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一表新藝:表演藝術個案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陳慧珊所指導 董建凱的 從「偶發」反思黃華成的「行為實驗」 (2021),提出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偶發藝術、行為實驗、藝術家策展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趙玉玲所指導 吳雅涵的 臺灣沉浸式劇場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臺灣沉浸式劇場、沉浸式、沉浸式劇場、跨領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表新藝:表演藝術個案集

為了解決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是翰蘆圖書與國立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創樞紐」第一本藝術管理教科書。討論的範疇包含:藝術節及其表演節目;廟會陣頭到電影;古典音樂的新視野;舞蹈與科技的關聯應用;戲劇型態的新體現;科技藝術跨領域劇場演出;作曲與互動視野藝術整合創作;音樂工業的營運模式創新等等。   本個案集,可做為藝術管理學的授課使用。透過本書,能瞭解表演藝術產業價值網路的伸展,讓藝術家懂得管理者的語言,管理者懂得藝術家的語彙,也可以提供跨領域創意、藝術工作者彼此轉譯能力的精確傳達,讓表演藝術透過這個系統,成為可消費的商品與永續發展的產業。   翰蘆出版公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共同合作的文創叢書,是翰蘆全力進入藝術管理與劇場、音樂表演叢書的重要里程碑。   

從「偶發」反思黃華成的「行為實驗」

為了解決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問題,作者董建凱 這樣論述:

行為藝術所持有的創作身份是個體表述型創作實踐;當行為透過展示現場進行創作時不僅是行為者的表述位置,亦是觀眾通過展覽現場共同創建的集體事件與活動體驗。本論文以《未完成‧黃華成》展覽重製;和《艾倫‧卡布羅,藝術即生活》展覽創建作為本論文啟示經驗,以展示現場分析「藝術家的創作觀點」與「策展人的創造實踐」,探討個體表述行為與集體表述行為在展示現場的不同創作與策展實踐,以偶發藝術(Happenings)集體表述行為實驗,反思臺灣六○年代藝術家黃華成置於展演現場的個體表述型行為實踐,探究藝術家身為策展人的行為實驗與策展人重新製作展覽現場的創造實踐,於此觀點重新思考藝術家作為策展人的創作歷練。

臺灣沉浸式劇場初探

為了解決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的問題,作者吳雅涵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索「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由歷史與劇場生態角度進行研究。首先、藉由「檔案資料分析法」廣納有關臺灣「沉浸式」演出的戲劇、舞蹈、音樂作品之「文字資料」、「視覺資料」、「聲音資料」以及跨領域理論。參考檔案資料分析法挑選出有助於個案研究之資料。最後、以「質量分析方法」從質性與量化的資料,呈現生態特色,萃取出不同類別之比較,從中看出「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發展的特質與趨勢。研究者針對「沉浸」理論找出能構成「沉浸式劇場」之要素概念,製作「2000–2020 年臺灣沉浸式劇場節目年表」之分類與評判元素。依照「學者定義」的四大型態(「探索劇場」、「導引經驗」、「互動世界」、「遊戲劇場」)進行四大類的

加總統計,分析「沉浸式劇場」在臺灣如何發展與各個團隊使用手法及元素運用與其關聯性及分析作品特質。從一個質性描述的「年表」作宏觀分析,七個「量」的統計圖表作微觀分析,從中看出「臺灣沉浸式劇場」生態的變化。研究者從「2000–2020 年臺灣沉浸式劇場節目年表」,探討「臺灣沉浸式劇場」特質。分析「戲劇」、「舞蹈(含馬戲)」、「音樂」、「其他」類別呈現出的狀態與趨勢,深入探討跨領域之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透過七個統計圖發現「臺灣沉浸式劇場」趨勢,發現21 年間一共有57 檔,其中「戲劇類」超過一半,「舞蹈含馬戲類」近四分之一,「其他類」低於九分之一,「音樂類」只有1 檔。「臺灣沉浸式劇場」之發展可

以分為三階段:「萌芽期」2000-2008 年、「探索期」2009-2016年、「發展期」2017-2020 年。後者共有48 檔,接近總數的84%,以「導引經驗」、「互動世界」表演型態一向為大宗,以「戲劇類」為多,接著是「舞蹈含馬戲類」與新興的「其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