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寧茵寫的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和余欣蓓的 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二、原住民族工作權 ...也說明:依前項規定僱用之原住民於待工期間,應辦理職前訓練;其訓練費用應由政府補助;其補. 助條件、期間及數額,由中央勞工主管機關另以辦法定之。 得標廠商進用原住民人數未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健行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關係研究所 馬財專所指導 吳堃寧的 身心障礙者之就業探討-以唐氏症者為例 (2021),提出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唐氏症、職業重建、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會計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郝鳳鳴所指導 徐榆婷的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評析 (2021),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年齡歧視、職務再設計、友善職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中油全球資訊網則補充:為響應世界清潔日,台灣中油公司今(9日)舉行2023台灣中油「永續海洋油你油我」聯合淨 ... 氣價格為車用,自109年12月2日零時起實施); (酒精汽油未扣除能源局優惠補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為了解決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作者楊寧茵 這樣論述:

  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   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   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   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高齡化是「問題」還是「機會」,是「負擔」還是「資產」?   作者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與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創辦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後,她積極走訪全球,看到世界各國面對

「銀色浪潮」的各種可能性,從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采,一一翻轉了我們對於高齡照護的迷思,甚至發現:「變老可以是一件正面快樂的事!」   ▍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   ▍第三人生 × 世代共生 × 幸福長照 × 翻轉失智 × 銀色資產   透過23個國際經驗,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關於「第三人生」   迷思:工作這麼久,退休後難道只能帶孫子、過清閒日子?   〔翻轉迷思案例1〕日本上勝町:結合地方創生,把不具生產力

的老人轉化為經濟生產主力→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翻轉迷思案例2〕美國安可組織:藉由「有意義人生獎」等方案,將高齡人口轉化為「人口紅利」→退休律師幫移民家庭度過次貸風暴!   ◆關於「世代共生」   迷思:長輩年紀大了行動不便,難道只有「送到專業安養中心」這個選擇?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長者同居網站Silvernest.com:媒合高齡房東&新手教師→減少年輕教師開銷,老人家也能獲得收入與陪伴!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MAX電視台: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關於「幸福長照」   迷思:長輩不健

康的只是身體?無微不至的醫療服務就夠了嗎?   〔翻轉迷思案例1〕英國長者服務組織Age UK:長者除了醫療、藥物,更需要你我的心靈陪伴→幸福感提升了,照顧需求就減少了!   〔翻轉迷思案例2〕日本葵照護: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讓照顧就像在家一樣自然   ◆關於「翻轉失智」   迷思:一旦家有失智老人,家人只能寸步不離?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失智長輩並非失能,與其擔心走失而隔離保護,同理心+適當的行為引導,協助長者與失智共存。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失智農場:協助失智長者保持與常人一般的生活→長

者不應因為失智而失去自我!   與其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老後人生」,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期待每個人能像書中老奶奶大聲說出:「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老樂時代,充滿各種可能,我們一起來打造! 本書特色   1.作者是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2.透過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

照改革的方向。   3.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生活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名人推薦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馮 燕(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振甫(5% Design 社會設計創辦人)   ★蔡昕伶(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涂心寧(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竺姮(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   ★紀金山(好好園館及有本生活坊創辦人)   ★林金立(

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許佐夫(多扶事業創辦人)   ★林依瑩(前臺中市副市長、伯拉罕原鄉共生基地推動者)——銀光閃閃推薦   作者簡介     楊寧茵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2013年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作者序】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PART1∕活出第三人生 我們

是屬於人類健康餘命不斷延長的世代,這是老天給的禮物。 別把這段時間浪費在抱怨社會為何不再看重自己,或期待別人給予舞台。 用自身的經驗與能力,從社會最有需求的地方盡一己之力,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安可人生! CASE STUDY01∕日本上勝町 ——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那我們就來賣葉子吧!」日本翻轉老年和地方創生的教科書:上勝町 ◎「82歲退休還太早!」西蔭奶奶的多彩人生 ◎把樹葉變黃金!「彩株式會社+上勝町」的3大成功之道  〔台灣經驗省思〕以積極態度走向老化,活出永續發展的城市樣貌 CASE STUDY02∕美國AARP樂齡會 ——看全世界最大的銀髮組織如何顛覆高齡想像! ◎AA

RP,創造中高齡的無限可能 ◎AARP樂齡會的3大核心價值 〔台灣經驗省思〕別讓年齡定義「我們是誰?」「能做什麼?」 〔特別專欄〕讓中高齡就業成為臺灣勞動力人口不足的解方之一 CASE STUDY03∕美國安可組織Encore.org ——以善為力,鼓勵熟齡族活出有意義第三人生 ◎安可組織(Encore.org)的理念:視日漸增多的高齡人口為新的「人口紅利」,而非社會負擔 ◎次貸風暴讓退休律師找到人生意義 ◎ 安可組織的3大方案,將中高齡人力轉化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力量 〔台灣經驗省思〕讓更多退休者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台灣的安可組織何在? 〔特別專欄〕安可組織的3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

04∕南韓首爾50+基金會 ——協助50~64歲中高齡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50+綜合支援計畫:全球第一個直接針對50~64歲人群的政策 ◎中年退休大叔找到新舞臺,成為改變社會新動力 ◎解決銀髮就業問題,先從「大叔早退」現象著手! ◎50+世代就業服務的4個戰略 〔台灣經驗省思〕將中高齡人力轉化成驅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CASE STUDY05∕分享經濟正夯! ——Airbnb、Uber,熟齡生活和工作的靈丹妙藥 ◎Airbnb的「超級房東」和「超級房客」,竟是60歲以上的樂齡族 ◎Airbnb讓退休族完成在宅安老的想望,同時建立與人的羈絆 〔台灣經驗省思〕活用分享經濟的效益和優勢,創造機會

CASE STUDY06∕南韓EverYoung ——活到老,工作到老,快樂到老!只雇用55歲以上人士的社會企業 ◎以實際行動彰顯中高齡者潛力和價值的EverYoung ◎彈性工時與工作型態 ,50歲以後仍能留在職場自我實現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提早退休情況遠勝南韓, 應重新正視50世代的生產力 CASE STUDY07∕台灣不老夢想125號 ——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高齡就業新典範 ◎90年歷史老宅重新利用,「不老夢想125號」開張! ◎「今天也要好好過!」逐夢永遠不嫌晚, 不老夢想館一圓長輩夢想 ◎打破中高齡就業僵化思維,政府在銀髮就業值得思考的2大問題與3大借鏡 〔台灣經驗省思〕活

化中高齡,關鍵就在觀念的轉變! ▎PART2∕世代共生 「在地安老」是全世界長者的共識。 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然後才是從其中滿足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 退休生活、銀髮族居住問題,早已不再只是房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和誰住、怎麼住,如何繼續保有社交生活、與人持續互動。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高齡研究融入青年世代的創意、想像力和行動力——史丹福設計競賽 ◎競賽主題緊抓長壽趨勢和社會需求       CASE STUDY09∕高齡設計師的啟示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IDEO設計顧問提醒社會:我們對高齡者仍

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單字,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建築師50歲以後轉換跑道,結合志趣與經驗,闖出一片天 CASE STUDY10∕高齡居住新想像 ——自主,是全世界長者共同的想望 ◎對年長者來說,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 ◎從「集體式養老」到「共同生活」,各國高齡者住宅創新案例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長照,首先要轉變對高齡的思維 CASE STUDY11∕共居與共生社區正夯 ——退休後,當個黃金女郎吧! ◎因應高齡者居住需求,長者同居網站應運而生 ◎共居太黏,那就試試共生 〔台灣經驗省思〕臺灣又是如何呢?長者想要與兒女同住嗎? CASE S

TUDY12∕荷蘭MAX電視台 ——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 ◎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以小搏大」+「反其道而行」荷蘭專屬50+頻道利用冷門時段炒出熱門話題 ◎從電視台到發行紙本雜誌,再到付費社群,「如何把錢花得有意義」讓MAX成為最知名的50+品牌       CASE STUDY13∕美國的村落運動 ——用一個村子的力量對抗21世紀新黑死病:孤獨 ◎戰後嬰兒潮的覺醒,催生美國的「村落運動」 ◎燈塔山村落的經驗:活躍老化&在地安老    ▎PART3∕幸福長照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病於未病; 最好的照顧,是讓被照顧者自己照顧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

,不靠藥物,也不靠醫生。 CASE STUDY14∕荷蘭居家服務組織 Buurtzorg ——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 ◎荷蘭創新居家服務組織Buurtzorg的理念:「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照護」 ◎ 先從一杯咖啡開始的Buurtzorg居家照護 ◎Buurtzorg翻轉荷蘭居家護理產業的3個照顧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荷蘭Buurtzorg 照顧模式,讓被判終身臥床的獨居阿嬤再「站起來」! 〔特別專欄〕Buurtzorg的6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15∕英國Age UK的整合服務 ——降低孤獨感,提升幸福感,就能減少照顧 ◎Age UK整合服務的核心理念:提升幸福感勝過藥物

治療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新角色PIC幫長者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從醫療和長照的斷鏈,找到新突破口:Age UK整合照顧服務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照顧的金字塔,脫離制式的想像 CASE STUDY16∕美國PACE照顧服務 ——長照也能提供全包式服務? ◎中國城的長者日間照護中心翻轉美國養老觀念:在家養老不再遙不可及 ◎安樂居的PACE中心,滿足老人家在宅老化的心願並減輕兒女的負擔 ◎美國PACE長者照顧全包式服務模式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有可能推行PACE計畫嗎? 〔特別專欄〕安樂居PACE計畫的3大經營特色 CASE STUDY17∕日本葵照護 ——讓照顧就像在家一

樣自然 ◎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打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氛圍 ◎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 ◎「自立支援」:幫助長輩持續發展和保持為自己作主的能力 〔台灣經驗省思〕葵照護的「小規模、多機能」模式可以複製到台灣嗎? CASE STUDY18∕比利時長照新標準 ——23小時的生活+1小時照顧 ◎「就算只剩三個月,我也要過我想要的生活!」社會大眾開始重視被照顧者的尊嚴與需求 ◎如何落實「尊嚴照顧」,英法比荷四國合創實驗室進行研究計畫 ◎該專注在照顧還是生活上?「23+1」 長照新標準——23小時生活 + 1小時照顧 ▎PART4∕翻轉失智 一個人就算被確診失

智的那一刻,他還是對周遭事物有感覺; 他依然是一個有知覺、能感受、希望被尊嚴對待的人; 他還聽得懂、看得見、對事物能有所理解; 就算記憶出現問題,許多失智者依然還是可以獨立生活,並擁有健康豐富的人生。 CASE STUDY19∕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 ——人說失智沒藥醫,他說失智本來就不靠藥醫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理念:「讓失智者有個地方可去!」 ◎俱樂部裡的活力長者,打破世人對失智症者的偏見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AAC)的3大照護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打破失智的悲情刻板觀念:和失智共活,而非等死! 〔特別專欄〕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2大營運特色 CASE STUDY20∕荷蘭失智創新服務〔機構

篇〕 ——「以人為本」的失智村與失智農場 ◎在失智村,沒有「病人」,只有「客戶」或「住民」 ◎「正常生活就是我們想要提供的。」 ◎失智者的可能性和照顧的尊嚴 ◎失智農場——蒼鷺農場 〔台灣經驗省思〕與失智者溫柔地告別 CASE STUDY21∕荷蘭失智創新照顧〔科技篇〕 ——「以人為本」的陪伴型機器人、魔術桌子 ◎借助科技的力量,失智者也可以有獨立的生活 ◎記憶長廊數位相框Memory Lane(by Roxelane) ◎陪伴型機器人Tessa(by Tinybots) ◎魔術桌子Tovertafel(by Active Cues) ◎荷蘭國家級長照研究機構Vilans 的eWare 計畫

與研究團隊 CASE STUDY22∕專訪吳佳璇醫師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台灣每天有10位老人因失智導致失蹤,你知道嗎? ◎憶路相守,共創失智症友善社區 CASE STUDY23∕日本上錯菜餐廳 ——就算犯錯,也沒關係喔!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錯誤,打造友善的社會 ◎嚴肅的社會問題,要用更輕鬆易接納的方式宣傳它 〔台灣經驗省思〕相信失智者的能力,正向看待他們的「不能」  結語   作者序 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醫療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100年間,從50歲變成80歲,整整增加了30歲;生長在已開發國家(

例如台灣)、現在20歲的這一代人(對!就是在說你,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極有可能活到100歲,百歲世代已經來臨,百歲人瑞不再是少見的現象。   這意味著:   100年前,一個55歲退休的人,可能會在10年內過世;   100年後,也就是現在,一個65歲退休的人,還有25到30年要活。   就在此時此刻,人類的壽命也正以每天六小時的時間延長著……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每天如果平白多出六小時,大家一定開心得不得了,會好好地規畫和利用;但當老天爺決定把這些時間一口氣換成30年,直接送給大家時,大家怎麼反應呢?有想過我們可以拿這30年的時光做什麼?   在時光的洪流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憑空

多出了30年,這憑空多出的30年,就是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有想過你的「第三人生」該怎麼過?   ◎珍芳達:「爬樓梯」才是正確看待生命的方式   才剛歡度81歲生日的美國女明星珍芳達(Jane Fonda),2018年3月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時,她以一襲緊身的純白禮服現身紅毯,豔驚四座。從初出道時的性感女星,到後來投入社會運動,還是第一代出有氧舞蹈影片的女星,珍芳達的生命歷程一直在不斷地變化和成長。   2012年珍芳達在TedxWomen Talk上演講,針對「第三人生」概念有十分精采的論述。她認為傳統對於生命歷程的想像是「鐘形」的,在中年時達到頂峰,然後一路走下坡

,直到入土為安的那一天。   「傳統對於『老齡』(aging)的觀點和理解來自病理學,」她強調,「這個論述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就算萬事萬物都是盛極必衰。但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人的精神(human spirits)是可以一直向上的。」   與其用「鐘形」,珍芳達選擇用「爬樓梯」來看待生命的歷程,「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長壽之後,我們對於60歲以後人的心智和狀態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把傳統上從病理學來定義的高齡,改成潛力的開發。」   而這正是許多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在努力倡議的事。「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社會制度、文化風俗、甚至經濟環境等,跟不上人口的變遷。社會架

構和文化風俗都需要大幅度的重新定義和扭轉。」   珍芳達演講時說,她在奔五之前十分抗拒變老,「一早醒來,常常連續六個念頭都是負面的,」對於變老充滿可怕的想像和不安的情緒,但現在她70多歲了,真正屬於「老年」族群,才發現變老不但一點也不可怕,而且是一件開心的事,「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她認為長壽帶來的「第三人生」,讓人們有機會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真實地面對自己,並回顧自己過去的生命,達成和自己、和別人、和周遭社會和解的狀態,「經驗本身不會使我們聰明,是回顧和理解經驗的過程給了我們智慧,讓我們能達到全面觀照、智慧圓融和回歸自我的境界。」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球,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

展最重要的趨勢   美國有近7600萬戰後嬰兒潮(出生於1946~1964年間的人),「第一屆」(出生於1946年的人)八年前正式「步入老年」,年滿65 歲;在美國,平均每天有一萬人歡度65歲生日,成為所謂的高齡者,開始符合資格請領社會保險金,目前65歲和65歲以上人口約佔其總人口的14.6%。雖然已進入高齡社會,且高齡人口增加快速,但美國畢竟是移民大國,高齡化的感覺不若亞洲各國明顯。   台灣目前有約300萬65歲以上長者,但我們的高齡化速度之快,和亞洲的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齊名,都是搭乘在疾馳的特快車上。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從1993年的7% (屬Aging societ

y 高齡化社會)到2018年的14%(屬Aged Society 高齡社會),再到預估2026年的20%(Super-aged Society 超高齡社會),只用了短短的33年;和其他幾個國家相比:法國是155年、世界平均值為88年,美國則稍低於世界平均值82年;而英國從14%到20%,花了51年的時間。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世界,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狀況;媒體喜歡用「銀色海嘯」(silver tsunami) 來形容這個問題的龐大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經濟論壇也指出:此一趨勢是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趨勢,我們絕對不該也不能輕忽,只是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這

個現象幾乎無感;而許多的媒體,也經常只關注於這個現象所帶來的「問題」及「挑戰」,而乎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機會」和「正向影響」。   ◎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要行動才有收穫   愛爾蘭都柏林的愛德華‧凱利(Dr. Edward Kelly)博士,本身是成人教育及發展專家,數年前開始推動「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運動,透過工作坊、演講和論壇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對話方式,倡議「第三人生」的重要性。   對於選擇用Third Act 而不是Third Age來代表這段人生歷程,他的見解是「比起Age, 我更喜歡Act這個字。Act這個字有雙關語,Third Act可

以是指人生的『第三幕』,但Act本身也可當作動詞,有行動的意思,意味著這是一段不行動就不會有收穫的過程。」 凱利還說,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長學習時期,是「依賴者」(dependent),依賴著身邊的人提供所需,吸取養分讓自己成長;第二幕是成家立業時期,最重要的特徵是「獨立」(independent),我們開始自己去創造出很多可能;到了第三幕,最重要的特徵是「共生」(inter-independent),在這個時期,人類可能會需要某些協助,但也還有能力回饋給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和他人以及外在的環境形成了共生共好的關係。   Act 這個字,當名詞時,它用來指戲劇中的第幾「幕」;當動詞時,它則有「採取

行動」的意涵。典型的英美戲劇通常分三幕:第一幕用來介紹角色和鋪陳劇情,第二幕用來發展劇情和進行主要轉折,第三幕則呈現這些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提供結果,不管是主角內在反思後所產生的結果,或是和外在環境互為因果所導致的結果。   這樣的設計和人生的歷程不謀而合:第一幕是幼年期,我們是依賴和學習者;第二幕是成年期,我們開始獨立、成家立業;第三幕則是總結期,理想上我們應該總結我們在前兩幕的經歷和身心發展,在第三幕達到了一個不管是向內與自己對話,還是對外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共生共榮的境界。   從第一人生的幼年期,第二人生的成長期,到第三人生的成熟期,人類心理的發展歷程也從倚賴者,變成獨立的個體,然後到

與外在社會發展出一個共生共好的inter-independent 的關係。   但這種轉換是需要學習的。根據凱利的闡述,每個人每段人生之間其實都有一個轉換期,準備工作要提前開始,每一階段的轉換才會順利。   「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凱利強調。因為我們的肉體或許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退化或消逝,但人類的精神卻是一直向上的,而這肉體和心理發展無法達成和諧的狀態就是我們目前老化過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換句話說,在人類進化過程,肉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必須在每次轉換時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一

同轉化,如果兩者不平衡,就等於轉化沒有成功,這個差異會在往後的人生越來越擴大,並逐漸造成問題。   ◎兩大趨勢匯流,高齡社會有無窮的可能性   我們現正處於兩大趨勢的交會點上:   〔趨勢1〕人類史上最與眾不同的「優質老人」   依照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就算是「老人」,也是很多國家開始可以請領政府退休補助或依法強制退休的年紀,台灣就是如此。但現實是,這群老人的樣貌已經和一百多年前退休制度制訂時大不相同。   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教育程度最高、最健康、最有經驗,口袋最深的「老人」。他們對於變老的想像,原本像大部分人一樣,以為是在照顧家人或是照顧自己中度過,但經歷了幾年的時間,他們慢慢發

現:他們正在經歷中的老年生活和他們自以為的老年,相差甚遠。   他們大部分人身體都還挺健康,即使有慢性病,都可以透過藥物或生活方式來控制得宜而擁有正常的生活;他們也都還很樂意貢獻社會,對生命有諸多想望。他們開始理解:這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並不是灰色的,也不需要是灰色的。但因為之前對這段「第三人生」的想像太貧乏、準備太少、缺乏規畫,因此許多人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這段人生,而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社會頭一次有這麼多所謂的「老人」,但和傳統的老人形象相反,他們也許頭髮灰白,但並不虛弱;他們也許退出職場,但一點也不窮;事實上,他們是歷史上最富有、教育水平最高、人口數

最多、政經實力最強的一個世代。   在世界版圖中,65歲以上人口所形成的強大勢力正在迅速崛起。從高齡到智齡,從等死到樂活,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不但迅速增加,樣貌也在快速改變。   〔趨勢2〕平價高效的科技任我們運用   全球知名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第一代出現於2007年,只有12年的時間,智慧型手機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幾乎是人手一支,而且每個人都有好幾個智慧型裝置;有一份調查指出:非洲擁有手機的人比擁有牙刷的人還多;英國一半以上的長者利用手機上網購物……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鍊、比特幣、共享經濟、無人車……各式各樣的科技正在光速發展中,科技力肯定是這一代老人才擁

有的絕佳工具。我們現在只在這個趨勢發展的最前端,對於如何運用並藉此轉換生命的歷程還在摸索。換言之,還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我們去開發。   ◎更多想像+良好規畫+事先準備 ,「設計」第三人生成人生黃金年代!   過去台灣對於第三人生幾乎完全找不到任何論述,談到老年,最常見的關鍵字不是長照,就是失智,也難怪台灣人對第三人生,完全缺乏想像。誰會期待如此灰暗與負面的未來?   銀享全球2016年舉辦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系列活動,第一次用「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來形容這段人生。這幾年經過一些組織和媒體的倡議與推動,這個名詞已經越來越為許多人所接受和理解,有書教大家「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也有退休者用「第三人生

太好玩」來分享自己善用「三三三」時間分配法——照顧身體、挑戰學習、做志工回饋社會等,全力追夢、築夢和圓夢的生命故事。   知名作家李偉文曾在文章中提到,因為週休二日的關係,不管幾歲,其實台灣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自己規畫。「換句話說,假如從20多歲工作到65歲退休,40年左右大約有整整13年的時間供我們揮灑;即便是現在已經40多歲的人,至少還有五年以上的時間。若是善加利用這些時間活出第三個生命重心,那麼60多歲真正從謀生的職場退下來之後,才能無縫接軌,繼續發光發熱。」   「第三人生」風潮也吹到了美國加州,由兩位女性創辦的The 3rd Act公司,專門接受企業的委託,提供培訓課程、工作坊

和成長營隊等,協助企業提早幫助員工想像和規畫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或是在退休前開始提供彈性工時、不同的志願服務機會,幫助員工找到方向和熱情,規畫並逐漸適應,甚至期待退休後的生活。   ◎你想要在病痛貧窮中度過,或是想要有段精彩健康的第三人生?   每個人對於「第三人生」的定義和想像都不一樣,也或許你根本就還沒想過,但可以確定的是,「第三人生」絕對是時間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長壽讓我們有機會打造一個全新的生命軌跡,透過更豐富的生命經驗,能夠以更沉著而睿智的態度來體驗全新的熟年人生。   從出生到中、壯年,我們可以輕易找到許多不同人生階段的建議與計畫,卻鮮少有人為老年提供箴言。過去,退休後人們所

剩時日無多,但現在,面對大幅延長的晚年,我們還不曾好好思考,如何面對「第三人生」的不同階段: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彩。   古代有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藥,現代有Google母公司Alphabet 大量投資生技和醫藥新創,企圖以科學方式解開人類如何長生不老的奧祕,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總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大膽預言人類可活到500歲……   其實,追求長生不老並不是大部分的人最在意的老化課題。   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這幸福如何定義。是擁有健康的肉體?富足的心靈?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大量

的財富?   答案是,缺一不可,而且是這些元素彼此之間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幸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空有其中的一項都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其實台灣300萬超過65歲的長者中,有高達八成七的人是健康的,只有不到一成三的人需要某種照顧,而且也不是24小時。所以我們真的該開始好好想想第三人生怎麼過。   你是否還以為「老化是以後的事情」?   你是否還覺得「長照是政府的事情」?     你是否還相信「台灣的老人很幸福」?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完全看我們如何作為。人生的黃金30年,誰想在病痛與孤寂中度過?現在就開始「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吧!在戲劇中,第三幕

都是高潮之所在,為什麼人生不可以?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托盤、一只碗、一個杯子、一支湯匙和一把叉子,乍看之下,這只是一組塑膠餐具,真的沒什麼特別,頂多是顏色繽紛了點。你可能會想:這是給小孩子用的吧!? 但這組餐具,處處是玄機。 例如,湯匙和叉子的角度設計得恰到好處,讓人比較好握、也比較好舀;又例如,杯子的內部設計有自然的高低差,讓吸管不易滑動,也就比較好吸……諸如此類的巧思,細看之下,讓人驚艷。這組外觀看似平凡,卻蘊含了許多精密巧思和細膩設計的作品「EATWELL」,在美國得到了評審委員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勇奪

第一屆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首獎,並獲頒1萬美元獎金,設計者正是來自台灣的姚彥慈。 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所舉辦的設計競賽,自2014年開始舉辦,今年即將邁入第七屆。台灣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認同這個競賽的理念,也於2015年開始合作舉辦競賽的亞洲區大賽,目的在提供平台,讓青年學子透過思考和設計,認識高齡社會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開始舉辦這個比賽的第一年2014的設計主題是「如何擴展失智症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期盼透過設計,讓有認知障礙的病人,例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老人失智症者,可以重拾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的奶奶,」姚彥慈說,她從小就和奶奶

非常親近,眼看著奶奶因為失智症慢慢失去了溝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連吃東西這麼簡單的事對她來說都變得極為困難。」例如,一般餐具弧形的設計原本是為了好看,但對需要「挖」食物來吃的病人來說,卻極不實用,因此,他們很容易把食物灑得到處都是,自己卻一口都吃不到,也讓照顧的人非常頭痛,許多患者因此都必須仰賴照顧者餵食。 「我的設計是讓盤子和湯匙的內部接觸點呈直角,這樣就好挖多了,也因此,失智症者就可以自己吃飯,這對維持他們的自主和尊嚴帶來很大的心理功效。餐具的外部還是呈現弧形的設計,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也是方便堆疊。」 再說喝水吧!因為怕老人家嗆到,都會讓他們用吸管喝水,但其實吸管放在一般杯子裡會一直滑來

滑去,不太好吸,自然讓很多老人家因為喝不到水而不愛喝水,「我就讓杯子內部有個高低差,這樣吸管會自然地固定在一個地方,當然就好吸多了!」

身心障礙者之就業探討-以唐氏症者為例

為了解決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作者吳堃寧 這樣論述:

唐氏症(Down syndrome)通常會併發多種疾病,其中可能包含智能障礙、肌張力不足等症狀,因此在就業上需要雇主較多的包容與訓練。縱然我國目前有許多職業重建方案、就業訓練與求職管道,在就學方面也有許多的協助方案。但在多重因素影響之下,許多能力足以工作的唐氏症者僅能持續於庇護性場所就業或是待在家中,使唐氏症者生涯發展受限。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探討唐氏症者就業之困境與目前政策成效,並提出解決方案,希冀能給予唐氏症者職涯發展上不一樣的選擇與建議。 經過研究者訪談分析後,發現部分唐氏症者之家長容易因為保護心態,而放棄工作機會;或是不願意讓其進入一般職場就業。此外,唐氏症者受影響之工

作職能可細分為工作技能與社會技能。工作技能部分,研究者發現影響唐氏症者就業的因素為:(1)唐氏症本身症狀及併發症之症狀;(2)家長是否「支持」其就業,特別係於競爭性職場;(3)經職務再設計後,唐氏症者在企業內部或庇護性職場的引導之下,能改善其工作職能及社會技能。不過研究者認為從業性質、環境等因素仍可能影響其就業能力。 最後,研究建議分別為給予政府、競爭性職場雇主以及非營利組織等三個部分,以下為給予政府之建議:(1) 應多舉辦認識特殊疾病與相關政策法規推廣的活動;(2) 職業輔導評量應更客觀且更生活化;(3)應多與家長、非營利組織與競爭性職場雇主互動;(4)可協助身障者回到社區工作與生活;

(5)應給予非營利組織、庇護性工作場所合適的補助以及增加專業人員的補助。

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

為了解決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作者余欣蓓 這樣論述:

  王小棣導演、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吳嘉麗 女書店董事長、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胡淑雯 作家、郭念洛 《銀髮新視界》主持人、張娟芬 作家、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蔡盧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   真誠推薦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思覺失調症再度引發討論與重視。戲劇會迎來結局,但是身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真實人生仍得繼續與疾病奮戰。        你知道嗎?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於二○一四年推動正名)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個人罹患,這種疾病會導致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在精神科並不少見。        如果精神病人是身處大霧、

無窮迴路的渾沌謎團,那麼,翁美川就是提燈人,在迷宮的前方提著燈,看夢境中的病友打轉,她堅忍地風雨中守著,用耐心和希望等待病友們走出迷霧。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翁美川長達三十多年來,不畏外界質疑和異樣眼光,默默從事協助精神病患落實職業復健的工作,幫助他們努力找回重回世界的鑰匙。而一踏入精神障礙照護領域,就再也沒有回頭。從「有何不可」咖啡屋、「士林好所在」工作站、「生活者工作坊」,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精障病友的工作訓練也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至於為美川開啟精障照護之路的羅春嬌督導持續堅守在線上,所奉獻的醫療工作歲月也是台灣四十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

的世界裡,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這本書裡的故事訴說愛、寂寞、孤獨與奮鬥,更記錄了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在被遺忘的人間角落,有許多家庭正在進行困獸之鬥,我們能做的,是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可以的話互相拉一把,明白在危難的時候,自己終將不會被世界遺棄,如同我們不會遺棄世界一樣。 本書特色   ★本書版稅將捐贈70%給思覺失調症工作團體   ★生動刻畫愛、寂寞、孤獨與奮鬥的故事,並忠實記錄精神障礙朋友重回社會的工作復健路 好評推薦   看著書名──《大霧中人》,說的是他們吧?那些為病所苦的人。轉念,在塵世愛恨情愁的我

們不也是身在霧中蹣跚地行走的癡人嗎?我們和他們都在霧裡,距離到底有多遠呢?──林君陽導演   這本書記錄了翁美川與精神障礙者陪伴一輩子的故事。美川不在體制內固定的位置,因為她有自己對精神復健的願景,但她像是一位織女,將她在生活中參與的不同社會團體(醫院、教會、社團、合作社、地方政府),巧妙地為精障者編織一張支撐他們的安全網,在他們掉落時接住他們,讓精障者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人在旁邊不離不棄地陪伴著。──王增勇教授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評析

為了解決公司雇用身心障礙補助的問題,作者徐榆婷 這樣論述:

少子化與高齡化已影響我國甚深,而勞動市場上年輕的勞動力有所不足勢必對各產業造成衝擊,且生育率也越來越低。故在此情形下,我國勢必得面對勞動力老化之現實,既然年輕之勞動力不足且提高生育力緩不濟急,則讓現存之勞動力可以延長在勞動市場之時間或是讓較高齡者也有機會進入勞動市場即為未來之趨勢,故我國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於民國109年正式施行,希望可以建立友善的職場環境,世代間可以有所交流、年齡歧視得以減少,並透過職業訓練、就業諮詢、職務再設計等讓中高齡以上之勞工可以貢獻所長。因此本文將從分析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年齡歧視之情形與相關之子法著手,分析法律之架構、所重視之禁止歧視等概念,評析當

今促進中高齡以上勞動者就業之因素與現況,並討論他國之相關法律與政策,期待能夠帶給我國啟示,讓新法上路可以漸趨完善,達成促進就業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