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紀欣寫的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 和沈克勤的 孫立人傳(上下)(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解讀國軍軍事新聞- 某民進黨立委「強行」介入國軍人事案軍方 ...也說明:據指出,本次政戰將領調動,原職務由後備指揮部政戰主任楊安少將接任陸軍八軍團政戰主任,而原八軍團政戰主任楊威武則屆齡退伍;原六軍團政戰主任簡士偉少將,則接任後備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李亞明所指導 張育君的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2021),提出六軍團政戰主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黨軍關係、政工體制、人事佈局、網路新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陳冠宇的 中共對臺超軍事手段:兼論臺灣因應作為 (2020),提出因為有 超軍事能力、中共威脅、國家安全、兩岸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六軍團政戰主任的解答。

最後網站陳育琳少將接陸軍六軍團政戰主任成為軍團級第一位女性政戰主任則補充:陸軍政戰人事近日定案。其中,陳育琳少將接陸軍六軍團政戰主任,成為軍團級第一位女性政戰主任。 陸軍這波政戰人事包括;陸軍第八軍團主任楊安少將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六軍團政戰主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

為了解決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作者紀欣 這樣論述:

走過歷經戰火蹂躪的歲月 見證近代中國跌宕歷史的壯闊人生 細數百歲將軍許歷農 逾一世紀為國效忠的點滴 以其追求和平的生平與心路歷程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一書為許歷農親自授權的完整傳記,內容包括〈軍旅篇〉、〈政黨事務篇〉、〈家庭與思想篇〉三大部分,共計十五章,記錄了許將軍跨越兩岸的軍旅經歷,尤其〈政黨事務篇〉包括九章,細述對李總統的失望,加入新黨,創立新同盟會,以及出任國統會副主委,推助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會議等等,內容豐富。最後三章敘述家庭生活,長壽之道及晚年公開發表的論述。   本書忠實地還原了親身經歷過的對日抗戰,政府遷台後兩岸關係的演變,以及民主政治的起伏

。在史料價值上本書彌足珍貴,為讀者推開一扇歷史之窗,得以窺見兩岸和平路之遙遠及台灣民主路之艱辛。 各界推薦   古人說為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老爹可說完全作到。在立德方面老爹為人外圓內方,待人寬厚,律己以嚴。在立功方面,尤其難得的是擔任政戰學校和陸軍官校校長,他以身作則愛學生如自己的子弟,『老爹』(許歷農)一名就是在幹校開始叫開的。立言要感謝紀欣博士花費許多時間將老爹親筆書寫的文章、講詞等逐一整理,當可傳世。——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錢復     許將軍歷任軍政要職,受人尊稱的「許老爹」,在其逾半世紀的軍旅生涯中,不但贏得袍澤與民眾的敬重,一言一行更是彰顯愛國愛民的典範。

本書忠實地還原了親身經歷過的對日抗戰,政府遷台後兩岸關係的演變,以及民主政治的起伏。在史料價值上本書彌足珍貴,為讀者推開一扇歷史之窗,得以窺見兩岸和平路之遙遠及台灣民主路之艱辛。——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身為軍人子弟的長文,80年代受任國軍涉外採購專案法律顧問及兼任國防部法律總顧問,90年代擔任紅十字會總會義工協助老兵返家探親,與許老爹於公於私交往甚深,迄今逾四十年,對他滿懷敬佩。   許老爹走過戰爭到和平,從「反共先鋒」到「反獨鬥士」,作為年逾百歲的智者,他提醒年輕人:「唯有選擇兩岸互利雙贏的統一方案,國家之福,全民之福!」長文心有戚戚,與長文主張「良制一國」的「統一方

案」不謀而合!本書值得華人一讀再讀!——軍人子弟/法律人/紅十字會志工/良制一國的信仰者 陳長文     退輔會主委任內,許伯伯(許歷農)告訴所有榮民弟兄:「任何事情,任何時間,都可以找我;找不到我就留言,我一定會回覆」,他真真切切做到了,細膩而周到!因為這樣的用心、耐心、愛心,讓所有的問題化為最圓滿的結果。「許老爹」在全國各個眷村被每一位榮民視為慈父般地依靠。——前臺北市市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郝龍斌   遠見雜誌自1986年創刊,曾深入報導1949年後來台的老兵專題,當時我擔任總編輯,見證許歷農將軍在退輔會主委任內,照顧老兵們的權益與情感,令人讚賞與動容。   後來撰寫郝柏村院長的從政回

憶錄《無愧》,郝院長盛讚許將軍是「零缺點的將領」,為台灣貢獻良多。今日出版《許歷農傳》,104歲的老爹仍為兩岸和平努力,他提出的諍言,值得我們深思。——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 王力行   (推薦人順序依來稿先後排列)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為了解決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作者張育君 這樣論述:

中共黨軍關係在本質上是重要軍事領導幹部也是黨員身份,黨的政策透過軍事領導幹部在軍隊中執行,共黨與軍隊遂成為無法分離的共生模式,本研究著重探討中共歷代領導人的黨軍關係,並深入描述習近平主政時期黨軍關係的面貌,透過政治工作體制運作掌控軍隊,具體表現在政工體制調整、人事佈局、新媒體運用等方面,以實踐「黨指揮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傳統原則。在政工體制調整方面,習近平透過具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著眼於推動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緊扣權力的重要關鍵,企圖建構嚴密的運作機制及權力分配,強化對軍隊的全面掌控;從人事甄補佈局而論,習近平透過穩固軍隊政治部門的主導權,打破傳統慣例的人事安排邏輯規則,採取靈活的

調整與規劃,按「能打仗、打勝仗」與「對黨忠誠」的要求,精進軍隊武裝力量;以新媒體運用層面,併用傳統媒體與網路新媒體,以及融媒體的運行機制,對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領導人政策思想加強宣傳作為,企圖從思想政治教育上掌控軍隊。自習近平主政以來,多次確立習近平的重要核心地位,以及奠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至高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儼然成為習近平充分掌握權力的具體例證,權力不僅是集中在中央軍委,更是集中在軍委主席為核心的重要關鍵,習近平漸次強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力,在黨軍關係的歷史傳統下,習近平正試圖成為集權者,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孫立人傳(上下)(增訂版)

為了解決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作者沈克勤 這樣論述:

  孫立人是當代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率領中國駐印軍,轉戰中印緬戰區,擊漬日軍五個師團及一個旅團共十餘萬眾,打通中印公路,開拓了中國抗戰勝利的國際通道。孫立人是保衛台灣安全的功臣,在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台灣風雨飄搖期間,他出任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經他一手訓練的新軍,擊潰進犯金門的共軍萬餘人,使中共不敢窺伺台灣本島。從大陸徹退來台的殘破部隊,經他嚴加整頓訓練,成為精壯之師,確保台海安全,獲致台灣今日的自由與繁榮。孫立人是現代軍人的典範,他一生矢志精忠報國,推行軍隊國家化、現代化;他為官不要錢,打仗不怕死,勇於作戰,善於指揮,常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在緬戰中所締造的仁安羌大捷,是中、

日、英三國軍隊在同一戰場戰力的對比,強弱立見,迄今美國陸軍參謀學校作為戰史教材。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已將孫立人、馬歇爾、巴頓三位將軍,並列為該校建校一百五十多年來最傑出的校友,並將他們的畫像與戰績,陳列在校史館中展出,永供世人瞻仰。本書對孫將軍的家世背景、求學歷程、性情志趣、思想言行、練兵作戰、遭誣受謗,均有詳盡的敘述與剖析。   作者簡介 沈克勤   字敬庸,安徽合肥人,民國十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曾任精忠日報採訪主任、中央社編譯、台灣防衛司令部宣傳科長、孫立人將軍隨從秘書、軍校及憲校教官、政戰學校教授、立法院秘書、行政院組長、外交部科長及副司長、出席聯合國代表團秘書、駐澳洲布里斯班領

事及駐泰代表等職。著有《國際法》、並編著《孫立人傳》,及編輯《南海諸島歷史叢書》、《孫立人將軍永思錄》、《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孫立人將軍鳳山練軍實錄》等書。   上冊 彭歌先生序:悲劇英雄全傳 I 自  序 III 再版贅言 VII 第一章 童年歲月 一 一、誕 生 一 二、龍舒孫家 三 三、童年故事 六 四、家塾啟蒙 一○ 五、一塊紅花石 一三 第二章 求學歷程 一五 一、清華學校 一五 二、籃壇飛將軍 一九 三、弱冠完婚 二四 四、強忍功夫 二六 五、普渡大學 二八 六、維吉利亞軍校 三二 七、學成歸國 四四 第三章 初入軍旅 四七 一、中央黨校軍訓隊長 五○ 二、陸軍教

導師排長 五四 三、憲警教導總隊大隊長 五七 四、英雄美人駢轡馳騁 六二 第四章 海州練兵 六七 一、侍衛副總隊長 六七 二、編練稅警團 六八 三、臥薪嘗膽練勁旅 七四 四、江西剿共 八二 五、孫夫人皈依佛門 九○ 六、返鄉奔喪 九四 第五章 淞滬抗戰 九七 一、智取丁家橋 九七 二、血戰蘇州河 一○○ 三、香港療傷 一○七 第六章 艱苦中成立緝私總隊 一一一 一、夫妻長沙重逢 一一一 二、漢口尋找殘部 一一五 三、重組緝私總隊 一一七 四、貴州都勻再度練兵 一二二 五、請纓殺敵 一二八 第七章 遠征緬甸 一三五 一、中英美盟軍共同防禦緬甸 一三五 二、新三十八師出國遠征 一三七 三、

曼德勒衛戍司令 一四○ 四、仁安羌大捷 一四三 五、掩護國軍和盟軍撤退 一六○ 六、西撤印度 一六九 第八章 中國駐印軍 一七七 一、初履印度 一七七 二、返國述職 一九三 三、錫金王國授贈榮譽國民 一九九 四、英皇授勛 二○七 五、藍伽整訓 二一二 第九章 反攻緬甸 二三一 一、盟軍策劃反攻計畫 二三一 二、掩護修築中印公路 二三六 三、于邦爭奪戰 二四○ 四、不下孟關不剃鬚 二五二 五、掃蕩孟拱河谷 二七一 六、中美聯軍圍攻密支那 二九七 七、進攻八莫南坎 三一○ 八、新一軍與滇西遠征軍會合 三二七 九、確保中印公路安全 三四二 十、軍中政工與緬甸華僑 三五一 第十章 訪問歐洲戰場

三六一 一、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邀訪 三六一 二、赴歐途中 三六三 三、參觀德法比荷各國戰場 三六七 四、參觀英美軍事學校 三七九 五、訪問報告 三八二 第十一章 廣州受降 三八五 一、凱旋返國準備反攻 三八五 二、廣州接受日軍投降 三八七 三、修建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 三九一 四、岳麓山下弔忠魂 三九三 五、出席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 四○一 第十二章 東北戡亂 四○七 一、新一軍調往東北 四○八 二、四平街大戰 四一一 三、克復長春 四二二 四、遼南掃蕩 四二七 五、長春警備 四三三 六、調離東北 四四五 下冊 第十三章 鳳山訓練新軍 四六三 一、榮膺陸軍訓練司令 四六三 二、香靈寺網羅人

才 四六六 三、新軍訓練基地鳳山 四六八 四、第四軍官訓練班 四七二 五、入伍生總隊 四七六 六、女青年大隊 四八七 七、幼年兵 五○二 第十四章 新軍訓練的特質 五一一 一、體能訓練 五一一 二、基本射擊及戰鬥訓練 五二○ 三、新軍精神「誠」與「拙」 五二四 第十五章 保衛金門 五三一 一、督訓戰略預備師 五三一 二、二○五師調防北平 五三四 三、馬尾之役 五三五 四、古寧頭大捷 五三七 第十六章 台灣防衛 五六一 一、出任台灣防衛總司令 五六一 二、台灣防衛佈署及戰略戰術 五六五 三、台灣防衛工事構築 五八三 第十七章 陸軍建制與建軍理想 五九一 一、陸軍總部在台恢復 五九一 二、

校閱第六軍 五九三 三、陸軍總司令職權 五九四 四、建軍理想 五九九 第十八章 整訓大陸撤台部隊 六一三 一、第一次整編 六一三 二、第二次整編 六二九 三、第三次整編 六四五 四、加強搜索與夜戰訓練 六四九 五、修訂步兵操典 六五一 第十九章 重建陸軍軍事學校 六五五 一、中央軍官學校在台復校 六五五 二、重建步兵學校 六五九 三、重建砲兵學校 六六一 四、裝甲兵學校遷台復校 六六二 五、傘兵工兵通信兵 六六四 六、陸軍參謀學校 六六七 七、考選軍官留美 六六九 第二十章 建立台灣兵役制度 六七一 一、台灣在鄉軍人訓練班 六七一 二、台灣軍士教導團 六七二 三、建立預備軍官制度 六七五

四、建立國民兵役制度 六七六 第二十一章 調任參軍長 六七九 一、連任陸軍總司令 六七九 二、萌生退志 六八○ 三、建議收復海南島 六八一 四、普渡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六八四 五、調任參軍長 六八七 第二十二章 遭受整肅的原委 六九三 一、美國人的偏愛 六九三 二、黃埔將領的排擠 七○四 三、政工人員的敵視 七一三 第二十三章 郭廷亮「匪諜案」真相 七二三 一、郭廷亮是何許人 七二三 二、郭廷亮因「叛亂罪」名被捕 七二五 三、扮演「匪諜」自首 七二八 四、王雲五查案 七三二 五、宣判死刑 七三五 六、優待「匪諜」郭廷亮 七四○ 七、綠島囚禁 七四一 八、為翻案而死 七四五 第二十四

章 大整肅 七四九 一、劉凱英逃亡記 七四九 二、兵變絕無可能 七五一 三、冤案到底關了多少人 七五三 四、郭廷亮的自首書 七五五 五、兵變沒有槍聲 七六○ 六、冤案沒有死人 七六七 第二十五章 大審判 七七五 一、謠 言 七七五 二、辭 呈 七七八 三、總統明令公佈案情 七八七 四、美國朝野的反應 七九三 五、九人調查委員會 八○三 六、監察院五人調查小組 八一八 第二十六章 漢家本與功臣薄 八二七 一、藍鷹兵團遠征印緬的先鋒 八二七 二、東方的「蒙哥馬利」 八六三 三、真假將軍 八九五 第二十七章 台中幽居卅三年 九○九 一、張梅英夫人來歸 九○九 二、移居台中 九一二 三、東山果園

九一五 四、孫立人逃走了 九二四 五、鄭錦玉想寫「天下第一軍」 九二六 六、閉門教子 九三一 第二十八章 翻 案 九四三 一、徐復觀為文悼念 九四三 二、大象救主 九四六 三、義子救父 九五一 四、部長解禁 九五六 五、監察院公佈調查報告書 九六一 六、谷正文詳述「孫案」內情 九六七 七、遲來的正義 九七一 第二十九章 九十嵩壽 九七三 一、偷寫回憶錄 九七三 二、將軍老矣 九七五 三、華誕慶祝會 九七七 四、岫巖玉鼎獻壽 九八六 五、英美戰友祝嘏 九八七 第三十章 中華從此無將軍 九九一 一、修復齊學啟將軍墓園 九九一 二、李邦欽遺孤 九九四 三、張琦烈士的勛章 九九七 四、王國華的

一隻皮箱 一○○○ 五、返鄉掃墓心願未了 一○○四 六、我是冤枉的 一○○七 七、中國軍魂 一○一四 八、巴頓、馬歇爾、孫立人 一○二二 九、孫立人、曾國藩、岳飛 一○二五 附 錄 一 孫立人簡歷表 一○二九 附 錄 二 中外出版有關孫立人著作書目 一○三三 附 錄 三 我隨侍孫立人將軍的回憶 一○三九 附 錄 四 悲劇時代 悲劇英雄 一一○一 附 錄 五 英文孫立人傳General Sun Li-Jen 一一一五 自序   我生長在日軍侵華年代,對於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中華將士,無不崇敬。孫立人是抗戰名將,普遍受到當時青年們的仰慕。   民國三十六年夏,我步出校門,時逢中原戰亂

,乃投效鳳山新軍,初任「精忠報記者」,孫將軍成為我採訪的主要對象,每天紀錄他的言行,對他開始有了些新的認識。   三十九年三月十七日,孫將軍榮膺陸軍總司令,調我為隨從秘書,每日隨侍左右,親炙謦欬,同食共居,形影不離,風雨無間,歷經其總司令任期近四年,因而對其立身行事,以至其家人師友,多所認識。   四十四年夏秋之間,「孫案」突然發生,軍中及社會上,散播著各種流言耳語,嗣經政府公佈調查報告,以莫須有罪嫌,將其交國防部察考。自是被幽居台中三十三年,迄至七十七年,台灣翻案風起,孫將軍雖獲得自由,但多年來冤獄案情,疑雲密佈,迄未全消。   七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孫將軍逝世,我隨侍在側,親視含殮,

並為其料理喪事。目睹老兵,跪地哭泣祭拜,哀痛如喪考妣。孫將軍視官兵如子弟,部眾亦視其為父兄,生死之間,真情乃見。   八十一年冬,我將各方致送的弔唁函電、輓聯詩辭、以及國內外報章雜誌的報導評論,搜集整理,並向孫將軍的親友故舊,徵集紀念文稿,編印「孫立人將軍永思錄」一冊問世,同時編印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及「鳳山練軍實錄」二書出版,以   紀念其生平事蹟與抗日保台的功勛。   八十四年初,我移居舊金山郊區,常往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圖書館,搜求翻閱美國及大陸出版有關孫將軍生平事蹟的官方文書及私家著述,並遍訪其海內外親友,就各方面所提供的寶貴資料,詳加整理編寫,彙集成冊。   八十五年夏返

台,承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現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及研究員朱浤源教授的特許,讓我充分利用該所多年搜集訪談孫將軍及其舊部的珍貴紀錄檔案及資料。我如同到了寶山,埋首研讀四個多月,尚未能窺其全豹。對於該所秉持的公正客觀的立場,及其向歷史負責的態度,衷心敬佩及感激。   孫將軍生於二十世紀初(一九○○),去世於本世紀末(一九九○),其一生奮鬥所追求的目標,在於建立國軍現代化,強兵強國,與這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民族自由國家富強同一歷程。孫將軍的英雄悲劇,就是苦難中的中華民族的縮影,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寫照。   我就親身所見所聞,以及多年搜集訪談所得的材料,平實記述其家世背景、求學歷程、師友交往、

為人處世、性格志趣、思想言行、練兵作戰、遭誣受謗,及其在困阨中強忍苦撐,不粉飾、不妄評、和盤托出,並儘量抄錄當事人親身經歷的記述,以存真實,且有臨場感,讓讀者從中瞭解孫將軍一生奮鬥的心路歷程,及其是非功過,和這一代中國人所受的艱辛苦難,並供後世史家評鑑。   深感學疏識淺,本不敢為此鉅構,承蒙老長官張佛千先生多方鼓勵教導,乃經七年多不眠不休之構思編撰,方勉力完成。復獲好友雲鎮、雷飛龍、馬全忠、石遠謀、鄭繼孟諸兄校正全書文稿。學生書局丁文治、鮑家驊、孫善治諸友為本書編排校印,費盡心力。其外學者專家及軍中袍澤提供寶貴意見及有關資料圖片,增光篇幅,惟不克一一道及,併此誌謝。   竊思當世人記述當

世事,不免主觀偏見,錯誤疏失,更所難免,尚望維護史實人士,不吝賜教匡正,以還歷史的真實面目。 沈克勤 八十六年十一月八日於矽谷蝸居 第七章 遠征緬甸 一、中英美盟軍共同防禦緬甸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於十二月九日對日正式宣戰,全國軍民由單獨抗戰,進入了一個與英美盟國聯合作戰的新階段。 當時經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設立中國戰區,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中國戰區統帥,任命美軍第七師師長史迪威中將(Joseph W. Stilwell)為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指揮中印緬戰區同盟軍聯合作戰。 史迪威生於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九日,一九○四

年,美國西點軍校步兵科畢業,歷任美軍在華語言教官,駐天津美軍十五隊隊長,及駐華大使館武官。在華工作十年,能說華語,識中文,性情粗率,但長於訓練,勇於作戰,深得美國三軍參謀總長馬歇爾賞識,經馬歇爾推薦,獲得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贊同,於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三日,美國政府正式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一九四二年二月初,日本第十五軍團司令飯田祥二郎(SHOFIRO IIDA)率領第十八、三十三、五十五及五十六等四個師團及特種部隊十萬之眾,兵分海陸兩路,進攻緬甸。陸路由泰國侵入緬甸毛淡棉(Moulmein)北進,海路由仰光(Rangoon)登陸,循滇緬路進攻。 這時駐緬英軍只有英緬軍第一師,英印軍第十七師,英

澳軍第六十三旅及英裝甲兵第七旅,擁有戰車一百五十輛和砲兵及空軍等部隊,由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Gen. Harold R. L. G. Alexander)指揮,他自忖兵力單薄,不能抵擋日軍進攻,經美國建議,向中國求援。 蔣委員長依照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決定接受英國政府要求,派遣杜聿明的第五軍,統率新編第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及二百師,甘麗初的第六軍,統率第四十九師,暫編第五十五師及第九十三師,及張軫的六十六軍,統率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及新編第三十八師,組成中國遠征軍,於一九四二年一月起,先後分道由滇西趕赴緬甸戰場,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並在緬甸成立中國遠征軍司

令部,任命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兼任副司令長官。緬甸中國遠征軍屬中國戰區,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中國另派林蔚將軍為中國遠征軍軍事參謀團團長,前往緬甸,協助史迪威督導國軍作戰。

中共對臺超軍事手段:兼論臺灣因應作為

為了解決六軍團政戰主任的問題,作者陳冠宇 這樣論述:

運用超軍事能力迫使對手接受政治安排,已是中共軍事與非軍事的間接與直接併用的常用模式。囿於中共與我國在族群認同、語言文化、歷史遺緒及地緣關係等因素有許多雷同之處,在處理領土主權問題上更形複雜,超軍事能力勢將會成為對臺關係中的一項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討中共可能對臺採取超軍事的手段,先界定超軍事手段之範圍與內涵,繼而掌握中共對臺戰略意圖,揭露中共迫使臺灣接受政治框架之目的。從研究發現顯示,超軍事能力使用之最重要推力就是中共地緣政治的野心,現階段中共強調方法與手段的綜合性及多樣化,以形塑優勢,不斷地擴展對臺灣的影響,而當地緣政治企圖與當前政經、軍事實力及科技整備相結合時,也將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的威

脅與挑戰。本研究結論指出,對抗中共超軍事手段之道在於掌握中共對臺戰略意圖,認清當前對臺灣造成的威脅與影響,其次,應改變舊有的傳統觀念與思維,不流於樂觀地看待兩岸是單一和排他性的衝突形式而已。最後,基於「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之認知,我國宜透過國內、外的情資共享,建構全面性途徑機制,提升面對威脅的韌性與能量,發展反制手段與防護措施,方能以適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