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定樺,李傑克,洪紹璿,洪介仁,翁政樺,洪瑋菱,張權寫的 勞資實務問題Q&A(3版) 和鄭翠芬,蘇怡羚,小珊的 二奶的攻防:妳問我答,戰勝乳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子宮切除勞保給付2019 乳癌切除乳房,申請 - Gimfm也說明:子宮 肌瘤該開刀還是吃藥?健保署署長提醒這些事項傳統切除子宮肌瘤手術,健保給付手術費用約1.8-2.8萬元,子宮切除約2.3-4.4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釀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許宏彬所指導 羅仕尚的 知識、風險與紛爭:闌尾在台灣的歷史(1901-1990s) (2016),提出勞保開刀子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闌尾、闌尾無用論、醫療知識、風險、醫學紛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黃英忠所指導 吳姿��的 青少年醫療服務利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生為例 (2002),提出因為有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醫療服務利用、青少年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保開刀子宮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活]_子宮肌瘤,肌腺瘤,45歲前切除子宮或卵巢喪失生殖能力則補充:未滿四十五歲,原有生殖能力,因傷病割除兩側卵巢或子宮,致不能生育者,可獲得的給付統稱失能給付。 ... a. 請領條件: 符合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規定之項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保開刀子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勞資實務問題Q&A(3版)

為了解決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作者林定樺,李傑克,洪紹璿,洪介仁,翁政樺,洪瑋菱,張權 這樣論述:

  以前加班是領加班費,修法後只能選補休?   延長工時的加班費,例假、休息日跟平日的算法都一樣?   謬論一   休息日加班現採「核實計算」,休息日只來工作一小時後請病假,只給一小時休息日延長工資即可?   A:錯,後續未工作的約定時數,則須依該假別及時數給薪!   謬論二 公司不可以資遣懷孕的女性員工嗎?   A:錯,公司可以資遣懷孕的女性員工,只是資遣的原因及理由,不可以是因為該女性員工懷孕而資遣。   謬論三   勞工已於工會、漁會加保或已加保農保,就不用再加保勞保?         A:錯,只要是受僱勞工,縱使短暫工作,還是為其加保勞保。   謬論四  

論件計酬工,不適用一例一休制度?                        A:錯,論件計酬工一樣適用。   謬論五    勞資會議有開就好?         A:錯,勞資會議開會仍需遵守「勞資會議實施辦法」所定事項。   如果您有以上問題的疑惑,本書會成為您最好的諮詢對象。不論是休息日加班費的計算,還是在職災問題上勞工的權益及雇主的義務,都有詳細的計算與說明。熟讀本書,您也可以變成勞資專家。

知識、風險與紛爭:闌尾在台灣的歷史(1901-1990s)

為了解決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作者羅仕尚 這樣論述:

知識、風險與紛爭:闌尾在台灣的歷史(1901-1990s)摘要  本文是討論闌尾在台灣醫療史中的歷史脈絡,透過對知識、風險、與糾紛的探討,給予闌尾在台灣醫療史中的歷史解釋。有別於過往醫療史會將闌尾放在生物學或是醫學的脈絡討論,我將闌尾作為「身體觀」放置在歷史脈絡中討論。受到STS學會將醫療、科技、科學脈絡化,以及Edgerton探討「使用」的影響,本文將闌尾視為一種被使用的「身體觀」,主要探討闌尾在1945-1999年之間不同時空脈絡中被使用的情況。透過知識、風險、醫學紛爭…在各樣情境中的交互作用,來呈現出闌尾在不同時代的樣貌。在闌尾的歷史脈絡中,也注意到「闌尾無用論」雖然至今常被認為是很普

遍的觀念,但在歷史脈絡中它並非是單純的身體觀。它也是一個被使用的身體觀,在不同時代和不同脈絡中,不論醫界、病患、或是民眾,都會選擇性的使用。透過知識的建構與風險評估之後,群眾會選擇符合自身「效益」的方始選擇使用,並出現主流卅非主流,專家卅常民醫療的行動,當不同群體間的效益產生衝突時,醫療糾紛就被呈現出來。本文嘗試以報紙資料和醫學期刊論文,和其它與闌尾相關的文獻,來去探究在不同時空情境下,人們怎麼去思考闌尾,以及怎麼使用闌尾的身體觀。本文將呈現出闌尾切除,並非是單純的醫療知識或是醫療行為,它的使用牽扯到許多不同的情境、目的、動機…而建構出一種「醫療合理性」。換句話說,醫療的使用往往並非完全以純醫

學理性來思考,反而會因為在不同的社會脈絡,醫療合理性是不停變動的。而隨著醫療合理性的變動,知識建構、與風險的評估又會再次發生更動,也就是說我們習以為常的「闌尾無用論」,在時代脈絡中並非是沒有變化的。

二奶的攻防:妳問我答,戰勝乳癌

為了解決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作者鄭翠芬,蘇怡羚,小珊 這樣論述:

  「醫師」鄭翠芬 X 「個案管理師」蘇怡羚 X 「病友」小珊    數十年臨床經驗專業分享,陪妳打一場乳房保衛戰!   作為現代文明病的一種,「乳癌」發生率高居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然而關於乳癌,我們的了解是否足夠?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乳癌該怎麼預防,如何儘早發現?   罹患乳癌的姊妹們,經過了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等過程,是否就算痊癒了呢?是否心中還有許多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穿刺也沒驗出罹癌?如何一次看懂乳癌檢體報告的重點?該注意哪些指標和數字?面臨乳房切除手術時,怎麼決定應該全部切除還是局部切除?乳房切除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還需要再做化療或放射治療?「HER2陽性

乳癌」和「三陰性乳癌」有什麼不同?該如何治療?乳癌患者日後還可以生小孩嗎?乳癌患者最佳的「抗癌食物」和最該閃過的「地雷食物」各有哪些?療程結束後,如何判斷癌細胞是否復發或移轉?臺灣的乳癌病人在「健保」跟「勞保」上有什麼基本權益保障?……   左右乳分別罹癌,人生三度補考的小珊,問出病友最想知道的事;由乳房腫瘤手術名醫鄭翠芬,集數十年臨床專業經驗,以最平易的文字,化為人人都能讀懂的50題Q&A,從癌症的成因、種類、檢測、手術、治療、飲食、心境、生活照護等,全方位解惑;並邀請作為醫病之間橋樑的資深個案管理師蘇怡羚,貼心叮嚀!   沒有艱深的醫學理論,只有實用的醫藥和照護資訊,一本小書,

告訴您乳癌患者及其照護者最應該知道的事! 本書特色   ★第一本「醫師+病人+個案管理師」三方合作的超實用乳癌工具書   ★50個平易Q&A,告訴您乳癌患者及其照護者最該知道的事!

青少年醫療服務利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生為例

為了解決勞保開刀子宮的問題,作者吳姿�� 這樣論述:

青少年期乃是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由於身心之快速變化,容易出現身體、心理及社會層面的問題。因此,提供青少年完善之醫療保健相關服務相當重要。而了解影響青少年醫療服務利用行為之相關因素,方能適切地提供完善的青少年保健服務。本研究主要希望能夠瞭解青少年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及其服務利用的情形,綜合相關文獻的論述與青少年健康問題的瞭解,依據Andersen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作為本研究架構的基礎,探討傾向因素、能用因素及需要因素影響青少年的醫療服務利用情形。本研究以就讀於台南縣公私立國中的學生為對象,採簡單隨機抽樣選取7所學校全面施測,共發出3591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1989份,

回收率達55.39%。本研究採用變異數分析及t檢定來檢視青少年醫療服務利用行為之差異情形,並使用複迴歸分析來探討青少年醫療服務利用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其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有顯著的差異,二、三年級學生的醫療服務利用次數均較一年級為高。二、21%的國中生曾有住院經驗;12%的國中生曾有開刀經驗。曾有住院或開刀經驗者,其平均醫療服務利用次數較無經驗者高。三、具有全民健保身份、其他醫療保險者較沒有全民健保、沒有其他醫療保險者之醫療服務利用次數高。四、自覺健康問題與醫療服務利用行為之關係方面,青少年若是覺得自己生理健康與青春期發育的問題愈嚴重,則醫療服務利用次數愈多。此外,

情緒問題則與醫療服務利用次數呈現負向關係。本研究提出建議如后。首先,應依青少年的醫療需求,於地區醫院以上層級之醫療機構,普遍設置青少年保健門診,將可提高青少年就醫的可近性;第二,提倡家庭醫師制度,落實連續性且完整性的醫療照護。再者,應在學校的衛生教育中,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就醫與利用觀念,使具備分級就診的概念,於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醫療處置,奠定學生預防醫學與落實健康促進之基礎。最後,建議衛生或教育單位加強青少年情緒管理的能力,以協助其發現自我情緒的健康狀況問題,並及早透過青少年保健門診的心理諮商服務,獲得適當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