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子 dynabook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輔仁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林呈潢所指導 沈佩芳的 從學位論文探討電子書學術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 (2013),提出全國電子 dynabook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子書、學位論文、內容分析、引用文獻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林維真所指導 胡德佳的 圖書資訊學領域電子書研究之趨勢分析 (2011),提出因為有 電子書、趨勢分析、書目計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國電子 dynabook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電子 dynabook,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學位論文探討電子書學術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

為了解決全國電子 dynabook的問題,作者沈佩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我國電子書學位論文之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以電子書、電子繪本、電子故事書、電子紙、電子出版、數位出版、超文本、超媒體等名詞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進行檢索,蒐集到744篇於1991年至2012年出版的電子書學位論文。研究方法使用內容分析法與引用文獻分析法對學位論文的基本資訊(如出版年代、來源學校/系所、學科領域)、研究主題以及引用文獻內容(如數量、資料類型、出版年代、核心期刊)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論文研究的現況、主題趨向與引用文獻特性。此外,本研究另使用「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系統進行檢索,蒐集到1972

年至2012年出版的768篇國外電子書學位論文,以利探討國內與國外電子書學位論文研究議題及發展趨勢的差異情形,可作為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借鏡。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學位論文篇數方面:自2009年後呈現明顯成長,2011年到達最高峰;以國立交通大學84篇產出最多、政治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次之;數學及電算機科學類為電子書學位論文研究的主流學科領域。二、研究主題方面:「電子書使用與應用」與「電子書技術」為主;1991年至2002年以「電子書技術」為重心,自2003年起轉移至「電子書使用與應用」的關注;國內與國外的研究主題取向與發展趨勢相同。三、研究方法方面:以問卷調查法與系統展示法為主;1991年至20

02年以「系統展示法」為主,自2003年起轉變為使用「問卷調查法」。四、引用文獻方面:引用數量以引用31至60筆佔最多數;2006至2010年出版的文獻被引用次數最多,引用文獻的半衰期為5.3年;文獻類型以期刊文章最多,其次為圖書資料,學位論文與電子網路資源也頗多;有30種電子書研究領域之核心期刊(中文9種、西文21種)。

圖書資訊學領域電子書研究之趨勢分析

為了解決全國電子 dynabook的問題,作者胡德佳 這樣論述:

電子書的發展正經歷一個重要的蛻變期,自1971年古騰堡計畫(ProjectGutenberg)發跡以來,電子書歷經目的、內容、工具與形式上的改變,而成就了現今的使用與閱讀習慣。2010 年被視為「電子書元年」,許多產業與分析都認為電子書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值此時機本研究針對過去 30 年的電子書研究,進行趨勢的分析,以書目計量方法深入瞭解電子書研究的重要議題與脈絡發展,期能為電子書元年提供文獻研究上的支持,並進一步歸納未來可能的趨勢方向。 其中特別選擇圖書與資訊科學領域做為優先探索的學科領域,由於圖書館與資訊機構具有其知識傳播中心的歷史地位與角色,自古至今即為收藏並整理知識的組織,當

內容以及民眾可接觸的資訊資源由紙本形式擴展到數位型式,由印刷書籍到電子書,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與服務對象也隨之擴充。再者,過去研究曾指出電子資源相關研究在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所佔比重甚高,顯示該領域對於電子書相關主題的重視,因此本研究也透過內容分析方法,進一步彙整圖書資訊學領域中對電子書研究的重要議題及其趨勢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子書研究主要集中在 2010 年,依據各年代的數量變化呼應先前研究可歸納為發跡期(1978-1991)、潛伏期(1992-1999)、曇花期(2000-2002)、沉潛期(2003-2007)與快速成長期(2008-2010)。重要研究議題則涵蓋總論、內容、類型、

科技、出版與供應、規範、市場、圖書館業務以及電子書之使用與應用之九大方向;其中較為熱門的主題集中在電子書出版與供應業務、定義與趨勢發展、電子書市場以及電子書科技等四大類別。研究結果除了反應電子書研究發展處起步趨向平穩成長的階段,包含圖書館、資訊內容以及載具科技等各種利害關係人都由觀望逐漸轉為參與的態度。本研究推論未來電子書研究的發展方向也將由基礎研究轉為應用問題導向,因此諸如圖書館業務、電子書規範與標準、電子之使用與應用等反應實務操作的研究議題應會越來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