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包浩斯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威廉.史莫克寫的 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何重誼、齊莉莎所指導 王琦堯的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2022),提出包浩斯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語、族語學習、法語學習、語言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宋文里、蔡怡佳所指導 陳斌的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2021),提出因為有 女性、存在、夢境、夢想、存在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包浩斯是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包浩斯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為了解決包浩斯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威廉.史莫克 這樣論述:

◆完整解析包浩斯的發展和演化,認識現代設計不可不讀 ◆大量精繪插圖圖解包浩斯的脈絡,最具啟發性的設計史 ◆一次博覽現代設計和設計大師的故事,最清晰易讀的設計書 ◆全面串聯關於設計的種種問題,了解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最佳之作 它-- 是一所設計學校 是一項運動 本身就是一件嶄新、雄心勃勃的設計成品 是艾伯斯、密斯凡德羅、克利、康丁斯基、葛羅培、柯比意共同的主張 它-- 告訴我們,現代設計究竟是什麼 告訴我們,好設計與壞設計的差別何在 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喜歡什麼 是自身時代和地點的產物,是設計保證的典型 是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典範根源,也是他們反動的目標 它--站在現代設計的起點上,也環繞在我們周圍

它--是包浩斯 ◎回到設計的原點!好設計究竟是什麼?   今日,談論設計無法不提到包浩斯,因為包浩斯幾乎是現代設計的同義詞。該學派所標舉的簡潔實用原則、幾何美學,以及用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曾經主導了1960年代之前的設計界。雖然在後現代主義繽紛多元的今天,包浩斯似乎顯得過於規矩和老派,但無論是支持它的人或反對它的人,都仍深深受到它的影響。   作者出生於二次大戰剛結束時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親身經歷現代主義設計和建築的輝煌時代,對於現代主義那種勇往直前、改造社會的自信,充滿懷念,特別是在這個不再有典範、標準,凡事強調輕鬆、時尚、個人、消費的後現代時期。   本書並非一面倒的懷舊之作,而是藉由包浩

斯這個設計學派的理念和發展歷程,帶領我們回到設計的原點,重新思考所謂的「好設計」或「我們需要的設計」究竟是什麼。 ◎你以為你認識包浩斯嗎?圖解你不知道的包浩斯!   包浩斯的主張是什麼,它留給我們什麼?現代設計如何從新穎變成經典,現代如何不再「當代」?包浩斯倡議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什麼差別,新現代主義如何復興?誰是明日之星,新一代的設計將是何種樣貌?   以實用功能、簡潔和社會性為主的現代主義,在走過頭的情況下變成了單調而獨斷,造成反對一切原則的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但設計真的不該有原則嗎?設計不應該符合功能性和經濟性嗎?如何結合現代主義的實用眼光與後現代主義的輕鬆愉快?   設計如今是異想天

開的添加,是設計師的風格。是形狀像反L的摩天大樓,是糖果色的電腦,是餐桌椅上的第五條腿。戳破包浩斯一些自命不凡的誇辭後,包浩斯理念還有生命嗎?   本書以大量精緻的手繪插圖,呈現影響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大師理念的跨時代設計主義--包浩斯,其過往的歷史、今日的風貌及未來的可能演化,直率提出關於設計史、設計大師、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設計種種問題的解答。 作者簡介 威廉.史莫克(William Smock)   美國著名設計師、插畫家,獲獎影片製作人,現居加州。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

一世紀》、《建築的法則》、《留住一切親愛的》等書。 導言 再版導言 第一部 包浩斯主張什麼? 包浩斯是什麼? 包浩斯留給我們什麼現代設計? 包浩斯之前? 現代設計如何改變世界? 現代藝術對包浩斯的影響? 什麼時候開始,現代設計看起來不再新穎? 誰取而代之? 誰是明日之星? 第二部 包浩斯正確嗎? 視覺語言 玻璃 功能主義 少即是多 以機器為模型 量產住宅 流線型 人體工學 社會工程 都市計畫 國民車 創意崇拜 第三部 包浩斯理念還有生命嗎? 隱喻復活 向過往學習 別讓工程師專美於前 解決問題並非唯一的設計策略 別放棄設計的夢想 附說明的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極簡.大用.包浩斯 撰文:

謝佩霓/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包浩斯建築學校(Bauhaus 1919~1933)建校設址所在的德國威瑪(Weimar),雖然僅是人口數萬的蕞爾小城,但在西方歷史文化進程的躍進上,卻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關鍵性角色。近五世紀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瑪衛星小鎮完成了聖經德譯,進而觸發了改寫世界史的宗教改革。自此而往,諸多經典人物如歌德、席勒、巴哈、貝多芬、李斯特、華格納、尼采、海德格…等人,其劃時代的曠世鉅作,莫自興發、醞釀、製作、發表於此。   包浩斯成立伊始,著實發願以超領域團隊和諧的創造性行為,實踐高舉社會主義大蠹的理想國,於是致力平衡理性與感性、突顯手感與心感、揉合工

藝與美術、理論與實務雙修、兼顧地方性與世界觀。儘管礙於大時局板盪的高壓衝擊,已成氣候的包浩斯學校幾經遷校至德紹(Dessau)、柏林(Berlin)甚而最後因政治不夠正確而被迫關閉,但隨著核心人物顛沛流離至新大陸,藉由一本初衷與默契已成,反倒形成力量的延伸,在成為世界新領導美國發光發熱,進行了最徹底的擴展,其影響所及隨著資本主義所趨而無遠弗屆。   包浩斯的遺緒(legacy)繁衍延續至今,餘音繚繞依然不絕如縷,時人與現世均受其廣袤樹冠庇蔭,卻往往茫然一無所悉。活在設計無所不在的當下社會,被寵壞了的我們,早已無法想像無法想像家居空間中沒有整體格局規劃,沒有一體成形、配備成套的廚房、浴室、寢室、

餐廳、起居室,甚至缺乏價廉物美的系統家具與自己動手的DIY;電腦無字型(fonts)、色彩可供選擇…等等的世界。   若以傳世之作的普及性和永續性言之,包浩斯可謂空前絕後。誠願藉由本書作者的提點,能讓此間讀者在發現包浩斯「極簡、大用」精神如何發人深省,包浩斯成員如何懷抱堅定的意志與理想,堅持態度與高度、美感與質感,並將之轉化為何等具體作為與作品,以及何以如此深得人心、深入民間、普及大眾。在潛移、默化、挪用、再現的多維繁衍中,包浩斯早已雅俗共賞、不可或缺,奐化落實為當代生活觀、行為模式(patterns)、創作典型。   九十年前包浩斯開始的一場前衛革命,如今枝葉繁茂,在全球遍地開花,果實累累而

依舊生生不息。我們皆活在其中,而這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何以包浩斯特展向其致敬之因。 推薦序二   很榮幸地受邀為此書寫序,未收到文稿前,以為這本書會著重在與建築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理論,語句也會較偏向於學術探討;拜讀後發現,作者將包浩斯設計教育思想,透過實際範例作循序漸進的闡述。書中精美的素描表現與平實從容的文筆十分搭配,輕快明晰的將現代設計面紗如同千層派般一層層地揭開。包浩斯運動從1919年開始直到1933年被納粹停止,雖然僅有14年的時間,卻影響後來全球設計教育理念。包浩斯學院的教育理念,在於鼓勵學生發揮個人創意,根據學生專長適才而教,並藉由實際操作和使用機器,利用原料和不同的媒介創作,設計出

可大量製作生產的產品,更貼近民眾生活。本書一開始就從包浩斯的教學群著手,他們的教學特色與理念,除了對整體設計教育理念的轉變佔有極重要的關鍵外,更影響後世諸多現代設計觀念之形成。   包浩斯教育中的彈性思考空間,為現代設計教育理念,開啟了另一扇窗。包浩斯致力於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強調以造型藝術為目的之現代設計,應隨著不同時期改變;而其設計教育觀念也轉向於貼近社會服務與生活機能的實用主義,認為設計是應該為了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而非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   此外,包浩斯理念中以「理性」為設計基礎的思維,強調創造的法則和客觀制度的設計思想,讓現代設計相關學者了解到如何以正確的設計態度,運用具批判

的精神來處理當代之視覺傳達、綠色環境、創意產業…等相關議題;明白以人性、計劃性與承續性…等思維角度來發展出客觀世界的設計,對現代的設計教育,訓練專業設計人才的心智、思維理念影響深遠。   藝術的價值,是人類追求美感創造的精神食糧,它使生活更豐富化,精緻化。科技的價值則在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準,使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設計的價值則為結合藝術與科技,積極追求機能目標與審美效果,以滿足並適合人類需求的創造行為。威廉.史莫克以學者的遠見,設計家的敏銳,引領我們進入現代設計的世界。相信讀者在看完此書後,除了對包浩斯的設計理念有深刻的瞭解外,也會對現代設計有耳目一新的不同感受且獲益良多。 輔仁大學 廣告傳播學

系 游易霖 導言好設計與壞設計有何差別?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又是從哪裡汲取想法和典範?這些問題在1960年時會比較容易回答。那時設計仍然是個神奇的字眼,而打著包浩斯之名的現代運動(modern movement),正在重新形塑這個世界。對建築師和設計師而言,這挑戰看不出任何衰頹徵兆。現代主義為他們提供了清晰、實用的設計原則。但到了今天,很少人會聲稱想當個現代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在學生時代熱心投入現代主義理想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後現代設計反對原則。它談的是慾望、曖昧和偶然。這是個「資訊世紀」,而非「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時代。包浩斯誕生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是它自身時代和地點

的產物。然而,它的內部衝突早已被遺忘,蛻變成為設計保證的典範。現代設計的種種想法大多早於包浩斯,如無襯線字體、骨架般的家具、平屋頂(flat roof)等,但包浩斯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概括總結它們。包浩斯支持為公共利益做設計,支持經濟、簡約、實用。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喜歡什麼。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建築師都受到包浩斯典範的啟發,然後提出反動。在每一個階段,包浩斯對於人類本質、社會責任和品味的想法,都不斷刺激著設計師和建築師。現代設計的目標是創造有意義的秩序,使物質環境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渴望。這種想法永遠不會過時。對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誰能不感到一種私下仰慕之情?諾曼(Don

ald Norman)和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堅持他們的設計品牌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們的訓斥永遠找得到共鳴者。而提出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配方,許諾將細分土地改造成幸福家園的杜安伊(Andrés Duany),處處被奉為彌賽亞。道德說教也許不太時髦,但有什麼快樂比得上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東西呢。反對設計道德主義並以之為戒的庫哈斯(Rem Koolhaas),致力研究購物模式,設計昂貴的百貨公司。他歌頌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創造出曼哈頓的奇蹟。的確,沒有任何理性的設計師能憑空夢想出紐約。但紐約不是我的夢想城市。我居住的加州柏克萊也不是。我總覺得有地方需要改善

。紐約有許多最棒的東西,如公園、地鐵和博物館,都來自冷靜嚴肅的設計遠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那個繁榮時期,受到包浩斯啟發的現代主義者投身於物質和社會的建設工程。但公共住宅、大眾運輸及都市更新,並未一舉清除大都市的種種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犬儒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納稅人拒絕為公共建設付費,當消費者成了國王,購物中心是他的圖書館時,教堂和玩具模型中心自然合而為一。如今,什麼才是設計師的使命呢?蓋瑞(Frank Gehry)、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和索薩斯(Ettore Sottsass)在1970年代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設計將以個人為中心並以特色取勝。這答案或許浮誇,或許淺薄,但應該不會

像現代主義那麼無聊。不過有機會賣弄這點的執業設計師,實在很有限。大多數設計師都必須在原創與好賣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這種夢想與現實的落差不是什麼新鮮事。設計永遠是在創意奇想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一連串進進退退。包浩斯那些高瞻遠矚的前輩們,欣然接受經濟上的種種限制,希望藉此擴大設計師的角色。他們以平易、合理的概念,擊敗刪除預算者的砍殺衝動。我出生在二次大戰後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我學到的是,設計是為了改善日常生活。我的故鄉把一棟黑暗老舊的哥德式高中,改換成有大窗戶和七彩塑膠椅的新學校。我學到藝術很難懂,並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試圖了解柏格曼(Ingmar Bergman)、喬哀思(James Joyce)和帕

洛克(Jackson Pollock)。現代主義者相信,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打破了歷史的常軌:20世紀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時代,不需要從過去學習什麼。現代主義者把目光鎖定在未來的無限許諾上。現在空氣中不再有這種自信滿滿的氣息,而我懷念那種氣息。

包浩斯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趁著天氣正涼爽,趕緊安排可以促進全家幸福快樂開心的小旅行吧!什麼?你沒有想法,那還不趕快做功課,《食尚玩家2天1夜go》這次介紹的就真的很厲害啦!看日出、看雲海、看星空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民宿,更是孩子瘋玩放電祕密基地;不只如此,這次還有全台灣第一間佤族料理可以吃,好多好多白飯殺手系列菜色,看到都要流口水囉~背包拿著跟著衝就對啦!鎖定週三《食尚玩家2天1夜go》,經典好料通通不錯過!電視版完整節目,隔天中午12點請鎖定食尚玩家官方網站、APP。

00:00│木木杉阿彬民宿
12:00│黃慶果園民宿
23:58│清境佤王宴餐廳
35:06│清境農場
37:08│斯娜堡景觀餐廳
📣冰冰吃薑母鴨 超下酒👉https://utm.to/3nrclx
#曾多餘曾子余👉https://family.tvbs.com.tw/detail/52

網路獨家版內容👉https://supertaste.tvbs.com.tw/review/332491
本集完整店家資訊👉https://supertaste.tvbs.com.tw/review/332492

只有這裡看得到!#獨家網路版 、幕後花絮都在食尚玩家YouTube頻道😉

《#食尚玩家》TVBS 42歡樂台/TVBS精采台/TVBS-Asia 每週二至週五晚間10點
📣食尚玩家最新集數YouTube隔日立即看

★食尚玩家網路版限定內容★節目資訊看過來
魚肉鄉民👉週二晚間7點
2天1夜go👉週三晚間7點
瘋狂總部👉週四晚間7點
熱血48小時👉週五晚間7點

●訂閱《食尚玩家》YouTube👉https://bit.ly/2Hf8UYO
●《食尚玩家》官網最新吃喝玩樂指南一手掌握👉https://bit.ly/2GOPJ4O
●按讚《食尚玩家》官方粉絲團👉http://bit.ly/2fX2IUg
●追蹤《食尚玩家》官方Instagram👉https://bit.ly/2Kd89SA
●加入《食尚玩家》LINE🔍店家資訊不漏接👉https://goo.gl/aUBhqD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為了解決包浩斯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王琦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以外語教學的觀點比較卑南語以及法語教材。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以下將分節摘要各章節。壹、緒論在第一章,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卑南語?或者說,為什麼要學習一門瀕危語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回答:1.人權 2.文化多樣性。以人權觀點來說,聯合國在 2007 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言中第十三條與第十四條和原住民族語言權利直接相關:「第十三條1. 原住民族有權振興、使用、發展及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述傳統、哲學、書寫系統及文學,並有權命名及保留其社群名稱、地名及人名。2. 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前項權利受到保障,並於必要時提供翻譯或其他適當方法,確保原住民族

於政治、法律及行政程序中能理解他人並被別人理解。第十四條1. 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及控制他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及機構,而得以其語言提供教育,並採用適合自己文化的教學及學習方式。2. 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有權不受歧視地享有各種階段及形式的國家教育。3. 國家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使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包括居住於其社群外之原住民兒童,於可能的情形下,接受自己文化的教育以及其語言授課之教育。」《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家的層面,原住民族語的學習受到國家及法律保障。另外一個層面為文化多樣性。保存多一

種語言,即是保存多一種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之社會,保存與學習本土語言有其必要性及正當性。以卑南族為例,卑南人學習卑南語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族群還有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非卑南人以及非原住民學習卑南語,則益於認識以及了解台灣多語社會之特質。接下來說明台灣的本土語言今天會瀕臨滅絕,是由於數十年來,日本及中國殖民政府計畫性滅絕語言的緣故。我檢視自1937年以降在台灣的語言政策,並且分為幾個段落討論:1937-1945、1946-1990、1990-2017及2017至今。自1937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企圖使台灣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成文真正的日本臣民。不過這個計畫也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而中止。戰後國民黨佔領台灣,為了讓台灣人「去日本化」語「再中國化」,自1946年開始開始進行「說國語運動」,強迫台灣人學習北京話。在原住民地區(時稱山地),因為沿襲日治時期的蕃地,管制更加嚴格,國語政策也推行得比其他區域更加徹底。1985年,教育部更提出語文法草案,企圖根除本土語言在所有公共場合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此草案因為過於激進,輿論反彈的關係,所以最後不了了之。1987年台灣解嚴,語言的使用變得較為自由。1990年開始,在台北縣烏來鄉(今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中開始實施泰雅語教學,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在學校體制內教授原住民語言。自1998年開始,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教授一

節(40分鐘)本土語言課程;2004年開始,本土語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一節課;2017年開始,配合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本土語言課程延伸至高中。民進黨政府於2003年推行語言平等法草案。不過此法案隨著2004年民進黨在立委改選中失去多數席次、2008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中重新掌權,使語言平等不見天日。直到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語言平等法草案才重見曙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通過。自此台灣的本土語言終於獲得官方地位,為「國家語言」。本研究之所以選擇用法語外語教學,而非英語外語教學作為比較出發點,原因除了法語教學是一發展完善且細緻的

領域,另一個原因是,法語的動詞變化遠比英語複雜得多。期望可以藉由法語外語教學的視角來思考卑南族語的動詞教學。不只是卑南語,台灣南島語的動詞十分複雜,而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動詞教學教材。本論文之限制在於無法比較所有的族語教材,故以卑南語當作個案研究。且在比較方面,僅有介紹與比較發音、構詞句法方面的教材。本研究亦無編寫新的卑南語教材。貳、法語教學在台灣與外語教學理論回顧今日幾乎所有年輕世代的原住民都以中文為母語,族語反而成為一門外語。今日的族語教學勢必要以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學。而在討論外語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討論台灣的外語教學狀況。台灣的外語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日治時期(1920年代至194

5年)與戰後(1946年後)。在台灣想要學習外語,首先得學會學校的教學語言,因為外語是透過教學語言來教授。在日治時期需要先學會日語;戰後則是要先學會北京話以後,才能夠開始進一步的外語學習。 日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課的授課時數相當高。當時的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一周就有十二至十四小時的英語及德語課程。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的學生,有兩年的法文必修;若進入當時的南洋史講座,則還要學會西班牙文及荷蘭文,以便解讀史料,撰寫畢業論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每周十六小時的英文課,還有每周六小時的第二外語課程(德語、法語、支那語、荷蘭文及馬來文擇一)。 戰後因為受美國

影響的關係,外語教育基本上以英語為主。1946年起,英語為初中選修,高中必修;自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英語成為必修。1999年起,英語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授。2017年起則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教育,從高等教育才開始。1983年起,教育部開放高中第二外語之選修。 回顧完台灣外語教育脈絡,接著回顧外語教學理論之流變。介紹理論的同時,我也會介紹使用該理論的現行族語教材。參、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育 本章我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脈絡介紹,以及課堂觀察報告。我將族語教學脈絡分成兩部分介紹:一、族語作為教學科目 二、族語作為教學語言。課堂觀察報告我將就學校內的教

學與學校外的族語教學進行介紹。 如在第壹章所指出,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每周只有一節課(40分鐘)。即使族語教育從小學延伸到高中,每周一節族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有限。 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則提供以族語教學的學前教育。根據周軒辰(2016)的文章,幼兒的族語能力的確有顯著提升。不過幼兒園師資的族語能力有待加強。這些學生升上小學之後,就離開了族語環境。且至今幾乎沒有追蹤這些學生族語能力的後續研究。從紐西蘭的例子來看,紐西蘭的毛利族語幼兒園學生畢業進入英語授課的小學,幾個月後毛利語能力大幅衰退。 接下來是學校內的族語教學。黃美金2016年的科技部研究報告中,有參與三間學校的觀課,其中兩間位在都會區。

本文就兩間都會區學校的課程狀況分別介紹,分別是阿美語教學與卑南語教學。1. 阿美語教學這堂課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非原住民,或是父母一方為非原住民。課程大約有90%的時間使用華語,課程內容主要為介紹阿美族文化與一些相關主題單詞。2. 卑南語教學這堂課只有一位學生。授課的老師十分忙碌,每周需在大台北地區的20所中、小學授課共26小時。授課地點在小學的圖書館,只有一張小桌子及小白板,內容為千詞表的單字教學,幾無教學法可言。 學校外的族語教學,我舉謝雯穎於2018年發表的文章做例子。文章為建和卑南語之成人族語學習班。課程時2016年,由洪渟嵐授課。課程為一周兩次,平日晚上,有約15名學員。課程目標為

讓卑南語的使用可以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 課程中的教材並不固定,主要使用族語E樂園裡面的句型、詞彙表以及族語辭典,也使用花環部落學校的歌謠及讀本。學員之間有創立LINE群組交流關於族語學習的問題。九階教材以及四套教材並沒有被提及。雖然課表的安排循序漸進,但是學員多因為工作、家庭或是居住地點等因素而時有缺課,對學習的連貫性有影響。肆、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 本章分成兩部分介紹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參考書以及教材。參考書有兩個部分:辭典及詞彙表、語法。教材與教學方法則是使用族語 E 樂園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討論。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即開始,不過較為完整及深入的研究則比較晚。以卑南語為例,有關卑南語

的著作自日治時期即有出版,不過第一本參考語法遲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字典則於1991年出版。本章節針對字典、詞彙表與語法著作所列的兩份清單包含所有的卑南語方言,以提供較為完整的視界。清單中包括筆者能夠找到的所有日治時期以降有關卑南語的詞彙表、辭典與語法。其中資訊包括篇名、出版年份、作者、描寫的方言以及使用的書寫符號。族語E樂園是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資源平台。此處將會介紹九階教材、四套教材還有空中族語教室。其中九階教材是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而編輯的教材,由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林修澈教授指導編輯。由於這套教材之編輯涵蓋四十三種語言/方言,所以當時的編輯情況,是由一個中文底本出發,

讓各語言/方言的編輯者自行編譯。雖然當時的總編已經有向各語別的編輯者提到,可以根據語言特性或是文化差異做出修改,但各編輯因為大多沒有編纂過教材、或是沒有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原因,九階教材仍以翻譯為主。2007年為方便原住民學生準備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考試,編輯出版了句型篇初級版(國中版)以及中級版(高中版),分別對應族語認證的初級以及中級。族語E樂園裡面也提供線上練習題提供學生熟悉考試題型。2012至2016年間,四套教材出版問世,以補充九階教材的不足之處。這四套教材分別是:1. 字母篇、歌謠篇、圖畫故事篇 2. 生活會話篇 3. 閱讀書寫篇 4. 文化篇。第一套教材是為了學前幼兒的族語學習設計。

生活會話篇是為了加強族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書寫篇及文化篇則是為了教為進階的學習者或是語言使用者而編輯。這一套教材一樣也是所有的語別都有一套,所以也是用中文底本下去進行編譯。黃美金的報告就指出,在賽德克以及泰雅語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錯誤。空中族語教室則是為了一般社會大眾編輯的族語教材,內容涵蓋語言的方方面面。卑南語僅有提供南王卑南語。這套教材主要由一部 YouTube 影片、一份 WORD 逐字稿講義、線上練習題以及附有中文翻譯及發音的例句所組成。雖然這套教材的立意良好,但是授課教師在影片中使用過多語言學術語,對於沒有任何語言學基礎的學習者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伍、卑南語及法語教材比較 本

章節首先介紹卑南族的分布狀況,以及卑南語的概況、語言流失情形;而後再概略介紹法語外語學習(FLE),並針對南王卑南語、華語、法語語音進行對比。介紹華語語音的原因在於,如今主要的卑南語學習者多以華語為母語,所以針對華語音系進行介紹有其必要性。卑南的發音教材參考兩組教材,分別是四套教材中的字母篇以及空中族語教室的書寫系統單元。法語的部分我選擇Phonétiqu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做為參考對象。 接下來是關於構詞句法的教學。卑南語的教材我選用四套教材中的生活會話篇,其中含蓋三十個單元,皆與生活有關。教材中的內容為一段對話、單詞表、翻譯、錄音檔及對話影片。雖然有錄音檔,

不過裡面的語速、語調都是用念的,對話影片亦然。法語的部分則是選Communication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裡面的編排分成幾個大主題,裡面又分成數個單元,每個單元裡面涵蓋一至三個不等的簡短對話,模擬日常生活。每一課的編排除了對話以外,還會針對特定語法特徵、主題詞彙還有句型舉例分析提供讀者參考。對話提供的錄音檔為模擬實際情況所錄,所以講者的語速及語調沒有刻意放慢或是咬字刻意清晰。 接下來介紹卑南語及法語的動詞系統。卑南語的動詞十分複雜,有特殊的焦點系統,還有不同時態的變化。而法語動詞也因為人稱、時態的不同有數十種變位。本研究介紹法語教材的Conjugaison p

rogressive du français。這套教材分為初級與中級。初級教材針對初學者介紹最為基礎的動詞及其變化;中級則有較多的時態教學,不過不包含虛擬未完成式(subjonctif imparfait)、虛擬逾過去式(subjonctif plus-que-parfait)以及過去命令式(impératif passé)。在卑南語的教學中,還沒有出現針對動詞變位的教材。期望能夠藉由此教材的介紹,對卑南語的動詞教學提供新的觀點。陸、結論 本論文旨在理解針對非母語者的原住民族語教材,並透過法語外語教材的觀點,期望對族語復振有所幫助。另本研究並無編纂新卑南語教材,亦無編寫卑南語動詞變化之教材。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為了解決包浩斯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陳斌 這樣論述:

本文是作者從自身困境出發,試圖理解自身的實踐行動,即作為一個女性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女性存在的探索,而是在過去幾十年裡有那麼多女性研究後,更多的重新審視。文章以現象學「存在分析」和「夢的顯現」為取徑再次探索女性的存在處境。論文按兩條軸線展開,一條是女性存在主義的探討;一條是「夢的顯現」的方法論在應用中逐漸形成的過程。兩條軸線的交織體現在以三位女性的夢境為分析對象,結合生命史而勾勒出的「存在分析」。 文章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引言及前三章。主要是論文主題、研究方法形成的過程以及初步的女性存在主義的文獻探討。第二部分為方法論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在這部分以瑞士精

神病學家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為起點論述了存在分析的源起以及架構。此外,論述了賓斯萬格1930年發表的《 Dream and Existence》這本書中關於夢的分析的截然不同於佛洛伊德的觀點,即關注夢顯現出來的內容。並以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對此的導論,論述了夢與存在的關係。本論文主體部分第六到八章,正是採用賓斯萬格關注夢的顯意的夢的詮釋方式,來做女性的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主體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這三章是通過三位女性的夢境結合個人生命史,對三位女性的存在分析。第四部分是結論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第九章從身體層面論述女性的存在處境;第十章

總結先分述兩條線:女性的存在困境及「入夢」的方法論,再次論述女性存在出路的理論路線——表達與想像,以及現實路徑——三位女性的出路。最後是作者的反思。 「入夢」之為下沉,夢境成為鏡映現實的鏡子,「存在分析」則試圖勾勒出一個結構,一個可理解的局,將夢境的理解變為「語言的現實」,「語言的現實」之為上揚。女性困境的出路蘊含在方法論的探索中,言說、文學和藝術的表達與想像是女性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