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賢珠寫的 世界第一簡單媽媽牌親子英語:從幼兒到小學的英文會話奇蹟!(附MP3) 和安迪‧葛洛夫的 10倍速時代(新版)暢銷全球20年‧全新增訂版: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英特爾傳奇CEO 安迪.葛洛夫的經營哲學(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請問製造日期英文簡寫為何?謝謝@ dqk3513436e2 - 蘋果健康 ...也說明:食物一買多就會不小心忘記吃掉,並放到過期。到底食品上的保存期限,指的是賞味期限,還是食品壞掉的日期?食品技師張邦妮就來為大家解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碁峰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研究所 宋鎮照所指導 陳蕙如的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發展的比較政治經濟研究:以新制度主義分析 (2015),提出到期日英文縮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制度主義、亞投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林子倫所指導 吳佩璇的 建構台灣再生能源之議題網絡圖像:以第六屆至第七屆立法院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議題網絡、政策網絡、再生能源、立法院公報、論述網絡分析、UCINET的重點而找出了 到期日英文縮寫的解答。

最後網站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資訊儲存庫申報作業常見問題集則補充:問4:台股股權相關(含資產交換)交易或結構型商品於到期日才確定變更履約方式, ... 答10:該欄位請各交易商填入可資辨識的關鍵字或縮寫,例如:高盛-倫敦、台銀紐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到期日英文縮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第一簡單媽媽牌親子英語:從幼兒到小學的英文會話奇蹟!(附MP3)

為了解決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作者洪賢珠 這樣論述:

  從幼兒到小學的英文會話奇蹟!   國內外超過150萬名爸媽追隨的兒童英語權威與親子英文專家   從媽媽們和孩子的對話中篩選出最常反覆使用的800個小短句   【獨家收錄】   「365天媽媽與孩子的英語九九乘法」+   「每天對寶貝說的一句親密話」雙面拉頁   英文要好的秘訣只有「重複」!   每天「重複」的家庭育兒生活其實就是最好的英語會話環境!   一天只要10分鐘,從起床到睡覺的常用生活對話,就從本書開始!   *像熟悉九九乘法一樣,只要80個情境×10個常用句!   *和媽媽的英文對話會自然提高孩子的英語自信感!   *愛和讚美會讓孩子更想使用英文!   無數媽媽們第一

指名的兒童英語專家從媽媽們與孩子的對話中觀察篩選出最常被反覆使用的800個句子,想想看媽媽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不是都一直在「重複」? 起床、吃飯、擁抱、洗澡、睡覺……,由於經常是同樣的情況和對話在重複,因此像九九乘法一樣,先熟悉這些每天都重複的句子,將讓小孩使用英文的程度有如魔法相助。   小孩的生活圈不是只有在家裡或學校,其實還有才藝班;   身體不舒服也不是只有感冒的時候,夏天被蚊蟲叮咬的情況可能還更多。   而打噴嚏、打嗝都是會發生的事。   當然,孩子會生氣,也會撒嬌,也有心情不好,想說說話的時候。   還有整理書桌、遵守約定、把碗放到水槽、要有禮貌…等常規,   都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

的一部份。   本書跳脫一般親子英語的制式情境會話,   是作者真正長期與媽媽們交流,   貼近許多媽媽的親子生活而集結的常用句。   而且,還加碼提供對小孩超好用的80句讚美與鼓勵的話,   如:Nothing can replace you! 沒有任何東西能取代你!   You are very helpful! 你幫了很大的忙!......   善用這些句子,你會發現真的有助親子情感增溫   與孩子英文力的提升。   對了,不要以為媽媽的英文不好或發音不好就不能說英文,   媽媽牌英文是讓孩子能體驗到「除了母語之外,還有另一種可傳達意思的語言」,   以及英文就是「人們溝通的語言」,這

將會成為孩子最珍貴的回憶。   就算沒時間說或不知怎麼開口,也可以隨時撥放本書的MP3,   讓孩子感受外國人發音的對話與語調,   自然增加英文語感!   書附光碟:外語人士錄製道地發音的「媽咪與小孩會話MP3」 讀者好評   來自媽媽們的推薦:   「作者仔細觀察許多媽媽和孩子從早到晚的一天生活,嚴選出適合所需的英文句子,連感到好奇的句子都收錄在內。」 -媽媽 金美順(和孩子一起用英文互動第8年)   「對孩子說著本書中「每天對寶貝說的一句親密話」,孩子聽了就笑嘻嘻,自己也跟著笑了,忍不住和兩個孩子一起邊笑邊擁抱。」 -媽媽 朴恩珠(經營英語繪本安親班)   「本書收錄了和孩子

用英文對話的媽媽們長久以來的生活會話。」 -紅髮女孩安妮 李智英(作者)   「每個情境的句子份量剛剛好,毫無負擔。」 -媽媽 李靜花(和孩子一起用英文互動第7年)   「無論翻開哪一頁都是非常簡單的短句,馬上就能記住,這樣就能和孩子好好用英文對話了! 」 -媽媽 林賢貞(和孩子一起用英文互動第8年)   「只收錄適合的英文和對孩子表示親密的句子,最適合親子對話。」 -媽媽 高恩英(部落格經營者)   「用英文和孩子分享書裡的親密對話吧!」 -愛元英、禹基允(部落格經營者)   「對害羞說英文的的媽媽們來說,這是最好的入門書。」 -媽媽 朱在媛(和孩子一起用英文互動第8年)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發展的比較政治經濟研究:以新制度主義分析

為了解決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作者陳蕙如 這樣論述:

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經濟崛起,已逐步影響亞太區域政經秩序的重組,2013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提出亞投行,更引起國際關注,本論文在此背景下,針對AIIB與現有國際金融制度:IMF、WB與ADB,進行比較政治經濟研究。 本論文採新制度主義途徑,解釋中國何以創建AIIB,以及AIIB制度何以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研究方法上,在國內、國際與區域三個層次中,用重新建構的新制度主義三個機制「制約」、「選擇」、「創新」作為分析工具。 研究結果發現,在國內層次,中國總體經濟政策限制產業發展,造成中國產能過剩,AIIB作為輸出產能過剩問題與人民幣國際化目標下的策略選擇,具有從「強經濟-弱制度

」朝向「強經濟-強制度」發展的趨勢,AIIB「制度創新」成為挽救全球經濟的最新期待。在國際層次,IMF、WB在投票制度與組織治理上,具制約力量,因失去「納許均衡」,IMF、WB進行份額與治理改革,美國期望減少被孤立的風險,也希望中國更遵守美國主導的制度和規則,因此,IMF同意人民幣加入SDR;而中國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與AIIB的穩定運作,中國選擇與國際金融環境合作。為了避免AIIB如同IMF、WB走入路徑依賴的鎖定狀態,AIIB在股份及投票權設有域內成員國保障比重、強調與成員及國際組織的合作,以及「銀行的國際性」等方面,具有制度的創新性。在區域層次,ADB的建立與運作,受到WB制約也具同

構特徵。由於中國與ADB存在「依賴—合作」關係,為維持穩定發展,不因AIIB建立大幅調整與ADB關係;而AIIB為創造報酬遞增,宣佈以美元結算,AIIB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資金後盾,對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將產生影響。 最後,本論文分析AIIB成立迄今,對IMF、WB與ADB造成三種動力,分別是:改革動力、創新動力與混和動力。

10倍速時代(新版)暢銷全球20年‧全新增訂版: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英特爾傳奇CEO 安迪.葛洛夫的經營哲學(二版)

為了解決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作者安迪‧葛洛夫 這樣論述:

暢銷全球20年‧全新增訂版 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上一個小時造就你的因素,下一個小時就顛覆你!   我們置身一個成功和失敗都以10倍速進行的時代。   10倍速時代,行動準則與節奏是不同的。   世界在既延伸又拉近,既垂直又水平,既協力又競爭。   時間,不保證任何企業,或個人的成就。   無論企業,或是個人,都必須掌握這個節奏,   否則,就接受沒頂。   在這樣一個混亂與變化加速的時代,機會不斷湧現,卻又瞬息消失。競爭對手、科技、顧客面、供應面、協力產業,乃至於有關的規範制度的轉變,已帶來一個10倍速時代。   針對這個變局,葛洛夫提出一個關鍵性的概念──「策

略轉折點」,教導我們預測變局,創造轉機。本書不但針對企業經營者,也針對所有的受薪階級與個人,提出一套全面性的策略性思維模式。   跨越策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谷,是各類組織、甚或是個人,必須歷經的最大挑戰,為了求得生存,我們必須機敏察覺動態的變化,定義問題,確認關鍵要點與資源,找出最適解決方案,並且立刻採取正確行動。   歷久彌新的世界級CEO經營哲學   蓋茲、賈伯斯、庫克、祖克柏、張忠謀、童子賢、詹宏志,   一致推崇的經理人導師 本書特色   1.英特爾傳奇CEO安迪‧葛洛夫於2016年初去世,他有個外號──矽谷之父,葛洛夫雖逝,但他過往的寶貴經驗,依舊對當前各類產業、企業、

個人具有指導性意義。   2.預判策略轉折點,組織與個人成功轉型的思考經典:葛洛夫在書中大方公開其寶貴經驗與系統思考,指點在最深不可測的環境下、最變化無常的動態中,最該及時翻轉因應的不敗之路。   3.從難民到英特爾執行長、從工程師學習成為領導者:重溫葛洛夫從領導素人長成「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所建立的管理典範。   4.效法葛洛夫行事風範,鼓勵開放意見,一旦決議便全力支持;保持客觀理性,依據資訊為基礎進行決策。   5.不論企業或個人,如何在自己的生涯裡預測、面對「策略轉折點」;如何走入再走出「死亡之谷」;如何「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在此刻讀來,更格外感到深刻與實用。 各界佳評

  「這是一本精彩的書,也是一本危險的書,令人深思。」──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管理大師   「安迪‧葛洛夫是全美最富創意力的企業家之一。他如今巧手織錦,利用他本人及英特爾的經驗,界定和分析企業體成長過程所遭遇的策略轉折點。這本書充滿睿智的洞見,任何有志追求事業成功的人,都應該一讀。」──麥克‧歐維玆(Michael S. Ovitz),華德‧迪士尼公司總經理   「平實的論述,絲毫不掩他的睿智。許多公司無法克服的挑戰,安迪卻能帶領英特爾通過。他是如何做到的?本書有清楚的說明。面對通訊革命的混亂世界,他的遠見將會造福大家,我在此深致謝意。」──里德‧韓特(Reed

Hunt)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   「本書的主題,是最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策略轉折點是什麼東西,你不能不了解,因為你遲早要遇到。」──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   「本書的價值所以凌駕於其他商業書籍之上,或許是因為它可以應用於每個人的個別情況。」──《出版家週刊》   作者簡介 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   1936年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56年逃出納粹屠殺的威脅及蘇聯共產主義的統治,抵達美國紐約。曾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哈佛大學和紐約市立學院的榮譽博士,並長期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講授策略管理。2016年3月21日辭

世。   葛洛夫是英特爾公司創辦人之一,歷任總裁、執行長、董事長。素有「矽谷之父」的稱號,對半導體科技發展貢獻卓著。他除了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經理人,多次帶領英特爾成功轉型,使其奠定屹立全球最大半導體企業及電腦CPU製造商,長達數十年。   其在科技及管理上的傑出成就,獲得多項榮譽肯定:1997年《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華頓商學院選為「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管理年會的「年度卓越經營者獎」;「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榮譽獎章;「策略管理學會」授與終身成就獎等。   出版有《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半導體元件的物理和技術》(Phy

sics and Technolog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等著作。 譯者簡介 王平原(第10章、謝辭之外)   台灣大學文學院碩士,曾任職於出版公司和報社。這是他第五本出版的譯作。 羅耀宗(第10章、謝辭)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譯作無數,曾獲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   編輯筆記 重新閱讀《10倍速時代》的理由 推薦序 十倍速戰將葛洛夫,打造狼性英特

爾 初版中文版序 前言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第1章 那一年冬天,Pentium——90億分之一的錯誤, 造成5億美元的損失 第2章 10倍速變化——沒有任何警示, 一切遊戲規則都作廢了 第3章 形變:電腦業——產業結構中越成功的公司, 越難應變 第4章 NeXT 與卓別林的故事——你是如何面對策略轉折點的? 第5章 撤退,才能看到勝利——我們如何退出記憶體產業? 第6章 信號?還是雜訊?——先回答一些問題, 你才能分辨 第7章 最黑暗的時刻——任混亂作主吧! 第8章 竭盡最後精力駕馭混亂——黎明來了, 死亡之谷也來了 第9章 擁有網路基因——WWW將帶動我們的基因升級 第10章 職涯轉折點的啟

示——警覺環境變動, 主動出擊   編輯筆記 重新閱讀《10倍速時代》的理由 郝明義   有些事情,會隨時間過去而遺忘,有些則不會。   一九九六年五月,我去參加美國書展 BEA ,購買《10倍速時代》版權的情景,正是其一。   那時已近夏天,陽光白亮。我的同事廖立文身著白襯衫,他捧在手裡的書稿也泛著白光。   當時的英文書名還不叫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叫 X Generation 或 X Factors之類。但不論叫什麼,我們知道是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的著作之後,沒多做什麼考慮就決定買下了。書展上有關商業的書籍,不知凡幾,但是英特爾總裁開口講話

,不論份量或觀點,當然完全不同。   後來,英文書名改了,直譯就是「唯偏執狂得以倖存」。我們從這個書名出發,試著改了好幾個方向,都覺得不容易為讀者接受。最後我想到打破原文書名的框架,就取了《10倍速時代》的書名。這本書成為大塊創業奠基的四本書之一,「10倍速時代」這句話也成為長時間的流行語。   時間過去二十年之後,我們決定再出版《10倍速時代》的全新增訂版。和一九九六年的版本比起來,多了最後一章。   本來,想出增訂版是紀念性質較大。但是在出版過程裡重讀這本書,格外感受到其歷久彌新的震撼性力量。   雖然書中提到的一些事件都已經過去,雖然我們置身的環境已經從半導體-PC-軟體-Int

ernet而移轉為社群-行動-大數據-AI,但是葛洛夫透過那些事件想要傳達的訊息和理念,卻仍然在書頁之間閃動著光芒。   不論企業或個人,如何在自己的生涯裡預測、面對「策略轉折點」;如何走入再走出「死亡之谷」;如何「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在二○一七年的此刻讀來,更格外感到深刻與實用。   成為《10倍速時代》的出版者,十分榮幸。也在此再次推薦給大家。 推薦序 十倍速戰將葛洛夫,打造狼性英特爾 顏長川(中華電信資深顧問)   在IT科技界與賈伯斯齊名且個人命運有很多雷同的葛洛夫(Andrew Grove)在二○一六年往生,享壽八十歲,令人有「浪花淘盡英雄」的感覺;他在英特爾(Intel)

公司擔任CEO期間(一九八七年~一九九八年),把營收從十九億美元拉高至二百六十三億美元,獲利從二‧五億美元成長到六十一億美元,可說是「功業彪炳」。   葛洛夫曾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一九九七年的年度風雲人物,英特爾公司也是全球公認最頂尖的晶片公司。雖然如此,葛洛夫還是被扣上「最嚴厲的老闆」的帽子,而英特爾被酸為「最無情的公司」。顯然,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好好探討的個案。   葛洛夫是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二十出頭就移民美國,三十出頭就和積體電路(IC)發明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與知名化學家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共同創立英特爾公司(Intel,

即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縮寫)。諾伊斯曾殷殷告誡所有主管:「不要被過去的成功歷史所牽絆,大膽出走,做一些美妙的事(Do not be encumbered by history. Go off and do something wonderful.)。」   摩爾則提出鼎鼎有名的摩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十八個月增加一倍。」葛洛夫則強力主張放棄DRAM市場,全力發展微處理器。   葛洛夫於一九八七年從摩爾手中接過CEO的棒子後,用狼性文化逼員工拿出一二五%的工作效率,讓企業保持著極強的執行力與競爭力。他用「Intel Inside」讓一個電腦零組

件品牌成為全球消費者朗朗上口的口號,也處理過晶片瑕疵危機;葛洛夫一九九八年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將CEO一職也交給了貝瑞特去面對網路世界;二○○○年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後正式退出江湖,不再過問世事。   葛洛夫將他經營英特爾公司的心血寫成《十倍速時代》於一九九六年出版;他認為一個混亂與變化以十倍速進行的時代,機會和威脅都不斷湧現,行動準則與節奏也大不同,無論企業或個人都必須掌握這個節奏,否則就會沒頂。任何人面對「策略轉折點」,必須預測變局,創造轉機;也就是說企業經營者與受薪階級,都要有一套全面性的策略性思維模式。   葛洛夫在書中再三強調:「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

oid Survive);意思是說:「隨時隨地都對所有狀況很警覺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在十倍速變化的現代商戰中存活下來。」;葛洛夫主張一家企業的高階主管必須以身作則帶動員工的強烈意志及熱情,並使用參與式的管理方式、上下無障礙的雙向溝通、就事論事的建設性對抗,才能安然讓企業走出死亡之谷。各級主管須每日三省吾身:主要競爭對手換人了嗎?主要協力業者要改變了嗎?周遭的人看起來是否有點走樣?   「十倍速」談的是「速度感」的問題,如果運用到現在,出現「秒殺」或「光速」? 但看各行各業的特性,所謂「唯快不破」就是這個道理;「轉折點」則可用「靈敏度」來解釋,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冰山正在融化!」「世界是

平的!」等都是很好的實例。   「偏執狂」可用「終身學習」替代,知識管理做得好,則隨時隨地都能對所有狀況有所警覺、且能勇敢面對「策略轉折點」並做正確的決策。 前言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你的商業世界中,一些最根本的東西遲早會發生變化。」   距離曾經是一道鴻溝,   阻絕了人們,孤立了人們,   使他們無法接觸到在地球另一面工作的其他人。   但是,如今,科技正每天每天一寸又一寸地縮小這鴻溝。   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   都即將變成我們每一個人的   工作夥伴和競爭對手,   一如我們在同一棟辦公大樓裡的同事。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朋友總說,這句「名言」出自我的口。我自己卻

怎麼也想不起,我第一次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然而,無論如何,就企業經營而言,我確實相信偏執的價值。企業成功本身即蘊含了毀滅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就有越多的人想分一杯羹,而且一杯一杯地分下去,直到你一無所有。我認為,一個經理人的首要職責,便是持續地抗拒別人的侵奪,並且教導手下的人養成這種防衛習慣。   我偏執的事物種類繁多,因時而異。我擔心產品搞砸了,擔心某個產品會不會太早推出了。我擔心製造廠表現不佳,擔心手下的製造廠太多了。我擔心雇用不到適當的人,擔心員工士氣不振。   當然,競爭對手也叫我憂慮。我擔心,我們原本做得較好或可以用較低成本做到的事,別人也想到怎麼做了,因而搶走我們的顧客。   

但是,一旦一個企業的生命走到我所謂的「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s),這一切憂慮就不算一回事了。   稍後我再解釋何謂策略轉折點。在這裡,容我只簡單地指出,策略轉折點是指一個企業的基本構成要素即將發生變化的時候。這變化可能是往一個新高點爬升的大好機會,但同樣也可能意味著即將走向末路。   策略轉折點可能起因於科技上的變化,但絕不止於科技變化。轉折點也可能是競爭對手引起的,卻也絕不只關乎競爭。那是企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性變化,因而如果你一如過去的做法,僅是採用新科技或奮力競爭,恐怕是不夠的。轉折點總是在暗中如滾雪球般蘊蓄威力,你即使只是想弄清楚怎麼回事,也

不容易。但是,你知道,是有些什麼事情在改變。   一句話,如果未加注意,策略轉折點極可能會要了你的命。一個因為這樣的變化而走下坡的公司,多半很難重拾昔日的雄風。   策略轉折點並不總是帶來災難。當企業經營的方式發生變化,它也為那些擅長以新方式運作的人(無論他們是新投入某種行業,或在某個行業已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製造了機會。對他們來說,策略轉折點可能意味著機會,一個新的成長期。   你可能被動地承受一個轉折點的侵襲,也可能引發某個轉折點。這兩種角色,我所服務的英特爾(Intel)公司都曾經扮演。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日本的記憶體廠商為我們帶來一個難以抵禦的轉折點,迫使我們放棄記憶體晶片製造業,

改投入那個時候還頗為新穎的微處理器領域。接著,我們所從事的微處理器產業,逐漸為其他公司帶來各種各樣的轉折點,讓早期的大型電腦產業面臨極大困境。既曾深受策略轉折點之害,又曾引發轉折點,我向你保證,前面一種情況要叫人難受得多。   我成長於科技產業界,我的大部分經驗都源自於此。我以科技的概念和比喻思考,本書中的許多案例也來自我所孰悉的領域。但是,策略轉折點的出現儘管常常源於科技的變化,卻絕不限於科技產業。   自動櫃員機的出現,改變了金融運作。假使電腦價格下降,並互相連結,用在醫療診斷和諮詢,就可能改變醫療業務。以數位型態來創造、儲存、傳送及展現所有娛樂節目的可能,恐怕會改變整個傳播業。總而言

之,策略轉折點關乎任何企業(無論是科技業與否)的根本變化。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科技變革的腳步正日益加快,激起一道道的波瀾,擴散開來,影響及於所有的行業。無論你的生計是什麼,這種日益加快的變化速度勢將衝擊到你。新的競爭將會來自你不曾料想到的角落,來自做事情或製造東西的新方法。   這個情勢可不管你住在哪裡。距離曾經是一道鴻溝,阻絕了人們,孤立了人們,使他們無法接觸到在地球另一面工作的其他人。但是,如今,科技正每天每天一寸又一寸地縮小這鴻溝。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即將變成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夥伴和競爭對手,一如我們在同一棟辦公大樓裡的同事。科技變化正在伸展它的影響力,並且遲早會改變你的行

業的某些根本要素。   這樣的發展是建設性或破壞性的力量呢?我以為,兩者皆是。而且這樣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在科技世界,凡是可能的都將成為事實。這些變化,我們無法阻擋,也無法躲開。我們必須專心致志,準備好迎接它們。   此外,無論你所面對的是一家公司或你自己的工作生涯,策略轉折點所帶來的教訓是相似的。   如果你是在經營一家企業,你必須體認到,任何正規計畫都無法預期這種變化。這是否就表示你不需計畫呢?絕對不是。你所需要的,是像消防隊那樣子做計畫:消防隊沒有辦法預測下一場火災會在哪裡發生,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活力充沛、效率卓越的團隊,除因應日常的意外之外,也能夠及時處理不可預期的災害。了解策略轉

折點的性質及處置它的方法,將有助於你保障自己公司的健全。領導你的公司避開傷害,並使公司處於能夠在新形勢中欣欣向榮的狀態,正是你的職責。而且,除了你,沒有人做得到。   如果你是受雇員工,遲早也會被某個策略轉折點波及。天曉得一旦大洪水式的巨變橫掃你從事的行業,甚至吞沒你服務的公司,你賴以為生的工作會變成什麼樣子?誰知道那時你的工作是不是還存在?而且除了你自己以外,還有誰在乎呢?   直到不久以前,一旦你進入一家略具規模的公司上班,你還可以假定,在工作生涯裡你有機會一直捧著這飯碗。但是,當公司本身都不再擁有一輩子的飯碗,它又怎麼能夠提供員工長期飯票呢?   就在這些公司掙扎著適應新形勢的時候

,好幾十年來一向有效的企業經營方法正逐漸地變成歷史。秉持不裁員政策的那些公司,曾經庇蔭過幾個世代的員工,如今卻在一夕之間把上萬人丟棄在街頭。   令人難過的是:可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你的工作確實就是你自己的事。你是你的工作的唯一擁有者。你有一個員工──你自己。你在和數以百萬計的類似「企業」──也就是全世界那數以百萬計的其他受雇員工──競爭。你必須承認,你是自己的職業生涯、技能,乃至於異動時機的決定者。保護你的這份個人事業免於受到傷害,並使它能夠從周遭環境的變化中獲利,完全是你自己的職責,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為你做這件事。   擔任英特爾的主管多年,我一直都在學習掌握各式各樣的策略轉折點。思考

這些轉折點,使我們的企業得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裡生存下來。我是個工程師和經理人,但我總有一股衝動想去教別人,和別人分享我原本為自己構思的諸多方案。就是由於這股衝動,我希望和別人分享我學到的教訓。   不過,這本書不是回憶錄。我參與經營一家企業,每天和顧客與工作夥伴打交道,並且時常揣想競爭對手的意圖。在寫作這本書時,我有時會徵引我在這些交往裡寫下的筆記。但這些接觸之所以發生,並不是為了公諸大眾。它們都是生意上的交談,旨在滿足英特爾或其他企業的一些什麼需求。我必須尊重這一點。因此,請原諒我在書中以一般性的描述或匿名方式,掩飾某些故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這本書的主題是遊戲規則改變所帶來的

衝擊,以及如何在未經探索的領域找出一條生路。透過一些案例,也透過對我自己和別人的經驗的反省,希望你能更了解經濟洪水式的巨變是怎麼一回事。這本書也企圖提供一個可賴以對付巨變的參考架構。   一如前述,這本書也討論職場生涯的問題。當企業在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或經過改造以順應新的環境,有些工作就被中斷或提升了。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你守護自己的工作,度過困難時期。   現在,讓我們躍入某一個策略轉折點之中──那個時候,有些什麼事正在劇烈變化,有些什麼事已經不一樣了,而你卻忙於掙扎求生,以至於那變化的意義只有在事後回顧時才顯露出來。回憶儘管痛苦,我也只得再體驗一次一九九四年秋天,英特爾在其主力產品Pe

ntium 處理器上面所遭遇的困難。  

建構台灣再生能源之議題網絡圖像:以第六屆至第七屆立法院為例

為了解決到期日英文縮寫的問題,作者吳佩璇 這樣論述:

受到全球化石燃料供應的不穩定及其所造成的過量二氧化碳排放,促使台灣政府逐漸重視再生能源的議題。而議題網絡的概念有別於過去鐵三角的封閉系統,它強調各方利害關係人會建立以議題為中心的複雜開放網絡關係;加上過去政治學界對議題網絡的討論,較少利用既有資料作整體長期的網絡圖像分析,在國會及再生能源相關研究上亦缺乏對行動者全觀性互動連結的討論。是以本研究從立法院公報內容作論述網絡分析,選擇再生能源議題來觀察立法院相關行動者,利用DNA和UCINET網絡分析軟體,呈現第六屆及第七屆前三會期立法院的網絡樣貌。具體而言,本研究透過議題網絡圖像找出核心行動者與主要議題,配合當時的政府運作脈絡,描繪這四年多來,以

立法院為場域的再生能源議題網絡樣貌,理解行動者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面對再生能源議題的態度及行動,提供台灣對再生能源議題與行動者間關係的全盤體認,反應相當的政治現實。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分述如下:其一,第六屆及第七屆前三會期立法院院內的朝野對抗皆極為常見,可見一致或分立政府並非造成政府運作波折的唯一因素;其二,從兩屆立法院的整體議題網絡圖來看,網絡關係會隨議題的不同發展而改變;其三,網絡中的行動者組成並不穩定,而兩屆中擁有較多資源及影響力的皆為行政機關人員和特定立委,其程度中心性、中介性與親近性的指標數值皆高,甚至泛綠陣營立委在網絡中佔有的位置比泛藍陣營立委更為核心;其四,再生能源相關的大部分議題

,政黨皆給予立委較多的自由表態空間,特別的是,核能議題明白顯示藍綠兩大陣營基本理念的不同;最後,兩屆立法院針對再生能源的主要討論議題,都圍繞在「再生能源研發」、「再生能源之立法」及「再生能源可行性」這三項再生能源議題政策之上,儘管再生能源相關的所有議題皆不免有行動者提出疑慮,「再生能源研發」仍是兩屆立法院各方行動者對再生能源的最大共識,政府應多善加利用此一共識基礎作協調溝通;而再生能源議題網絡圖像在未來也將提供學界更多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