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eteWalker寫的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心靈自由球(創傷療癒套組) 和EmiliaVuorisalmi的 為什麼男人想狩獵,女人愛挑選?突破戀愛盲腸的科學指南,讓神經科學╳生物演化幫你幸福脫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for preventing post traumatic stress ...也說明:背景: 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心理匯報過去近15年來,早期的心理介入, ... 在1997年目標: 評估創傷後以簡短心理匯報處理心理壓力,以及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三采所出版 。

長庚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張雅如所指導 汪宸毅的 中樞神經損傷高張力的鑑別評估 (2021),提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張力、痙攣、僵硬、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劉珠利所指導 鍾佩怡的 性侵害重複受暴婦女生命歷程的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性侵害、重複受暴、生命歷程、自我物化、能動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理創傷是什麼?臨床心理師:看這一篇就夠了!則補充:創傷後壓力症 的診斷重點是突然發生具有威脅性的事件與傷害,導致了(1) 侵入性思考;(2)逃避行為;以及(3)容易受刺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心靈自由球(創傷療癒套組)

為了解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90%心理創傷皆可療癒 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心靈自由球》   十三個實用步驟,可幫助你撫平自我的壓力與創傷,   管理情緒重現,藉以達到心靈真正的自由。   你可以將「心靈自由球」擺在桌案邊、身旁,   隨時觀看,時時閱覽其上的管理步驟;尤其在自我感覺不好時,   這是可以迅速自我解決的方案,也是最佳的心靈安撫工具!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這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     創傷如何被製造?創傷如何來分解?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

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   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   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首度將CPTSD納入了疾病分類標準中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

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

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

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

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

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

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進階指南   創傷療癒大師彼得‧沃克全新深度療癒力作!   父母、心理

諮商師、醫師、社工、教育工作者,   以及每一個受過創傷和時常壓抑情緒的人都需要   過往的傷就藏在情緒裡,   當你從情緒的磨難中釋放出來,就能真正的獲得愛與尊重!     當一個人懂得將責任歸咎於應怪罪的地方,   並感到憤怒和失去時,寬恕才會發生……     情緒創傷所導致的具毀滅性的結果,是一種性格組成,其中包含著極糟糕的低自尊、無法享樂、超級負責任或超級不負責任、害怕被遺棄。     而來自不快樂家庭的數千萬成人小孩的悲劇性結果,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對自己感覺良好,也不會享受親密。這千百萬人總是陷入災難性的關係、衝動行為、無情地論斷自己,並且一直尋

求認可和安全感。     所以……     如果你習慣在面對人生諸多情況有不良情緒反應時,會怪罪與羞辱自己;   如果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情緒低落」或無法解釋的焦慮,並且找不出任何原因;   如果會為了偶發的破壞性想法和行為而苦苦掙扎……   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可能受傷了!     真正的自由來自真正的自我認知──   ‧對於在童年被嚴重傷害的人來說,真心原諒父母的感覺,極少在他們以哀悼抽乾痛苦之池以前出現。然而,真正的原諒始於自我。   ‧真正的原諒,有賴成年小孩清楚記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細節。   ‧若要真心地對父母感恩,我們必須先認清童年傷害,並達到顯著的療癒。   ‧更深度的心理健康

,只存在於有情緒傷害時仍能保持自我憐憫和自我尊重的人。   ‧創傷倖存者絕對需要哀悼,因為他們的個體性和表達性可能在童年時期就被殺死或消失了。   ‧自我憐憫會從哀悼中誕生,並且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遭受惡劣對待,以及由惡劣對待引起的情緒重現,並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本書所提供的實用建議將幫助你──   ‧打破無意識的、自我破壞的習慣   ‧復原全然感受自我情緒之能力   ‧增進情緒智力   ‧為失能家庭的倖存者修復情緒本質在童年時受到的傷害   ‧以安全且具療癒性的方式,把淚水轉為自我憐憫,把憤怒轉為健康的自我保護與存活在世的安全感。     來自讀者的真實感受   ►50 年來,我第一

次真正高興地活著。非常感謝這本書。   ►這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完全理解人是什麼,並教導如何醒來和活著的書。   ►我讀過關於支持自己的最好的書!   ►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改變了生活,而且改變了世界!   ►它既富有洞察力又具有變革性。很多書都是關於診斷的,但卻未能為讀者提供改變的工具,但這本書兩者兼而有之。   ►我確實覺得這本書是為我而寫的。   ►強烈推薦給任何懷疑能夠克服(情感)創傷和虐待的人。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目前打算讀第三遍,每次它讓我更深入地了解我的真實身份。   ►彼得.沃克如此準確地描述了童年創傷的情況,就好像他能讀懂我的心思一樣。他

以這樣一種方式描述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僅明確地解釋了兒童在虐待和忽視中生活的感覺,而且我認為這種方式對試圖從中恢復的人很有幫助。     如果不接納並體驗全面的人類感覺,   我們就無法當個健康的人類。     我們的情緒健康狀態,經常反映了我們處於各種情緒之中時,有多麼愛及尊重自己和他人。     真正的自尊以及與他人的親密感,無論當事人的感覺體驗是愉快或不愉快,都是基於充滿愛地與自己和他人同在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去接觸那些比較不開心的感覺,就會被剝奪了去注意不公、虐待或忽略等狀況的根本能力。那些不能感覺到自我悲傷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被不公地排擠了;而那些不能對虐待感受到正常的

憤怒或恐懼反應的人,則經常會有受到虐待的風險。     因此,如果我們要重新獲得愛人的天生能力,就必須先學會愛自己的各種情緒狀態。     ☆正確認識情緒   ‧「感覺」和「情緒」都不是那種因為被忽略就神奇消散的能量狀態,許多不必要的情緒痛苦,就是因為不釋放那些情緒能量而造成的。     ‧當小孩不被允許體驗悲傷、憤怒、失落和挫折的感覺,他們真實的感覺就會變得神經質且扭曲;成年後,這些小孩會無意識地安排人生去重複相同的情緒壓抑。     ‧願意全然感受情緒,將會贈與我們釋放情緒的彈性。允許自己感覺很糟,反而能化解這些感覺,並且更快恢復到良好的感覺。     ‧更深度的心理健康,只存在於有情緒傷

害時仍能保持自我憐憫和自我尊重的人。     ‧當我們不願意去感覺情緒,就會出現情緒無意識地「發作」的風險,像是挖苦、找麻煩、慣性遲到和「忘記」承諾,都是常見的無意識憤怒表現。     ‧我們可以學會以良性的方式處在情緒之中,可以擁有情緒而不死守它們。     ‧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所能做,並非只有「自動壓抑」這個唯一的壞選擇。     ‧當我們試著直接體驗自己的感覺時,最終會發現「臣服於它們」是最有效率的回應方式,而且是長期來說最不痛苦的。     ‧哀悼是人類最有效的壓力釋放機制,是內在情緒壓力鍋的安全且健康的釋放閥。     ☆童年創傷與原諒   ‧對於在童年被嚴重傷害的人來說,真心原諒父母

的感覺,極少在他們以哀悼抽乾痛苦之池以前出現。然而,真正的原諒始於自我。   ‧真正的原諒,有賴成年小孩清楚記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細節。   ‧若要真心地對父母感恩,我們必須先認清童年傷害,並達到顯著的療癒。   ‧當孩子不被允許怪罪父母的壞行為時,通常會轉為責怪他人和(或)自己。   ‧那些不被允許怪罪父母之壞行為的孩子,常常會變成無法保護自己免於虐待的成人。   ‧怪罪的感覺可以用安全且沒有虐待性的方式表達,而我們的父母也不必在場。   ‧若能去挑戰並推翻那些關於原諒、怪罪和情緒的虛假且具破壞性的信仰,對成年小孩是有益的。   ‧當我們選擇原諒的方式是吞下對於父母之不公作為的憤怒時,就會落入

否認的心理迷霧中。   ‧當我們不去挑戰否認,就會繼續麻痺地被禁錮在舊傷痛裡,盲目地對自己童年的創傷與失落感到無所謂。   ‧「不成熟的原諒」是在我們還沒有徹底體悟父母對我們的傷害有多嚴重時,就決定原諒他們。     無論有多麼可怕又悲慘的失落經驗,   哀悼都可以修復對人生的熱情。      「哀悼」是自古以來人類用來表達關於受傷和失落的悲傷及憤怒的健康歷程,也是心理以自然的方式釋放我們失去所重視的人、事、物時的痛苦。哀悼對於情緒健康的必要性,就如同大小便之於生理健康,其移除心理傷害與痛苦的情緒能量,就像排泄的生理功能會移除身體中的毒素。     創傷倖存者絕對需要哀悼,因為他們的個體性和表

達性可能在童年時期就被殺死或消失了。     ☆哀悼與童年創傷     ‧童年時期沒有遭受長期身體虐待的人,最可能忽視自己童年所受到的不良影響。     ‧成人之苦,大多根源於童年時期的非肉體虐待與忽略,最普遍的特徵就是「自我仇恨」,而這個仇恨最常見的焦點就是我們的感覺。      ‧不帶羞恥地或不帶自我仇恨地全然感受童年深深的悲傷時,心會美好地渴望重拾失去的自我,並以這樣的渴望來打開心房。     ‧哀悼的憤怒是溫暖的,特別有助於讓恐懼解凍,並溶出被恐懼冰凍的內在小孩。   ‧有效的憤怒工作,經常自然地喚醒我們基本的自我保護本能。   ‧長期受虐的倖存者經常出現「情緒重現」的現象。情緒重

現是突然地或持續地退化到童年創傷時的情緒狀態,而這些情緒狀態是過去的恐懼、憂鬱、自我仇恨和羞恥的強烈痛苦體驗。   ‧憤怒是解決當下情緒重現的強大工具。每當過去的恐嚇再度出現,而我們允許自己對此感到生氣,就會提醒自己,我們不再是無助的小孩,而是有力量的成人,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自我憐憫會從哀悼中誕生,並且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遭受惡劣對待,以及由惡劣對待引起的情緒重現,並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我憐憫幫助我們把情緒重現詮釋為父母有錯的證明,而不是我們有錯;並且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受傷了,而不是因為我們很差勁。   ‧好好地哭一場所帶來的平靜,與透過放鬆技巧或冥想所得到

的平靜相當不同,而是最踏實、最有身體感覺的平靜。   ‧沒被哭出來的眼淚,以及往內的憤怒,會把恐懼與羞恥困在我們內心。而哀悼會自然地療癒這種情況。有效的哀悼會使我們從恐懼和羞恥的死亡之握中重生,從而擁有安全感和自尊感。     ☆哀悼的歷程   ‧哀悼要完全有效,除了哭泣之外,也必須包括「發怒」、言語抒發和感覺的歷程。   ‧主動解決情緒痛苦,是透過哭泣、發怒和談論它。   ‧被動解決情緒痛苦,是單純聚焦並感覺儲存在我們體內的舊傷痛。   ‧哭泣:把自怨自哀升級為自我憐憫,療癒災難化和誇大化。   ‧發怒:發怒會建立信心;暫時分裂到憤怒之中,有助於復原。   ‧言語抒發:以說出或寫出痛苦的方

式來釋放痛苦。   ‧完全表達情緒:當我們同時哭泣又發怒又言語宣洩時,對於過去有最強大的療癒力。   ‧感受情緒:允許倖存者以靜態方式處理童年痛苦的哀悼歷程,刻意地鬆懈抗拒並聚焦在痛苦上,於是痛苦可以通過並離開身體。     ☆哀悼帶來的禮物   ‧重拾童年之失落   ‧在哀悼中復原的情緒,會加強意向性   ‧哀悼會喚醒自我憐憫   ‧哀悼會增強自我保護的本能   ‧哀悼能安撫情緒重現的情況   ‧哀悼會減少身體化   ‧哀悼會開啟通往平靜和解脫的大門   ‧哀悼會修復能夠去愛的心   ‧哀悼會減少否認和貶低的情況   ‧哀悼會除去恐懼和羞恥   本書特色     ★來自資深心理治療師的個人掙

扎體驗與20年問診的療癒經驗   ★是情緒傷害獲得完全解脫、自由與自在的必備指南   ★作者《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臺銷售超過30,000本的肯定   名人推薦&好評     白麗芳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崇建  作家、親子作家、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林耕新  耕心療癒診所院長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

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儀安  諮商心理師   葉國偉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盧蘇偉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謝文宜  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教授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消防局(4/14)】

#電動車火燒車鋰電池燃燒處理

前陣子桃園發生電動公車火燒車意外,去年也陸續發生電動自行車疑似爆炸、電動車車禍導致火燒車等事件,昨天智翔詢問環保局滅火後的廢水處理,今天回到消防層面,消防局該如何因應這樣新型態的火災?

以特斯拉為例,按滅火SOP需3000加侖的水(約13公噸水),國外有做法是將車輛吊起放入水槽的方式滅火,避免受污染的水排進溝渠中,智翔建議,消防局應可研擬相關的辦法。

#消防後勤車評估

每當有重大災情發生時,消防弟兄精神及身體皆處於緊繃狀態,桃園工廠多、火災多已不是新聞,桃園消防人員出勤量也大,因此每當消防人員累垮、累倒的照片屢上新聞畫面,確實令人不忍心。

因此智翔建議,消防局可增設消防後勤車,作為支援長時間搜救行動,提供第一線消防人員乾糧、飲用水以補充體力及暫時休息空間,桃園可作為率全國之先,照顧辛苦的基層人員,也提升消防能量。

消防局長今天也許下承諾,此建議明年應該可以執行,那我們就繼續觀察明年消防後勤車的設置與使用狀況。

#搜救犬訓練場地再提升

本會期繼續為桃園市搜救犬的權益發聲,在前兩個會期,智翔曾建議消防局在訓練環境、生活食宿、移動車輛上空間等方面做改進。

上個會期,消防局長透露有計畫在航空城的消防大隊成立後來擴建周邊的搜救犬場所,今天智翔也詢問相關進度為何?

局長也重申覓地困難,近期有考量八德霄裡的公有地,也準備開始向原用地機關交換意見,智翔也希望若有新進度,也能夠一起參與搜救犬用地的討論。

#救難同仁身心重視

重大災情發生後,救災同仁極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過去普悠瑪事件的救災檢傷人員,也疑似因深陷創傷後的壓力而輕生。

雖然市府局處設有心理輔導方案,但現有的機制,有人認為接受心理輔導會被貼上標籤,或是被長官認為無法擔負職責而調離現職,所以智翔認為,必須建立有效的匿名諮商機制,希望能重視救難人員的身心問題,改善抒發與宣洩壓力的管道。

對此消防局表示,現有的機制不會對消防人員造成困擾,消防局也會盡全力來協助救災人員的心裡輔導,但智翔也表示,我們身上不存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難以體會深陷其中的需求,況且現在也正處於太魯閣號災害後的階段,壓力也可能是累積出來的,無論是消防局的救災人員、警察局的基層員警,都可能有所需求。

再次強烈的建議,消防局應研擬匿名心理諮商機制,讓使用此服務的人員可以不再受到長官過度的關切,先讓釋放壓力的管道暢通,才能真正照顧到需求者。

中樞神經損傷高張力的鑑別評估

為了解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作者汪宸毅 這樣論述:

目 錄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i第一章 緒論 -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8 -1.3 研究假設 - 8 -1.4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 9 -第二章、文獻探討 - 11 -2.1 痙攣的介紹 - 11 -2.1.1痙攣的定義與發生率 - 11 -2.1.2痙攣與功能的連結 - 11 -2.1.3隨著速度而增加的張力 - 12 -2.1.4痙攣與僵硬的比較 - 12 -2.2影響肌肉張力的因子(FACTORS INFLUENCED MUSCLE TONE) - 13

-2.2.1神經因子 - 13 -2.2.2生物力學特性 - 15 -2.3脊髓損傷病人產生痙攣的原因 - 16 -2.3.1軸突出芽(axonal sprouting) - 16 -2.3.2減少活化後抑制 - 16 -2.3.3減少突觸前抑制 - 17 -2.3.4減少Ia-交替性抑制 - 17 -2.3.5增加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 - 18 -2.3.6開啟持續的內在電流(Activation of persistent inward currents) - 18 -2.3.7下行路徑在脊髓神經節段產生不同的控制 - 18 -2

.3.8增加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 - 19 -2.4痙攣的評估 - 19 -2.4.1臨床量表 (Clinical scales) - 19 -2.4.2生物力學的方法 (Biomechanical methods) - 20 -2.4.3神經生理學的方法 (Neurophysiological methods) - 21 -2.5 僵硬的介紹 - 22 -2.6 僵硬的病理生理學 - 23 -2.7僵硬的評估 (ASSESSMENT OF RIGIDITY) - 24 -2.7.1臨床量表 (Clinical scales) - 24 -2

.7.2機械的方法(Mechanical method) - 25 -2.7.3使用感測器的方法(Methods using sensors) - 25 -2.7.4電力機械的方法(Electro-Mechanized methods) - 26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步驟 - 27 -3.1研究設計 - 27 -3.2研究對象 - 27 -3.3實驗儀器與設備 - 28 -3.4實驗步驟 - 30 -3.4.1實驗方法 - 31 -3.4.2實驗流程 - 34 -3.5資料處理與分析 - 36 -3.6統計分析 - 37

-第四章、結果 - 48 -4.1實驗一 - 48 -4.1.1健康成年人下肢阻力值的再測信度 - 48 -4.1.2健康成年人在快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後MYOTON (FREQUENCY, STIFFNESS, DECREMENT)的再測信度 - 49 -4.1.3健康成年人在快慢速反覆被動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的再測信度 - 51 -4.2實驗二 - 52 -4.2.1健康成年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在快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阻力值 - 52 -4.2.2健康成年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MYOTON所測量出比目魚肌的基準值差異及

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MYOTON參數的變化 - 55 -4.2.3健康成年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H/M比值基準值的差異 - 62 -4.2.4健康成年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活化後抑制能力的測量 - 62 -4.2.5帕金森氏症個案在停藥與用藥時張力的變化 - 66 -4.2.6 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阻力PAD、快慢阻力比值和標準化H反射與H/M比值、2 HZ PAD、5 HZ PAD、肌肉機械特性參數(FREQUENCY, STIFFNESS, DECREMENT) 和疾病嚴重度的相關性 - 76 -4.2.7 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快慢阻

力比值和PAD對於疾病、痙攣和僵硬的ROC曲線 - 88 -4.2.6 總結結果 - 90 -第五章、討論 - 220 -5.1再測信度 - 220 -5.1.1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MYOTON的再測信度 - 220 -5.1.2不同機械設備對於肌肉張力的再測信度 - 221 -5.1.3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的再測信度 - 222 -5.2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足壓參數 - 223 -5.2.1下肢阻力值 - 223 -5.2.2快慢阻力比值 - 224 -5.2.3下肢阻力PAD - 225 -5.3不同族群MYOTO

N所測量出比目魚肌的基準值差異及腳踝反覆被動關節活動後MYOTON參數的變化 - 226 -5.3.1 比目魚肌FREQUENCY - 226 -5.3.2 比目魚肌STIFFNESS - 226 -5.3.3 比目魚肌DECREMENT - 228 -5.4不同族群H/M比值、2 HZ PAD和5 HZ PAD基準值差異及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 - 229 -5.4.1 H/M比值 - 229 -5.4.2 電刺激2 HZ PAD和5 HZ PAD - 230 -5.4.3反覆關節活動後H反射下降的比值 - 231 -5.4.4 活化後

抑制的機制和時序上的差別 - 232 -5.5帕金森氏症服藥前後的改變 - 233 -5.5.1 下肢阻力值 - 233 -5.5.2 比目魚肌肌肉機械特性 - 234 -5.5.3 H/M比值、2HZ PAD和5HZ PAD - 235 -5.6三組下肢阻力值與H/M比值、2 HZ PAD、5 HZ PAD、肌肉機械特性參數(FREQUENCY, STIFFNESS, DECREMENT) 和疾病嚴重度的相關性 - 236 -5.7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阻力值和對於疾病、痙攣和僵硬的ROC曲線 - 238 -5.8研究限制 - 239 -5

.9結論 - 240 -參考文獻 - 241 -附錄 - 255 -表目錄【表4-1】實驗一和實驗二受測者基本資料 - 97 -【表4-2】脊髓損傷個案基本資料 - 98 -【表4-2續】脊髓損傷個案基本資料 - 99 -【表4-3】帕金森氏症個案基本資料 - 100 -【表4-3續】帕金森氏症個案基本資料 - 101 -【表4-4】脊髓損傷個案修正版艾許沃斯量表分數 - 102 -【表4-4續】脊髓損傷個案修正版艾許沃斯量表分數 - 103 -【表4-5】帕金森氏症個案UPDRS僵硬分數 - 104 -【表4-5續】帕金森氏症

個案UPDRS僵硬分數 - 105 -【表4-6-1】中間角度下肢阻力再測信度 - 106 -【表4-6-2】末端角度下肢阻力再測信度 - 106 -【表4-7-1】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再測信度 - 107 -【表4-7-2】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再測信度 - 109 -【表4-7-3】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再測信度 - 110 -【表4-8】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的再測信度 - 111 -【表4-9-1】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

結果 - 112 -【表4-9-2】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後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2 -【表4-9-3】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快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3 -【表4-9-4】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快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後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3 -【表4-9-5】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4 -【表4-9-6】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後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4 -【表4-9-7】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

度快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5 -【表4-9-8】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快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後足阻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5 -【表4-10-1】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6 -【表4-10-2】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6 -【表4-10-3】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7 -【表4-10-4】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

7 -【表4-11-1】3種不同族群比目魚肌FREQUENCY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8 -【表4-11-2】3種不同族群比目魚肌STIFFNESS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8 -【表4-11-3】3種不同族群比目魚肌DECREMENT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19 -【表4-12-1】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0 -【表4-12-2】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1 -【表4-12-3】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

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2 -【表4-13-1】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3 -【表4-13-2】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4 -【表4-13-3】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5 -【表4-14-1】3種不同族群H/M比值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6 -【表4-14-2】3種不同族群2 HZ PAD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6 -【表4-14-3】3種不同族群5 HZ PAD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7 -【表4-15】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8 -【表4-16】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及統計檢定結果 - 129 -【表4-17】不同族群快慢速腳踝關節活動後後導致H反射下降的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0 -【表4-18-3】3種不同族群中間角度快速及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2 -【表4-18-4】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及統計

檢定結果 - 133 -【表4-18-5】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快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3 -【表4-18-6】3種不同族群末端角度快速及慢速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4 -【表4-19-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壓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5 -【表4-19-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末端角度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壓力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6 -【表4-20】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快慢壓力比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7 -【表4-21】帕金森氏症個案服藥前後MYOTON所測量出比目魚肌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8 -【表4-22-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9 -【表4-22-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39 -【表4-22-3】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1 -【表4-23-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

肌STIFFNESS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3 -【表4-23-3】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4 -【表4-24】帕金森氏症個案服藥前後H/M比值、PAD 2 HZ和PAD 5 HZ的基準值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5 -【表4-25】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標準化H反射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6 -【表4-26】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7 -【表4-27-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腳踝反

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阻力值PAD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8 -【表4-27-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末端角度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下肢阻力值PAD及統計檢定結果 - 148 -【表4-28-1】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與H/M比值、2 HZ PAD、5 HZ PAD的相關性 - 149 -【表4-28-2】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標準化H反射與H/M比值、2 HZ PAD、5 HZ PAD的相關性 - 150 -【表4-28-3】肌肉機械特性參數(FREQUENCY, STIFFNESS, DECREMENT) 與H/M比值、2 HZ PAD、5 H

Z PAD的相關性 - 151 -【表4-28-4】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與脊髓損傷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 152 -【表4-28-5】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前足阻力PAD與帕金森氏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 153 -【表4-28-6】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快慢阻力比值與脊髓損傷疾病嚴重度的相關性 - 154 -【表4-28-7】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中,快慢阻力比值與帕金森氏症疾病嚴重度的相關性 - 155 -【表4-28-8】腳踝反覆被動活動測試後1秒,標準化H反射與脊髓損傷疾病嚴重度的相關性 - 156 -【表4-28-9】腳踝反

覆被動活動測試後1秒,標準化H反射與帕金森氏症嚴重度的相關性 - 157 -【表4-29】健康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下肢阻力值的比較總表 - 158 -【表4-30】健康人、脊髓損傷個案和帕金森氏症個案比目魚肌機械特性、H/M比值、電刺激PAD的比較總表 - 159 -【表4-31-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停藥與用藥時的比較總表 - 160 -【表4-31-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停藥與用藥時的比較總表 - 161 -圖目錄【圖3-1】具張力評估功能之智慧型踝關節運動儀 - 40 -【圖3-2】電刺激器 - 40 -【圖3-3】肌電圖 - 40

-【圖3-4】肌電圖放大器 - 41 -【圖3-5】類比數位存取系統 - 41 -【圖3-6】MYOMETER - 41 -【圖3-7】受測者擺位及儀器配置 - 42 -【圖3-8-1】實驗一流程圖(慢速、中間角度) - 43 -【圖3-8-2】實驗一流程圖(快速、中間角度) - 43 -【圖3-8-3】實驗一流程圖(慢速、末端角度) - 44 -【圖3-8-4】實驗一流程圖(快速、末端角度) - 44 -【圖3-9-1】實驗二流程圖(被動踝關節牽張阻力量測) - 45 -【圖3-9-2】實驗二流程圖(被動踝關節活動後MYOTON量測)

- 46 -【圖3-9-3】實驗二流程圖(被動踝關節活動後PAD量測) - 47 -【圖4-1-1】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62 -【圖4-1-2】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63 -【圖4-1-3】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64 -【圖4-1-4】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65 -【圖4-1-5】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66 -【圖4-1-6】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

值 - 167 -【圖4-1-7】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68 -【圖4-1-8】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69 -【圖4-2-1】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 - 170 -【圖4-2-2】3種不同族群在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 - 171 -【圖4-2-3】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 - 172 -【圖4-2-4】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 - 173 -【圖4-3-1】3種不同族群在快

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 - 174 -【圖4-3-2】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 - 175 -【圖4-3-3】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 - 176 -【圖4-4-1】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 - 177 -【圖4-4-2】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 - 178 -【圖4-4-3】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

- 179 -【圖4-5】3種不同族群H/M的基準值 - 180 -【圖4-6】3種不同族群2 HZ PAD的基準值 - 181 -【圖4-7】3種不同族群5 HZ PAD的基準值 - 182 -【圖4-8】3種不同族群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 - 183 -【圖4-9】3種不同族群在慢速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 - 184 -【圖4-10-1】3種不同族群在中端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185 -【圖4-10-2】3種不同族群在中端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186 -【圖4-10-3】3種不同族群在

末端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187 -【圖4-10-4】3種不同族群在末端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188 -【圖4-11-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89 -【圖4-11-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90 -【圖4-11-3】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91 -【圖4-11-4】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中間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92 -【圖4-11-5】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

藥前後,末端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93 -【圖4-11-6】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末端角度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94 -【圖4-11-7】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末端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阻力值 - 195 -【圖4-11-8】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末端角度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阻力值 - 196 -【圖4-12-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 - 197 -【圖4-12-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中間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 - 198 -【圖4-12-3

】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快慢阻力比值 - 199 -【圖4-12-4】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末端角度腳踝關節活動時後足快慢阻力比值 - 200 -【圖4-13-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 - 201 -【圖4-13-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 - 202 -【圖4-13-3】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DECREMENT的變化 - 203 -【圖4-14-1】帕金森氏症個案

在服藥前後,在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FREQUENCY的變化 - 204 -【圖4-14-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比目魚肌STIFFNESS的變化 - 205 -【圖4-15】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H/M的基準值 - 207 -【圖4-16】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2 HZ PAD的基準值 - 208 -【圖4-17】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5 HZ PAD的基準值 - 209 -【圖4-18】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快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 - 210 -【圖4-19】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

慢速踝關節反覆被動活動後H反射的變化 - 211 -【圖4-20-1】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中端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212 -【圖4-20-2】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中端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213 -【圖4-20-3】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終端慢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214 -【圖4-20-4】帕金森氏症個案在服藥前後,在終端快速腳踝關節活動時前足下肢阻力PAD - 215 -【圖4-21】下肢阻力的比值(快速足壓/慢速足壓) 和PAD對於脊髓損傷判斷的ROC曲線 - 216 -

【圖4-22】下肢阻力的比值(快速足壓/慢速足壓) 和PAD對於蹠屈肌痙攣判斷的ROC曲線 - 217 -【圖4-23】下肢阻力的比值(快速足壓/慢速足壓) 和PAD對於帕金森氏症判斷的ROC曲線 - 218 -【圖4-24】下肢阻力的比值(快速足壓/慢速足壓) 和PAD對於膝蓋僵硬判斷的ROC曲線 - 219 -

為什麼男人想狩獵,女人愛挑選?突破戀愛盲腸的科學指南,讓神經科學╳生物演化幫你幸福脫單!

為了解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作者EmiliaVuorisalmi 這樣論述:

  【網書大標】     ♡戀•愛•腦 完 全 解 剖♡   天菜不等於真愛,鬼遮眼不等於勇敢   了解自己的大腦,才是談個完美戀愛的關鍵!     【適用情境】     #看了限動卻不回訊息   #一戀愛就鬼遮眼   #時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穩聊掛睡卻搞不懂這是不是愛   #沉迷大眾愛情占卜   #快速暈爆卻走不到穩交   #遇上忽冷忽熱、開始懷疑人生       只要墜入愛河就開始整天癡癡笑,   一想到喜歡的人就藏不住發射粉紅泡泡,   到底愛上一個人,我們的身心會發生什麼事?     執業醫師艾蜜莉

亞・沃里薩爾米被稱為芬蘭的「愛情醫師」,她表示,只要能了解人類在戀愛中的身體到底發生什麼事,就能更了解自己的各種戀愛行為。事實上,人在愛情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用科學來解釋--     ♡當我們墜入愛河時,究竟會發生什麽事?     愛上某個人後,多巴胺濃度就會上升,你開始全神貫注留意情人,對工作意興闌珊,也可能和朋友完全失聯。兩人相處時,腦部的酬償中樞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意思是:你輕而易舉就為對方上癮。所以戀愛時,我們的行為舉止其實和藥物上癮差不了多少。     ♡可是,為什麼一戀愛之後就開始患得患失、不安焦慮?     看到心儀對象在社群網站的貼文,你可能會逕自胡思亂

想妄下結論、妒火中燒:「他愛不愛我?」或是「我真的配得上這個人嗎?」     研究顯示,戀愛初期常常出現腦部血清素濃度降低的現象,有時可能會造成焦慮不安,甚至出現強迫症行為,甚至嚴重到可將墜入愛河比喻成一種短暫的心理疾病。     ♡有時候,我們就是會愛到鬼遮眼?     根據研究,人類的額葉皮質會在戀愛時停工,導致我們無法實際評估伴侶。這時的你只能透過玫瑰色鏡片觀看一切,就算親朋好友試著警告你,你也可能選擇充耳不聞。等到前額葉皮質恢復作用—也就是墜入愛河的兩年後,你才會漸漸看見伴侶的真面目。   你可能也聽過別人抱怨他們的伴侶已經不是當初愛上的那個人,但通常改變的是

說出這句話的人。其實是他們的神經化學出現變化,伴侶從頭到尾都沒變。     ♡為什麼另一半和我們這麼不一樣?     女性大腦中,連結兩半球的聯絡神經元通常十分稠密,而男性大腦的連結則大多在同一半球且呈現縱向。因此女性通常較擅長整理來自各方的資訊,男性則比較擅長直線式的大框架思考。     男性與女性每日的用字量也有明顯落差。根據研究,女性每天要說的話多達兩萬字,男性則僅有七千字。要是女性整天都待在家裡照顧寶寶,想要把剩餘的一萬八千字拿來和丈夫聊天,但丈夫已經工作一整天,回到家後恐怕早已耗盡用字量。     ☹心碎是否會引起身體的疼痛?     醫學專業人士發現

一種心碎症候群,也就是驟然失去摯愛後,體內充滿壓力荷爾蒙,正常心臟功能中斷導致胸痛的現象。失去摯愛的憂傷和壓力也可能導致背痛、失眠、疲倦及各式各樣的持續性發炎。     然而,輕微憂鬱症同時會讓人更謹慎評估自我和他人。感到憂鬱時,你往往會更實際評估自我的市場價值。     透過這本愛情科學指南,我們將明白一件事:墜入愛河是個複雜的過程。戀愛是由兩人生理上的相容性、時間、生命歷程、夢想、希望、恐懼以及諸多相關因素而形成。     大腦本能地引導我們尋找一位基因上相匹配的伴侶,將這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我們也可能慢慢成長,並愛上某個當初並非如此有生理吸引力的人。了解「愛」的身心

經歷與變化,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獨有的愛情模式,理解在關係和愛情方面的各種行為,以及愛的方式將如何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與他人。最終,讓我們在未來做出更好的决定。   姐妹掏心推薦     A小姐│   「我希望年輕的時候能讀到這本書。那時候的我傷心欲絕、食欲不振,覺得迷茫,尤其是當我愛上一個對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人,或者是當激情變成了冷淡、感覺完全消失的時候。這本書幫助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愛自己和愛對方。」     B女士│   「無論你是否為愛瘋狂,這都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兩性勵志書。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讓讀者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畢竟在愛情中,弱點是最難處理的事情

。」    

性侵害重複受暴婦女生命歷程的研究

為了解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評估的問題,作者鍾佩怡 這樣論述:

性侵害是一種違反個人性自主意願、侵犯個人自主權的嚴重犯罪行為,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性暴力(Sex violence)事件是嚴重侵犯個人權力與公共衛生的議題,會造成女性在生理、心理、性健康上短期或長期的影響。我國自1997年公佈施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在消除對婦女性暴力的防治政策上不斷進展與精進,並提供多元與深化的服務。我國有限的統計發現,超過20% 倖存者曾經重複受暴,是否意味著現有性侵害服務策略與內涵無法回應或滿足倖存者的問題與需求?因此,對於這群重複受暴的倖存者的研究迫在眉睫,只有重新理解她們,才能更貼近她們的聲音規劃設計合宜之服務內涵。本研究屬探索性研究,採用敘事研究取向,藉以瞭解重複受暴

的成年女性倖存者生命歷程。研究對象為有重複遭受不同性侵害事件經驗的成年女性,未曾接受服務或現已不在服務系統中,排除表達能力受限者自願參與本研究,共三名受訪者。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每個受訪者訪談約 4 至 5 次,並採用敘事分析方法中「整體-內容」與「語言結構分析模式」進行分析,藉此發展敘事主題,形成研究發現。本研究發現,性侵害是一個極度物化的經驗,因此物化理論很適合用以理解與探討重複性侵害女性的經驗,而重複遭受性侵害女性倖存者的生命歷程有多重轉變的過程,社會文化、早年家庭生活經驗、日常生活各種經驗,共同建構倖存者看待自己身體與女性的價值,而遭受性侵害之極度物化的經驗,使倖

存者產生性侵害創傷亦觸發自我物化的歷程,交互影響下消弱倖存者個體的能動性,致使倖存者在面對性侵害事件的知覺、協商溝通與保護自己能力受到限制,而再次遭受性侵害。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一、社會工作實務處遇:應以創傷知情取向(trauma informed)視角提供服務、並著重充權、鼓勵述說經驗與自我連結、辨識物化經驗與影響、協助提升倖存者能動性。二、政策規劃與發展:除全面檢視既存習俗外,針對學齡階段及男性介入宣導,並累積基礎資料定期加以分析。三、未來研究:可增加多元性樣本,並就自我物化與重複性侵害、阻斷自我物化、能動性等主題累積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