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藍偉瑩寫的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和巴代王家祥王聰威吳億偉李志薔李長青李進文言叔夏林哲璋林靖傑林達陽凃妙沂施百俊胡長松凌性傑凌煙夏夏孫梓評徐嘉澤郝譽翔郭漢辰陳雋弘馮的 來自陽光,帶有鹹味的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氣品質監測網: 首頁也說明:特殊性工業區. 35 測站 · 空污感測物聯網. 10000 感測點. 往右. 基隆市空氣品質概況. AQI ... 前鎮(AQI=33), 小港(AQI=45), 大寮(AQI=34), 潮州(AQI=35), 林園(AQI=39), 金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聯經所出版 。

實踐大學 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 鄭王駿所指導 陳俐宇的 運用大數據分析查詢宜居區域之研究-以新北市汐止區為例 (2021),提出前鎮區里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數據、鄰避設施、迎毗設施、Google Maps API。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慧敏所指導 鄧伊棋的 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對高中生地方感之形塑—以南投高中環境解說隊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地方本位教育、地方感、環境解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前鎮區里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前鎮區地圖 :: 2021全台活動資訊網則補充:里界地圖.前鎮區.仁愛里;平昌里;平等里;民權里;竹中里;竹內里;竹北里;竹西里;竹東里;竹南里;西山里;西甲里;良和里;忠孝里;忠純里;忠誠里;明正里;明孝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前鎮區里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了解決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作者藍偉瑩 這樣論述:

每一位對教育有所期待的校長或主任,都該買給校內老師的教師節禮物; 每一位想精進自身教學能力的老師,都值得精讀反芻並思索再三的案頭書。   「教師的教學教練」,也是第一線教師長期且堅定的陪伴者,   以「客製化師資培育」見長的均一師培執行長藍偉瑩,   匯聚24年教學資歷,以及6年來踏遍全台縣市、上萬人次的師培能量,   從頭細說教學力根基,完整呈現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總裁,慧眼力邀她擔任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為什麼當談到新課綱、素養課程設計、教師社群時,她的名字總不斷被提起?   為何連跨縣市教學輔導團成員、課程督學、教育機關主管,   都要追蹤

她的臉書、正視她的意見?   她是藍偉瑩,擁有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的扎實理論背景;   談起教育哲學,她自承受杜威與維高斯基影響最深;   說起課程地圖、教學發展、教師增能,面對國外艱澀難懂的教學理論,思路清晰的她,嘗試將艱澀難懂的架構,轉化為具在地化的脈絡,希望讓教師易於吸收。   因為她真切感受到:唯有真正幫助了現場老師,才能幫助學生免於成為教學的白老鼠。   本書統整了偉瑩老師歷經多年帶領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思維與實戰心法,   從課堂提問到課堂設計,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課程,從教學方法到社群共備,   她所帶領的教師共備社群,看似軟軟的弱聯繫,卻帶給學校強大的支持力。   綜觀 教學現場的

百家爭鳴,   偉瑩老師不僅是第一線教師最溫柔、長期與接地氣的「入校夥伴」,   是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社群」在地化實踐的重要推手,   更是帶領教師社群,邁向素養教學最堅強的「教學後盾」,   是台灣近年另一股靜流水深、引領推動教學現場改變的重要推手。 長文推薦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先生   師大教育系  卯靜儒教授   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副研究員  范信賢先生 教育機關主管、教授、校長、教師、課程督學……百位教育領域工作者,誠摯推薦   潘文忠  教育部長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朱楠賢    教育部主秘   吳林輝    教育部十二年專案辦

公室執行秘書   陳雪玉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林威志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佩汝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陳素慧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陳佩英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林子斌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葉丙成  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創辦人兼總編輯   吳明柱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任宗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研究員   余霖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退休校長   柯

明樹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校長   劉桂光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   董家莒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校長   莊智鈞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校長   張芸棻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校長   陳建佑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中校長   莫恒中    新北市立三重高中校長   賴瑞凰    新北市私立金陵女中校長   胡劍峰    桃園市立平鎮高中校長   林煥周    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   林振清  桃園市立觀音高中校長   徐宗盛    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校長   王冠銘    桃園市立大溪高中校長   朱元隆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林國松    新竹市立建功高中校長  

 吳茂林  台中市西苑高中校長   歐靖瑜    台中市立新社高中校長   黃偉立    台中市立清水高中校長   郭春松    嘉義縣立竹崎高中校長   洪慶在    台南市立永仁高中校長   張添唐    台南市私立瀛海高中校長   莊福泰    高雄市立鼓山高中校長   黃碧惠    高雄市立林園高中校長   蔡枳松    國立嘉義女中校長   蔡美瑤    國立台東高中校長   賴宏銓    台北市立弘道國中校長   蔡聖賢  桃園市教育局國中教育科科長   鍾雯豐  桃園市教育局候用校長   田應薇  桃園市文昌國中校長   謝益修  桃園市龍潭國中校長   蘇彥瑜  桃園市興南國中

校長   蘇品如  桃園市自強國中校長   余儘卿  桃園市平南國中校長   鄭如玲  桃園市迴龍國中小校長   黃金增  桃園市會稽國中校長   王中興    台東縣立大王國中校長   張筱白    台東縣立泰源國中校長   陳文靜    台東縣立初鹿國中校長   蘇意媛    台東縣立池上國中校長   黃火炎    高雄市立旗津國中校長   蔡嘉興    高雄市立田寮國中校長   梁華蓁    高雄市立前鎮國中校長   黃峻宏    台南市立歸仁國中校長   張煇志    宜蘭縣立三星國中校長   蔡明昌    台南市立金城國中校長   周芬美    彰化縣立草湖國中校長   曹建文  

 彰化縣立信義中小學校長   蔣佳樺  嘉義縣義竹國中校長   楊政修    台北市立永吉國小校長   陳治遠    台北市立龍山國小校長   唐永安    新北市立永平國小校長   李慧美    新北市立板橋區文德國小校長   王映之    新竹縣立北埔國小校長   廖曉柔    台中市立月眉國小校長   姜韻梅    台中市立桐林國小校長   楊恩慈    彰化縣立忠孝國小退休校長   謝格倫    彰化縣立王功國小校長   李政勳    雲林縣立公誠國小校長   黃淑玲    雲林縣立口湖鄉下崙國小校長   林郁杏    雲林縣立拯民國小校長   陳雅芳    雲林縣立九芎國小校長   

李盈萩    雲林縣立六合國小校長   陳百雀    雲林縣立莿桐鄉僑和國校長小   王曉萍    雲林縣立元長國小校長   劉麗吟    嘉義縣立菁埔國小校長   黃美智    嘉義縣立新港鄉復興國小校長   林秋美    台南市立新東國小校長   劉熾慧    高雄市立鳳山區曹公國小校長   陳俊能    花蓮縣立壽豐鄉豐山國小校長   吳昌葦    花蓮縣立壽豐鄉溪口國小校長   李倩鈺    台東縣立寶桑國小校長   黃裕敏    台東縣立東海國小校長   毛慧莉    台東縣立豐榮國小校長   張鳳珠    台東縣立馬蘭國小校長   王振興    台東縣立康樂國小校長   徐凱齡  

 台東縣立樟原國小校長   高進欽    台東縣立大王國小校長   林宜茂    台東縣立福原國小校長   吳運全    台東縣立初來國小校長   洪婉莉    台東縣立豐年國小校長   羅道勳    台東縣立瑞源國小校長   何錦尚    國立台東大學附小校長   黃琬茹    台北市立芳和實驗國中校長   張純寧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楊耀焜    新北市高中課程督學   江忠僑    基隆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簡世欣    新竹市高中課程督學   郭品禎    苗栗縣高中課程督學   翁宗毅    台中市高中課程督學   李文石    台中市

高中課程督學   黃毓婷    彰化縣高中課程督學   張正宜    南投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林秋華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蘇瑛慧    台南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林百鴻    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君寶    新加坡耕讀園   蘇章愷    新加坡耕讀園   陳毅杰    馬來西亞半畝天光   林瓊蘭    馬來西亞耕讀軒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和學的活動內涵都需要重新界定。   對學習者來說,要練習從各種不同的現象出發,理解知識和現象之間的關係,掌握到現象的多元面向,進而建立自我學習的能力。對教學者來

說,要練習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對話,促進彼此的認識,形成和諧的社群,進而激發更多的探究發明。   藍偉瑩的《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讓我們對這兩個課題都有更深的認識。(前教育部長、政大商學院教授 吳思華)   這是一本飽含濃度的書,蘊含了作者與自己、與他人、與社群對話反思的轉化成果。書中從哲理的掌握、概念的釐析,到步驟的開展,一一揭示了「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的洞見。閱讀此書,可以體驗到培力的喜悅,也可以具體看到素養導向課程能夠落地實踐之道。相信這本書,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面對未來、適應未來與創造未來時,更具信心!(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潘慧玲)   面對多變的世界,課程與教學不能不

變。素養導向的教與學,不是新的概念,卻更重視知識應用、跨科整合及動手做,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真實情境學習,以各種感官、方式及思辨去認識世界,培養在真實的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   要落實素養導向教學,對現場老師是不小的挑戰,藍偉瑩長期陪伴現場老師跨校共備,課程與教學功力深厚,具豐富實務經驗,帶領工作坊深入淺出、旁徵博引,使老師易於理解,與教學現場產生緊密連結,因此深受現場老師喜愛。   由於邀約不斷,雖然藍偉瑩全省跑透透,連假日也無休,但真的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看到藍偉瑩《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新書出版,令人感到振奮,這是眾人期待的,不僅有素養教學的精采心法,還有實用的課程發展資源,

實在不容錯過,推薦給您。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 吳林輝)   學校教育的核心在於課程與教學,而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歷程與結果,更是108新課綱揭櫫「核心素養」達成的關鍵。偉瑩的新書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的建構、實施與回饋修正、學校願景、學生圖像與辦學目標的緊密扣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師教學力的涵養精進……等面向,有其深厚的專業闡釋、精準剖析與實用建議,值得所有教育人員仔細研讀。(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林威志)   過去幾年裡,偉瑩持續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教學,且發展入校陪伴體系,影響力遍及海內外。持續對教育現場提供精闢見解,其溫柔支持與協助,是眾多

教師心目中的典範!此次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在書中分享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這是由實踐者寫給願意改變課堂教學風景教師的實用手冊,聚焦在素養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社群營造。強烈推薦給每位有志改變教學現場的教師,絕對能透過本書的學習,穩健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林子斌)   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有勇氣跳脫框架,御風而行的老師並不多見,藍偉瑩老師便是率先向未知挑戰的老師。   這本書紀錄了作者自2012年開創新路徑所留下的足跡與珍貴的心得。書籍內容彰顯了與時代共舞的教師行動,經由與教師夥伴的持續共學,從課程與教學的創新中顯露了對下一代深深關懷與期盼。   因應新課綱的準備

,作者將教育學的實踐擴展到不同領域,與更多教師找出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也包含高難度的聆聽與提問之道,讓課堂的教與學充滿智慧和愉悅。教師在社群中的成長需要溫暖和支持,社群的引路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偉瑩一直是夥伴共學所信任的引路人,在教育實踐中不忘將理念與理想注入方法,讓老師們樂意朝向未知探索,猶如走在長長的隧道裡,遠處有瑩瑩之光,雖然微小卻能帶給同行人希望,讓每一跨出的腳步都感到真實與踏實。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覺隧道之外便是藍天白雲、晴空萬里!(師大教育系教授  陳佩英)   幾年前,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在台灣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我與幾位教師夥伴參與了一堂運用「學習共同體」的觀

課,課堂中偉瑩老師用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進行討論任務後,發表意見時,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學習的「伸展與跳躍」。觀課結束後,夥伴們對於這堂課的討論不斷,也引發了我們踏入素養導向課程領域的動機。   這本好書,是偉瑩老師自身教學省思與帶領工作坊經驗的總整理。對於多數的教學者而言,我們習慣了教授學生系統性的知識,但是無法建構學生面對未來所需的關鍵素養。本書所提供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視野和結構性的工具,相信會帶給我們如學習共同體課堂的驚艷風景,為教學專業成長創造「伸展與跳躍」的高峰經驗。讓每位老師成為「教學的專家」,協助學生成為「學習的專家」。(台中市清水高中校長 黃偉立)   新課綱鼓勵老師發展

課程,也期待老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過去師培課程中,素養導向教學著力不深,大部分老師缺乏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訓練,不少老師對於新課綱會有難以著手之處,藍執行長長期陪伴國內各學校發展和設計素養導向課程,她擅長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可執行的課程發展方法,擅長設計引導學生具思考與學習脈絡的課程,本書是藍執行深入教學現場實踐教育理論所累積的經驗,會對台灣甚至華人世界的素養導向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推薦給所有第一線的教師。(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 莊福泰)   偉瑩執行長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與深入、付出與產出,令人激賞、令人讚嘆!在擔任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務主任期間,傑出亮眼的表現,讓國教署特別商借前往服務。之後,偉瑩因為想

做更多,毅然決然辭去公立高中的教職。她希望結合一群有經驗、想改變的老師,長期協助現場老師們備課,由合作學校提出需求和目標,及最想要的協助,偉瑩和夥伴們再入校,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提供客製化專業陪伴。   如今,偉瑩不再受現有的體制框限,可以把全部時間都拿來陪伴各地有需要的教師社群。《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是偉瑩博士出版的力作,也是一本對教學現場的教師們非常有益的大作,值得品味再三!(嘉義女中校長 蔡枳松)   此書最強大的地方,是本難得的教育哲學實踐紀錄,對於許多教育同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或是看重孩子能否習得學習真義與價值的教師,都可以從中獲得很好的支持與指引。教育哲學書籍通常不容

易閱讀,而此書可以深入淺出援引教育理論, 使之成為教學設計重要的理論依據,更有許多教學設計的實務經驗,以讓孩子像學科專家一樣的以思考為圓心,去經驗學習的歷程,畫出屬於自己的歷程地圖,這是本最接地氣能深化素養教學力的專書,衷心推薦給大家。(台東高中校長 蔡美瑤)   新課綱揭示了許多教育的理想,對學校及教學現場(特別是高中職階段)而言,是一場心靈與系統上的衝擊!改變是為了符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工作者正努力讓改變落實,以成就孩子更好的未來。本書從實務需求面出發、以學理為基礎發展,歷經無數場次工作坊的淬煉、轉化而成,是最能貼近教學現場需求的精華之作。   偉瑩曾在一場工作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

印象十分深刻:「即使不能馬上向前、也要為未來留下種子」,滿滿的正能量,與所有在課綱推動的道路上一起努力的夥伴,共備、共學、共好。(台中市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 李文石)   若不見偉瑩,人稱英雄也枉然!偉瑩主任從擔任教務主任時期,就帶領各縣市主任和教師,針對單領域和跨領域的課程,進行各種行政配套與課程開發。   尤其重要的是社群運作經驗分享,這讓各校的教師社群,遍地開花的進行課程開發,也間接引導了各校進一步開發彈性學習、多元選修、校訂必修課程;已辦理了九屆的台東均一共備工作坊,更是每年都是大家熬夜搶著報名的場次。   現在,沒報到名沒關係,閱讀本書將可略知一二;但要學到核心?建議光看書不夠,還是

需要熬夜搶報名!(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 紀志聰)   非常感謝偉瑩老師長期對桃園市高中輔導團的課程培訓,更強力推薦這本累積數千場社群運作、領域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等實務精華,深化素養教學力的百寶書。   不論是自學、社群共讀討論,都能提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設計的專業思維,真心大大推薦給願意勇於改變教學的夥伴!(桃園市高中課程督學 陳麗如)   「素養是甚麼?能吃嗎?」這應該是新課綱上路這幾年,最被關注的話題了!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素養」的詮釋,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應,但是我們總期待有人能夠把這樣的脈絡說清楚講明白,甚至帶著我們一步步去實踐。這樣的苦差事,恐怕也只有偉瑩這個「聰明的傻瓜」願意

承擔。   與其說這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教育哲學書,因為只有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真實的實踐。謝謝偉瑩一直這麼努力,高雄團隊會一直和妳一起。(高雄市高中課程督學 廖俞雲)   偉瑩老師是我所遇過最「接地氣」,而且主題最廣泛的課程領導講師,尤其是在如何幫助老師聚焦於透過提問設計,引出素養學習如何才能有縝密且獨到的課程理念與實作方案,每次參加偉瑩老師的工作坊,都能從不斷的對話思考與探討實作當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很期待偉瑩老師將她寶貴的系列主題課程轉化為文字,與更多老師分享。唯有改變老師的教學,才能帶給孩子更多可能;謝謝偉瑩老師一路走來的堅持,用暖暖瑩光帶領我們勇敢前行!(新竹市高中課程

督學 簡世欣)   這是本知識含金量很高的書,不僅挑戰既有的學習思維,也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式與思考架構。從教師角度來說,書本鼓勵並引導教師重新認知學生差異、思考教學核心、設計適當學習經驗;從家長角度來說,透過本書可以理解:如何鼓勵孩子透過學習歷程與對象物互動,與自我、同儕對話,從困惑中產生新的體悟,並進而在掌握知識架構後開展真正的自主學習。我想唯有如此的改變,才能讓孩子在面對未來世界的劇烈變化時,仍能昂首向前、無所畏懼。(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教師、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主  葉士昇)   偉瑩老師是我教學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之一。從她的身上,我學會了如何打開一扇扇的窗,去看見教育的

光采和學生的希望,更看見了老師可以如何透過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光發亮。   唯有教育哲學觀的改變,才有機會真正理解學科本質與思維,是深深影響課堂能否啟動學生發生學習的關鍵。而這本書就是她集結幾年來現場演講和工作坊的精華,用更清楚具體的步驟化說明,來傳達給更多人知道,這股清晰透明的教育心法非常需要被廣為流傳,成為教育界的一本「必讀經典」!(台南市復興國小教師、2019 SUPER教師獎得主  邱士芬)   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都是要付出心血去追求的,這本《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不好讀,實踐更要花許多時間和心血,可我讀完之後,孩子的、我的十年未來之路藍圖,就瞬間清晰浮現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孩子離開我們的那天,我們可以安心目送。這盼望永遠不簡單,但書裡從長年鉅觀到課堂一瞬,都給了好多手挽手的系統策略、自我修煉引路。   感謝偉瑩老師,讓理想有了真實、確切的路徑。如果你今年只能買一本書,那就買這本吧!(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2016年關鍵評論網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林怡辰)  

前鎮區里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Forester森林仁 親蔬食咖啡早午餐
806高雄市前鎮區文橫三路194號

韓舍燒烤 (裝潢中)
830高雄市鳳山區建國路三段251號

力新咖啡(市長拿鐵)
四維行政中心11F

鈞鈞TG頻道👉
https://t.me/jingjing520

鈞鈞donate 👉
綠界:https://p.ecpay.com.tw/232E3
Paypal:https://www.paypal.me/jingjingkao

鈞鈞吃播👉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FJSqqiwKZluuSDLzo5SSA

鈞鈞IG👉
https://www.instagram.com/jing.jing.520/

鈞鈞微博👉
https://weibo.com/u/7276906767

鈞鈞抖音👉
國際版:https://vt.tiktok.com/YogG6B/
大陸版:https://v.douyin.com/W2rNgx/

鈞鈞美食地圖👉
http://bit.ly/39K4tQ8

#邱于軒
#游淑慧
#林麗蟬
#杏仁哥
#貼紙阿豪
#韓國瑜 簽名

 版權宣告:
鈞鈞Youtube頻道所提供之所有內容,包括文字、照片、影像、插圖、錄音片、影音片或其他任何形式之素材等,均受到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律的保障。在著作權法下,轉傳網址須註明出處。若是重製部分,全部或營利行為等,未經鈞鈞頻道書面同意,不得為之,並依台北地方法院為約定管轄。

運用大數據分析查詢宜居區域之研究-以新北市汐止區為例

為了解決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作者陳俐宇 這樣論述:

住所對於我們來說,是當我們辛苦了一天、筋疲力盡之後,能夠好好休息充電的地方,所以擁有良好的休息環境及品質是很重要的,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各自的偏好及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本論文以汐止地區為例,設計一個具有友善使用者介面的查詢網站,可以任由使用者來自行挑選自己喜歡(亦稱為迎毗設施,如:圖書館、公園)或不喜歡(亦稱為鄰避設施,如:高壓電塔、宮廟)的周邊環境與設施,並提供使用者對其所在意的設施進行正負評的權重設定後再依照使用者的選擇進行評分計算,將計算過後的個人化結果呈現於Google地圖上,讓使用者清楚的了解哪些區域是比較符合自己需求的宜居區域。本研究以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之開放資料及各設施官網資料為

基礎,將其地址傳換為經緯度後透過本研究設計之評分系統計算區域分數,之後透過Google Maps API將最終結果呈現於Google Map上,最終完成一個能夠清楚搜索出宜居區域的查詢網站。

來自陽光,帶有鹹味的筆

為了解決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作者巴代王家祥王聰威吳億偉李志薔李長青李進文言叔夏林哲璋林靖傑林達陽凃妙沂施百俊胡長松凌性傑凌煙夏夏孫梓評徐嘉澤郝譽翔郭漢辰陳雋弘馮 這樣論述:

三十位您不可不知的, 高雄五六年級作家完整面貌一次呈現!   全彩作家影像+深度專訪+經歷介紹   作家懷鄉紀事+名家開卷導讀+個人風格解析   PLUS特殊拉頁  高雄作家作品全年表+分區文學地圖   在打狗的陽光和烈雨下   我們走舊日的城  渡來日的船   啜飲今早的新鮮咖啡   盤算晚間造訪的食肆   島南  海港  夜雨   市肆  老厝  鹹風   漁火搖動  時光漫流  河靜默   這如夢時代正出聲呼喚   高雄,到了…… 作者簡介 巴代 Badai   一九六二年五月於卑南族Damalagaw部落(泰安村)出生,目前定居高雄市岡山勵志新城。陸軍軍官學校七三年班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曾任陸戰隊基層軍官,高中、大學軍訓教官,大學講師,現專職寫作兼部落文史工作者。二○○○年小說〈沙金胸前的山羊角〉在世新大學「台灣立報」連載,開啟創作發表之路。曾入圍「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曾獲「山海文學獎」小說、散文、報導文學等獎項,二○○六年後專攻長篇小說創作,曾獲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吳三連獎(小說)、華文文學星雲槳歷史小說三獎。著作有長篇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斯卡羅人》、《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白鹿之愛》、《巫旅》、《最後的女王》;短篇小說集《薑路》;研究專書

:《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   目前創作以小說為主,短篇小說主要關懷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的適應,長篇小說則以族群歷史、文化作為創作素材。作品具濃厚的歷史現場感,豐富的文化意象與細膩的戰爭情緒,辨識度極高。為近十年國內少見專攻歷史小說創作的好手,創作能量豐沛,質量俱佳。 王家祥   中興大學森林系。曾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極短篇小說獎、賴和文學獎正獎、吳濁流文學獎正獎、鳳邑文學獎貢獻獎。原舞者舞團高雄創團時期元老團員,臺灣歷史小說《倒風內海》被導演魏德聖改編成電影劇本:「臺灣三部曲」正籌拍當中。關懷環境議題

的自然散文多次入選年度散文選,被九歌出版社選為臺灣散文二十家。〈遇見一顆樹〉這篇散文入選國中國文課本,後成為大學、高中、國中競相選文的作家。重要著作還有《文明荒野》、《四季的聲音》、《魔神仔》、《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小矮人之謎》等十數本。 王聰威   一九七二年於高雄出生,在五甲住到五歲,搬至前鎮草衙,後又搬到鳳山。雜誌人與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仁愛國小、前鎮國中、高雄中學、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

選、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金鼎獎最佳主編入圍等。著有《編輯樣》、《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吳億偉   一九七八年生,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目前為德國海德堡大學歐亞跨文化研究所與漢學系博士班學生。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出版著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入圍金鼎獎與台灣文學金典獎,並連續兩年入圍臺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決審。曾出版小說集《芭樂人生》(聯合文學,2009),散文集《努力工作:我

的家族勞動紀事》(印刻,2010)、《機車生活》(九歌,2014)。 李志薔   本名李志強。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生,高雄人。交通大學機械系、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畢業。畢業後,全心投入電影和文學創作,和周美玲導演、陳芯宜導演、樓一安導演等合開「三映電影公司」。另和太太蔡銀娟合組「冬候鳥電影公司」,擔任導演工作,並同時從事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灣省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學首獎、「中國時報開卷」票選十大好書等三十餘個獎項。電影劇本《你現在在哪?》曾獲台北電影委員會劇本首獎。影像及文學作品分別收入高雄電影館及高雄文學館,現為中華編劇學會秘書

長。   文學著作有:《甬道》(爾雅)、《雨天晴》(麥田)、小說集《台北客》(寶瓶)和《臨海眺望—迎接歸來的人》(印刻)、《流離島影》(唐山)等。影像作品有:電影《單車上路》、電視電影《秋宜的婚事》、《十七號出入口》、《你現在在哪?》,以及擔任監製和生態導演的電影《候鳥來的季節》。二○一四年拍攝連續劇《新丁花開》,改編自方梓長篇小說《來去花蓮港》,在客家電視台及公視頻道播映。此劇入圍五十屆金鐘獎八個獎項,榮獲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攝影和美術設計等三獎。 李長青   生於高雄,曾住台南,現居台中。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中市青年》主編。現任教於小學,為《台文戰線》同仁,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兼任講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   曾獲第三十二屆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2001),文建會台灣文學獎新詩首獎(2004),第一、三屆海翁台語文學獎(2004、2006),第二十七、二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2005、2006),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2006、2010),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現代詩教師組首獎(2009),「阿却賞」台語文學創作獎台語現代詩首獎(2009),第五、七屆自由時報文學獎新詩獎(2009、2011),第2屆鄭福田生態文學獎台語詩首獎(2010),教育部台灣本土語言文學獎台語詩教師組首獎(2011),第一屆台文戰線文學獎台語詩首獎(2013),國

立台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獎創作類「台語新詩金典獎」(2014)等。詩作被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文字,並選入國內、外多種選集,詩作手稿由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收入國家圖書館「名人手稿系統」。   著有詩集《落葉集》(爾雅,2005)、《陪你回高雄》(晨星,2008)、《江湖》(聯合文學,2008)、《人生是電動玩具》(玉山社,2010)、《海少年》(玉山社,2011)、《給世界的筆記》(九歌,2011)、《風聲》(九歌,2014)等。 李進文   一九六五年生,臺灣高雄人。現任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創世紀詩社主編。曾任職編輯、記者、明日工作室副總經理。   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

、《不可能;可能》、《長得像夏卡爾的光》、《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靜到突然》、《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等;散文集《微意思》、《蘋果香的眼睛》、《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圖文詩集《油菜花寫信》、動畫童詩繪本《騎鵝歷險記》及《字然課》、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編有《Dear Epoch─創世紀詩選1994~2004》等。   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二○○六年度詩人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入選九歌版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之新詩三十家等。 言叔夏   一九八二年生於高雄。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博士班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獎項。創作計畫曾獲國家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 林哲璋   台大中文系畢業、臺東大學兒文所。曾獲:鳳邑文學獎現代詩新人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獎、南瀛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獎、臺中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文建會兒歌一百優選、好書大家讀、小綠芽獎、九歌年度童話獎等及國家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   創作出版——屁屁超人系列:《屁屁超人》、《屁屁超人與飛天馬桶》、《屁屁超人與直升機神犬》、《屁屁超人與充屁式救生艇》、《屁屁超人與屁浮列車尖叫號》。用點心學校系列:《用點心學校》、《好新鮮教

室》、《老師有夠辣》、《學生真有料》、《香蕉不要皮》、《神氣白米飯》)。仙島小學系列(《桃花源大考驗》、《再來仙島夏令營》。不偷懶小學系列:《不摸魚老師》、《不可能奇蹟》、《不家村尋寶_暫訂》)   搶救邏輯大作戰系列:《有問題動物園》、《猜臉島歷險記》。其他:《神奇掃帚出租中》、《攀木蜥蜴與藤條先生》、《打敗宇宙魔王的無敵武器》、《壹圓銅板流浪記》、《福爾摩沙的月光小鎮》、《福爾摩沙惡靈王》、《斑馬大夫黑白醫》、《玄天上帝的寵物》、《大寶巨人倒楣鳥》、《不家村傳奇》、《童話狗仔隊》等。 林靖傑   一九六七年出生於高雄市鳳山區,魔羯座,筆名江邊,畢業於高雄中學及輔仁大學傳播系,曾擔任《

影響電影雜誌》編輯、《新新聞週刊》記者,小說、散文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小說評審獎及聯合文學短篇小說首獎,影像作品大量入圍國內外重要影展,除電影工業主流的劇情片之外,也時常以紀錄片拍攝都會底層人士的生命。作品有《我的綠島》、《台北幾米》、《尋找背海的人》、《我倆沒有明天》、《最遙遠的距離》、《愛琳娜》等多部。 林達陽   一九八二年生,高雄中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作品以新詩、散文為主。就讀高雄中學期間,與高雄女中和道明中學等校校刊社幹部,合力創辦跨校性質的「馭墨三城聯合文學獎」。大學時與高雄中學校友創辦松濤文社出版坊,出版《擴張的盛夏──雄中十年詩文選輯》,後續

並繼續出版高雄地區新銳創作者個人創作選集十餘本。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發表於海內外報章雜誌,曾出版個人作品集:詩集《虛構的海》(2006)、《誤點的紙飛機》(2011)、散文集《慢情書》(2010、2016)、《恆溫行李》(2013)、《再說一個祕密》(2014)、《青春瑣事之樹》(2015)。 凃妙沂   台南山上苦瓜寮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加州法界佛教大學研究所進修。曾任職出版社、民眾日報藝文組主編、台灣時報副刊編輯、加州中學華語教師,參與自然保育運動十多年,目前自由寫作

和畫畫,也是生態紀錄片編劇。詩作曾獲南瀛文學獎現代詩首獎、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打狗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二○一一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二度獲得高雄市文學創作獎助、府城文學獎散文類集結成冊正獎等。散文作品入選高雄縣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靜宜大學閱讀文學讀本、幼獅青少年自然文學讀本《花紋樣的生命》、《岡山文選》。著有:散文集《土地依然是花園》。編有散文集《柴山主義》,合集有《鋼板在吟唱-台船歷史》、《有詩同行》、《在夢境的入口》、《高雄人文社區部落》、《港埔遺落的鹹味》、《夜合花》等,生態紀錄片劇本《櫻花樹上的紅寶石》、《黃金蝙蝠》(入圍二○一四日本綠色)。寫作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台

語文學,因為體裁駁雜,在出版上步履緩慢,詩與小說的出版下半年陸續完成。 施百俊   常用筆名:施達樂、施曼妮。一九七○年三月十九日生於高雄市鐵路醫院,定居屏東。現任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參與創辦並顧問十餘家文化創意、數位內容、網路事業。著有《故事與劇本寫作》、《開心玩文創》、《美學經濟密碼》、《宅經濟全攻略》等,為國內重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者與創業實務專家。從事小說、劇本及數位內容創作。   代表作介紹(暫定+三本書封)   《小貓》(施達樂,明日工作室,2008):描寫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雄林小貓生平的武俠長篇小說。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2006)、二○

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入圍、二○一一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台灣館優選出版品。   《本色》(施達樂,明日工作室,2010):以林小貓為主角,描寫台灣人性格與生活樣態的歷史武俠小說。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2008)、改編劇本《流民本色》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優良電視劇本徵選(2010)。   《浪花》(施達樂,明日工作室,2011):描寫大航海時代,台灣開拓英雄們的史詩作品。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首獎(2010)。另曾獲文化部電視劇本創作獎、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國家出版獎……等多項獎。 胡長松   一九七三年生,高雄市人。詩人、小說家。曾經擔任《

台灣e文藝》總編輯及台文筆會祕書長,目前是《台文戰線》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PPdM世界詩人運動組織成員。得過王世勛文學新人獎小說首獎、海翁台語文學獎小說類正獎及二○○八年台灣文學獎台語小說創作金典獎。一九九五年開始文學創作,初期以華語小說為主,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出版長篇華語小說《柴山少年安魂曲》和《骷髏酒吧》(以上草根出版社出版)。二○○○年開始從事台語詩和小說的寫作。目前台語著作有台語小說集《槍聲》、《燈塔下》(以上前衛出版社出版)、《大港嘴》、《金色島嶼之歌》(以上台文戰線出版)、《復活的人》(草根出版社出版),佮台語詩集《棋盤街路的城市》。 凌性傑   高雄人。天蠍座。高雄中學、

臺灣師大國文系、中正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臺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曾任高雄中學校刊社社長、左營國中教師。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麥田出版社「中文好行」書系特約主編,著有《慢行高雄》、《彷彿若有光》、《自己的看法》、《更好的生活》、《2008/凌性傑》、《找一個解釋》、《有信仰的人》、《愛抵達》,編著有《青春散文選》、《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 凌煙   本名莊淑楨,從小生長於嘉義縣東石鄉圍潭村,十歲才隨父母遷居高雄,故鄉廟會常有歌仔戲班來演出,熱愛看歌仔戲的她暗自立下志向,想要進戲班學戲唱,成為一

位受歡迎的歌仔戲小生,無奈遭父母長輩強烈反對,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有「父母無聲勢,送囝去學戲」的說法,且「戲子」這個行業屬下九流,沒有社會地位,備受歧視,不像現代將地方戲曲列為藝術推廣,為了追求理想只好鬧起家庭革命,離家出走跟著戲班四處流浪。   在戲班生活的那半年裡,她逐漸認清因為環境的改變,歌仔戲為了順應潮流而荒腔走板,脫序演出,令她心生時不我予的感嘆,黯然離開戲班。   除了喜愛歌仔戲以外,求學時期也很熱衷閱讀小說與創作,戲子夢碎後唯有寄情文學,適逢自立報系百萬小說獎徵文,她將進入戲班的經歷寫成一部十萬字長篇小說《失聲畫眉》參加徵文,希望藉此喚起社會大眾對傳統戲曲沒落的關注,卻意外得到

大獎,讓她從此在文壇安身立命。   她出生於民國五十四年,高職時期開始從事小說創作,屢獲學校舉辦的文藝獎,作品散見報社副刊,七十七年正式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泡沫情人》,七十九年以《失聲畫眉》獲得百萬小說獎,睽違文壇十七年,九十六年再以《竹雞與阿秋》獲打狗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九十九年獲高雄縣鳳邑文學貢獻獎。 夏夏   集音樂、表演、文學於一身的新世代藝術家。曾發行「轉蛋詩」、「引火自焚行動──火柴詩雙月刊」,與許多詩友開創多元的詩發表平台,蔚為風潮,並有一年行腳計畫「夏夏剪到了──剪紙串聯行動」。曾獲時報文學獎人間新人獎,著有長篇小說《狗說》、《煮海》、短篇小說《一千年動物園》,詩集《小

女兒》、《一五一時》、《鬧彆扭》等,劇場與表演作品有《大海呀大海》、《小森林馬戲團》、《煮海的人》,廣播劇《攜帶播音員──契訶夫聽覺計畫》等。 孫梓評   一九七六年生於高雄。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著有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知影》。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以台灣經典文學作品為經緯所寫成的報導文學《飛翔之島》。並為已故版畫家蔡宏達作傳:《打開火盒子》。   二○○六年參與「張曼娟奇幻學堂」,改寫《鏡花

緣》,出版《花開了》;二○○八年參與「張曼娟成語學堂」,以親情啟示為主題,完成《爺爺泡的茶》。二○○九年參與「張曼娟成語學堂2」,以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十週年為背景,述寫單親家庭少年故事,《星星壞掉了》。二○一○年,以唐代邊塞詩為引,創作花蓮民宿少年的故事《邊邊》。2008年與香港插畫家bubi合作圖文書《我愛樹仔》。   此外,與導演侯季然,曾合作影像詩《購物車男孩》,於公共電視和金馬影展播放。另一與侯季然合作詩歌短片《使景遷》,獲台北詩歌節影像詩首獎(2008)。 徐嘉澤   迷你馬身高,頭髮短短和身高一樣長不高,只好努力出書來把自己墊高,台客混搭日系野狼風,ㄓㄗㄢㄤ嘴裡永遠分不清,出過

散文和小說,熱衷旅行來探索外在風景也樂於寫故事來深掘人性。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報散文首獎、Ben Q電影小說首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著作有短篇小說《窺》、《大眼蛙的夏天》、《不熄燈的房》、《孫行者,你行不行》;散文《門內的父親》、《城市生活手帳》;長篇小說《類戀人》、《我愛粗大耶》、《詐騙家族》、《下一個天亮》、《秘河》、《他城紀》、《第三者》等書。《詐騙家族》、《討債株式會社》已賣出電影版權。《下一個天亮》、《討債株式會社》、《第三者》曾獲書展電影媒合平台推薦。 郝譽翔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開設「創意

寫作」等相關課程,是台灣文壇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兼學者,曾經獲得金鼎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重要獎項。   她熱愛旅行、潛水和帆船,並且將之化為創作的主題,如小說《逆旅》、《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以及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等,便在透過返回她外省籍父親的故鄉:中國的旅行,去叩問個人的家族記憶,並從移民的角度重塑台灣島嶼的歷史。而她也嘗試從海洋和南島的角度去詮釋台灣,如《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及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則在探究二十世紀太平洋海島的命運。   她同時也從事現代文學及戲劇的學術研究,相關專著有《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及《儺:中國儀式劇場研

究》等。而她目前則正在寫作一本同樣是從「旅行」的概念出發,關於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文人如何離開故鄉,進入現代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專著《長路漫漫:現代中國文人的城/鄉旅程》,即將完成。 郭漢辰   一九六五年生,屏東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碩士,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四十歲離開記者工作,受到台灣文學耆老葉石濤陳冠學等人的啟蒙教誨,以文學為信仰與職志,近年來投入地方書寫及各類文體創作,作品豐富多樣,成績裴然。曾獲台北文學獎年金類正獎、寶島文學獎、宗教文學獎、高雄打狗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玉山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等,多次獲得國藝會出版創作類、書寫高雄創作計畫出版計畫補助,被視為南台灣重要的中生代作家。

  出版詩集《每天帶著一點遺憾在轉動》、《屏東詩旅手札》;長篇小說集《記憶之都》;中篇小說集《回家》(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短篇小說集《封城之日》、《誰在綠洲唱歌》、《剝離人》;散文集《和大山大海說話》、《幸福迎向死亡》、《沿著山的光影》、《穿走母親河畔》、《揹山的人》(二○一四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 陳雋弘   六十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生,水瓶座,現為高雄女中教師,定居高雄。大學時期發表新詩,陸續得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打狗文學獎新詩首獎」、「大武山文學獎新詩首獎」等。目前在明日報經營個人新聞台「貧血的地中海」。著有詩集《面

對》、《等待沒收》。 馮翊綱   劇作家、劇場表演藝術家。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關渡)戲劇藝術碩士。魁梧英偉的身形,蘊含著澎湃的纖細情感,舞台上風采淳厚。早年加入「表演工作坊」,多次參與集體即興創作,演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我和我和他和他》、《紅色的天空》、《又一夜,他們說相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九三年版、《暗戀桃花源》九九年版、《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尤以二○○八年起,主演的精裝巨著《寶島一村》,出身眷村的原生緣份,將來台老兵的形象,相貌音容刻畫鮮活,分秒令人動容。   也是散文名家,霹靂直言,行文簡潔,情真意切。曾擔任「聯合副刊」、「時報周刊」、「幼獅文藝」專

欄作家。已出版影音光碟數十種,研究文集、文藝創作、劇本、有聲書二十多部,近年將文字著作多委託「聯合文學」出版。   馮翊綱的戲文以歷史文化為素材,借古諷今,鏡鑑春秋。自一九八八年開始,創辦並經營、領導「相聲瓦舍」,是人生的代表作,以不間斷的演出、風行的影音光碟、劇本,成為華文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經典作品《戰國廁》、《鄧力軍》、《東廠僅一位》、《狀元模擬考》、《惡鄰依依》、《情聖阿弱》、《說金庸》、《賣橘子的》等,是青年學子朗朗上口的名著,表演影音檔也被編為中學人文課程輔助教具。   現任「相聲瓦舍」團長暨藝術總監,兼任台師大、北藝大副教授,慈濟大學駐校藝術家。因長期在創作、演出、出版、教學

的總體貢獻,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獎章、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黃信恩   一九八二年生。高雄中學、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及斗六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醫學系兼任講師。學生時代開始寫作,作品以散文為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獎項,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天下散文選等。二○○九年出版首部散文集《游牧醫師》(寶瓶),集結醫學生、見習醫師、實習醫師、醫官等階段生活作品;二○一三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體膚小事》(九歌),將身體部位及器官逐一發想為文,並獲二○一四年第卅八屆文化部金鼎獎優良文學

圖書推薦獎。 楊佳嫻   一九七八年生,臺灣高雄人。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台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論述《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合編有《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與鯨向海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凌性傑合編)、《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與鄭政恆、宋子江合編)。 劉芷妤   無糖,半透明,雙份酒精。   曾在不同產業擔任

不同職稱的工作,但其本質不脫「認真的異想天開」。曾出版《迷時回:無糖城市迷路指南》與《To:西子灣岸 我親愛的永無島》,恰好,都是關於高雄的故事;恰好,都半真半假;恰好,都關於一件我始終關注的主題:一個人怎麼對待另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   其他那些關於人間的事,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從瑞祥國小念到瑞祥高中,逢甲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組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現代舞台劇劇本首獎、二○○九年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小說組首獎,其他不是首獎的就無需再提。   雜文隨筆散見於個人部落格與其他網路內容平台。 潘弘輝   高雄小港出生,小港國小、小港國中畢業

、前鎮高中畢業,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服役於海軍中型運補艦353號一年十個月。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西子灣副刊年度最佳小說家獎、鹽份地帶文藝營小說第一名、寶島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多次擔任小說獎評審於;高雄師範大學南風文學獎、東吳大學文學獎、中山大學文學獎等。曾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擔任編輯、文學台灣基金會專案執行等。出版《恆星物語》(春暉出版社,1999)、《脫軌的牌戲》(月冠出版社,1999)、《迴旋木馬女孩》(探索出版社,1999)、《拜月》(亞細亞出版社,2000)《夕陽山外山──李叔同傳奇》(聯經出版社,2001)、《人馬記事》(麥田出版社,2002)《水兵之歌》(寶瓶出版社,2

002)《黑暗中尋找心裡的亮光》(高雄市勞工局,2014)、《海風吹過港仔墘》(高雄市小港區公所,2015)。 蔡素芬   一九六三年生,淡大中文系畢,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雙語言文化研究所進修。高中開始小說創作,大學起屢獲文學獎項。一九九三年以《鹽田兒女》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獎,並改拍為公共電視開台戲劇,隨後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第二部《橄欖樹》獲中興文藝獎,二○一四年完成此系列的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歷時二十年,主題各異、人物相繫的作品系列反映了不同世代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人生處境。   其他主要著作為長篇小說《姐妹書》、《燭光盛宴》,短篇小說集《六分之一劇》《台北車站》、《海邊》及譯作數本。

由於長期擔任媒體文學編輯人,亦編選了《九十四年度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小說30家》。《燭光盛宴》獲二○○九年亞洲週刊十大華文小說、金鼎獎及多種選書推薦。二○一四年最新推出的鹽田兒女系列第三部《星星都在說話》,不僅在讀者的期待下出版,這三部曲也成為作者撰寫長篇小說的新里程。 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現專事寫作。獲台北市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高雄縣鳳邑文學獎,新竹縣文學獎,蘭陽文學獎,花蓮文學獎,基隆海洋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雜誌編輯金鼎獎,行政院新聞局電影創意故事入選

等。   入選九十六年散文選,二○○八及二○○九台灣詩選,二○一○年飲食文選。著有詩集《時刻表》,記錄午後、向晚、夜黑的情思變化,是作家的第一本書。家族書寫《家工廠》,寫客廳即工廠、台灣經濟成長年代的童年憶往。野散文《海邊有夠熱情》:是以高雄蚵仔寮為核心,寫梓官、永安、彌陀等地的田野調查。長篇小說《晃遊地》:以嘉義市為原型,陳澄波為核心,敘述一個高中生的青春成長故事。 騷夏   出生於高雄前鎮,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現居台北,養貓兩隻一黑一橘。曾任周刊記者,咖啡廳、花店、書店店員,文學書編輯、企劃,目前擔任出版社行銷經理。   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大專

生文學獎、台北市捷運公車詩文、入選2011臺灣詩選。出版詩集《騷夏》(麥田出版)、《瀕危動物》(女書文化)。創作類型為詩與散文,散見於《自由副刊》、《聯合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曾擔任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生活課」專欄作家。 *推薦短序 *編輯委員的話   宇文正‧陳素芳‧彭瑞金‧焦桐‧鴻鴻 *導讀   陳芳明 *高雄作家地圖 巴代    簡介‧淵源 專訪:攀登文學大山的壯旅 評析:建構原住民的多重史觀 王家祥    簡介‧淵源 專訪:毛小孩菩薩 評析:從自然的守護到歷史的追尋 王聰威    簡介‧淵源 專訪:以不存在對抗存在的逆書寫 評析:從技藝到記憶:土法煉鋼的

創作歷程 吳億偉    簡介‧淵源 專訪:不停轉彎的人生書寫 評析:搶救貧窮大作戰 李志薔    簡介‧淵源 專訪:臨海眺望的人 評析:從人生到文字再到影像 李長青    簡介‧淵源 專訪:鄉愁與風聲 評析:詩壇雙刀流 李進文    簡介‧淵源 專訪:「情意」比「意義」來得動人 評析:剪裁滿山的霧,月亮沒有失手 言叔夏    簡介‧淵源 專訪:流動的窗口 評析:隙縫中的探險與聆聽 林哲璋    簡介‧淵源 專訪:「禁止遛狗」為什麼是狗? 評析:兒童文學應該老少咸宜 林靖傑    簡介‧淵源 專訪:尋找生命的空景 評析:邊緣便是我的主流 林達陽    簡介‧淵源 專訪:讓文學扎根高雄 評析:贖回

遺憾之前的光亮 凃妙沂    簡介‧淵源 專訪:農村與土地的記憶 評析:土地依然是花園 施百俊    簡介‧淵源 專訪:武俠是唐吉訶德式的想像 評析:台客武俠小說家 胡長松    簡介‧淵源 專訪:佇台語小說中做幼路的經營 評析:尋回台灣人真正血統、語言、歷史的文學家 凌性傑    簡介‧淵源 專訪:尋找一個自在的位置 評析:在全世界遇見你 凌煙    簡介‧淵源 專訪:從自我的流離淬鍊救贖之筆 評析:本土的酷異之花 夏夏    簡介‧淵源 專訪:無關乎其他,只是想寫作而已 評析:複現與直觀 孫梓評    簡介‧淵源 專訪:詩像舞蹈,散文像散步,童書和小說是馬拉松 評析:讓溫柔在風中輕輕揚起

徐嘉澤    簡介‧淵源 專訪:沐浴在南國的陽光下 評析:當生活藏不住一名寫作者 郝譽翔    簡介‧淵源 專訪:從女兒到母親:母女關係的清理與探究 評析:異女身體的窺探與展示 郭漢辰    簡介‧淵源 專訪:計畫寫作,混搭文類 評析:被追趕的人 陳雋弘    簡介‧淵源 專訪:終於無法變成鳥,與你們一起遠走高飛 評析:本色天真 馮翊綱    簡介‧淵源 專訪:一種聲腔 評析:相聲儒俠 黃信恩    簡介‧淵源 專訪:散文是生活的不斷開發 評析:航行於肉身靈魂 楊佳嫻    簡介‧淵源 專訪:跨越界線 評析:伊卡勒斯城市夢遊 劉芷妤    簡介‧淵源 專訪:火熱的人很難冷靜客觀 評析:如果精靈

會寫小說,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潘弘輝    簡介‧淵源 專訪:返航 評析:炮輝 蔡素芬    簡介‧淵源 專訪:用小說寫詩 評析:壯闊的日常史詩 鄭順聰    簡介‧淵源 專訪:以文字酬謝生命中的每段時光 評析:活潑溫暖的野書寫 騷夏    簡介‧淵源 專訪:寫詩是,沿路放餌 評析:家族與情慾圖像的女女詩篇 *高雄作家年表 導讀   南方,是光與熱的源頭   1   我永遠無法忘懷,十八歲時,清晨站在左營樓上的陽台,向東望去,看到天邊有一道綿延的山稜線。青春時期的南方記憶,就永恆地停留在那時刻。那時朝陽可能還停在水平線上,強烈的光正好被大武山遮蔽了,所以站在嘉南平原的末端,只能看到龐大

的山影。中央山脈迤邐到南邊時,以一座高聳的山形彰顯它的存在。那雄偉的意象,正好定義我離鄉前的心情。晨起讀書,是我聯考前養成的習慣。那時曾經默默向大武山發誓,有一天我一定要超越它。這樣的誓願,終於應驗。果然我後來就被放逐在海外,很久以後才得以返鄉。   大武山與嘉南平原,是我在海外漂流時的終極信仰。懷著肅穆的山色,揣著平原的燈光,是我在海外時期可以活下去的理由。南方,是我生命中光與熱的源頭。即使離鄉那麼久,我的城市,我的故鄉,總是以最生動的面貌回到我夢中。從海外悽愴回到台灣時,第一個願望就是立即回到左營。縱然十八歲那年考上大學就離開高雄,但是每年寒暑假都一定回到自己的家鄉。那裡的蓮池潭,以及帶

著時間顏色的古老城牆,都是我眷戀徘徊的地方。整個童年時期,一直到我的啟蒙階段,都是在那寧靜的地方過渡完成。如今進入晚天時期,高雄從來都是我永遠的認同。   每當國外新聞提到台灣或是高雄,都一定牽動了我敏感的神經。我常常把自己視為台灣土地所伸出來的一株觸鬚,在陌生的水域探索全新的感覺。曾經在一個不眠的晚上,我寫下一篇散文〈深夜的嘉南平原〉,那是我熾熱懷鄉的一個副產品。浩瀚的海洋,殘酷的政治,切斷我與自己土地的聯繫,但是切不斷我在靈魂深處的擁抱。畢竟我早期的知識啟蒙,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是在那平凡而溫暖的土地孕育而成。那個城市,有山,有海,有河,那是上天賜與這地方住民的最好禮物。放在國際景觀來

看,很少有一個大城市擁有如此的條件。甚至放在台灣的版圖上,幾乎沒有一個城市可以望其項背。這樣具有優勢的自然環境,常常使我感到驕傲。   2   我在一九六五年離開家鄉,而這本書所介紹的青年作家,正是在那段時期出生。我好像與他們交錯而過,當我向成年、中年的階段邁進時,他們才正要展開對這個城市、這個世界的認識。捧讀書稿之際,我與他們都是屬於同一個城市,卻分屬兩個不同的世代。離開高雄時,城市面貌還保留著許多殖民時代的建築,甚至壽山與高雄港都是屬於禁區,那樣開闊的城市,我們卻被囚禁在山的另一邊,全然看不到海洋,當然也望不見海平線。一九六○年代以後出生的新世代,開始迎接民主運動的浪潮。他們的心靈,就

是開闊的海洋。   我還在故鄉的時期,還可以看見美軍顧問團的宿舍,那是冷戰時期的印記。高雄港從來都不是開放的空間,而是一個軍事禁區,永遠隱藏著巨大的秘密。而我們那個世代,總是神秘地被關在外面,只能從愛河的終點或西子灣的岸邊,看見秘密禁區的一角。因為那是黨國的城市,許多建設都掌控在當權者手上。至少到我遠赴台北之前,家裡的自來水永遠是帶著臭味。如果說我的青春時期是次等公民的待遇,並不為過。我的不幸,其實就是台灣命運的一個縮影,而且一直都覺得,這樣的命運無法改變。   我在故鄉缺席的時候,新世代誕生,也慢慢迎接一個就要改變的時代。很多朋友告訴我,高雄是一個非常生猛的城市,說話方式非常豪邁,語言表

達也近乎粗野。這就是高雄,就是沒有教養的南部。我的日本朋友曾經說,台灣的高雄就像日本的大阪,舉手投足的方式全然不同於優雅的東京。他那樣的譬喻並沒有傷害我,相反的,我感到驕傲。於我而言,高雄人是特別大器而豪放,直來直往,毫不修飾。必須是具備這樣的性格,所以才會在民主運動中,創造了美麗島事件。   高雄的新世代在成長過程中,確實見證了城市面貌的轉變。我去觀賞林靖賢導演的影片《愛琳娜》,有許多場景完全是我陌生,但是看到高雄港時,情緒特別激動,幾乎欲淚。那是我所不認識的故鄉,卻是新世代文學孕育的地方。在影片裡,看見廢棄的工廠,也看見煙囪林立的工業區。我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我就是從那裡出來,那也是我認

同的標誌。那種草莽的氣息,正是高雄文化寄託的所在,而且也是培養年輕寫手的重鎮。他們的作品不是為高雄而寫,但是字裡行間總是帶著南方的光與熱。   在人口流動特別旺盛的後現代,似乎很難確切定義什麼是高雄作家。貼近他們的文字時,似乎可以聽見夜裡火車穿越平交道時的敲打聲,似乎可以聽見海港的什麼地方傳來輪船的笛聲。這本書介紹了三十位高雄作家,那是世代交替的莊嚴儀式。尤其高雄從城市升格為都會時,作家筆下所能傳遞的信息就更加豐富。文學不能用城市的格局來框限,但是我相信,他們的想像力想必也帶著城市的魂魄。從靜態文字,可以看見年輕生命所呈現的城市活力。作品的形式橫跨詩、小說、散文、影劇,總是會傳出帶有南方城市

的氣味。王家祥、王聰威筆下的港區風情,李進文筆下的漁村,言叔夏的工業區,胡長松所眷戀的柴山,凌性傑記憶中的摩托車,凌煙所關切的歌仔戲,夏夏以詩彰顯颱風的災難,許嘉澤無法忘懷的中央公園,郝譽翔難忘的山,林達陽所珍惜的青春戀情,孫梓評熟悉的橋下風景,郭漢辰回望的霓虹燈,馮翊綱的眷村記憶,黃信恩的左營故事,楊佳嫻徘徊的夜市,潘弘輝的小港青春時期,騷夏念念的小港機場,蔡素芬的鹽埕童年,鄭順聰的西子灣夢想。他們作品的內容之豐富,正好定義了高雄文學的特質。無論是感傷、悲痛,或熱愛,一定是帶著南方城市陽光的顏色,也夾著港口襲來的海風。高雄文學的入口,就從這本書開始。 陳芳明 2015.11.6 政大

台文所 從技藝到記憶:土法煉鋼的創作歷程──專訪王聰威徐漢明/文除了身為《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以外,王聰威也是一位優秀且的小說家。前期充滿才思與詩意和思辯文字的《稍縱即逝的印象》,一轉而到父母輩記憶中的老高雄地景書寫──《複島》和《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再到《師身》中畸戀間的細膩描寫。我們還在期待,他能給我們更多故事和技藝的展現……徐漢明(以下簡稱「徐」):你的作品《複島》、《濱線女兒》都被貼上了「新鄉土小說」的標籤。兩部作品的背景分別是高雄旗津和哈瑪星,這樣作品中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展現想必都和從你生活經驗中的地理、人文風景有關。想請你以這兩本作品為出發,談

談你的作品和你的出身地高雄之間的關係。王聰威(以下簡稱「王」):其實我的小說和我的出身/生地是完全無關的。我出生的地方是高雄市,五歲以前是住在高雄縣五甲,之後搬到高雄市前鎮區的草衙,最後搬到鳳山。但是搬到鳳山時,我已經到台北市唸書、工作,也很少回去了。《複島》和《濱線女兒》所描寫的地理場景,一個是高雄旗津區,一個是鼓山區的哈瑪星。這兩個地方我從來都沒住過,所以這跟我個人的成長史沒有關係,對我來說其實都只是「回鄉」去探訪親戚的地方;不過因為我父親是旗津人、我母親是哈瑪星人,這兩個地方對他們而言是充滿故事的地方。因此這兩部作品的寫成,主要是透過「人」──我想寫我的父母與他們過去的成長經驗──而非我

自身與這兩個「地方」有什麼關聯。等我真正著手開始要開始寫這兩部作品時,我才開始做田野調查:實地探訪、收集資料、拍照等等。在我著手蒐集資料時,才發現無論是旗津或是哈瑪星在地的文史資料其實不算很多;但這幾年來相關的資料蒐集、建構,以及社區營造的工作已經開始越來越充足了。好比說,我們家有一位朋友(我都稱呼她「阿姨」),是哈瑪星當地郵局的支局局長,她一直很努力保存在地的一些文化、歷史資料,也是哈瑪星文化協會的成員。

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對高中生地方感之形塑—以南投高中環境解說隊為例

為了解決前鎮區里地圖的問題,作者鄧伊棋 這樣論述:

每個地方所擁有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都不同,所以追求永續發展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利用教育的途徑讓學生了解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本研究為探討「地方永續發展教育」的課程發展歷程以及對高中生地方感的影響,透過收集與分析南投市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三大永續發展的資源以及「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來設計營隊課程,培訓南投高中的環境解說隊,在課程中與地方團隊與政府合作,以南投市景點作為教學場域,讓學生以此場域進行實際的解說活動提升學生對於地方的情感。本研究以自願參加環境解說隊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的營隊活動,並透過前後測問卷、學生心得與開放問題、小組作業、教師訪談以及研究者觀察札記,來探討

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對學生地方感的影響。 研究方法採用質化與量化混合的方式進行分析,用以了解地方永續發展教育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歷程為何,以及學生參與融入地方永續發展教育的營隊課程後對地方感有什麼影響。在分析結果後能發現學校要發展地方永續發展教育必須跟地方合作,並設計因地制宜的課程內容,才能培養學生的地方感以及地方永續發展意識。而透過融入地方永續發展教育的解說營隊課程,能讓學生更加認識地方,提升對地方的情感,並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走訪景點,了解地方發展上的議題。學生也開始思考能為地方做些什麼,希望透過自已的力量把這份美好讓大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