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聯 AJ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全 聯 AJS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其濬寫的 全聯:不平凡的日常 和陸永棣的 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冤案昭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北京大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張瑜倩所指導 高吟瑜的 網路時代營養領域知識中介者之研究 ──以杯蓋營養師為例 (2021),提出全 聯 AJ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知識中介者、知識傳遞、科學傳播、營養領域、網路時代。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美容、林建德所指導 陳佩鈺的 阿修羅的神話形象、跨文化比較及當代象徵 (2021),提出因為有 阿修羅、神話學、跨文化比較、當代象徵、印度、佛教、文化載體、角色形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 聯 AJ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 聯 AJ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聯:不平凡的日常

為了解決全 聯 AJS的問題,作者謝其濬 這樣論述:

  重新定義成功的價值   創造企業、廠商、消費者、社會、國家多贏的時代   一家本土出身的企業、一位沒有任何零售業經驗的企業主,以二十年時間,打造全台最大連鎖超市,寫下台灣零售業的奇蹟。   這家公司,堅持「低價」、「微利」,定價必須比市場行情便宜二○%;這位老闆,要求商品雖然低價,品質絕不打折。   企業存在於社會,有它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也有自己應該創造的價值。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目標,每個企業主都有責任帶領企業實現這個目標,但要成為企業家,必須更上一層樓,將企業創造的利潤與價值,回饋社會。唯有每個個人或企業組織,都能夠在自己的位子上善盡自己的責任,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變得更好

。   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以二十年時間,讓自己與公司定義了成功的價值。但,如何做到?本書分為七部、二十三章,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故事,從商品、門市、後勤、行銷、人才、公益等面向,說明全聯蛻變的故事,印證「讓利」才能創造互利,以全聯的企業故事說明,企業、廠商、消費者,以及社會、國家之間,零和遊戲並非唯一選擇。   作者簡介 謝其濬/採訪整理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蘇格蘭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相關工作。   序 守護幸福生活的最終站 荒井 伸也 傳藝不只是宜蘭人的傳藝,也是台灣和世界的傳藝 吳靜吉 追求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高希均 創新、務實、在地化 曹德風 要做全民的全聯 林敏雄 楔子 攀越另一座高峰 第1部 全聯蛻變學 1 零售業的寧靜革命 2 捨得讓利,才能實在真便宜 3 打造最大的現代化生鮮通路 第2部 全聯商品學 1 與廠商共好,打造乾貨王國 2 全聯的AKB48 3 誰說菜市場的肉品才新鮮? 4 整合產銷,扮演本土農業後盾 第3部 全聯門市學 1 展店大軍,全台插旗 2 有溫度的門市 3 從滿意的服務,到感動的服務 4 節慶是門好生意 第4部 全聯後勤學 1 亞洲最先進的物流系統 2 台灣最大的冰箱 第5部 全聯行銷學 1 讓品牌成為有魅力的意見領袖 2 賣場策展人 3 集點,強化顧客黏著度

的法寶 4 鬼行銷、神貼文、熊貼圖,抓緊影響力族群 第6部 全聯人才學 1 有容乃大的企業文化 2 人才轉型決定企業轉型 3 用真誠之心守護員工 第7部 全聯公益學 1 打造公益賣場,有愛也有創意 2 急難救助,直接服務 3 為現代社會復育情意與希望 附錄 全聯大事紀   序 守護幸福生活的最終站 荒井 伸也/全日本超市協會榮譽會長   日本超市業界在發展初期,成立了不少協會,這些協會大多數都以共同採購、降低商品成本為宗旨。但是全日本超市協會(AJS)不一樣,我們的出發點是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可以說是採購智慧。   全日本超市協會被業界稱為「超市業的東大」,要加入的會員,必

須通過一定的審查程序,如:協會所有會員會去參訪公司、了解狀況,然後召開審議會討論,做最後決定。協會成員不分地域、不論規模,但是若無相同的學習理念,就不會被接受。   我擔任會長期間,全聯申請加入全日本超市協會。那時候,我們完全沒想到,會有一家來自台灣的超市,希望成為我們的學習夥伴。不過,依照流程,在審議會中,所有會員都同意了。二○一二年,全聯成為AJS第一個海外會員,同時也為AJS打開通往亞洲的門扉,讓AJS的人才、商品、訊息,都能流通到海外。   我在日本善美的超市工作期間,經常到台灣參訪。我發現,台灣外食人口眾多,幾乎連早餐也在外面吃,讓人不可思議;日本雖然外食人口也不少,但是至少早餐

大部分會在家裡自己做。另外,台灣消費者對食物的鮮度不是非常講究,當然也不注重生鮮處理技術。   那時候,我就認為,台灣的超市一定很難經營。但是全聯的門市,和日本超市一樣,沒有落差,服務人員也會熱情地招呼客人,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讓每個家庭擁有理想生活   超市是內食的提供者,對大眾生活非常重要。一家百貨公司裡的超市,或任何食品專賣店,如果商品賣完了,對顧客並不會造成困擾,他可以在接下來的路上或住家附近採買;但是生鮮超市不一樣,它在住家附近,是大眾採買的最終站,如果缺貨,顧客就再也買不到了。   即使只是缺了蔥、薑或蛋,這種再平常不過的配料,顧客就沒辦法做出今天想做的美食,以慰勞自己

一天的辛勞或與家人享受相聚時光。   一家超市,可能照顧方圓之內的兩千戶、五千戶或一萬戶人家,無論範圍多少,每家超市都有相同的使命,就是不能造成這些住戶的生活不便。   超市的商品品項多,可以滿足每個人生活所需,這是只有超市做得到的。因此,超市必須不斷補充商品,並且維持鮮度,讓每個家庭擁有理想中的生活。   有些人以為,超市不過賣些生活必需品,經營起來很簡單,但是當他們踏入這個行業後,就會發現,要達到超市的使命非常困難,這是必須用一輩子來努力的目標。   但是,無論工作或遊戲,愈難愈有趣。過去,我一直抱著這樣的心情從事超市工作,這是永遠做不完的一件事,也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超市是隨著生

活而改變的產業,我也期望,年輕人擁有新想法,並且勇於改變,完成每一個時代的超市使命。 傳藝不只是宜蘭人的傳藝,也是台灣和世界的傳藝 吳靜吉/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宜蘭有一道代代相傳的古早菜叫做西魯肉,把大白菜、香菇、紅蘿蔔、豬肉切絲,用高湯慢慢燉,起鍋前在上面鋪上炸蛋酥,噴香溫潤且容易消化、老少咸宜,在歌仔戲創生的宜蘭串連了許多撫慰人心的故事。   有些師傅會發揮西魯肉緣起的「隨創拼湊」(bricolage)基因,依季節微調材料,夏天多加點竹筍、冬天多加點大白菜,各派手路眉角或有不同,但西魯肉的核心精神是一樣的:料豐味美、兼容並

蓄、喝上一碗身心靈都能滿足。   宜蘭傳藝園區是一個活的動態博物館,匯聚台灣表藝、工藝、民藝,在這個園區透過靜態展示、動態表演、體驗學習,將藝術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當藝術成為日常,人們容易親近也願意碰觸(或者白話一點說,藝術不是高高在上,是吞得下去、可以消化的),「傳承」才會有美好的開端。   園區的使命是要保存、傳承、推廣台灣傳統藝術,想來也與西魯肉代代相傳的精神相似:要豐富多元、兼容並蓄還要能使人感動,說到底,總鋪師的「心」和「手路」是關鍵。   讓藝術走入日常   經營連鎖超市的全聯實業,發心跨界,得到宜蘭傳藝園區經營權,林董事長的決心讓我很感動佩服,他是這麼說的:   全聯是

正港的台灣本土企業,對這塊土地有深厚的感情,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初衷,陸續成立全聯慶祥慈善基金會、全聯佩樺圓夢基金會,以「急難救助、醫療補助、實物捐贈、愛心育苗」等方式回饋社會。期望發揮企業的影響力,積極溫暖社會、關愛鄉土,讓大家都可以擁有美好生活。   而成立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來營運傳藝園區,也是同樣的心意,不但要做到守護、榮耀台灣的傳統藝術,更希望讓藝術走入日常,從心點亮善美的生活,全聯是用這樣的心意接手傳藝。   我小時候看的布袋戲和歌仔戲,是童年的重要記憶,這些台灣的傳統藝術應該要被傳承下去,我認為是對的事情,全聯一定會認真去做,只要有盈餘就繼續投入傳統藝術營運,

若虧損,就投入更多資源經營。希望年輕的一代也能體驗我小時候看戲的樂趣,為全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林董事長一再提到美好生活,我覺得跟林語堂《生活藝術》的核心精神是一樣的;林語堂在《生活的樂趣》文章中說,   因為情趣來自傳統。人們被教會欣賞美的事物,不是通過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例,通過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會裡的生活。   用心造就美好生活   宜蘭傳藝園區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國內外遊客造訪,不只是宜蘭縣每年遊客造訪數最多的招牌景點,更是戶外教學與各國人士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傳藝看三館(展示館、蔣渭水演藝廳、曲藝館)可飽覽傳承之粹,逛三街(魯班街、文昌街、臨水街)可體驗老街之趣,訪三建築

(文昌祠、黃舉人宅、廣孝堂)可賞建築之美。   兩根木條、一把刨刀、一張砂紙,傳藝與民眾做出一雙木筷子,木工技法與傳統榫卯技術於是便從師傅口中轉移到民眾的手中,傳統工藝是活的。   一顆肉粽、三柱香、謝師六禮……透過各式活動與祭儀,與民眾一起依循節氣與節慶過日子,常民禮俗是活的。   歌仔戲、布袋戲、藝陣踩街……宜蘭傳藝園區提供舞台匯聚優秀演出團隊,傳統創新都能在此融合、發光發熱,表演藝術是活的。   我說,做好一道菜,總鋪師的「心」和「手路」是關鍵,全聯林敏雄董事長從超市跨進文化藝術領域,他耕耘宜蘭傳藝園區的起心動念與營運方針,是很實實在在的。   除了大刀闊斧改善硬體設施、投入巨資新

建臨水劇場,也細膩地與宜蘭在地連結;跨縣市合作聘請優秀工藝職人進駐傳藝創作,讓遊客近距離欣賞並學習體驗;接下來更將串連國內頂尖企業家一起推動50+計畫,結合文化藝術、餐飲、科技、醫療,為熟齡人士打造更美好的老後生活。   有心,讓傳藝不只是宜蘭人的傳藝、是台灣人的傳藝、更是世界的傳藝。 追求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在二○一八年的「遠見CSR企業社會頒獎典禮」上,我曾經形容,企業要攀登三座山,缺一不可。   第一座山,是利潤之山,爬上之後,如果企業能夠長期獲利,進而肩負起社會責任,那就是爬上第二座山──社會責任之山;至於第三座山,則是永續之山。

  這三座山各自聳立,攀登不易,串連這三座山的橋梁,名為捨得之橋、開放之橋。   創造企業存在的價值   我出身於軍人家庭,對於全聯福利中心的前身,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全聯社不陌生,上述三階段的演變歷程,其實也是台灣經濟成長、發展的演進史,許多台灣的企業在那個年代,由於負責人的企圖心與努力,從小公司變成大企業。   然而,經濟成長的結果,不應僅是不斷提高民眾的所得,還要創造更高的價值,帶給人們更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企業的成長也是如此──企業存在於社會,有它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也有自己應該創造的價值。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目標,每個企業主都有責任帶領企業實現這個目標;但是追求利

潤,必須「取之有道」,無論是對上游供應商或對終端消費者,都應該讓他們感受到有品質、有誠信的交易行為。   在日常商業行為裡,企業不可能做虧本的生意,但全聯在串連貨與人的過程中,做到了善待供應商,讓彼此在合理的商業行為中各得到合理利潤,最後才能多贏成長。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企業光明正大追求利潤的行為是值得稱許的,但企業也有責任,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將所獲得的利潤、創造的價值回饋社會,也就是我所說的第二座山。   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林董事長在二○○六年便成立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以急難救助為主要訴求,積極回饋社會,累計捐贈超過新台幣十億元。   林董事

長更將企業經營與公益行善結合,他把門市變成物資銀行、福利卡變成「愛心福利卡」。   慶祥基金會的「愛心福利卡」,善用全聯深入各鄉鎮的門市,讓每個門市就近成為實體的「物資銀行」,可以減輕社福單位的倉儲空間、運輸人力,以及募款財力等負擔,且受助家庭也可以自行選購所需商品,既實惠又讓受助者保有尊嚴與自主;再加上完善的資訊系統,還可以做好稽核工作。   也因此,二〇一二年全聯獲得《遠見雜誌》第八屆企業社會責任獎公益推動組首獎。   後來,當全聯門市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便設立自己的專業社工,不必再借助社福單位,實現直接服務民眾的理想。   有使命感的企業家   林董事長的做法,超越了生意場上互利共

好的「雙贏」,更是他個人、全聯,以及全台灣民眾與社會的「多贏」。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日,在「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我頒贈「傑出領袖獎」給林董事長,表彰他所創下的台灣零售業奇蹟。   他致詞的時候,提到他不會做自有品牌,也不會蓋工廠生產產品,而是要成為一個平台,與製造商共同打造品牌,也讓消費者可以在全聯選購平價且品質好的商品。這樣的經營,代表一種善念,可以帶動良好的循環,對民眾、對社會,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正呈顯林敏雄董事長是一位有肩膀的企業家,願意讓台灣變得更美好,也是代表他已攀登上了第三座山--永續之山。   我很高興看到,林董事長的「讓利」經營學,與我所提到的「捨得」與

「開放」是殊途同歸的。期許更多台灣企業家能夠擁有這樣的企業家精神,為台灣創造更多永續長青的企業。 創新、務實、在地化 曹德風/佳格食品董事長   談起與全聯的合作,其實充滿許多挑戰,因為我們必須配合全聯的策略變化與創新,提升自己的生產、倉儲、配送等能力;但在克服挑戰之際,我們也很開心,有機會與全聯共同成長。   全聯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們的創新、務實、在地化,在這三個方向發揮得有聲有色;或者,更進一步說,他們是在用心做照顧人的生活的事。   與台灣廠商和消費者共同成長   全聯很創新,他們不停推出更貼近消費者的主題,如:在家吃早餐、健康美麗節、全聯火鍋祭等。這些有趣又能融入消費者生活的

多樣化主題,身為供應商,也要配合全聯,提出合宜的產品與活動,好跟上全聯引領生活與潮流的腳步。   在務實與在地化方面,全聯是最照顧台灣民眾、最有溫度的通路,在台灣的每個鄉鎮,都可以找到全聯的店,無論花東、甚至金門離島,全聯都提供消費者價格實在、物超所值的好產品。   對廠商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在產品生產、貨量預測與供應精準度、運輸的即時效率、商化服務等方面,都要配合全聯的腳步。   正因為如此,每一位服務全聯的業務同仁,面對這些挑戰,無不用心、用力配合,把挑戰壓力轉換成進步與提升專業的機會。這種善意的「為難」,對廠商來說,是成長的動力,也是對雙方都有益的良性互動。   本土企

業全力相挺   林董曾經跟我說:「請支持本土企業。」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佳格當年雖然是由美國最大的穀物食品業者桂格燕麥片公司(The Quaker Oats Company)來台開設,可是在我承接下來之後,幾乎可以說是道地的本土企業了。現在,全世界看到最多桂格產品的地方,就是台灣;全台灣看到最多桂格產品的地方,就是全聯。   跟林董合作,我很放心,所以對於全聯有心要做的事,自然也是無役不與;像是全聯每家店開幕,我們都會到;當年全聯要供應商進統倉,佳格產品也率先響應。   長期觀察下來,我認為,創新、務實、在地化這三點,是全聯成功一大關鍵,但全聯的成功不止於此。   安定社會的支

柱   全聯為在地人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也讓他的合作夥伴跟著茁壯,又創造了更多機會。二十年來,能夠跟著全聯一起發展成長,我非常感謝。他們是一個有情有義、重信諾的團隊,你挺我、我也一定挺你,跟全聯一起攜手合作二十年,我深感幸福與感恩。     不僅如此,我更敬佩的是林董對於公益事業的參與和投入。除了企業本身聘顧了一定比例的殘障人士,全聯慶祥基金會還捐贈了大型捐血車──我生平唯一一次捐血,就獻給了他們的捐血車。   此外,他們還撥出了上億元的捐款,做為急難救助金,幫助了上萬個家庭;二○一七年又推動「物資銀行」,協助社福團體照顧更多弱勢族群,以行動幫助更多人擁有美好的生活。   還有,宜蘭傳藝

中心的再造工程,他也運用了過去從事建設工事的經驗,讓建築翻新,成為嶄新的台灣傳統藝術集中地與觀光景點。最重要的是,所有工程全數如期完工。這樣的成果,需要有善心、也需要有實力,但有些人是有心卻沒實力,有些人則是有實力卻無心,他則是善心與實力兼具,並且成功做到。   全聯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深感榮幸,也藉此再次感謝全聯提供廠商這麼好的平台。我們希望跟全聯長長久久地合作,跟著全聯不斷成長與進步,朝提供消費者物超所值的優質產品努力,大家都是贏家,一起攜手共建美好生活。 要做全民的全聯 林敏雄・全聯實業董事長   我出生於林口,因為地貧無法種菜,父母親就舉家遷居到三重,靠著他們從事農作微薄的收入,

養活家中十一個孩子。   記得小時候,常有林口親戚來借住,原本就已經很擁擠的家裡,還要騰出空間讓他們睡覺。這些親戚住在我家時,為了要賺點外快,還會去割芒草,帶回來製作成可以賣錢的掃把,弄得整間屋子都是芒草的絨絮,但是父母親什麼話也沒說。   父母親的教育水準都不高,不會說什麼大道理,但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做人度量要大,待人要講情分,凡事要懂得照顧別人,這些都深深影響了我的經商之道。   身為台灣土生土長的企業家,對於這塊土地,我有很深的情感,也有很強的責任感,接手全聯以來,我堅持﹁低價﹂、﹁微利﹂,要求全聯的訂價必須比市場行情便宜二○%。我相信,只要少賺一點,管理成本再低一點,自然就能

便宜一點,廣大的消費者就能因此受惠。   因為是從照顧民眾出發,全聯的商品雖然低價,但是品質絕不打折,「實在真便宜」是我對消費者不變的承諾。   全聯能堅持「低價」策略,獲得廠商的支持非常重要,雙方攜手合作,共同成長茁壯。我們追求的是全聯、消費者、廠商的三贏,很多品牌跟全聯合作後,在市場上發光發熱,負責人也紛紛升官,證明全聯真的是很照顧廠商的通路。   企業應該兼顧獲利與社會責任   二十年來,全聯能發展成台灣最大的連鎖超市,我真心感謝一路陪伴打拚的團隊,特別是第一線上的門市同仁,每位幹部都是把全聯當作自己的事業在耕耘,是他們為全聯撐起了一片天,我除了改善薪資結構,提供穩定的收入,也編

制了二十多位的職場護理師,分布全省,守護同仁們的健康。   我一直相信,經營企業不能只是追求獲利,更要善盡社會責任,因為這份使命感,我們關心台灣農業,扶持「老鷹紅豆」等友善農業,同時也透過「慶祥基金會」、「佩樺基金會」,將公益與賣場結合,幫助社會弱勢族群,另外,全聯也協助推動螢火蟲復育,讓螢火蟲重回台北。   全聯是本土起家的超市通路,我們沒有國際資源可以奧援,只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靠著情分的凝聚,團隊跟著我闖蕩出今天的局面。   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全聯二十年來的努力與打拚,以及全聯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情分。 5-4鬼行銷、神貼文、熊貼圖,抓緊影

響力族群 「每年農曆七月,有一群朋友需要大家的關懷,」全聯先生轉過頭,對著身後的溪邊說:「這對情侶無家可歸。」 鏡頭轉到眷村老屋:「他們等待一頓溫飽。」再轉到公園的鞦韆:「這位媽媽捨不得孩子餓肚子。」然後是公車站牌:「坐在我旁邊的先生,已經很久沒有吃到好東西了。」 不管在哪一個地方,全聯先生身邊都空無一人。 最後,他站在辦公大樓前,身後是無人進去卻不斷旋轉的大門:「不管你有沒有感受到,存好心、備好料,就是在為他們做好事。」 這是全聯二○一六年中元節電視廣告,用空景來暗示見鬼,手法有創意又省成本,立刻引起不少討論。 不過,好戲其實在後頭。 電視廣告播出後,全聯的臉書粉絲團小編發了一則動態消息,提

到「有粉絲跟小編說他看到公園的小朋友很可愛……」底下又有人回應,「溪邊好像有對情侶?」應該是有媽媽在推小孩吧?」充滿玄機的廣告影片,觸動廣大網友的好奇心,話題熱度快速增溫。 最後,全聯小編公布了答案,在動態中附上另一則廣告連結,只要在觀看時按下「R. I. P.」(rest in peace),就能看到隱藏版的好兄弟。 廣告創意與社群經營合而為一 一支廣告影片,結合社群媒體的巧妙操作,梗鋪得成功,引發臉書瘋傳,不到十天,便有超過八十萬人搶看這支影片,官方粉絲專頁吸引了近千則粉絲留言,一系列中元節企劃貼文,網路上的總觸及次數高達三百萬人。 做為全聯長期合作的夥伴,奧美從二○一三年起為全聯操刀中元

節廣告,連續三年都是以貞子、傑森等鬼怪形象在中元節受到熱烈款待為主軸,KUSO的手法引人發噱,每年都能引起廣大迴響。 不過,相同的梗一玩再玩,觀眾也會覺得膩,邁入第四年,奧美亟思突破,於是催生出以空景來暗示好兄弟的創意。 開拍前幾天,奧美的團隊突然想到,不少MV、廣告或電影,因為出現意外的靈異畫面而成為網路熱搜,於是決定拍攝「有人」和「無人」兩種版本,在網路上帶動討論熱度。 創造話題,增加討論度 第一波,先在電視上曝光「無人版」,第二波則是隨機播放「有人版」,有些人看到、有些人沒看到,因此引發討論。等到話題性升高後,才在粉絲團上公布真相,再衝一波討論度。

網路時代營養領域知識中介者之研究 ──以杯蓋營養師為例

為了解決全 聯 AJS的問題,作者高吟瑜 這樣論述:

近年來,網路興起帶動社群媒體使用率增加,而醫學發達則帶動民眾關注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的議題;其中,飲食營養是預防醫學中重要的一環,日積月累的飲食習慣將大幅影響日後身體健康。然而,因社群媒體自媒體之特性,飲食的觀念分享難以逐篇規範,而高度專業的營養科學知識又將與大眾之間產生溝通的鴻溝,民眾誤信謠言的情形時而所聞。此時,知識普及組織興起,許多知識擁有者開始經營社群媒體,進而達成專業知識普及。本研究欲了解營養領域的知識中介者,如何在網路時代中進行知識普及,包含網路時代科學知識傳播的特性與困境、知識傳遞方法以及中介型式。因此,本研究選以粉絲數眾多且經營項目廣泛的「杯蓋營養師」為研究個案,並收集其閱聽眾

和四位知識中介專家的意見,透過深入訪談了解從知識產出、中介、到接收過程中,營養領域知識中介的行為及型式。本研究發現,網路時代造成資訊來源眾多、不易聚焦,以及資訊非個人化的特性;若知識中介者欲改變閱聽眾健康行為,需要回歸到引起其閱讀和改變的動機。在科學傳播討論中,知識中介能使大眾理解科學且具備科學素養,並在特定議題下達到公眾參與科學的目的。而針對營養領域中不同的知識特性,知識中介者使用知識轉移、轉譯、轉型方法,將知識有效地並正確地傳遞給一般大眾。在知識轉移的貼文中使用更貼近生活體驗的例子,讓閱聽眾更容易想像;知識轉譯則用簡單的解釋、實際發生的例子、過往生活經驗、具象化與比喻的方式,來呈現以往不容

易理解的名詞原理;而知識轉型應盡量整合各方領域的觀點,提出促進健康為主的建議。此外,本研究提出第四種中介型式-「知識家」的中介位置,並在四個中介層級提出建議,供營養學領域知識組織進行傳遞及普及時之參考。

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冤案昭雪

為了解決全 聯 AJS的問題,作者陸永棣 這樣論述:

江南古城余杭縣位於杭州郊外,1873年這裡曾經發生了一起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一個豆腐作坊夥計的因病而亡,卻因承審官員的先入為主、刑訊逼供而被鍛造成為一起“因奸毒斃本夫”案,在同治光緒年間各種力量的博弈下最終沉冤得以昭雪,當時的整個官場因此案被攪動。 由於案情曲折離奇、審理艱難漫長,成冤過程典型且具規律性,昭雪原因更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時期的政治、社會與制度等因素,使得此案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對於研究晚清政治史、法制史、社會史都頗具價值。 陸永棣,男,浙江紹興人。杭州師範大學沈鈞儒法學院特聘教授。1984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1997年9月至199年7

月在復旦大學法律史專業研究生班學習,2014年1月赴香港城市大學中國高級法官研修班研修。曾任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辦公室主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在《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現代法學》《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著作有《開庭以後:判例與民法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等。 上部 第一章 蒙冤與昭雪:楊乃武冤案始末 一、葛畢氏的短暫婚姻和葛品連的暴死 二、知縣劉錫彤的先入為主與葛畢氏的屈招誣攀 三、“錢寶生”被誘假證,杭州府枉坐楊乃武、葛畢氏死罪 四、按察使司巡撫草率定案與欽差

學政將錯就錯 五、海會寺驗屍,楊乃武、葛畢氏沉冤終獲昭雪 第二章 清代死刑案件的審理程式 一、偵查初審:州縣政府對死刑案件的審理職責與程式 二、審轉解司:“上下關鍵”的府一級審判 三、複審具題:作為地方最高審級的按察使司與督撫對死刑案件的審理 四、中央司法審判機關的審理 五、死刑最終裁決 中部 第三章 冤案形成的自身邏輯 一、“同食教經”惹下牢獄之災 二、“誣認”屍毒定下冤案基調 三、臬司巡撫依樣畫瓢,草率定案 四、“學台充刑台,乃武歸天!” 第四章 官員的無能與官場的腐敗 一、“不知案牘為何事”:學用不一的科舉之士與有錢無能的捐納之官 二、官場陋習與普通民眾的“冤莫能伸” 三、錯判懲

罰下的將錯就錯與“巨冤”形成 第五章 幕友的“鍛煉”與幕幫的回護 一、幕友擅權下的冤案“鍛煉”體制 二、暗中把持程式進展:冤錯案件的內在因素 三、幕幫之間上下串通,相互回護,把持衙門司法大權 第六章 衙蠹的貪婪與衙門的放縱 一、清代衙門中的衙役及長隨書吏們 二、當差服役的共同目標:貪贓枉法 三、操縱官衙,挾例弄權 四、衙役控制下的待質與冤案 第七章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刑訊逼供與冤案 一、未載刑部結案報告的屈打成招 二、封建專制司法與刑訊逼供制度 三、失控的法內用刑與恣意的法外濫刑 四、刑訊逼供與冤案鍛煉 下部 第八章 朝廷的決心:恢復對死刑裁決權的控制 一、清朝專制皇權對督撫權力

包括司法權的控制 二、晚清皇權衰落、“外重內輕”格局的形成:以 “就地正法”之制為例 三、朝廷與地方在死刑裁決權上的博弈 第九章 舉人的力量:楊乃武自己拯救自己 一、紳士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 二、另樣的“官官相護” 三、楊乃武的申冤成功與葛畢氏的“順風車” 第十章 《申報》的影響:輿論的造勢與當局的壓力 一、近代媒體的出現以及對司法的監督 二、《申報》的深度介入與楊乃武冤案的公開 三、《申報》在冤案昭雪中的獨特作用 第十一章 制度的餘蔭:京控為楊乃武爭得一線生機 一、清代的京控制度 二、荊棘萬叢而又希望渺茫之路 三、京控為楊乃武爭得一線生機 附錄一 你怎麼知道他該死 ?——羅振宇說《18

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羅振宇 附錄二 真相無處安置——帝國司法的隱秘邏輯/諶旭彬 參考文獻舉要 2006年11月,筆者以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冤案為研究物件所寫的《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研究這起歷史名案並最終形成書稿的緣起在該書的前言裡已有交代。筆者本非學界中人,不承想這部自己興之所至的業餘之作,蒙法律出版社不棄予以公開出版已是受寵若驚,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決定再版該書,可以說更是喜出望外。當年撰寫該書的目的在於探究楊乃武冤案發生、發展並最終糾正的歷史真相,而著力最多的還在於冤案為什麼能夠得到昭雪,這也是冤案之所以被稱為奇案的

主要原因,因此筆者還專門在《中外法學》2007年第4期上發表了《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案昭雪的歷史、社會與制度因素》一文。十年過去了,在對原書稿的修改中筆者感覺到當年無意間開始的研究,如果說現在還有一點點價值的話,在死刑冤錯案件如何發現與糾正上似乎開始凸顯出來。 《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出版及《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案昭雪的歷史、社會與制度因素》一文發表後,確曾激起些許漣漪。《中外法學》曾對2000—2007年八個年度刊登的全部論文評選出12篇優秀論文,《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案昭雪的歷史、社會與制度因素》忝列第二;2008年該文又獲中國法學會第一屆“法學期刊優秀

論文獎”二等獎(參見《中外法學》2008年第1期和《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筆者認為,與其說學界看中的是論文本身,不如說是該論文所涉及的題材,這一點也在網路媒體上也得到了印證。《騰訊歷史頻道》在為紀念辛亥百年推出的“轉型中國1864—1949”專題系列中,依據拙著研究將1877年年度事件定格為“楊乃武小白菜案進京翻案成功”,2011年1月10日以《真相無處安置——帝國司法的隱秘邏輯》為題對拙著進行了全方位解讀;2013年10月17日,在優酷 《羅輯思維》第45期中,羅振宇先生又以《你怎麼知道他該死?——羅振宇說〈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為題,對拙著進行瞭解構性的闡釋。筆者注意到

,兩者的關注點恰好形成互補:前者關注冤案形成的原因,後者定位冤案昭雪的不易。 “冤”,在古代漢語中的本義是“兔被蒙覆屈縮不得舒展”,後被引申為“受到不公正對待的屈枉之事,被誣陷的罪名”。(谷衍奎主編:《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7頁。)王充《論衡》雲:“無過而受罪,世謂之冤。”《論衡·讕篇》:“民犯刑罰多非一,小過宥罪,大惡犯辟,未有以無過受罪。無過而受罪,世謂之冤。”研究冤案之所以形成,我們可以發現共性大於個性,除了案件本身的原因以及囿于科學技術水準事實真相確難查明外,先入為主、刑訊逼供、官官相護往往是冤案的標配。即使在現代法治國家,無論多麼完備的制度設計,沒有“上帝

智慧”的人類並不能完全避免冤錯案件的產生。(Gerald Kogan,“Errors of Justice and the Death Penalty,”AJS,Judicature,SeptemberOctober 2002,Volume 86,Number 2,111,114。轉引自鄧子濱:《使刑事冤案得以昭雪的制度空間》,載《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夏季號)。 既然冤錯難以完全避免,因此不管是古代政治需要,還是現代程式正義、保護人權,如何發現和救濟無疑都十分重要。但無論古今中外,“冤易糾錯難”似乎是個很難打破的規律。“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元)無名氏:《朱砂擔滴

水浮漚記》(又名《浮漚記》)。】古代戲曲中冤案往往只能利用屈死的鬼魂訴冤,關漢卿筆下的《竇娥冤》即謂典型。竇天章為上京求取功名借得盤纏而將年僅七歲的女兒抵給蔡婆為童養媳,十六年後竇天章出現,無辜的竇娥為救護婆母,被張驢兒誣陷,屈招罪狀,已被太守桃杌問成死罪判斬。此時作為肅政廉訪使的竇天章之所以在“沒有其他人證物證”支持下相信竇娥,並非緣於二人的父女關係,而在於超自然力量——鬼魂告狀和三樁誓願的顯靈。當他翻閱卷宗時,竇娥的鬼魂幾次將壓在底下的文卷翻到上面,使其確信:“這樁事必有冤枉!”到竇娥說出事情的全部真相,尤其是說到三樁誓願的顯靈“都是為你孩兒來”時,竇天章才表態:“有這等事!到來朝我與你做

主。 ”戲曲儘管是虛構的,但往往反映出本質的真實,所謂“善為史者,偏能於非事實中覓出事實”。(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頁。)只能通過鬼魂訴冤成功,恰恰反映出人間昭雪冤案的不易!學者吳思曾統計歷史上一些著名冤案的昭雪,無一例外都十分曲折漫長(參見吳思:《歷史上的平反週期率》,載《領導文萃》2015年第12期),如在明朝,有明確記載能夠考證的冤案平均昭雪時間長達八年。當然能夠統計的必然載於史書,既無申冤物力和能力,又無詳加記載和考證價值的無數蒙冤小民,都隨時光流逝無聲無息地湮滅了。楊乃武冤案之所以得以糾正,政治環境、人脈資源、輿論造勢、京控伸冤,可以說諸多

因素一個都不能少。之所以能成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正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竟能昭雪,正如羅振宇先生在《你怎麼知道他該死?——羅振宇說〈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一文中所說:翻案絕對是個“小概率事件”。 案件成冤易,昭雪糾錯難,時至今日依然困擾著司法機關。從2005年湖北佘祥林被改判無罪,到2013年媒體稱之為“糾錯攻堅年”的浙江張氏叔侄、河南李懷亮等5起冤案、14名當事人沉冤得洗,以及2014年8月念斌被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宣告無罪、12月呼格吉勒圖被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再審宣告無罪、2016年12月聶樹斌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宣告無罪,所有這些案件無不經歷了曲折漫長的過程。北京

大學陳永生教授在《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一文中,通過對2005年底前各地糾正的20起典型冤錯案件進行研究,發現得以糾正的原因都極其偶然,此所謂偶然,即真凶出現或 “亡者歸來”。其中,真凶出現17起,占85%;“亡者歸來”3起,占15%。 【陳永生篩選的20起冤案的範圍,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2005年7月4日下發的《關於認真組織學習討論佘祥林等五個典型案件剖析材料的通知》(高檢發辦字〔2005〕7號)及2006年9月21日再次下發的《關於認真組織學習討論滕興善等七個典型案件剖析材料的通知》(高檢發辦字〔2006〕27號)所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9

月下旬召開的全國“刑事重大冤錯案件剖析座談會”討論的14起案件,以及其自行通過平面媒體、網路等搜集的案件。而確定的標準是:第一,經過偵查、起訴、一審三階段被認定有罪,最終又證明無罪;第二,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確系被誤判有罪;第三,近年被確認為冤案的。陳文以此儘量使作為研究樣本的案件具有典型性,從而確保據此得出的研究結論能夠反映我國刑事冤案的實際狀況。參見陳永生:《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 死刑冤錯及其糾正同樣困擾著號稱法治極其完備的美國。據《死刑與誤判——以美國68%的死刑誤判率為出發點》披露,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

後,美國政界和法律界出現反思和主張改革死刑的浪潮,美國聯邦司法部委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對全美死刑的適用進行研究。這項研究是美國對死刑進行的一次最完整的統計研究,物件為1973年1月1日至1995年10月2日23年間美國死刑的適用情況,由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詹姆斯·S利布曼(James S Liebman)教授主持,至2002年正式結束。據最終報告,美國死刑案件一審裁判後有68%會在此後的救濟程式,包括直接上訴、州定罪後救濟和申請聯邦人身保護令中被推翻。也就是說,每10件死刑裁判中平均約有7件會被推翻。(陳永生:《死刑與誤判——以美國68%的死刑誤判率為出發點》,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密

歇根大學教授撒母耳·格羅斯等則在2014年5月20日出刊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第111卷第20期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全美已經執行死刑的犯人中,有41%後來被證明無辜。也就是說每處決25人,就錯殺1人。”(Samuel R Gross,Barbara OBrien,Chen Hu,and Edward HKennedy Rate of false conviction of criminal defendants who are sentenced to death〔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vol111(20):7230—7235)這一比例不可謂不高。 因冤入獄,可以想見蒙冤者每天都在等待重見天日,至於那些已被執行死刑的冤魂更期盼昭雪!因此,不讓實現“個案中的公平正義”僅僅屬於極小概率事件,等待真凶出現或“亡者歸來”,制度化的發現和救濟就顯得非常重要。換言之,冤錯如何糾正往往更被普通百姓關注。因此,研究死刑冤錯的發現和糾正問題,堪比死刑冤錯的預防,兩者可以說構成了死刑冤錯問題的一體兩翼。而無論《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還是《落日殘照——晚清楊乃武案昭雪的歷史、社會與制度因素》,其著眼點更多的正在于楊乃武冤

案的發現與糾正,雖然只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真凶露面、“亡者歸來”這樣的小概率事件,恰恰提醒我們司法應該如何通過正常程式儘快發現已經鑄成的冤錯,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研究的重大問題。 應說明的是,此次再版在保持原書稿內容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適當作了增刪修改,同時經授權收錄了《你怎麼知道他該死?——羅振宇說〈1877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和《真相無處安置——帝國司法的隱秘邏輯》兩篇文章,讀者借此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研讀這一歷史名案。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蔣浩副總編和陳康編輯,沒有他們的厚愛和辛勞,就沒有修訂版的問世。 是為序。 陸永棣 2017年12月5日於杭州

阿修羅的神話形象、跨文化比較及當代象徵

為了解決全 聯 AJS的問題,作者陳佩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阿修羅神話的形象描繪為主軸,透過文獻研究法、跨文化比較法,釐清阿修羅名與義的逐步演變,討論其在宗教神話、文藝作品、現代意義中展現的象徵內涵,並延伸至當代意義的反思。阿修羅為印度神話人物之一,於印度吠陀宗教以善神出場,後被稱為惡魔並時常與天神征戰。但在佛教的經典當中,漸漸轉為護法神,又在大乘佛教經典當中,常提及阿修羅王以香華、寶物供養佛,最終由佛授記於未來際成佛,由此演變可見,其神性亦正亦邪,產生多元詮釋的可能。然而,阿修羅神話不僅存在於印度、佛教,隨著人類活動與宗教信仰,傳播於亞洲、歐美等地。在考古文物出土與學者的研究中,可以隱隱看見印度阿修羅與瑣羅亞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甚至

歐洲神話故事有著近似的象徵。另外,在宗教、史詩神話、藝文創作乃至占星學中,可以看見阿修羅的相關神話成為創作素材,例如日本的動漫、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阿修羅,甚至在2009年引發一陣阿修羅風潮。在現實生活當中,印度存在以阿修羅為始祖神的部落,據人類學者民族誌紀錄,其在種姓制度與文化強勢的壓迫下,一直處在劣勢當中。綜觀其鮮明造型與內涵的多樣性,阿修羅一方面有著顯現於外在的特性,旺盛生命力的戰神形象,其內在又具有原始的七情六慾,及衝撞體制的特質,筆者以此討論其在國家、族群、法理與人心之間的象徵及隱喻,發現阿修羅詮釋的變化,與其所處的社會氛圍、當代價值觀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時代變遷下,印度宗教信仰中,與阿

修羅相對的「善神」們,很多在近代已失去信眾,僅能在歷史文獻中查閱,而阿修羅的名字卻被大眾記下,成為影視作品或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