熱潮? 99 北韓人對世界其餘地區瞭解多少? 100 好萊塢電影中的邪惡象徵已經從蘇聯轉為北韓嗎?   導言   北韓正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向來被呈現為「殺人不眨眼、血腥獨裁政權」的這個國家從未力圖洗刷惡名,只是兀自走在自身別具一格的發展路徑上。北韓當局更藉此形象,大玩兩面手法,一邊對外大肆挑釁,一邊對內安撫民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美國兩強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戰火方歇、血泊未乾的滿目瘡痍土地上誕生,再屢次從國家創傷災難中復原過來,挺立至今。

這個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王朝,其最高領導人歷經第一代、第二代的金日成和金正日,已經傳到第三代的金正恩。然而,在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已近六十五年的現在,理論上,北韓和南韓仍處於交戰狀態。兩韓兄弟的「冷戰」對立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雙方裂痕若稍有擴大、惡化,隨即會讓國際情勢陷入緊張。   關於這一個遠東國家,我們究竟瞭解多少?北臨中國與俄羅斯,南邊接壤美國撐腰的南韓,再過去是一洋之隔的日本,強鄰環伺的這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人們心中激起的恐懼與問號都一樣地多。西方人將它視為神祕國度,但比起國際媒體多年來簡化、誇張呈現的圖象,它是遠遠更深奧的謎團。正是因為無知才會任憑想像的事凌駕於實情。本書為一

位朝鮮 學家暨兩韓關係專家與一名專跑中國線記者以各自專業、互補長短的成果,期能揭開這個兩千 兩百萬人口小國的神祕面紗,將當地真實情況公諸於世。北韓已經坐實核武強國地位,每一天 都在全球政治版圖與媒體版面佔據更多一點位置。該是認識、瞭解及認真看待它的時候了。   這本《北韓一百問》是以筆者一九九○年代末期著手的調查研究為骨架,再予「添肉」擴 充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當年北韓遭逢嚴重饑荒,超過一百萬人喪生,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面臨巨 大危機。成千上萬饑餓的北韓人逃往經濟蓬勃成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時候,筆者多次前往 北韓、南韓、中國和日本,面對面採訪那些苦難的饑民,全程皆以韓語或中文直接對談。我們 回來

後把那些現身說法匯集成書出版,那是法國讀者首度得以親聆北韓人民的心聲。該書記錄的大饑荒時期,我們如今退一步來看,可以將之解讀為北韓近代歷史進程中的一次根本性斷裂。   在北韓獨裁政權成立以前,居住於朝鮮半島的人民,已經是一支族群認同意識明確、自有 文化的民族。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全心全意熱愛自己的國家。一九九○年代,北韓官 方稱為「苦難行軍」的大饑荒爆發之後,一個新社會悄然成形。二十年後的現在,北韓逐步走 向開放,限制逐一放寬,商業活動、交易買賣、投資及儲蓄愈發熱絡。市場經濟已然出現,消費社會在成形。我們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便是北韓的轉變過程,完全有別於坊間普遍流傳、時常謬誤不實的那些老

生常談。   自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以來,美國、南韓與日本的情報機構眼見管教不了北韓這個「流氓國家」,有志一同把它塑造為「一顆未爆彈」。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與現在的領導人金正恩, 時而被指為「不理性」,時而被指為「不可預測」,是隨時會「按下按鈕發射核彈」,持續存在的威脅。「全球陷入空前危機」、「北韓核武威脅」、「金正恩腦子裡在想什麼?」、「年輕獨裁狂人的畫像」——國際各大媒體不時以頭條頭版反覆傳遞這些訊息,諷刺漫畫裡的金正恩被妖魔化,頭上不是籠罩著核爆蕈狀雲,就是滿豎著一支支彈道飛彈,但北韓的真實情況從未被報導出來。   那些新聞標題和文章都是依從美國及其盟友們的「敘事」(storytelli

ng)角度,任誰讀到都會憂懼不安。北韓確實一直緊閉門戶,外界客人需要受到邀請才能夠入境,還得全程由「嚮導陪同」。不過,中國邊境手機基地台的覆蓋範圍超越國界,北韓內部消息可藉手機通訊流出, 再來,北韓有一群新的商人階級崛起,他們與中國人、俄羅斯人、南韓人做生意,隨時能分享親身見聞。筆者也再度前往中國、南韓、日本和俄羅斯,採訪住在那裡的北韓人,斬獲了大量新資訊。彙整、分析後的一些結論,以及直接引用的受訪者原話,使得本書內容益加充實。種種新情報明白地顯示,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那一邊,一個「新紀元」已然揭開序幕。年輕領導人金正恩雄心勃勃一面推行經濟改革,一面提升核武實力,他所企望達成的,正是為國家開

創一番新氣象。在本書中,筆者不僅揭露北韓最聳人聽聞的事實,公開其核武和彈道飛彈計 畫的內情,也企圖捕捉北韓社會的轉型樣貌。這個轉變尚屬發軔階段,仍然脆弱不堪,但是, 只要明白它是在怎麼樣的一個國家體系下萌芽成形,任何人都會嘖嘖稱奇。   就國際面向而言,誰都不敢直陳一個事實:中國、俄羅斯、美國、南韓和日本,個個都是 隨著北韓的節拍起舞。並不是現在才如此,平壤二十餘年以來一直在蔑視玩弄這些國家。簡直 是由一個共產主義獨裁政權「對全世界實行恐怖統治」似的,但這種說法會冒犯到人。總之, 一個明擺的事實是,數十年以來,朝鮮半島的命運都聽任北韓的擺佈。為了遂行自身的目的, 金氏祖孫三代個個懂得見縫插針

,嫻熟地周旋在不同陣營之間。 因此,以下這一個問題就毫不唐突了:從二○○六年北韓第一次核試爆以來,聯合國究竟 做了什麼?全世界翹首等待的北韓政權「崩潰」,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反正不可預測?聯合國 與北韓的話術說詞迄今始終一模一樣,連一個逗號都沒增刪。在二○一七年九月時,北韓得意 宣布完成第六次、也是歷來威力最強大的核彈試爆,而聯合國就像巴甫洛夫(Pavlov)實驗裡聞 鈴聲就分泌唾液的狗,馬上反射性地發聲譴責。聯合國的軟弱無力實則是內部的分歧所致。如 同過去利用蘇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借力使力,北韓現在巧妙操弄中美非敵非友的關係。面對中 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北韓的核武威脅其實弔詭地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

如此一來,美國就有正 當理由增加對南韓及日本的軍事援助。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已屆一年,但朝鮮 半島的局勢比以往更緊張,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在此情境下,朝鮮半島要達成終戰和平,似乎還是路迢遙。   隨著遠東局勢升溫,過去被視為核心問題的朝鮮半島統一願景,北緯三十八度線兩邊人民長久以來共有的這個美夢,如今儼然成為一個迷思。一個兩韓人民長期共同滋養出來的幻夢。現實條件毫不樂觀:自韓戰結束以來,南韓持續走向繁榮富裕,北韓卻在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頓失依靠,從此陷入不振,與其比鄰的中國則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冷戰時期的兩大集團已告解散,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對立已趨緩和。時至今日

,儘管北韓從不安分守已,不時語出恫嚇,南韓老一輩人談起統一的期盼,依然會目泛淚光,至於他們的子孫輩,不是漠不關心就是抱持嘲諷。如果說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的簽署之日仍遙遠,非核化目標未必能實現,兩韓統一更不啻是烏托邦式願景。   在這本《北韓一百問》中,筆者有意要呈現一個大眾所不知道的北韓。北韓這道難題極其複雜,但越來越有破解的可能性。要瞭解現在的北韓,就要瞭解其歷史與文化內涵,我們從傳說中的古朝鮮開國君主檀君說起,一路講到現今把國家帶向現代化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當然,也不忘細述半島幾乎無法主宰自身命運的過往。對於每一個問題,我們盡量重新從兩韓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去思考。北韓在世人眼裡之所以是個自

成一格的國家,正是由於它的許多反應、行為或特性都源自於鮮為人知的朝鮮民族性格。在全面深入剖析這個國家以前,不可不認識、理解其堅實的民族文明根基。要瞭解北韓想要什麼,就得先弄懂朝鮮民族組成的韓國。   為了做到不偏不倚,我們摒除所有專斷的教條主義與西方人思維的框條,絕不帶主觀的認知與想像,只是照實呈現一切的事實。不傲慢睥睨,也不企圖說教。這樣的立場從頭貫穿到 尾。本書針對讀者對北韓會有的種種疑問來解惑,我們尤其希望每一個問題都正中紅心。讓謎樣的北韓不再是個謎。 Q12 北緯三十八度線真的是「非軍事區」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點更名實不符了。自南北韓於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簽署《停戰協定

》以來,在整條三十八度線兩側被稱為「非軍事區」的緩衝地帶,迄今仍然部署了眾多軍人,處處有地雷與衛兵哨站,一旦戰事爆發,兩國陸軍隨時能發動攻擊。北韓有超過百萬名兵力,南韓有六十五萬軍人,駐南韓美軍約三萬七千人。 根據停戰協定的規定,雙方應從三十八度線(軍事分界線)各後退兩公里建立一「非軍事區」作為緩衝,西起漢江河口,東至金剛山的這塊區域全長達兩百四十九點四公里。北韓和南韓之間唯一接點在板門店,三十八度線上的這一個小村落,亦是持續兩年的韓戰停戰談判處。現今那裡的氣氛依然肅殺。儘管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直到今日,這條軍事分界線依然是禁區,一般人沒有特別許可並無法進入。昔日

的戰爭前線如今沿線豎立有黃色標示牌,朝南這邊以英文和韓文標示,朝北的則用韓文和中文。 儘管從一九五三年以來,這條邊界線上迭有緊張狀況和摩擦事件,雙方都用擴音器向對方做心戰喊話(一方喊反共口號,另一方喊反資本主義口號)、播放宣傳歌曲和音樂,但至今六 十多年期間並未爆發軍事衝突。不過,在聯合國軍劃定、北韓並未承認的黃海北方界線 (Northern Limit Line)海域,多年來頻仍發生激烈程度不一的交火事件。 「非軍事區」作為兩韓持續對立關係的象徵地,在南韓這邊每日都吸引數千名中國、南韓 和美國遊客到訪。他們皆是透過官方認可的旅行社申請進入,隨行導遊會介紹歷史背景,提醒 大家戰爭爆發的風險一直

都存在:「首爾距離這裡只有四十公里,就在北韓大砲的射程內。」 一輛輛遊覽車滿載著好奇遊客前來,他們可以用高倍數望遠鏡遠眺北韓領土,親身走過戰爭歷 史遺址,以及參觀「北韓敵人」為南侵而祕密挖掘的地道。若趁著悠閒的週末前往,保證帶給 你強大的戰慄感受。北韓那邊只有面無表情的士兵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南韓側的熙攘遊客。如果 兩韓局勢不是如此緊繃,十足超現實、宛如另一個世界的「非軍事區」景況,幾乎要令人失笑。

金正日與六方會談:議題選擇與政策困境(1994-2011)

為了解決北韓獨裁的問題,作者陳英曉 這樣論述:

1994 年起金正日掌權開始,即推動「先軍政治」為北韓的指導方針。2009年北韓進行人造衛星導彈試射,同年退出六方會談,並進行核子試爆,導致聯合國安理會以1874 決議案制裁北韓。第一次核武危機之後,1994 年北韓與美國簽訂日內瓦「美國-北韓核子框架協議」,並於1995 年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orean Peninsula Ener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KEDO)」。第二次核武危機後,美國、北韓、中國在北京進行三方會談,但是在雙方缺乏共識之下,並未獲得具體成果。2003 年中國發起之六方會談,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為目標,在長達6 年的談判過程中,取

得共同聲明與落實行動,但這個目標在北韓退出六方會談之後,不但沒有達到具體成效,似乎還離目標越來越遠。朝鮮半島的局勢並非單一國際關係理論所能分析,由於金正日的主體思想與先軍政治主導北韓的外交策略,因此六方會談最終並未能發揮功能,各國從六方會談之中並未得利,反觀北韓,似乎才是贏家。在北韓退出六方會談之後,各國所採取的外交策略壓迫北韓的經濟發展,將促使北韓有進一步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