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克里斯多福.瓦雷拉斯,丹.史東寫的 金錢如何變危險:投資理財必讀,現代金融怎麼造福人類,但也威脅我們的生存? 和JonahBerger的 【博客來獨家】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暢銷經典(瘋潮行銷、如何改變一個人、看不見的影響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豆漿店早班6小時月領38k!她見「排班內幕」嚇壞:合法嗎也說明:因為嚴苛的排班型態,也讓豆漿店一直找不到員工,而且老闆更「開出時薪120」的條件,希望員工能幫忙找工讀生,讓原PO傻眼「沒有勞健保,而且工讀生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王宏仁所指導 蘇郁媄的 跨機關通報服務的現況與課題-以臺南市府南戶政事務所為例 (2019),提出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域治理、為民服務、跨機關通報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郝鳳鳴所指導 沈坤勳的 高齡勞工就業權益與保障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高齡勞工、高齡就業、就業權益、就業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解答。

最後網站二代健保(四)~兼職所得 -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則補充:會計師您好!想請問您,我本身就在二間公司服務,白天公司有投保(勞保及健保),晚上公司只有投保(勞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錢如何變危險:投資理財必讀,現代金融怎麼造福人類,但也威脅我們的生存?

為了解決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作者克里斯多福.瓦雷拉斯,丹.史東 這樣論述:

明白金錢怎麼流動,你就能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作,包括投資。   ★《紐約時報》「Top100交易王」第一手內幕讓人停不下來   ★上市即登美國亞馬遜「金融服務類」分類暢銷榜Top5   ★美國亞馬遜讀者4.6顆星推薦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寇克斯評論》、《書目雜誌》重磅推薦     那些金融事件並不遙遠,隨時都可能讓你的錢化為零   曾經,金錢的世界很簡單。你有存款帳戶、房貸、車貸,以及一些簡單的投資。但是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卻將絕大多數人推向一場惡夢,我們終於知道銀行所提供、琳瑯滿目到令人暈眩的投資組合、往上漲的股票,包括存在銀行的錢都有可能一夕成空。   到底金融

體系是怎麼變得錯綜複雜又充滿危險?華爾街三十年資深老手、少數能親眼見證重大金融事件的作者,以獨特視角及第一手故事為讀者一一解惑:     ◆曾經主打平價消費的迪士尼樂園,為何在八○年代驚險躲過「惡意收購」之後,轉變成現在的高級收費模式?企業掠奪者「優先重視獲利」對全球企業和一般投資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為何大企業老愛到處收購小公司?為什麼常看到創業菁英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著手賣掉自己的心血?當一家公司追著「季度獲利」跑,身為投資人的我們該高興還是要小心……   ◆你知道誰在主理你所居住城市的公共財政?他們夠格嗎?美國橘郡的破產讓我們知道身為市民及國民,再也不能置身事外,監督或了解

都有其必要。   從這些故事我們將會了解金融體系的變化,如何對個人、群體、國家與世界層面產生影響,金錢既造福我們,但也可能危及我們的生存。如果對於投資概念一知半解,卻還是選擇跟風進場;對於勞工退休金或健保資金短缺的問題,也抱持「與我無關」的鴕鳥心態,那麼華爾街上起初立意良善的構想,都可能變成颶風級的災難,瞬間摧毀我們努力的一切。 共同推薦   劉奕成 (CFA協會榮譽理事) 專文導讀   99啪(99啪的財經筆記版主)   Jenny(JC財經觀點創辦人)   Jet Lee(Jet Lee的投資隨筆版主)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金融能成為美好助人

的工具,也能變成傷人的武器。本書作者藉由回顧金融科技的變化、華爾街的商業魔術如何形塑現代金融體系,真實且精闢地討論帶領讀者發現更深層的產業面貌。──Jenny(JC財經觀點創辦人)     作者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讀者。原來大家所看到的金融商品、市場行情,都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你知道的越多,就會開始思考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辛苦錢。──Jet Lee(Jet Lee的投資隨筆版主)     這本書值得展卷細讀,如果是巧克力,儼然是百分之九十五黑巧克力,初入口但覺無味或偏苦,但是回甘。想知道金融如何變危險,這本書是絕佳的導讀,但是要避免危險,還得看你我自己。──劉奕成(CFA協會榮譽理事)

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禮拜三天內就發生兩起美食平台外送員的死亡車禍。肇事責任是一回事,這次討論度最高的其實是,這些所謂共享經濟平台跟外送員之間,到底有沒有「僱傭關係」?畢竟有沒有僱傭關係,對外送員影響很大!

因為這些打著共享經濟招牌的新創公司,都說自己只是提供服務,讓需要彈性工作的人來承攬業務,想透過承攬制度來避開僱傭制度裡面的各種聘僱成本,像是勞工的保險費用、退休提撥、有薪年假、年資成本、車輛保養維修等支出。BUT!這些成本其實很可能就是直接轉移到這些外送員身上。

很多人都說共享經濟的大旗已經不再光鮮亮麗了,許多問題都陸陸續續冒出來。政府法條跟不上新的經濟模式,勞工們權益受損,結果在許多國家都掀起爭議。

美國加州到上個月就拍板定案,透過網路平台媒合的企業像是Uber、Lyft等等類似的外送平台,都必須把合作的司機或外送員視為員工,從明年一月一日起,和一般勞工一樣的帶薪病假之類的權益都不能少。

德國則是針對新型態的經濟模式,提出「類似勞工」的定義,這種勞工是介於僱傭、承攬中間的類型,可以適用部分勞動法規內的權益保障。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都有類似這樣的制度。畢竟這些創新的經濟模式,也的確在某些面向,和傳統僱傭型公司不太一樣,在這種彈性接單的狀況下,要叫他們怎麼去算加班費?怎麼去一例一休咧?

不過到底該怎麼保障外送員的勞動權益,政府真的該好好動起來,不要再等到出事了才亡羊補牢。到底企業跟這些外送員各自的義務權益有哪些,誰要負責保保險,越快講清楚越好!

目前台灣的外送平台中,只有戶戶送,才有完整的保險計劃,Foodpanda則是只有全職的人,才享有勞健保和車險,兼職的員工就只能自備車險,但要特別注意的是,
魔鬼藏在細節裡,不要以為「有保險」好像就沒事了,保什麼險也很重要。前陣子foodpanda就被抓出來說,外送員用自己的機車送貨賺錢,就會被算成是「營業用車」,所以就算那台機車有投保機車強制險或任意險,但如果外送途中發生車禍,保單還是不會理賠。因為營業用的機車險,目前只提供公司投保,個人不能投保。

新創app叫外送很方便,但提供服務的外送員卻有許多勞動風險,你認為外送員與平台之間到底該定義為什麼關係才適合呢?政府又應該如何為勞動安全把關?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跨機關通報服務的現況與課題-以臺南市府南戶政事務所為例

為了解決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作者蘇郁媄 這樣論述:

  跨機關通報服務為跨域治理與為民服務概念下的產物,更是如今備受矚目的重點戶政業務――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107年7月6日所發布的新聞稿即指出:自民國106年起至民國107年4月底止,民眾透過戶政事務所申請的戶籍資料異動跨機關通報服務共計241萬1,352件,全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使用,是最多民眾使用的服務――其所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戶籍資料異動跨機關通報服務為戶政提供的跨機關通報服務項目之一,源起於民國92年高雄縣政府的TIO(Three-In-One)工作圈,就民眾遷徙、改名或改統號衍生的諸如通訊地址、資料更正等,由戶所協助製作同意書、申請書,以傳真或郵寄方式送至稅捐及地政機關;

隨著資通訊技術愈來愈發達,目前由戶政提供的跨機關通報服務除了針對戶籍資料異動後,透過資訊系統的傳遞向相關的稅務、監理、水電、地政等機關更新當事人資料外,還擴大到健保、勞保、軍保等相關給付之申請,甚至連亡故親屬之壽險保單清查之申請,也在戶政跨機關通報服務項目之列,共有十數個機關單位加入跨機關通報服務提供的網絡中,提供各種與民眾日常切身相關的跨機關通報服務。  對民眾而言,在戶政事務所除了所申辦的戶政業務得到滿足外,還能同時完成原本需要自行前往其他機關方能申辦的業務需求,直接節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成本當下便能讓其切身有感,因此自然會希望跨機關通報服務的項目能夠愈多愈好。  對受通報機關而言,民眾

在戶政事務所申請跨機關通報服務後,透過資訊系統直接將申請資料傳送到各受通報機關,免去民眾親至各機關臨櫃辦理,除了節省本身人工受理之行政作業時間,也由於透過戶政事務所的線上通報申請,比起民眾自行投遞及送件時程上來得迅捷,能大大提昇機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更因戶政事務所身為通報機制的最前線窗口,使受通報機關減少了與民眾直接對應產生衝突的可能,也相對減少了被民眾投訴的風險,可謂立於多贏的局面。  而對戶政而言,跨機關通報服務的提供,得到最實質的效益最多只有減少了可資證明戶籍異動資料的戶籍謄本的核發,但轉而投入到提供跨機關通報服務的作業時間卻無法相抵,甚至隨著服務項目增多,開始產生凌駕戶政本身業務作業時

間的情形,更直接承擔一旦資訊傳遞錯誤或失敗,便是民眾究責對象之風險。  本研究就實務面來探究戶政事務所在提供跨機關通報服務的現實課題與挑戰,在結論上對該服務的提供儘管給予肯定,惟仍就法規明確面、權責歸屬面,與專業教育面提出建議,以供日後能更完善相關政策推行之參考。

【博客來獨家】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暢銷經典(瘋潮行銷、如何改變一個人、看不見的影響力)

為了解決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作者JonahBerger 這樣論述:

華頓商學院最熱門的行銷課.《紐約時報》、Amazon暢銷書 約拿.博格探討人類行為與社會影響的代表作 一次珍藏     《如何改變一個人》:   人不像彈珠,不會因為你試著推,就完全照你的意思跑。他們會抗拒。   最高明的說服,是讓他自己說服自己。     《瘋潮行銷》:   臉書和推特是科技,而非行銷策略,   唯有當人們真正交談,口碑行銷的效力才得以發揮。     《看不見的影響力》:   為何我們有時跟著大家走,有時又刻意不跟別人一樣?   因為我們以為做決定的是自己,卻沒看見背後的「社會影響力」。     ▍《如何改變一個人》     每個人都有需要推動改變的時刻:小至家長矯正小孩

的行為、業務員改變顧客的心意……大至LGBT爭取權益、英國脫歐等。     然而,人類天生內建 5個引發反彈的大魔王:反抗心理、敝帚自珍效應、距離、不確定性、佐證。遭遇這些反擊,99%人的反應是推得更用力,以為只要堅持,終會皇天不負苦心人,但這麼做往往只會啟動對方心中的那個叛逆青少年,開始為了反對而反對。用錯方法,不僅會引起反彈、達不到效果,更糟的是會傷害彼此的關係。     ★16個避開反彈的改變方法,讓對方從抗拒到開始說服自己       .讓對方參與改變,他會更有動力讓改變成真   有史以來成效最佳的青少年吸菸防治運動,並沒有大力鼓吹別抽菸。     警告標語就像用蠻力推動改變,只會招致

反效果。勸人別喝酒,反而讓大學生豪飲;倡導抽菸有害健康,反而讓人更躍躍欲試。     這項吸菸防治運動只揭露業者如何透過媒體讓抽菸看起來很酷,公司內部更奉行著「今日的青少年,明日的顧客」宗旨,接著便讓吸菸者主導會議,決定自己要怎麼做。結果,青少年吸菸率在兩年內減半。     .揭露不改變的成本   研究證實,除非改變帶來的效益比不改變大上兩倍之多,否則大部分的人都寧可按兵不動。但著眼於效益之際往往忽略了不改變也有成本。     保守型的投資人不管理專如何解釋股市的投報率比較高,還是傾向於把錢存銀行,因為就算利息再少,每年的結餘還是會增加。理專改為每月定期告訴這名投資人,他因為沒有考慮通膨迄今累

計虧損多少錢,因此成功賺到業績。     在英國脫歐公投中,脫歐派的關鍵訴求「我們每週給歐盟三.五億英鎊,這筆錢不如給自己的健保局」,也旨在揭露不改變的成本。     .提供選單   與其叫小孩吃掉花椰菜,不如問他:你想先吃雞肉,還是花椰菜?   與其問員工開什麼條件,不如問他要薪水高3000元,還是多三天的假?      提供選單可以讓對方在過程中握有選擇權,滿足他們的談判需求,同時達成自己的目的,就像聰明的廣告公司給客戶的提案絕對不會只有一個。     ▍《瘋潮行銷》(暢銷新裝版)      博格在華頓商學院開設的「感染力」(Contagious)課程,已成為近年最炙手可熱的行銷課程之一,

廣受學生、企業經理人等歡迎,向隅者紛紛要求博格出書傳授產品、創意、行為等暢銷風行的祕密。因此本書甫在美國上市,即創下亞馬遜書店行銷‧廣告類暢銷書第一名,並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經過十幾年鑽研,博格發現產品、理念得以瘋傳的關鍵,在於社會影響力與口碑效應。而口耳相傳的效力,遠優於廣告10倍以上,例如亞馬遜書店一則五顆星書評可以讓一本書多賣20本,一個新顧客的口碑可以增加200美元的餐廳營業額。     那麼,如何建立強大口碑,讓人們口口相傳不停?   祕訣就在於掌握六大關鍵感染力原則「STEPPS」——   社交身價、觸發物、情緒、曝光、實用價值與故事。     ▍《看不見的影響力》

(《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暢銷慶祝版)     不知道今天天氣該穿什麼衣服,看看窗外的人怎麼穿,從眾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做決定;你在聚餐最後想來一客甜點,其他人卻興趣缺缺,那就算了吧,從眾可以減少社會壓力;人類天生具有模仿的傾向,跟其他人做相同的事容易贏得好感,例如在談判時模仿對方的舉動,成交機率可以高五成。      然而,人類行為遠比上述還複雜,我們在某些時候又會想要特立獨行。當某件商品透露出跟身分地位有關的訊息,我們就會想要與眾不同。而中產階級比起勞動階級,又更在乎自己的獨特性。我們所處的文化也會造成差異,像是美國追捧獨特性,日本則是推崇要合群。這些因素交錯影響著我們每日做的決定。

     約拿.博格透過數百次實驗、分析數千場競賽、檢視數百次購物行為來研究「社會影響力」科學,探討他人如何用難以察覺且意想不到的方式左右我們的行為。書中詳盡介紹了社會影響作用的主要面向,並提供許多活用在各種實務上的靈感。只要能掌握這股隱形的力量,就有機會更有效率且更成功地達成目標,在工作與生活上獲取更大成就。

高齡勞工就業權益與保障之研究

為了解決公司只有 一個 員工 勞健保的問題,作者沈坤勳 這樣論述:

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脫離不了所謂「老化」的「生物變化原則」,自然而然也衍生出錯綜複雜的老人問題,特別是老人基本人權保障的問題。近半世紀來,世界人口年齡組群版塊移動產生莫大的轉變,老人族群增加至為明顯且速度頗為驚人。國際社會也開始重點關注高齡者人權,從聯合國透過推動下所制定的「世界人權宣言」、「兩公約」「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老齡問題宣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第102號「社會安全最低基準」公約、第128號「失能、老年與遺屬給付」公約、第162號「老年勞工」的建議書、第166號「工作終止」的建議書。前揭公約、宣言、決議對高齡人權提出的相關主張、原則、標準規範及

主流觀點,可以揆之目前高齡化問題的概況,已從過去將高齡者視為依賴者和福利、服務的接受者,而將之排除於工作及社會生活之外,轉變成從人權的思考觀點將高齡者作為權利的主體,足見高齡人權已成為特定人權議題,受到先進國家之重視。從「老有所為」、「老有所用」概念,強調許多科學研究已否定「年老必衰」、「每況愈下」的陳舊觀念。對於高齡者就業不僅應避免以年齡為由的歧視,更應致力協助其就業、再教育或訓練及職業指導的機會,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達到最佳潛能之開發,繼續對經濟和社會作出貢獻。有了穩建的經濟能力,方能活的更獨立、更自我、更有尊嚴。爰此,在高齡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之下,我國高齡者就業的需求、權益實不應一再地被

漠視。在2018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有為343萬3,517人,較10年前增加逾103萬1千餘人。但勞動參與率自2008年起至2017年止,10年間變動幅度小於1個百分點,約在7.93%至8.78%之間且都低於10%(遠低於韓國的31.5%、新加坡的26.8%、以及日本的23.5%),高齡就業人數只有27萬2千餘人左右。如此偏低的勞參率,與1111人力銀行2015年的調查指出,有高達8成6的上班族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調查結果與實際勞參率狀況大相逕庭。惟低勞參率並非代表高齡者參與勞動的「意願」低落,極有可能因就業機會不足致使退休離開就業市場,亦即是高齡勞動力的需求(工作機會)不足。又勞參率低落

原因除了勞工個人的選擇自由外,傳統社會文化觀念的束縛、雇主統計上的歧視、產業結構轉型加上偏頗的高齡教育及職業訓練觀念,致就業能力不足,出現所謂“失業與職位空缺”並存的現象,皆是阻礙高齡勞工在工作維持、轉業與再就業的重要因素。此外,也與勞基法強制退休與社會保險規範有關係。我國現行勞工及社會法令上皆是以65歲作為規範保障上限,就業安全法制所推行的促進就業措施皆以65歲以下為適用對象,以致對65歲以上高齡者並未有保障,凡此種種使高齡就業出現不利的誘因與裂縫。為此,本文就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就業保險法、就業服務法、職業訓練法等法制條文,逐一檢視是否符合國際高齡就業人權規範標準後,發現不利高齡工作

維持、再就業的有:(1)勞基法缺乏均等待遇明文規範,造成高齡勞工工作平等上的差別待遇、(2)勞基法限齡退休制度不適用於目前高齡勞工之預期壽命、(3)勞工保險條例及就業保險法定有強制加保年齡上限,忽視並排除高齡勞工,衍生保險給付的漏洞、(4)勞工保險及就業保險對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之差別待遇,不利我國高齡人力的運用、(5)就業服務法安全法制未明確定義高齡者,致未納入就業服務特定協助之對象、(6)職業訓練法未訂定有關高齡者再就業職業訓練之條文,無法有效解決高齡就業力不足問題。對此,本文針對上述不利高齡就業之相關法制條文,以國際公約作為保障高齡就業相法制之規範基礎,提出法制改進之建議,作為建構高齡友善

職場,達到高齡勞動者就業保護、穩定就業與發展經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