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雙重加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勞保雙重加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孟璇,黃超駿寫的 勞動實務問題Q&A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自媒體工會-我收到勞保局『雙重加保』公文也說明:Q:原本在職業工會加保,後來到新公司上班由公司加保,收到雙重加保通知要怎麼做? ... 職業工會的會員屬勞保強制加保對象,勞保局不會因為勞工有重複加保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孫迺翊所指導 盧品澤的 職業災害給付抵充制度之研究 (2021),提出勞保雙重加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抵充、職業災害、職災抵充、職災勞保給付、職災補償、職災賠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郝鳳鳴所指導 沈坤勳的 高齡勞工就業權益與保障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高齡勞工、高齡就業、就業權益、就業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保雙重加保的解答。

最後網站勞保的雙重加保 - 職業工會交流天地則補充:勞保 的雙重加保 · 1.今天有一位會員來要退保,詢問之下,竟然是有位"代書"告知他說,不能"重複投保"因為她有在公司加入'部分工時" · 2.另外一位想要新加入本工會,打電話詢問,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保雙重加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勞動實務問題Q&A

為了解決勞保雙重加保的問題,作者沈孟璇,黃超駿 這樣論述:

  被錄取後,又被通知取消錄用,可以要求賠償?   下班後,老闆用line交辦工作,應該算加班吧?   參加公司的活動卻意外受傷,這樣算職業災害嗎?   在漫長的勞工職涯中,與勞動法相關的實務問題,這本書通通告訴你!     謬論一 公司員工5人以下,不須幫勞工加勞健保跟勞退?   A:錯,5人以下的事業單位只是不用投保勞保,但仍需要替員工投保就業保險、健保、提撥勞工退休金。     謬論二 老闆說我適用責任制,所以加班也沒有加班費?   A:不正確,責任制的適用人員須為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工作者,並勞動契約需經地方主管機關核備始能適用責任制。     謬論三 公司裡有符合資遣要件的勞工

,老闆可以任意資遣中高齡或高齡員工?   A:不可以,雇主應就差別待遇之非年齡因素,負舉證責任。     謬論四 公司沒幫勞工加保勞工保險結果發生了職災,所以不能請領職災給付?   A.錯。勞工可依「職業簪害勞工保護法」規定依最低投保薪資申請職業災害失能、死亡補助;再得請領生活津貼、失能生活津貼、器具補助、看護補助或必要之補助,但合計以3年為限。     謬論五    老闆說要將舊制勞退提前結清,但只願意給我一半的錢,這樣可以嗎?   A:不可以。舊制勞退結清條件若低於勞基法第55條規定之條件,將不生結清之效力。     如果您有以上問題的疑惑,本書會成為您最好的諮詢對象。從勞工進入職場開始,

不管是錄用時的最低服務年限、請假的各種規範、結婚生子後的各種補助,到勞工退休的退休金計算等等,都有詳細的案例解說以及圖示。熟讀本書,在漫長的勞工生涯中,您除了可以保障自己的權利之外,也可以幫助他人保護自己的權益。

職業災害給付抵充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勞保雙重加保的問題,作者盧品澤 這樣論述:

職業災害之發生牽動著受災勞工之生活,蓋除了可能面臨的漫長治療與復健外,亦可能喪失工作能力,其影響之範圍小至家庭,大至社會。而受災勞工得否於遭受職災時,獲得完善之保護,則有賴我國職災救濟體系之應對。對此,我國所建構之職災救濟體系,係採取職災補償以及民事賠償並行之並存主義。換言之,即藉由多部源於不同法領域之法規,層層疊築而成。惟不同法領域之疊加,勢必會產生不同立法目的及性質之法規間的適用疑義,發生複數不同法領域之請求權競合之問題,而如何於不同法領域之間衡平雇主與受災勞工之權益,避免產生雙重負擔(雇主)以及雙重得利(受災勞工)之偏頗,至關重要。故本文以各法領域間,職災相關給付之抵充為主軸,解析各法

域之職業災害定義範圍及成立要件,輔以統整各法域間職災適用對象之交錯範圍後,以此為底來分析各法域於職災相關給付之法性質與標的項目間之抵充適性,藉以釐清現行職災抵充制度之樣貌。此外隨著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之立法,其勢必對於現行職災抵充制度之相關法規又將產生影響,本文亦將以此為題,在我國現況下進行剖釋之。

高齡勞工就業權益與保障之研究

為了解決勞保雙重加保的問題,作者沈坤勳 這樣論述:

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脫離不了所謂「老化」的「生物變化原則」,自然而然也衍生出錯綜複雜的老人問題,特別是老人基本人權保障的問題。近半世紀來,世界人口年齡組群版塊移動產生莫大的轉變,老人族群增加至為明顯且速度頗為驚人。國際社會也開始重點關注高齡者人權,從聯合國透過推動下所制定的「世界人權宣言」、「兩公約」「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老齡問題宣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第102號「社會安全最低基準」公約、第128號「失能、老年與遺屬給付」公約、第162號「老年勞工」的建議書、第166號「工作終止」的建議書。前揭公約、宣言、決議對高齡人權提出的相關主張、原則、標準規範及

主流觀點,可以揆之目前高齡化問題的概況,已從過去將高齡者視為依賴者和福利、服務的接受者,而將之排除於工作及社會生活之外,轉變成從人權的思考觀點將高齡者作為權利的主體,足見高齡人權已成為特定人權議題,受到先進國家之重視。從「老有所為」、「老有所用」概念,強調許多科學研究已否定「年老必衰」、「每況愈下」的陳舊觀念。對於高齡者就業不僅應避免以年齡為由的歧視,更應致力協助其就業、再教育或訓練及職業指導的機會,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達到最佳潛能之開發,繼續對經濟和社會作出貢獻。有了穩建的經濟能力,方能活的更獨立、更自我、更有尊嚴。爰此,在高齡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之下,我國高齡者就業的需求、權益實不應一再地被

漠視。在2018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有為343萬3,517人,較10年前增加逾103萬1千餘人。但勞動參與率自2008年起至2017年止,10年間變動幅度小於1個百分點,約在7.93%至8.78%之間且都低於10%(遠低於韓國的31.5%、新加坡的26.8%、以及日本的23.5%),高齡就業人數只有27萬2千餘人左右。如此偏低的勞參率,與1111人力銀行2015年的調查指出,有高達8成6的上班族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調查結果與實際勞參率狀況大相逕庭。惟低勞參率並非代表高齡者參與勞動的「意願」低落,極有可能因就業機會不足致使退休離開就業市場,亦即是高齡勞動力的需求(工作機會)不足。又勞參率低落

原因除了勞工個人的選擇自由外,傳統社會文化觀念的束縛、雇主統計上的歧視、產業結構轉型加上偏頗的高齡教育及職業訓練觀念,致就業能力不足,出現所謂“失業與職位空缺”並存的現象,皆是阻礙高齡勞工在工作維持、轉業與再就業的重要因素。此外,也與勞基法強制退休與社會保險規範有關係。我國現行勞工及社會法令上皆是以65歲作為規範保障上限,就業安全法制所推行的促進就業措施皆以65歲以下為適用對象,以致對65歲以上高齡者並未有保障,凡此種種使高齡就業出現不利的誘因與裂縫。為此,本文就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就業保險法、就業服務法、職業訓練法等法制條文,逐一檢視是否符合國際高齡就業人權規範標準後,發現不利高齡工作

維持、再就業的有:(1)勞基法缺乏均等待遇明文規範,造成高齡勞工工作平等上的差別待遇、(2)勞基法限齡退休制度不適用於目前高齡勞工之預期壽命、(3)勞工保險條例及就業保險法定有強制加保年齡上限,忽視並排除高齡勞工,衍生保險給付的漏洞、(4)勞工保險及就業保險對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之差別待遇,不利我國高齡人力的運用、(5)就業服務法安全法制未明確定義高齡者,致未納入就業服務特定協助之對象、(6)職業訓練法未訂定有關高齡者再就業職業訓練之條文,無法有效解決高齡就業力不足問題。對此,本文針對上述不利高齡就業之相關法制條文,以國際公約作為保障高齡就業相法制之規範基礎,提出法制改進之建議,作為建構高齡友善

職場,達到高齡勞動者就業保護、穩定就業與發展經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