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子國際牌窗型冷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輔仁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班 謝宏仁所指導 謝依君的 品牌台灣的迷思─從台灣到中國? (2011),提出全國電子國際牌窗型冷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品牌、發展路徑、專業代工ODM、全球商品鏈、全球生產網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電子國際牌窗型冷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品牌台灣的迷思─從台灣到中國?

為了解決全國電子國際牌窗型冷氣的問題,作者謝依君 這樣論述:

台灣基本上不是一個適合發展品牌的國家,台灣長期受到殖民,並且人民普遍喜歡使用外國品牌,與韓國相較之下,民族意識強烈的韓國就顯得比台灣更適合發展自有品牌,這是歷史上的差異導致發展品牌上的先天優劣勢。搭上了全球生產網絡,為先進國家做設計代工讓台灣得到代工世界第一的稱號。台灣的核心競爭力是專業代工(ODM)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身處全球商品鏈分工下的台灣所面臨到的問題卻是低毛利與永無止盡的削價競爭,並且產業命脈受到委託製造的國際大廠牽引,2008年的美國金融風暴就曾讓台灣的科技園區颳起一股「無薪假」風,衝擊了台灣的科技產業。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扭轉代工受制於人的劣勢,必須創建自有品牌的聲音逐漸在學界與業

界蔓延開來。古諺云:「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意指商品銷售與流通路線,一個全新的品牌必須有其能夠發展的路徑與深耕的地區。當前的學界與產業界普遍認為中國大陸是一個適合台灣發展品牌的基地,不少作者對於品牌的論點都提出應該將大陸視為品牌發展的「試水溫」市場。由於台灣太強調兩岸同屬華人文化圈,台灣人總是有對於兩岸的迷思,認為兩岸的文化仍然很接近,但是事實不然,兩岸分開六十年,相似度已經相去甚遠。當前台灣的自創品牌都意圖能先在台灣發展然後進而到大陸打下市場,但是當今真正成功的品牌鮮少是透過這種發展途徑成功的。本文將會以實例分析證明將中國大陸視為品牌成功發展的跳板是錯誤的。舉出台灣當下發展成功的品牌宏達電(

HTC)與宏碁(ACER)公司的品牌發展路徑,除了科技產業外,另舉出傳統產業成功的例子,例如巨大公司(GIANT捷安特)、瑪吉斯(MAXXIS)輪胎等。另外,早年失敗的大霸電子(DBTEL)也曾經到中國大陸展業,遵循著學界與產業界認可的品牌發展路徑,但是卻以失敗收場。多數學者認為台灣的自創品牌應該遵循「從台灣紅到中國大陸」的模式發跡,但是真實例子卻顛覆了這樣的發展路徑。台灣的自創品牌若是意圖把中國大陸當成品牌的練兵場如此的想法是值得再思考。筆者主張台灣的品牌之路應該以放眼於新興及其他重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