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共和主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吉特.希瓦桑達蘭寫的 南方浪潮:印、太海洋民族對抗帝國暴力、驅動現代史的革命年代 和高登.伍德的 國父的真相: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元勳,還原他們神壇下的真實面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到憲政主義的思辨一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也說明:(Multiculturalism)、以及「共和主義」. (Republicanism)。這些建議雖然嘗試去面. 對多元族群的現實,在理論的鋪陳上卻難. 免有敝帚自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曾春滿所指導 米祿煊的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民主國家的例外狀態與領導權變: 以我國及美國為例 (2021),提出共和主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民主治理、例外狀態、領導權變。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陳麗華所指導 徐向良的 「公民遠見課程」之學習重點建構——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模式為取徑 (2021),提出因為有 未來永續思維、創業創新精神、全球在地視野、社會設計行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共和主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 博客來則補充:共和主義 (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範, 淵源於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政治思辨, 並且在文藝復興之後,與現代民主政治及憲政主義結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共和主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南方浪潮:印、太海洋民族對抗帝國暴力、驅動現代史的革命年代

為了解決共和主義的問題,作者蘇吉特.希瓦桑達蘭 這樣論述:

全球史的上乘之作 2021年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   從全球南方水域的觀點,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史 顛覆傳統西方中心論點, 從地球南方海洋民族視角重述當代世界的塑造歷程     當代世界一向被認為源自18世紀末的兩場革命——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   它們啟發並重塑了各地的政治與文化。   但本書帶來完全不同的故事,   現代世界的形成,位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島民功不可沒!     歷史多半是從北半球的角度講述,於是我們看到現代性、知識、自我和政治都是從歐洲—大西洋向外移動而影響全世界。而西方世界在講述歷史時,經常遺忘四分之一的地球——即印度洋和太平洋裡眾多規模較小的海與

灣,《南方浪潮》將以此南方水域為主舞臺,讓世人重新認識到這裡其實是為人所忽略的世界史和現代條件的創造者。     本書顛覆傳統觀點,從澳洲原住民和帕西人、模里西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它讓我們看到革命年代,在大英帝國不斷擴張,超越法荷成為全球霸主的同時,海洋民族如何對抗帝國主義撲滅民主的勢力,以維護他們在世上的地位,以及他們的未來。     這是一部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歷史,匯集了希瓦桑達蘭教授在世界各地檔案館做的研究,以及最好的新學術研究。它描繪殖民在南半球社會給自由、人性和平等帶來的不幸限制,藉由望向被遺忘的印度洋和太平洋角落,《南方浪潮》將徹底翻轉我們這個時代黎明破曉的

故事,並堅信這片大洋的人與地在塑造革命時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島嶼居民頑強的抵抗,就如南方海洋上的浪花從不停止,並反過來驅動了歐洲的帝國演進,形塑了現代世界。     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具有文化縱深,是觸及當今迫切問題的世界歷史。唯有從水域的角度出發,我們才能充分理解今日所處的位置。   專文導讀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建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鄭維

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亞太中心執行長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專業推薦     法國大革命後席捲歐洲的拿破崙戰爭以及大陸系統與英國的對峙,不光使南美各國藉機脫歐獨立造成「想像共同體」的契機,還如同本書《南方浪潮》所說,在從紐澳至印度洋的亞太地區,造就了英法兩國本地各個聯盟者,左右逢源的外交地位,彰顯其主體性。十九世紀以來的殖民書寫,不能抹滅亞太地區人民之間,在此次震盪中透過海洋達成的自主連結的軌跡。欲了解印太地區人民追求自由之根柢原貌者,當閱讀此書。 ——鄭維

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南方浪潮》以宏觀的視野描述了一段少為世人關注的南方海域歷史。全書八個章節側重於不同時段和跨水域的交互描述。從波斯灣、孟加拉灣再穿過馬來半島和印尼,到澳洲、紐西蘭的塔斯曼海和東加,橫跨了整個南半球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作者將他在各地檔案館中收集的資料,從被殖民者的角度講述這段歷史,強調在西方勢力到達之前,這片海域的居民已經相互往來交流了幾個世紀,顛覆了傳統西歐殖民史觀的世界史敘事,值得細讀玩味。——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亞太中心執行長     《南方浪潮》講述了在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初期的「革命時代」,大英帝國在其殖民的南方世界

(Global South,此處以印度洋與太平洋世界為主)所遭遇的原住民反抗革命及其反應,並且探討了被殖民的原住民與帝國殖民者之間在政治、社會、宗教、戰爭、抗議、知識和物品上的種種互動,以及原住民社會如何受到這些互動的影響而改變。在本書中,我們會看到過去被排斥在主流歷史之外的這些南方海洋上的殖民地屬民,如何透過革命與反抗來發聲,而圍繞大英帝國及這些海上島民對手的革命、帝國及平叛行動的互動,則是理解這段海洋歷史的關鍵。——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十五世紀以來的航海時代,讓各地文化交流和物種交換熱絡非凡。除了歐美地區、非洲和東亞以外,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交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這個區域的精彩故事,卻鮮少有專書可以將其述說的如此清澈動人。   《南方浪潮》作者的研究歷程,一直以印太地區為研究領域,期間更至各地進行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累積不少成果,如今將這些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筆撰寫完成以饕讀者,值得肯定與推薦。——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各界好評     新鮮、耀眼且前無古人的作品,《南方浪潮》有助重新定位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並為我們看待長期被傳統歷史擺在一旁的區域、人民和地方打開了新的視角。——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s)作者     嘆為觀止……全球史的

上乘之作。   顛覆我們熟悉的「革命時代」故事,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航海人民的聲音、希望和鬥爭,擺在現代世界如何形成的敘事核心。——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Amrith),《不羈的水域》(Unruly Waters)作者     挑戰我們對殖民歷史的理解……蘇吉特的權威著作揭露了迄今為止被許多世界史學家冷落的世界史……宛如一堂歷史書寫的大師課。——奧莉薇特.奧特爾(Olivette Otele),布里斯托大學奴隸史教授     對世界史的權威干預,顛覆和翻轉大西洋觀點對革命時代的既定理解……這個研究透澈且解釋生動的作品不僅證明「我們都是島民」,而且我們都是建立在全球南方海洋上的帝國的繼承人。

——瑪戈特.芬恩(Margot Finn),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長(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共和主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上仟和亿官方或點以下連結。
http://qhy.cp59.ott.cibntv.net/web/#/teacherPersonal?id=20
完整版亦可透過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掌握財金】公眾號付費觀看。
機頂盒相關訊息請洽仟和亿官方
http://qhy.cp59.ott.cibntv.net/
海外付費即時看完整版機制即將出爐,敬請期待。

每晚八點,楊世光的『金錢爆』在仟和亿官方準時上架。 ​​​​
http://qhy.cp59.ott.cibntv.net/web/#/teacherPersonal?id=20
敬请訂閱關注。謝謝。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民主國家的例外狀態與領導權變: 以我國及美國為例

為了解決共和主義的問題,作者米祿煊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以2019年底爆發之全球新型冠狀肺炎為研究背景,探討民主國家在疫情危機下之行政權擴張的例外狀態。從這次全球的疫情來看民主國家的領導方式,可了解到政府為袪除病毒的威脅,在公權力的運用上會以「非民主」的例外狀態確保領導統御的有效性與及時性,並以「防疫」為必要的權變手段,但背後卻都有著可能侵害人權及隱私的疑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採取質性研究的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以時間順序建構出疫情發展的變遷及政府防疫模式的權變,並以美國及我國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疫情發生前後民主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最後檢證喬治•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例外狀態」思想及「領導權變」理論對現勢疫

情治理的適用性。並期能透過研究勾勒出後疫情時代,民主國家在例外狀態之後可能的領導權變走向。

國父的真相: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元勳,還原他們神壇下的真實面貌

為了解決共和主義的問題,作者高登.伍德 這樣論述: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得主高登.伍德代表作 認識美國國父的第一本書,了解美國政治運作的最棒起點 美國人為何這麼崇敬他們的國父?背後代表了什麼國家性格? 走下神壇之後的國父,他們的真實人生面貌又是什麼? 王政還是民主?各州共和還是中央集權?從國父們的矛盾分歧,看懂美國政治兩百年來的路線之爭? 民主走向「庸俗」、「媚俗」,甚至「民粹」, 這是現代民主遭遇的困境,也是18世紀國父們碰上的難題, 身為現代人,我們又該如何反思這些問題呢?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普立茲獎、愛默生獎、班克羅夫特獎等諸多獎項得主,歷史學者高登.伍德在台首本著作   ☆利用小故事側寫

八位國父的生平,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入門書籍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專文解說推薦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胡忠信(歷史學者)、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顏擇雅(出版人、作家)聯名推薦   ***   為什麼我們要認識美國的「國父」?   在台灣人一般的認知中,我們的國父指的是孫文,但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的國父可能不只一位。本書一共收錄了華盛頓、富蘭克林、傑佛遜、漢彌爾頓、麥迪遜、亞當斯、潘恩、伯爾等人的生平小傳,他們都是對美國建國有貢獻的

元勳,也是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代表。為何我們需要去認識美國的國父呢?   作者伍德在書中指出,美國不同於其他基於共同的語言、宗教或民族而建立的國家,美國的立國根基其實是共同的政治信念、是憲法中的精神。因此,美國人需要不斷回頭去肯認這些締造憲法者的價值理念、省思這些「國父們」的原初意旨,進而去叩問這兩百多年的民主實驗,究竟會帶領美國人共存共榮、還是走向分崩離析。而對於非美國人來說,如果我們不了解美國的國父,自然也就無法了解美國過去的歷史變遷,以及美國當代的政治運作,諸如兩黨政治、大小政府等諸多議題。認識美國國父是認識美國一把重要的鑰匙。   走下神壇的國父,還原他們的真實面貌   由於國父對美

國人是如此重要,景仰他們的人會稱他們是「時代的巨人」、「智慧和政治能力無後人可及」。但也有人認為,開國元勳被過度神化,他們也會讓媒體噤聲、操控選票、為私利劃分選區,現代人會做的各種骯髒政治伎倆,他們一樣都沒有少。更有些修正派或自由派歷史學者,批評國父們「沒有解放黑奴」、「沒有保證女性政治平等」、「沒有賦予印第安人公民資格」、「沒有建立可以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認為他們是在打民主假球,他們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或菁英主義者。   但作者伍德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允,他認為「國父們」仍是特定環境或特定時代的產物,他們有超出當代之處,但也受到十八世紀的價值理念的限制。他們當然應該接受批判,但我們卻

不宜用超然、後見的道德立場去指責前人的不足。專業的史家應該回到時代脈絡下去解釋諸多問題。   國父走下神壇之後,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有時代的侷限,但這不妨礙他們的偉大。本書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看到開國元勳真實的一面,洗盡他們被過分神化或過分詆毀的地方,了解他們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有偉大。   華盛頓原本會當國王,富蘭克林是「意外的國父」   提到美國國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砍倒櫻桃樹的華盛頓,但那其實跟蔣中正看魚兒逆流而上一樣,只是後人穿鑿附會的故事。本書用許多小故事側寫了美國國父們的生平,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他們的性格、思想、行為特質,以及當時美國的歷史氛圍。   例如說美國剛剛建國的時

候,其實美國人並不了解什麼是「民主共和國」,他們能參考的體制只有殖民母國英國的「君主立憲國」,所以華盛頓一開始其實差點當上國王,名義上掛著民選總統,但實際上卻是握有大權的君王。   此外,本書也描寫出身貧寒人家的富蘭克林,從印刷廠的學徒當起,一步一腳印打拚闖出名堂,但由於人生的一場意外,讓富蘭克林從忠貞愛國的大英帝國子民,搖身一變成為激進狂熱的美國革命分子。成為美國國父對他來說是人生的插曲,死後成為勤勉致富的美國文化代表,也不是他的初心。   作者伍德也用許多角度描寫各個國父之間的友誼或糾葛,他們可能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例如傑佛遜跟亞當斯。國父們也可能是一生的政敵,例如說傑佛遜跟漢彌爾頓,他

們倆理想中的美國是如此的不同,而這也是美國當代諸多政治衝突的根源。他們甚至可能是相殺的寇讎,例如說漢彌爾頓就因為跟伯爾決鬥,而命喪後者的槍下。   傑佛遜的理想是小政府,但漢彌爾頓卻是國力強大的美利堅帝國   前面提到的傑佛遜跟漢彌爾頓對美國的不同想像,恰恰就體現了大政府、小政府,中央政府集權還是地方州政府分權的爭論。傑佛遜心中的理想美國是每個州政府仍保有自主的空間,內政一切自理,中央政府盡可能當個「小政府」,能不管事就不管事,只有在國際外交的場合,才成為合眾國統一的對外窗口。漢彌爾頓心中的美國則大大的不同,他理想的合眾國是個擁有強大國力的「財政-軍事」國家,中央擁有極大的權力,是事必躬親的

「大政府」,地方政府基本上只能聽命行事。   也因此,傑佛遜會指責漢彌爾頓根本背離了共和精神,後者想建立的只是披著民主外紗的君主制國家,想積極向外擴張、發動戰爭。反之,漢彌爾頓會認為傑佛遜想像中的國家是一盤散沙,行政根本無法運作,國不成國,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兩百多年來,傑佛遜跟漢彌爾頓對國家的不同想像,仍會顯現在美國人對許多政治議題的討論上。   至高無上的民意,自我顛覆的國父   最後,伍德認為十八世紀的美洲(或美國)仍是貴族的世界,所以他時時用「紳士」一詞描繪當代受啟蒙思潮薰陶的國父們,他們有學養、有品味、有道德、還有一輩子不愁吃穿的被動收入,當代人甚至認為不需要汲汲營營於賺錢、不需

要為生計煩惱的紳士,才能真正全心全意、不偏不倚的投入政治活動。這些紳士認為自己有義務、也有權利領導眾人,打造人民安居樂業的民主共和國。   但弔詭的是,當這些紳士創建心中的國家,逐漸將民主制度深化到一般平民階層之後,國父們卻逐漸摧毀了他們賴以誕生的社會。貴族的世界慢慢逝去,取而代之的是齊頭化、扁平化的民主世界。當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差異消失,每個人的選票等值,每個人的意見都同等重要時,國父們在決策時,可能面臨害怕被群眾批評、無法跟群眾溝通、甚至會為了選票而去討好群眾。伍德認為這是為了民主而必然付出的代價,換來的可能是「庸俗」甚至「媚俗」的體制,政治人物的品質也因此而下降。現代民主遇到的問題,十八

世紀的國父們也碰到了,這似乎是民主走向平等的必然現象,值得現代人反思。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聯名推薦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列)

「公民遠見課程」之學習重點建構——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模式為取徑

為了解決共和主義的問題,作者徐向良 這樣論述:

綜觀國內外的文獻,關於培養未來思維能力的課程與教學逐漸為人所重視,但尚未建構起不同能力階段的學習指標,與之相關的議題和概念亦各自表述、相互競逐。本研究以公民行動(civic action approach)取向課程模式為取徑,建構中小學公民遠見課程(Civic Foresight Curriculum)之學習重點。本研究先後執行兩類型的專家問卷調查,其一為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問卷,透過評定學習重點各指標間的適切性建構學習重點,凝煉出24 項核心概念與基礎、中階、高階共72 項的學習表現,並且符合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模式。其二為層級分析(Analytic Hierarc

hy Process [AHP])問卷,透過評定不同核心概念間的相對重要性,確立課程設計者應在不同階段的公民遠見課程中安排不同比重的核心概念,來回應學習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