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endPoints寫的 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 和Frank Koschembar的 閱讀平面設計:教你掌握設計的配方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不求人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唐硯漁所指導 吳安安的 不同字體設計對消費者喜好及知覺價格之影響 (2017),提出凹版印刷 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包裝設計、消費者喜好、知覺價格、字體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 黃台生、楊敏芝所指導 蕭明瑜的 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符號文本、文創產品、皮爾斯符號三角形、產品符號三角形、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的重點而找出了 凹版印刷 例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凹版印刷 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

為了解決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作者SendPoints 這樣論述:

產品推陳出新,行銷方式日新月異, 光靠「CP值」,已經無法打動消費者, 產品包裝的「質感」,已成為選購的決定性因素! 魔鬼藏在細節裡, 只有優化產品包裝, 給予消費者完美的開箱體驗, 才能讓你的產品擁有絕佳的吸睛度! 《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 完全圖解104種書籍包裝方式, 可靈活運用在各產品、各產業, 保證讓你的設計,從裡到外都與眾不同!   ★ 任何人都適用!任何設計都通用!   不管你是出版產業的設計人員、在家接案的封面設計師、每天要提出創新想法的行銷人員、開發產品的企劃人員、想賺大錢的電商……等,只要你的產品與包裝有關,與人有關,《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就是你的設計寶典!  

 ★ 想要讓消費者發出「WOW」的讚嘆,就一定要懂得四大重點!   ■ 重點1  裝幀結構   結構是產品的根本,運用不同的裝幀技巧,設計出不同的書籍結構,展現出紙本書的魅力。而這些技巧同樣適用於產品包裝上,可設計出不同的盒裝方式。   ■ 重點 2 包裝材料   「觸感」是消費者體驗這項產品的第一步,運用不同的紙張,甚至是不同的印製材料,讓書籍或產品展現不同的面貌、獨一無二的個性。   ■ 重點 3 印刷工藝   各種設計的巧思,都可以運用印刷工藝來實現,不管是機器大量印製、手工的逐個製作,設計師的想法都能完整展現,並把手感溫度傳遞給消費者。   ■ 重點 4 設計技法   了解個別

的技法,但不知道如何綜合使用?本書收錄85名設計師、75個技法、104樣設計,能應用在書籍的設計技法,也能應用在產品開發、包裝設計上!   ★ 用品牌包裝體驗,打動消費者的心!   在消費趨勢不斷變化的現代,   我們已經習慣產品的包裝精美,從購買到拆封的體驗中得到滿足,   「體驗式行銷」儼然成為今日主流。   體驗行銷大師 Bernd Schmitt_   消費者經由觀察或參與某件事後,感受到刺激而引發動機,產生消費行為或思考的認同,增強產品價值。   Dieline網站創始人 Andrew Gibbs_   包裝直接聯繫著消費者與品牌。……我們購買的產品代表著我們所秉持的價值觀,

品牌包裝讓這些價值觀從貨架上傳遞給我們。   作者簡介 SendPoints   ■ 2008年在香港成立,為出版藝術、設計類相關書籍的專門出版社。   ■ 2012年創立《BranD》雜誌。   ■ 秉持「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生活(Better development, better life)」的理念,立志推動設計文化,向全球設計師傳播最新的創意靈感。   ■ 出版內容涉及平面設計、產品設計、時尚設計、展覽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和文化藝術……等領域。   ■ 已出版圖書兩百多種和BranD雜誌四十多期,累計銷量超過一百萬冊。這些圖書和雜誌涉及英文、日文、西班牙文、

中文(包括簡體和繁體)等多個語種,銷售範圍覆蓋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印度、新加坡、中國……等國家。   ■ 本書由SendPoints旗下的「壹本工作室」編著。壹本工作室針對設計師、藝術設計師、藝術相關科系的師生、對藝術設計感興趣的大眾,出版與設計技法、設計思維、設計生活、設計文化相關的書籍,希望能為讀者帶來新鮮的藝術文化知識與生活設計美學訊息。   第一章結構 以圖解的方式說明書籍的結構,並進一步講解線裝、平裝、膠裝、精裝……等裝訂方式,並舉出經典範例。   第二章材料 介紹凸版紙、膠版紙、銅版紙、新聞紙、書寫紙以及能呈現不同效果的

特殊用紙,講解各種紙張的特性以及呈現出的印刷效果,並舉出範例說明。   第三章印藝 介紹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等印製方式,以及單色、多色印刷的運用方式、各種加工(打凸、打凹、壓印、燙箔……等),並舉出範例說明。   第四章書鑒 綜合前三章的內容,收錄世界各地知名設計師的作品,並一一解構設計師的理念、技巧,以及書籍的裝幀技術。   前言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物超所值的一本書。因為即使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此書的內容仍一直流傳。現在,我們已經開始關注書籍裝幀藝術的領域,往後還會繼續探討書籍在深刻的歷史背景下,以及資訊流通和消費進展的過程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提

醒讀者,那就是對身邊事物的熟悉感,多少會削弱我們對新事物是否具備潛力的判斷。新點子和可能性往往在打破事物既定系統或傳統環境時被激發。   《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中眾多的書籍裝幀例子都證明了這一點。這些例子提醒我們,不需要固守「書是知識的載體」這一傳統的文化觀念。本書邀請您領略書籍的結構、材料、印藝的藝術之美。   《設計幀理:裝幀的藝術》透過每一本讀物的構造插圖,闡述書籍製作者關於製作書籍的動機和意圖。詳盡精準地呈現組成書籍的各個方面,包括實際的紙張樣本。書中也說明了典型的印刷生產過程,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出版物製作的藝術性。   當紙本書開始沒有如過去那般流行的時候,我們卻還為紙本書狂

熱著。為了多樣化的裝幀和印刷工藝,設計師、作者或是出版商提出的設計想法,都在這本書中完整呈現。各種元素組合成完整的讀物,這些書籍作為活性劑存在於更廣闊而網路化的「內容經濟」之中,並由部落格文章、社會媒體供稿、各種對話、特殊事件描述或其他更多來源的文字所組成。   這些文字都對未來閱讀起著關鍵作用,具有寶貴而持久的存在價值。這一運動藉由媒體、材料、結構和形態,直接反映我們如何解讀日常。這本合集收錄的作品,都有創新性的選材、敘事結構和多樣的形式,頌揚了設計師的天資;與以往不同的是,加入更多和讀者互動的內容,並打亂讀者的刻板觀念與既有經驗,甚至讓人迷惑,以激發對材料運用的新靈感。作品還讓讀者形成自

主獨立的理解,從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這種交流正如書籍裝幀,透過線把書頁聯繫在一起。   一本書不僅要為內容提供結構,而且要為它的製作者和讀者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當你手捧這本書,深入探究接下來的幾頁,試著花一點時間來思考,你正在建立一本出版物和另外一本出版物的紙張之間的關係,並且回頭看看頁面框架和你正在閱讀/觀看的空間、政治和文化背景。這樣你便會認識到書籍的價值─將我們與周圍事物連接在一起。   Paul Bailey 平面設計師,研究員,教育家 www.misterpaulballey.com

不同字體設計對消費者喜好及知覺價格之影響

為了解決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作者吳安安 這樣論述:

包裝視覺設計元素中包含圖案(圖形)、外觀、文字、色彩、線條、裝飾、編排、造型,消費者與設計師透過文字傳達商品資訊之外,也要符合品牌的價值與美感,因此包裝設計中所選用的字體都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也因為國情、文化的不同,不同國籍的消費者感受也會不一樣。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台灣、中國、日本消費者對不同的語言字體中的知覺價格感受及喜好度的差異比較。研究樣本中,字體的語言分為日文、繁體、簡體、英文;日文、繁體、簡體字體各有5種字體,分別是明體、黑體、圓體、行書體、楷體;英文字體有4種,分別是襯線體、無襯線體、 書寫體、歌德體,總共19種字體樣本。透過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找出不同國家之間對包裝上不

同字體類型的知覺價格感受與喜好度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受測者對日本字體的喜好度或是知覺價格皆高於其他國籍受測者。日明體、英書寫體無論在喜好度或是知覺價格程度都有較高的分數,適用於三個國籍的消費者。日本、中國受測者對中文字體中的行書體與楷體有相對較高的喜好度和知覺價格程度,希望藉由研究結果,建構有效的參考建議,提供給未來包裝設計、行銷人員。

閱讀平面設計:教你掌握設計的配方書

為了解決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作者Frank Koschembar 這樣論述:

  如果你在個人生活或在職業領域當中和設計有所關連,卻又非專業設計人士,那麼你一定熟悉這種情況:缺乏適當的論點,來客觀評判設計的元素。不管是信紙或是傳單,手冊或是海報牆──這本書為一一解釋,如何分辨出好的設計,而尤其也讓你可以自己動手設計。   法蘭克.寇宣巴爾,美工設計師與攝影師,以易懂而輕鬆的方式,將令人信服的設計規範呈現給你──因為,字體、顏色、和圖片的和諧共舞,也要根據清楚的規則。他舉出許多例子讓人瞭解,造就成功設計的要點是什麼,並且邀請你一起來練習,直接將書中所學到的加以運用。沒有頭緒的感覺,好像一切都亂了?這些都將隨著本書成為過去。 作者簡介 法蘭克.寇宣巴爾  Frank Kos

chembar   西元一九六○年生,大學於德國卡瑟爾市主修德國語文與藝術,接著又在卡瑟爾以及阿姆斯特丹研讀美工設計與攝影。隨後在德國杜塞多夫、漢堡、法蘭克福以及南非的國際廣告網絡公司擔任藝術指導。   他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企劃與設計工作室「好溝通」(Gute Kommunikation)﹔一九九七至兩千年擔任威斯巴登市的行銷與溝通學院,美工設計與印刷媒體製作課程的講師。他是德國設計師俱樂部的成員,曾獲得許多國家與國際獎項。 譯者簡介 麥德文   台北市人,德國語言文學碩士,自由文字工作者,遊走中、英、德文之間,為眾多業餘設計愛好者之一。 推薦序/設計的學問  黃國榮 2 前言/本書為誰而寫?

7 文字篇知識與力量 10從原始形態到數位時代 12文字的可再製性 12古典字體 16德國花體字 26黑體字 28排版類型 36字體強度 38字體寬度 39字體形態 40字體間隔 41印刷格式專業術語 42可閱讀性 44一般用語 45文字圖像 46何謂好的印刷格式? 55練習作業 57   色彩篇色彩感知 60光的反射與吸收 62色譜的產生 64歐洲色標 66特別色 68色彩分色 70網版再製 72印刷網版 74可能的錯誤 75色彩關係 78字的顏色與圖片 80字的顏色與色塊 84正像與負像字體 86字體顏色 88 圖像篇世界由圖像組成 94文字vs圖像 96圖像呈現的形態 98商標 10

2攝影 112插畫 130 版面編排篇設計的交響樂團 150紙張尺寸規格 152頁面 154版心 156版面網目/底線網目 158分割平面 162製造張力 170留白 174圖片剪輯 184去背的圖片 198 技術論述篇紙張的製造 202紙的走向 206紙張等級/重量 208平版印刷 210凸版印刷 212凹版印刷 213網版印刷 214數位印刷 215加工製造 216 實際運用篇名片 220信紙 226信封 234邀請函 241賀卡 244海報 246摺頁文宣 252廣告 256 廣告公司如何運作? 262 感謝 276 推薦序 設計的學問  黃國榮 平面設計師 / 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

計系講師   如果你覺得設計師看你不懂設計,是個大外行,因而想呼嚨你,那你應該好好閱讀本書,輕輕鬆鬆搞懂設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你的客戶蠻橫不講理、有理說不清,讓你氣淤內傷很深,那你更應該送他一本,讓這本書幫你一把,拉近你們的距離,再次共享共創雙贏的甜蜜!   設計現場狀況A:  設計師面對委託業者無理的要求、一改再改的稿件,私底下搥胸頓足的抱怨:「出錢的就是老大啊……,根本不懂設計!沒有sense……」聽起來似乎是大部分平面設計師一個永不終止的夢魘;那換個場景實況呢?   設計現場狀況B:  委託業者因自己不懂設計,有點畏縮的發出疑問:「字會不會太小了……,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

照片可以再放大一點嗎?好像不正耶……,怎麼斜斜的……?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我不是很懂耶……?」看來似乎也是另一個在飽受設計師充滿專業的傲慢,不體貼的「美學暴力」之下受害者的無助呻吟。   這是一本能幫助設計師和委託業者共同建立起良好的設計概念,拉進彼此認知的差距,達到互相理解、良性溝通目的的好書。作者開宗明義即強調本書是為非專攻設計的人所設想的,在詳實豐富的參考圖資,活潑易懂的比較範例、敘述解說方式之下,相信確實能幫助一般人更加了解設計執行實務上的細節與原理,不再為了不知其所以然的不滿意而和設計師僵持不下,或是盲目的被牽著鼻子走。   除此,這也是一本非常實務且輕鬆好讀的專業設計工具書,不會因

艱澀而陷入專業的沉悶,可以在輕鬆悠遊於精采的解說圖文之中,吸收建立起專業必備的重要知識理論與概念,讓專業設計師或是躍躍欲試非專攻設計的業餘者,都能從中獲益,在執行設計上助你一臂之力。   期待透過本書的引介,能讓設計執行端貼心的檢核,有無針對作品所能帶來的最大效能利益為優先而努力;也能讓一般讀者體會與了解,一件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在美感、優雅與實用等標準上的取捨。 前言 本書為誰而寫?   從信紙到手冊,從傳單到海報:我們的世界由各種紙張尺寸所建構。本書介紹優越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為非專攻設計的人,也就是非平面設計師而設想的。   請容許我對自己做個簡短介紹:法蘭克.寇宣巴爾,平面設計師與攝影師,在

德國法蘭克福開設「好溝通」這家企劃與設計工作室已經十五年了。在我的生活當中並非只與平面設計師打交道,也會接觸到許多與設計師合作的人,他們的任務在於評判設計成果,對優越設計的標準卻一無所知--他們並非平面設計師,怎麼會有概念?   太大?太小?這樣比較好?還是這樣比較好吧?不知道應該注意何處的人,也不能提出正確的問題。怎麼樣的海報才夠宣傳性?商標一定要合理嗎?文字一定要可以唸嗎?那麼我該選擇哪些字體呢?要有技巧的玩弄視覺習慣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識:邀請函或是喜帖?留白部分有何意義?文字、色彩、圖片呢?什麼樣的廣告具戲劇性,什麼樣的廣告又太戲劇化了?   這樣比較好?還是這樣比較好吧?為什麼我會喜歡

某個構想?為什麼不是另一個?你們有些人會認識到:這種抓不著頭緒的感覺,好似一切都不確定地游移著--這種感覺將隨著本書成為過去式。   媒體發言人以及從事公眾工作的人,委託印製一份新的形象手冊﹔廣告部門主管、廣告人或是非創意領域的出版社工作人員,持續和廣告商合作﹔各行業獨立開業的人,想要用電腦裡的基本軟體設計一份傳單和招貼﹔或是個人,只想設計一張具有說服力的名片--從現在開始,訓練你的眼光,學習優良設計的原則吧! 色彩感知色彩對我們的情緒狀態有直接的作用,我們因憤怒而變綠,因妒忌而變黃,因盛怒而發黑,因羞愧而臉紅。或是正如歌德所說的:「人類一般對色彩感到非常愉悅。」因此人類一直都嘗試去呈現周遭

環境的色彩,不管是在石器時代人類的洞穴繪畫,在衣著上、繪畫上或是在書籍製作上。而呈現色彩一直都是種昂貴的奢華,有些顏色如紫色和靛藍色,都曾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光是要製造幾公克的紫色,就必須犧牲一萬兩千隻蝸牛的生命。也就難怪凱撒(Caesar)將穿戴這種顏色的權力只賦予自己,以及少數高階的官員。而現在呢?我們喜歡色彩的媒體世界是最新時代的產品,雖然最初幾位攝影師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運用對色彩敏感的感光乳膠來試驗,以繼續發展當時仍維持在黑白照片的製作,然而他們尚未達到突破的成果。起初只能藉助雙手,用特殊的顏料為黑白照片上色。在西元二十世紀中期,攝影技術的突破,書籍與雜誌當中的圖案也越來越要求要能以彩色

來再製。直到一九六○年代,世界上發生的事都是以黑白圖片來呈現的。彩色報紙變成理所當然的事,可說是千禧年才發生的。電視也是如此,在觀看了許多年的黑白電視以後,彩色電視的標準在一九七○年代才確立。原先被看作奢華的,今日已成為標準。光的反射與吸收歌德的最後遺言是:「多一點光!」他其實也可以要求多點色彩,因為每道光都含有色彩,而所有的色彩都來自光。1666年,當時二十三歲的牛頓證明,白色的光是所有色彩的來源。他讓太陽的射線穿過稜鏡,而使光開展成光譜色彩。這個現象起初被當成稜鏡本身隱藏的顏色所共同造成的結果,在後續的試驗當中,牛頓讓開展的光譜光線,再經過第二面稜鏡,然後又結合復原成原本的白光。牛頓的認識

是革命性的,他證明了,整個色彩光譜都已經蘊含在白光當中,白光其實就是我們環境當中所有顏色的共同呈現。稜鏡將單一的光波以不同的強度折斷,而將光的色彩展開。然而通常光的色彩是以另一種方式被分開的:當光線碰到任意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會反射某個特定的顏色,而吸收其他的顏色。每種物體一直都會反射它的表面色彩或是混合色彩。白色的物體看起來是白色的,因為它反射所有的光線色彩。有色的物體呈現有色,因為它只反射它的表面特有的顏色,所有其他的顏色都被物體所吞噬,也就是被它吸收了。色譜的產生色彩的世界可以兩大類的色彩混合:相加與相減的顏色混合。藉由兩種色彩混合系統,幾乎我們世界的所有顏色都可因此產生。加法色彩混合加法

的顏色混合以光的三原色出發,也就是紅、綠和藍色。經過這三種顏色不同的重疊,幾乎可以產生光譜中的所有顏色。當這三種光的顏色完全重疊的時候,就會產生白光。在簡單的實驗中可以將三個投影機的光線,它們分別投射出三種基本顏色(紅、綠、藍),將這三束光線重疊,就會產生白光。這再次驗證了牛頓的發現,我們世界裡的所有顏色都蘊藏在白光之中。減法色彩混合這是可以預料到的:減法的顏色混合是加法的相對方式,它並不用光的色彩,而是以物體或身體顏色出發。減法顏色混合的基本顏色──藍綠色、洋紅色以及黃色──是加法顏色混合的三原色紅、綠、藍的互補色。將有顏色的玻璃片相疊而形成一個交叉面,有顏色的面會被降低到物體顏色黑色。互補

的色彩關係只將兩種光的顏色重疊,加法的顏色混合紅、綠或藍色,會形成互補色藍綠、洋紅或黃色。只用減法色彩混合的藍綠、洋紅或黃色其中兩片色片相疊,又會形成互補的紅色、綠色或藍色。注意:電腦螢幕、投影機、卷軸機等機器所運用的是光線,因此藉用的一定是加法色彩混合。四色列印的成品、色筆、染色劑等等都屬於物體顏色,永遠都是根據減法色彩混合。不加控制的混合顏色總是會產生黑黑的印象。相加的方式:使用加法是將不同的顏色,經由光的色彩混合而來。例如,當綠色和紅色光重疊的時候,就會產生黃色的光。三種顏色的射線重疊的時候,混合出來的顏色成白色。光的顏色相加成白色。相減的方式:相減的顏色過程是去除光的成分,使剩下的部分

可見。任何三個平面(黃、藍綠、洋紅)其中兩個重疊,就會產生紅色、綠色或藍色的交叉面。將三種顏色重疊,就產生黑色。顏色相減成「非顏色」黑色。

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凹版印刷 例子的問題,作者蕭明瑜 這樣論述: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不再將重心放在有限的自然物質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而轉向於人類的智識與創新上。全球化增加了跨文化的產生,並提高經濟與文化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文化產業成為知識經濟中的關鍵產業,促使文化的反思與人們的連結。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概念的經濟模式,提供具有高度美學與符號意涵的產品。文化、社會與科技為符號文本,設計師在編碼的過程中文化資源被形塑、進入一個可供分享的文本符碼中後,再被閱聽人解碼(詮釋),為文創產品。皮爾斯認為符號是人為建構的結果,亦經由人的思維觀念所詮釋,因而所詮釋的內容與符號以及意指物之間便產生一個緊密的符號三角關係,即表徵-客體

-詮釋。不同於索緒爾的符號學模型建構於先驗知識、非直接經驗對象所存在的世界,皮爾斯的符號理論與所經驗的對象有關,其客體對象是存在於實質經驗中。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集,並非先驗存在的理型概念,因此本研究以皮爾斯符號三角形的符號分析模式為基礎,先延伸為產品符號三角形,釐清產品語意、產品語形與產品語用三個範疇。進一步延伸為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釐清文化表徵、文化客體、文化詮釋三者的符號三角關係,並應用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於文化創意設計案的執行。文創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差異在於,一般產品為美學及使用意涵的文本載體,而文創產品則為文化傳遞與使用意涵的文本載體。工業經濟時代所重視的物質性與技術導向所追求的是統一性,

而知識經濟重視創造力與知識應用的訣竅,因此文化在新經濟模式中為價值區隔的關鍵元素,創造出新識別的可能性。本研究透過建構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整合文化詮釋與生活經驗客體對象,並提供形塑為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釐清抽象的文化概念如何成為具體產品文本的方法,以創造出設計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