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蔚虹寫的 生物儀器及使用 和張永彥的 塑膠模具設計學:理論、實務、製圖、設計(第六版)(附3D動畫光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趙煥平所指導 趙宏彰的 鋁置換氯化銅廢液再利用方式之產品性質研究 (2021),提出分液漏斗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鋁置換、置換反應、海綿銅、氯化銅、PAC、再利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研究所 林翰謙所指導 劉凌整的 水蒸氣活化製備竹活性碳應用於水源水淨化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竹活性碳、水蒸氣活化法、水源水、複數層過濾法、安氏試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分液漏斗用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分液漏斗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物儀器及使用

為了解決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作者鄭蔚虹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4章,詳細系統地講述了生物樣品製備的主要儀器、結構及性質分析主要儀器、功能研究儀器、環境監測常用儀器,書中對生物儀器的原理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對各種生物儀器的操作步驟以及儀器運行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做了較詳細的指導和闡述,並增加了對測試結果生物學意義的闡釋,全書內容翔實、豐富,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實踐性。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相關專業學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生物儀器使用、維護或銷售的相關人員參考閱讀。

鋁置換氯化銅廢液再利用方式之產品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作者趙宏彰 這樣論述:

氯化銅廢液主要來源為印刷電路板業所產出之高污染廢液,能夠有效益的回收,可以減少環境的負擔。鋁置換回收方式在台灣存在已久,屬於早期的回收方式之一;但至今,大部分廠商均選擇技術門檻低的中和回收方式,而有能力使用置換方式的廠商並不多。探究其原因在於鋁置換方式的產品,有較高的品質條件;要達到此品質條件需較高的技術門檻,在許多操作參數無法量化的條件下,因此少有後進廠商使用此回收方式。本研究希望對鋁置換回收方式的操作參數與影響因子進行研究,找出影響技術門檻的關鍵問題,提升此再利技術的發展。本研究在收集實廠廢液後,以杯瓶實驗的方式進行測試,針對溫度、濃度、清洗、擾動、投鋁量等參數進行測試,再以銅粉品質與氯

離子含量作為評估的依據。實驗中發現置換反應主要影響問題在於氯化銅進料品質控制;置換反應過程的控制關鍵在於總用鋁量與氯化銅品質條件的搭配控制,影響因子包括稀釋水量(起始濃度及總銅量)、酸殘留量、氧化劑殘留量及雜質濃度。受氯化銅進料品質及控制條件影響下,會直接變化的參數有反應溫度變化及總用鋁量;會間接變化有銅粉上殘留鋁量、溶液中銅殘留量及產品品質。造成銅粉品質不良原因,在於包覆問題、殘留問題及含氯氧化物問題;影響成品PAC品質的原因,在於銅殘留或回溶、投鋁量過多或過少、及殘酸或其他雜質問題。

塑膠模具設計學:理論、實務、製圖、設計(第六版)(附3D動畫光碟)

為了解決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作者張永彥 這樣論述:

  本書是作者任教職訓中心塑膠模具養成訓練與塑膠模具設計夜間進修訓練班之多年使用的教材及本身現場(外商公司:光學部)之實作經驗與設計心得,再加上赴日研修塑膠模具製作與設計技術所編著而成。書中內容討論有關塑膠模具設計的各種相關問題,並深入介紹目前塑膠模具的核心─射出成形模具設計,從塑膠材料、成形品設計、模具設計、模具材料、熱處理再述及成形技術並配以豐富的圖表、照片、設計圖例,可供職業訓練、研究所、大學、科大、技術學院及職訓中心之機械、模具相關科系教學之用及業界技術人員研讀、參考、自修、設計之用。 第1章  塑膠概論 1.1 人類(humanity)與塑膠的關係 1.2 塑膠(plastics

)的定義 1.3 塑膠的通性 1.4 塑膠的分類 1.4-1 熱可塑性塑膠(thermo plastics) 1.4-2 熱硬化性塑膠(thermosetting plastics) 1.5 塑膠的中文名稱、簡稱及全名 1.6 主要熱可塑性塑膠之特性與用途 1.7 主要熱硬化性塑膠之特性及用途 1.8 塑膠的鑑別法(燃燒試驗flame test) 1.9 用為機械材料(mechanical materials)的塑膠 1.10 強化塑膠(FRP) 1.10-1 強化塑膠的用途 1.10-2 FRP及FRTP之性能比較 1.11 塑膠副資材(subsidiary materials) 1.11-

1 填充料(filler)、強化材(reinforcement)對塑膠性能 (specialty)之貢獻 1.12 塑膠與強化塑膠之性能(specialty) 1.13 塑膠之化學性能(chemical specialty) 1.14 工程塑膠(engineering plastics) 第2章  成形加工法概要 2.1 成形加工(molding)原理 2.1-1 可塑化(plasticization) 2.1-2 充填(filling) 2.1-3 冷卻(cooling) 2.2 成形加工法(molding method) 2.2-1 壓縮成形(compression molding) 2.

2-2 轉移成形(transfer molding) 2.2-3 射出成形(injection molding) 2.2-4 擠製成形(extrusion molding) 2.2-5 吹入成形(blow molding) 2.2-6 輪壓成形(calendering molding) 2.2-7 熱成形(thermo molding) 2.2-8 流動成形(fluidized molding) 2.2-9 發泡成形(foam molding) 2.2-10 積層成形(laminating molding) 2.2-11 各種塑膠成形法的比較 第3章  成形品設計 3.1 成形品設計(mold

ings design)原則 3.1-1 分模線(parting line)之選定 3.1-2 脫模斜度(draft) 3.1-3 肉厚(thickness) 3.1-4 補強(strenthen)與變形(deformation)之防止 3.1-5 凸轂(boss)之設計 3.1-6 孔(hole)之設計 3.1-7 成形螺紋(screw thread)及輥紋(rolling thread)之設計 3.1-8 埋入件(insert) 3.1-9 成形品設計要點改善 3.2 成形品加飾(embelish)的方法 第4章  成形品的品質 4.1 成形品的尺寸精度(dimension accurac

y) 4.1-1 成形品發生尺寸誤差(deviation)的原因 4.1-2 成形品的尺寸精度與模具構造(mold structure)的關係 4.1-3 成形收縮率(shrinkage) 4.1-4 成形品的尺寸公差(dimension tolerance) 4.2 塑膠成形品的實用物性(practical substance property) 4.2-1 一般的特色 4.2-2 耐熱(heat resistance)特性的重要性 4.3 成形品的機械性質(mechanical property) 4.3-1 機械性質與模具設計、成形方法等的關係 4.3-2 殘留應力(residual s

tress)導致成形品的破壞destructive) 4.4 成形品的熱處理(heat treatment)與吸濕(moisture absorption treatment)處理 4.4-1 退火(annealing) 4.4-2 吸濕處理(moisture absorption treatment) 第5章  射出成形用模具 5.1 射出成形用模具(injection mold)的種類 5.2 模具各部之名稱(name)及其功能(function) 5.2-1 射出成形用模具各部構件之名稱 5.2-2 模具各部構件(structural parts)之功能 5.3 流道系統(runner

system) 5.3-1 注道(sprue) 5.3-2 滯料部(slag well) 5.3-3 流道(runner) 5.3-4 澆口(gate) 5.3-5 澆口的種類 5.3-6 各類型澆口使用要點 5.3-7 各類型澆口之尺寸計算 5.3-8 流道與澆口的選擇基準 5.3-9 澆口平衡(BGV)與流道配置(OC配置) 5.3-10 排氣孔(air vent) 5.3-11 無流道模具(runnerless mold) 5.4 頂出機構(ejector mechanism) 5.4-1 成形品的頂出(moldings ejector) 5.4-2 點狀澆口之流道部的頂出 5.4-3 

兩段頂出(two stage ejector) 5.4-4 兩段頂出之定位(locate)及行程調節(stroke regulate) 5.4-5 頂出機構超前退回(previous return) 5.5 Undercut處理 5.6 有螺紋(screw thread)的成形品(moldings)之處理方法 5.6-1 螺紋部的脫模處理 5.6-2 旋轉部之驅動(drive)方式 5.7 模具的溫度控制(temperature control) 5.7-1 溫度控制的必要性(necessity) 5.7-2 溫度控制的理論要素(theory element) 5.7-3 模具的冷卻(coll

ing)和加熱(heating) 5.7-4 冷卻管路(water channel或colling channel)的分佈 5.7-5 冷卻管路實例(example) 5.7-6 無流道模具(runnerless mold)之溫度控制 5.8 模具材料(mold materials) 5.8-1 模具材料的種類和用途 5.8-2 模具材料之化學成份與機械性能 5.8-3 模具材料對照與硬度(hardness)換算 5.9 模具材料之熱處理(heat treatment)與表面處理(surface treatment) 5.9-1 模具材料用熱處理(heat treatment)概要 5.9-2

 模具材料的表面處理(surface treatment) 5.10 模具強度(strength)計算 5.10-1 型穴側壁(side wall)計算 5.10-2 承板之厚度(thickness)計算 5.10-3 心型側壁(side wall)計算 第6章  模具構造零件及尺寸規格 6.1 模具尺寸精度(mold dimension accuracy) 6.1-1 模具構造部(mold structure)的尺寸精度 6.1-2 模具一般尺寸公差(demension tolerance) 6.2 標準模座(mold base) 6.2-1 二板式標準模座(two plates mold

base)尺寸規格 6.2-2 點狀澆口用標準模座(point gate mold base)尺寸規格 6.3 模板(mold plate) 6.4 定位環(locate ring) 6.4-1 定位環尺寸規格 6.4-2 定位環之使用例 6.5 注道襯套(sprue bush) 6.5-1 形注道襯套尺寸規格 6.5-2 形注套襯套尺寸規格 6.5-3 注道襯套裝配孔之尺寸 6.5-4 注道襯套之使用例 6.6 導銷(guide pin)及導銷襯套(guide pin bush) 6.6-1 形導銷尺寸規格 6.6-2 形導銷尺寸規格 6.6-3 導銷裝配孔之尺寸 6.6-4 導銷襯套尺寸規

格 6.6-5 導銷襯套裝配孔之尺寸 6.6-6 導銷及導銷襯套之使用例 6.7 頂出銷(ejector pin) 6.7-1 頂出銷尺寸規格 6.7-2 頂出銷之裝配孔尺寸及使用例 6.8 頂出套筒(ejector sleeve) 6.8-1 頂出套筒尺寸規格 6.8-2 頂出套筒之裝配孔尺寸及使用例 6.9 回位銷(return pin) 6.9-1 回位銷尺寸規格 6.9-2 回位銷之裝配孔尺寸及使用例 6.10 注道抓銷(sprue snatch pin) 6.10-1 注道抓銷尺寸規格 6.10-2 注道抓銷之裝配孔尺寸及使用例 6.11 流道抓銷(runner snatch pin

) 6.11-1 流道抓銷尺寸規格 6.11-2 流道抓銷之使用例 6.12 停止銷(stop pin)之尺寸及使用例 6.13 斜角銷(angular pin) 6.13-1 斜角銷尺寸規格 6.13-2 斜角銷之裝配孔尺寸及定位角度 6.13-3 斜角銷作動之側向心型定位方法 6.14 斜角凸輪(angular cam) 6.14-1 斜角凸輪形狀 6.14-2 斜角凸輪作動之側向心型定位方法 6.15 側向心型(side core或slide core) 6.15-1 側向心型之形狀及滑動部尺寸 6.15-2 側向心型種類 6.15-3 側向心型導承塊(guide block)之形狀與滑

動部尺寸 6.15-4 滑動保持件(slide holder)之形狀與滑動部尺寸 6.15-5 側向心型導承塊與滑動保持件組合使用例 6.16 定位件(locking block)種類 6.17 側向心型定位裝置 6.17-1 側向心型定位方式及定位裝置尺寸 6.17-2 側向心型定位裝置使用例 6.18 拉桿(puller pin) 6.18-1 拉桿尺寸規格 6.18-2 拉桿使用例 6.19 連桿(link) 6.19-1 連桿尺寸 6.19-2 連桿用螺絲尺寸及使用例 6.20 拉桿(puller pin)及連桿(link)使用例 6.21 頂出板導銷(ejector guide pi

n) 6.21-1 頂出板導銷尺寸規格 6.21-2 頂出板導銷使用例 6.22 支座(support pillar)尺寸規格及使用例 6.23 頂出桿(ejector rod)尺寸規格及使用例 6.24 內六角沉頭螺絲(socket cap screw) 6.24-1 內六角沉頭螺絲尺寸規格 6.24-2 內六角沉頭螺絲裝配孔尺寸 6.25 螺旋彈簧(coil spring)使用例及回位銷彈簧(return pin coil spring)尺寸規格 6.26 吊環(eye bolt)尺寸規格 6.27 管用螺紋(pipe screw)尺寸 6.28 冷卻管路接頭(water janction

s) 6.28-1 標準形冷卻管路接頭 6.28-2 長形冷卻管路接頭(water janction) 6.28-3 冷卻管路接頭使用例 6.29 塞(tapered screw plug)尺寸及使用例 6.30 冷卻管路接頭及塞之裝配孔尺寸 6.31 O形環(O ring)及O形環槽尺寸 6.32 開閉器(parting lock set) 6.32-1 單行程開閉器尺寸 6.32-2 雙行程開閉器(parting lock set)使用例 第7章  模具加工法概要 7.1 模具構造零件(parts)加工 7.2 模具成形品部加工 7.3 模具加工流程(working process)與機械

設備(machine equipment) 7.4 特殊加工法(special working method) 7.5 整修(amendment)裝配(assembly)加工 7.6 模具的檢查(inspection) 7.6-1 工場(factory)檢查 7.6-2 試模(try mold)檢查 7.7 模具整修(amendment)保養(recuperation) 7.7-1 防鏽(rust resistance)與除油(oil removal) 7.7-2 模具修護(repair) 7.7-3 研磨劑(abrasive)與使用方 第8章  考慮加工性之設計 8.1 心型(core)、型

穴(cavity)的加工與組合 8.1-1 安裝於型模板盲孔(blind hole)的方法 8.1-2 安裝於型模板貫穿孔(through hole)的方法 8.2 模具構造部或成形品部考慮加工性的實例 8.2-1 分件(split)組合(assembly)改善加工性(machinability) 8.2-2 使機械加工(machine working)容易(easy)及簡化(simplification)的設計 8.2-3 簡化整修(amendment)、裝配(assembly)作業的設計 第9章  射出成形機 9.1 射出成形機(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的種類

9.2 射出裝置(injection equipment) 9.2-1 代表性射出裝置的構造與特色 9.2-2 螺桿(screw)式射出裝置的主要部份 9.2-3 排氣(air vent)式射出裝置 9.3 合模裝置(mold clamping equipment) 9.3-1 直壓(straight hydraulic)式合模裝置 9.3-2 肘節(toggle)式合模裝置 9.3-3 肘節直壓(toggle straight hydraulic)式合模裝置 9.4 成形品的頂出裝置(ejector equipment) 9.4-1 機械(machine)式頂出裝置 9.4-2 油壓(hyd

raulic)式頂出裝置 9.5 油壓裝置(hydraulic equipment) 9.5-1 油壓的基本知識 9.5-2 油壓缸(hydraulic cylinder) 9.5-3 油壓泵(hydraulic pump) 9.5-4 油壓閥(hydraulic valve) 9.5-5 蓄壓器(accumulater) 9.6 射出成形機的性能或大小的表示法 9.6-1 選擇射出成形機時的關鍵 9.6-2 關連成形品之大小者(成形能力) 9.6-3 關連模具之大小者(模具相關尺寸) 9.6-4 關連成形循環(molding cycle)者 第10章  射出成形機之周邊機器 10.1 何謂周

邊機器(surround machine) 10.2 關連成形材料(molding materials)的處理(treatment) 和供給者(feeder) 10.2-1 箱形乾燥機(box dryer)(恆溫槽) 10.2-2 漏斗乾燥機(hopper dryer) 10.2-3 漏斗進料器(hopper loader) 10.2-4 粉碎機(crusher) 10.3 關連製品的取出(take out)及其後處理(post treatment)者 10.3-1 製品的自動取出裝置 10.3-2 製品的落下確認(confirmation)裝置 10.3-3 輸送帶(transporter

belt或conveyer belt) 10.4 模具的溫度調整(adjustment)裝置 第11章  射出成形實務 11.1 成形材料流動特性的表示法 11.2 代表性塑膠材料的射出成形 11.2-1 結晶性(crystalline)塑膠的射出成形 11.2-2 非結晶性(amorphous)塑膠的射出成形 11.3 特殊材料的射出成形 11.3-1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TP)的射出成形 11.3-2 難燃性(flame resistance)塑膠的射出成形 11.3-3 低發泡(low foam)塑膠的射出成形 11.4 熱硬化性塑膠(thermosetting plastics)的射

出成形 11.4-1 熱硬化性塑膠之射出成形法概要 11.4-2 熱硬化性射出成形材料 11.4-3 熱硬化性塑膠之射出成形條件 11.4-4 熱硬化性塑膠的射出成形用模具 11.4-5 熱硬化性塑膠用射出成形機 11.5 成形材料的預備乾燥 11.5-1 預備乾燥(predrying)的重要性 11.5-2 預備乾燥的方法 11.6 成形材料的著色(coloring) 11.6-1 利用乾式著色劑的方法 11.6-2 利用著色料的方法 11.6-3 利用擠製機的方法 11.6-4 利用液狀著色劑的方法 11.7 換料作業(purging) 11.7-1 同一材料的換色 11.7-2 不同材料

的更換 11.7-3 換料作業實例 11.8 成形不良的原因(cause)及對策(improvement) 11.8-1 充填不足(short shot) 11.8-2 毛邊(burr)過剩 11.8-3 收縮下陷(sink mark) 11.8-4 氣泡(bubble) 11.8-5 破裂(cracking) 11.8-6 白化(blushing) 11.8-7 翹曲(warping)、扭曲(torsion) 11.8-8 熔合線(weld line) 11.8-9 流痕(flow mark) 11.8-10 噴流痕(jetting mark) 11.8-11 銀條(silver strea

k) 11.8-12 燒焦(burn mark) 11.8-13 黑條(black streak) 11.8-14 表面光澤不良(haze) 11.8-15 表面剝離(pelling) 11.9 射出成形工程(injection molding engineering)的控制方法 11.9-1 基本觀念 11.9-2 利用固態回路 11.9-3 何謂程式控制(program control) 11.9-4 電腦控制(computer control)射出成形工程 第12章  模具設計 12.1 模具設計(mold design)檢討事項 12.1-1 射出成形機形式的檢討 12.1-2 檢討所

用成形材料的性質 12.1-3 使用何種模具構造 12.1-4 成形品形狀外觀及尺寸的檢討 12.1-5 成形技術的檢討 12.2 模具設計的程序(process) 12.3 模具設計規範(regulation)與檢查表(inspection list) 12.4 高速化(high-speed)、自動化(automation)用模具設計 概要 12.4-1 高速化用模具設計 12.4-2 自動化模具設計 12.5 電腦輔助模具設計(computer aided mold design)實例 12.5-1 二板式直接澆口頂出銷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2 二板式側狀澆口頂出銷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3 二板式潛狀澆口套筒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4 二板式潛狀澆口頂出銷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5 三板式點狀澆口剝料板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6 二板式側向心型潛狀澆口頂出銷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7 二板式側向心型重疊澆口套筒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12.5-8 二板式重疊澆口頂出銷頂出方式模具設計

水蒸氣活化製備竹活性碳應用於水源水淨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分液漏斗用途的問題,作者劉凌整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竹炭作為先驅物,以物理活化之水蒸氣法於活化溫度 700、800、900℃ 與活化時間60、90、150 min及水蒸氣流量90 mL/h等條件進行竹活性碳製備,並探討其應用在靜置法、過濾法及自行設計複數層過濾法等之水源水淨化的可行性。 本研究竹活性碳收率為58.02-90.59 %,其碘值 (526-1088 mg/g) 較未活化竹炭者 (141-628 mg/g) 為高。水源水之淨化結果得知,經靜置法及過濾法淨化最佳者之濁度、總硬度、亞硝酸鹽氮、大腸桿菌群及總菌落數等分別為16.29 NTU、28.11 mg/L、0.02 mg/L、0.00 CFU/mL及151.00 C

FU/mL,而飲用水水質標準分別為 2 NTU、300 mg/L、0.1 mg/L、0.06 CFU/mL及100 CFU/mL,因而可知,除濁度及總菌落數外,其餘皆可達飲用水之水質標準。又經以本研究自行設計複數層過濾法,即以濾紙、竹炭、竹活性碳及濾紙分別置於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層玻璃漏斗內,於流速5±2及10±2 mL/min 下淨化水源水,結果又知,其濁度、總硬度、亞硝酸鹽氮、大腸桿菌群及總菌落數等最低分別可達1.30 NTU、 89.02 mg/L、0.05 mg/L、0.00 CFU/mL及26.00 CFU/mL,已達飲用水之水質標準。又經安氏試驗之毒性試驗結果得知,達飲水標準者及

水源水之存菌率皆達對照組80%以上,表示其無細胞毒性;進而由致突變性試驗結果顯示,亦無超過自發性回復突變數2倍以上,因而判定其不具致突變性。 綜合以上所述,水源水以竹炭於活化溫度900℃及活化時間90 min製備竹活性碳經複數層過濾法淨化 (10±2 mL/min) 後之水質可達飲用水水質標準,且經安氏試驗評估後可確保其初步安全性。因此,所製備竹活性碳應用於複數層過濾法者對水質淨化不僅具有開發的潛力,未來更可作為水源水之淨化參考。【關鍵詞】竹活性碳、水蒸氣活化法、水源水、複數層過濾法、 安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