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建成寫的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二):館藏發展及整理 和林茂賢的 大廟埕:林茂賢臺灣民俗選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華文創 和豐饒文化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李佩倫、談珮華所指導 范敏瀾的 網格對熱點分析的影響-以臺灣寺廟分佈為例 (2021),提出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理資訊系統、熱點分析、熱區圖、最近鄰採樣分析、網格尺寸。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戚玉樑所指導 廖致偉的 以語意網技術開發基於知識的民眾信仰應用系統—以台灣人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語意網、知識庫、網路知識本體語言、知識推理、民間信仰、聊天機器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二):館藏發展及整理

為了解決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作者宋建成 這樣論述:

  本書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敘述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和整理,認為近代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流風所及,引起圖書館經營的範式轉移,圖書館購書要蒐集包括經史子集古籍及其他所有可供研究的材料。國圖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為主要職責,成立之初,面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古籍文物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中華文物損失慘重,亟應留意歷代珍貴圖書文獻的蒐集典藏。     第二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和第三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分別敘述全面抗戰期間國圖在淪陷區滬港兩地進行搶

購江南藏書家散出的珍本古籍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故事。     第四章〈館藏整理自動化〉和第五章〈館藏整理數位化〉,記圖書館營運第二次範式轉移,引用電腦網路科技為工具來整理館藏。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傳播網路化,由國圖瞬間推向全國並使國際化,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   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舍建築的各面向細節,   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

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 前言 一、「整理國故」運動 (一)胡適和整理國故 (二)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 (三)顧頡剛與中山大學 (四)胡適〈中國書的收集法) (五)古物保存法 二、甲骨文的發掘 (一)私人挖售時期 (二)公家發掘時期 (三)各種著

錄書出版 三、內閣大庫明清檔案 (一)緣起 (二)移出部分的整理 (三)故宮與留庫部分 四、書厄 (一)官府藏書書厄 (二)江南藏書書厄   第二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 前言 一、強敵環伺 (一)平賈綑載而北 (二)北圖大同書店代理 二、搶購淪陷區善本 (一)緣起:搶救江南藏書 (二)文獻保存同志會 (三)收購藏書家書藏 (四)善本書裝運 (五)追回國寶 (六)文獻保存會蒐購私家舊籍總數 (七)善本分三地 (八)玄覽堂叢書合璧展   第三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 前言 一、接收澤存書庫 (一)接收敵偽文教機構 (二)接收陳羣古籍書藏 二、國圖運臺善本 三、公私移贈 (一)政府機

關古籍移贈 (二)私家古籍移贈 (三)代管古籍 四、代管自美運回善本 (一)北圖沿革 (二)善本南運 (三)運回臺北 (四)貯藏故宮 五、代管運臺輿圖 六、古籍整理與維護 (一)善本書目 (二)善本書志 (三)金石拓片 (四)藝文總志 (五)古籍整編計畫 (六)輯印古籍叢書 (七)「認識中國古書」多媒體光碟系統 附錄中國大陸古籍整理 (一)高校古委會 (二)中華古籍保護計畫 (三)海外中文古籍總目 (四)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 (五)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聯盟 (六)國家典籍博物館   第四章 館藏整理自動化 前言 一、編訂中文資訊交換碼 (一)緣起 (二)制定中文資訊交換碼 (三)各方的回應 (四

)韋傑士拚音系統 二、研訂自動化作業計畫 (一)第一階段計畫 (二)第二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計畫 三、訂定作業標準和規範 (一)中文機讀編目格式 (二)中國編目規則 (三)中文圖書標題總目 (四)中文主題詞表 (五)中文圖書分類法 四、發展自動化作業和建立書目資料庫 (一)國圖自動化作業 (二)開發系統 五、進行國際使用的推廣 (一)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國際研討會 (二)中文書目自動化國際合作會議 (三)ASIS中文資訊專題討論會 (四)亞太地區第一屆圖書館學研討會 六、推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 (一)整體規劃全國書目資訊中心 (二)編目園地 (三)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 (四)擴充書目資料庫 (五

)華文書目國際化 (六)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 七、啓用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 (一)圖書館作業自動化網路化 (二)架設「國圖區域網路系統」 (三)啓用「國圖資訊網路」 八、開發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一)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系統 (三)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光碟系統 (四)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索引光碟系統 (五)中華民國政府資訊目錄光碟系統   第五章 館藏整理數位化 前言 一、遠距圖書服務 (一)遠距圖書服務先導系統 (二)遠距圖書服務系統 (三)建置各種系統 (四)「遠距圖書服務系統」正式營運 (五)成立「全國期刊文獻中心」 二、政府推動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一)國圖資

訊系統中長期發展計畫 (二)NII中程計畫─電子圖書館計畫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 (四)國家型科技計畫 三、國圖推動典藏數位化 (一)部署國圖網路 (二)研擬圖書資訊相關技術規範 (三)特藏臺灣資料的整理 (四)臺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 (五)臺灣記憶系統 (六)臺灣概覽系統 (七)善本古籍典藏數位化 (八)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 (九)博碩士論文數位化 (十)兒童知識銀行系統 (十一)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藏書事業發達,發展到宋代,已經基本形成官府藏書、書院藏書、私人藏書、寺廟藏書4大體系。一直到19世紀末以前,中國沒有「圖書館」乙詞,也沒有以

「圖書館」命名的藏書機構。古代的藏書樓重典藏,輕公眾利用。迄1897年(光緒23)刑部主事張元濟等人,為培育維新人才,在北京創辦學習西學的「通藝學堂」。訂有《通藝學堂章程》(全61條),在第3條規定「學堂所宜設立以資講習者」凡9,其中有「圖書館」乙項,並訂《圖書館章程》(全12條)。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圖書館」這個名詞。惜「百日維新」失敗,張氏被革職永不敘用,學堂也被迫停辦。1901年(光緒27)清政府推動「預備立憲」,積極改革。1904年(光緒30)張之洞、張百熙、榮慶《奏遵旨重定學堂章程妥籌辦法摺(大學堂附通儒院)》,在〈屋場圖書器具章第四〉第4節「大學堂應附屬圖書館一所,廣羅中外古今各

種圖書,以資考證。」這是首次在中國官方文件使用「圖書館」乙詞。1905年(光緒31)學部設立。     1909年(宣統元)學部〈奏分年籌備事宜摺〉,在預備立憲的前3年內,計畫完成京師圖書館和各省圖書館的設立,一時地方督撫紛紛開始奏設圖書館,形成了一場由上而下的公共圖書館運動。同年學部奏擬《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全20條),以「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徵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第1條)「京師及各外省圖書館均須刊刻觀書券,以便稽察。凡入館觀書非持有券據,不得闌入。」可稱門禁森嚴。「圖書館收藏圖籍,分為兩類:一為保存之類,一為觀覽

之類。」(第7條)「凡內府秘籍,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鈔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保存類圖書,別藏一室,由館每月擇定時期,另備券據,以便學人展視。」(第8條)「凡中國官私通行圖書,海外各國圖書,皆為觀覽之類。觀覽類圖書,任人領取繙閱,惟不得汙損、剪裁及攜出館外。」(第9條)從中國第一次圖書館立法法條來看,雖是已從藏書樓進步到圖書館,但是對近代圖書館缺乏認識,仍因循舊制,中國傳統的藏書樓觀念,仍深入人心,重視保存類圖書,仍崇尚經史子集珍本古籍。民國鼎革以後,官府藏書和私人藏書逐漸流入國立及省立圖書館所藏。     沈祖榮以1921年的圖書館調查結果,提到當時圖書館的流弊之一,在館藏方面「不注重現實及

環境所合用之書,欲研究一種有系統的學術,無書可觀,窮年累月,不知所從。動稱古書最有價值,不加分析,籠統視為國粹。圖書館流弊,將如何改良,以為書籍宜選擇精當。」1923年他在〈提倡改良中國圖書館之管見〉乙文,提到圖書館錯亂情形之一,「萬軸牙簽,多非實用之書籍」。當時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和參加「新圖書館運動」,以學習西方圖書館理念及經營管理方法,改革和發展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這種圖書館新圖書蒐藏觀念,由典籍保存趨於實用,導致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第一次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圖書館所建立的館藏不再侷限珍本、孤本、善本等,而是要以讀者的需求為主,蒐集各類資料,講求實用性。這項導致圖書館館藏

發展的改革歷程與蛻變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的是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與整理,認為史料即史學。     本書撰有〈善本特藏的蒐藏:史料整理和書厄〉乙篇,首述1919年以還,中國開始了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的運動。胡適於1923年,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揭示了「整理國故」的意義。他認為整理就是「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相」,然後用「明白曉暢的文字報告出來,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見,有腦筋的都可以明白。這才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1921年1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先行成立國學門。國學門的設立是為研究國故,而其研究的重點首在整理。1928年大學院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提出了〈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認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陳寅恪在給傅斯年的信也談道:「蓋歷史語言之研究,第一步工作在搜求材料,而第一等之原料最為重要。」     其次敘述中研院史語所兩大史料的發掘與整理工作。1928年起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科學的發掘,獲得無數有字甲骨資料,經整理和研究,以地下出土史料證明了商朝的歷史,保持了中國文明古國的地位。1929年購置內閣大庫部分明清檔案,並開始整理,俾作為此後《明史》改修,「清史」編纂第一種有價值的材料。史語所以此編印了《史料叢書》,並校勘《明實錄》的脫漏訛誤。     1927年顧頡剛應中山大

學的要求,為圖書館去江浙一帶採購圖書。顧頡剛以為「我們要以新觀點所支配的材料搜集,成就研究本國各問題的科學化,既以助成新材料的基礎建設,並使我們的圖書館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圖書館。」於是擬訂了《國立廣州中山大學購求圖書計畫書》。他破除以往經史子集為書籍全部的看法,提到「我們購書的宗旨,只是搜集材料」,計畫要蒐集16類圖書資料,如下﹕1.經史子集及叢書;2.檔案;3.地方志;4.家族志;5.社會事件的記載;6.個人生活的記載;7.帳簿;8.中國漢族以外各民族的文籍;9.基督教會出版的書籍及譯本書;10.宗教及迷信書;11.民衆文學書;12.舊藝術書;13.教育書;14.古存簡籍;15.著述稿本;16

.實物的圖像。顧氏要把圖書館變成「供給許多材料來解決現代發生的各種問題的」機構。並此次購書因經費所限,認為應優先購置﹕現在急需的書,現在即可下手研究的材料,現在雖不能下手研究,但恐其失去,應即行購買的材料。圖書館館長杜定友,推崇該計劃書,認為所「擬的16大類,已經把所有的材料,包括殆盡,更不容有所添減」,乃出版了該計畫書,納入《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叢書第2種》﹙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研究會,1927﹚並寫了一篇〈跋〉,稱:刊行本書的宗旨「非但要把它作為購書根據;而且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在中國圖書館學上發生重大影響,以助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國圖成立之初,處學界對於新史料的蒐集、發掘與整理的需

求,面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傳統的經史子集珍貴古籍,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至國外,中華文化遭到浩劫。如北京城官府藏書部分,先後發生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之役;江浙私人藏書部分,先後受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役、日本侵略戰爭導致中國的全面抗戰等戰事,都使中華文物損失慘重。     圖書蒐集的對象由古籍善本擴大到各種研究所需資料。這個範式轉移主要是圖書館員館藏與文化使命觀念的改進,它的發展是緩進的。國圖因為國難當頭,經費困難。因日本侵略戰事,江南私人藏書大家藏書散出,鄭振鐸《求書日錄》說:「『八一三』事變以後,江南藏書家多有燼於兵火者。但更多的是,要出售其所藏,以贍救其家屬。」國

圖遂盡全力購藏,以免流失海外。   本書撰〈善本特藏的蒐藏(一)搶購〉和〈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接收和代管〉兩章,分別敘述抗戰期間在淪陷區搶購江南藏書家藏書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情事。〈搶購〉章即敘述1940年全面抗戰正酣之際,江南淪陷區藏書家,為生活計,所藏珍本古籍,紛紛求售,許多珍貴文物都流入上海書肆,日本、偽滿、美國都派人挾款大量採購。國圖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自1940年年初至1941年年底分別在滬港兩地進行搶購。這是國圖最大規模,也是最富意義的蒐購行動。結果,適時購得江南主要大藏書家散出的善本古籍和普通本線裝書,數量及質量驚人,可比美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珍藏,成績可觀。惜因

戰事,該批部分善本運抵香港,為避戰火波及,待轉運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時,反被日本掠奪。幸抗戰勝利,自東京帝國圖書館追回,歸還國圖。這批於抗戰期間,在淪陷區多方蒐集的古籍善本,奠定了今日館藏善本古籍的基礎。     〈接收和代管〉章,敘述抗戰勝利,1946年起國圖開始接收敵偽文化機構圖書,其中以接收汪偽陳羣在蘇州、上海所設圖書館中的善本書為最多。國圖遷臺後,購書經費有限,新增善本以接受公私移贈為主。另外還有奉命代管,如國立東北大學運臺善本圖書及北圖運臺內閣大庫輿圖、自美運回北圖所藏善本。當以後者代管北圖善本及內閣大庫輿圖,最為重要,惟1985年由國圖改交故宮代管。     經史子集善本書亦屬史料,

為求利用,自須蒐集和整理。附載「中國大陸古籍整理」乙節,記大陸地區圖書館和出版社對中華古籍的維護及促進海外中華古籍的回歸。     1980年發生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第二次範式轉移,即館藏整理作業方法改革,係因應電腦和網路通信科技的進步而產生。本書撰〈館藏整理自動化〉和〈館藏整理數位化〉兩章,敘述1980年國圖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合作組織「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研訂並實施「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啓動了我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是臺灣圖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由於國家經濟的起飛,教育蓬勃發展,國民教育程度的提升,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傳播網路化,循計畫逐步

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數位化,由國圖瞬間推向全國並尋求國際化。     2004年王振鵠館長回顧發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自動化,曾寫到「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確實擬訂得非常及時,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在國圖編目組、採訪組、閱覽組和電腦室的同人齊心努力,再加上圖書館學會和各圖書館的支持合作下,這些計畫都能一一實現。可以說已經達到全面自動化作業的要求。」這使得我國圖書館作業,全面由傳統圖書館服務邁向自動化,為日後圖書館複合式、數位化服務奠定永固的基礎,也為國內外圖書館間開創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的契機,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網格對熱點分析的影響-以臺灣寺廟分佈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作者范敏瀾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地理資訊系統日益成熟,各領域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與保存大量數據、文字及圖像資料等,相關議題包含自然環境、社會人文和日常相關等與地理區域有關的議題。在大量數據的空間分析裡,熱點分析是常使用的分析法,然而如何採樣決定了輸出之成果,故本研究期由網格尺寸對熱點分析的影響來判釋點位資料的分佈特性與最適取樣網格大小之關係。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政府開放平臺寺廟地點,取得臺灣數量前九名神明的分佈做相關分析,利用QGIS軟體進行不同網格大小取樣的熱區分佈圖,經由點位圖及面量圖等主題地圖、最近鄰採樣分析的輔助判釋,以了解熱點分析的網格之最適尺寸及台灣寺廟分佈與地理空間的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採

樣的九名神明寺廟在最近鄰採樣分析之最近鄰指標、Z值都

大廟埕:林茂賢臺灣民俗選集

為了解決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作者林茂賢 這樣論述: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

輯  温宗翰 名人推薦   廖瓊枝:國寶級歌仔戲藝師   謝岳龍:三立電視台副總監   許振榮: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   簡榮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前主委   黃文博:臺南知名民俗研究者   蔡欣欣:政治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林茂賢   1960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   現任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所)兼任副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曾任《民俗曲藝》雜誌編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秘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戲劇組評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蘭陽

戲劇團」副團長、「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目前擔任文化部中央審議委員,及各縣市文化局傳統民俗類之審議委員、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   著有《台灣民俗記事》、《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等書。   簡榮聰序 黃文博序 林茂賢自序   輯一、研究論文 臺灣元宵習俗研究 臺北迎城隍 臺灣扮仙戲中的西王母 臺灣的牽亡歌陣 孝女白瓊探源 電音三太子探源 從失戀歌曲看臺灣女性感情自主性的轉變 從臺語離鄉歌曲看臺灣經濟的轉型 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登錄、指定與補助現況 臺灣的民俗觀光資源——以歲時節令與民俗祭典

為例 臺灣宗教觀光資源——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為例 彰化地區重要民間信仰祭典與歲時節慶活動概述   輯二、評論隨筆 民俗概論 生命禮俗 歲時節令 民間信仰 信仰祭儀 民俗藝陣 生活與民俗 文化評論   推薦序1 鄕土心、民俗記、文化義、資産情   ~~林茂賢教授傳播的是臺灣民俗智慧與守護傳承     在臺灣出生長大的人,一定都會記得,每當節慶祭典,不論是大廟埕,小祠前,公社場,都會聚集很多人,男女老幼,一齊款備牲禮庶饈酒品向神靈拜拜,絡繹不絕,頓時當天或連續數日匝月,或香煙騰裊,金紙飛揚!鑼鼓喧天,鞭炮價響!陣頭表演,潮來潮去!或吟唱歌舞、通霄達旦!或遵從傳統、進行儀式!這時的廟埕上、戲

棚腳,看戲的、酬神的、賣吃的,熙來攘往。會所公廨,也是民眾聚會、盛裝參加。這樣的場景,充斥在臺灣各縣市鄉鎮,漢族村里,原民部落,甚至漁港山村。而在平常日,廟口廣場,庭院稻埕,也是江湖賣藝、陣頭操練、曲軒武舘演技的場所。因此,約而言之,大廟埕,戲棚腳,社廨前,正是臺灣民俗藝術展示的重要空間!文化活力蓬勃的主要場域!~茂賢教授這本民俗選集以《大廟埕.戲棚腳》為書名,取名真妙!      「民俗」是文化的要項,是族群的表徵,是社會的映象。茂賢教授在〈延續臺灣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論文中説得好:~所謂「俗」正因代表著普羅大眾的生活習俗,因此民俗呈現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會價值觀,固定因應生活的形態

與知識,形塑一套風俗習慣、信仰體系、文化傳統、及生活美學的「獨特性」、「真實性」、「自發性」及「在地性」。他在民俗學方面的精闢剖析,乃是得力於多年的深耕調查、比較硏究,長期致力於臺灣、大陸、日本、東南亞的田調,在民俗與政策上有了既廣且深的知識與學術。在朋友圈、文化圈、學術圈中,認識林茂賢的都知道他不論在田野調查、學術研究、乃至應聘參與公共政策、廟會活動,他都是全力以赴的鉄漢鐵人、拚命三郎,他將黑夜也當白天用,為了完成計劃仼務,自己開車上山下鄕,臺灣頭尾、南北東西奔跑,來回數百公里,好幾天沒睡,或者只睡一兩小時,更是家常便飯!學識淵博在日子累積中更加深厚,經驗器識也愈加練達!他抝不過政府機關、各

地學校、縣市寺廟、社區團體、傳播媒體的請求,紛紛請他演講、審議、評論、或提供諮詢,青萍結綠,到處爭價;除了他專長的傳統表演藝術外,他幾乎已成為民俗領域家喻戶曉的學者明星。而在學校,選修他的課,最是熱門,每年爆滿;而在各地,聆聽他的演講,也是每場人滿,不但引人入勝,還常常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大廟埕.戲棚腳》,是一套有關臺灣民俗的精彩好書。閱讀其中內容,彷彿引領你走入了臺灣的大廟埕、戲棚腳,欣賞多元多樣、多彩多姿的民俗好戲表演!不論是「研究論文」輯一,「評論隨筆」輯二,你可以用輕鬆的心情,閒逸的態度,去旁觀,去徜徉,去體會,去探訪!當然,如果用求知若渴的積極,去閱讀,去研究,那一定收穫豐碩

,功不唐捐!   茂賢教授這本新書,的確太豐富了!談其「研究論文」,就多達十二篇219頁的篇幅,內容莊嚴中帶著趣味,有學術上難得探討到的視野,「文化資產公共政策」問題,及「民俗觀光資源」課題,篇篇精彩!「評論隨筆」更加豐碩,篇幅多達257頁。內容題材分類有「民俗概論」、「生命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信仰祭儀」、「民俗藝陣」、「生活與民俗」、「文化評論」等等,幾乎是包羅民俗百科,全方位的隨筆評論,尤其「文化評論」更是䅪數十年的深度體驗觀察下,所提供的良知、智慧的結晶,這其中不僅要有「洞察力」、「敏鋭力」、更要有「客觀度」、公平度」,尤其珍貴的「正義感」、「熱誠心」,不怕得罪人!

  筆者很榮幸,身為茂賢教授多年好友,不揣愚陋只好依賴癡長年歲,冒昧應邀寫序。我知道茂賢是惜情重義的人,以他的治學之勤,學識之富,我們期待他以後會有民俗選集系列,為他的「鄉土心、民俗記、文化義、資產情」,更繼續對國家社會貢獻!   簡榮聰 推薦序2 大俠揮刀論民俗   「江湖走跳看民俗,大俠揮刀論古今」,這是我對「知名教授」茂賢兄關心臺灣民俗的一个形容。足少研究臺灣民俗的學者,願意家己長期行入民俗的田野現場,參與祭典、綴(tuè;跟隨)行綴走綴踅庄,風吹日曝雨淋,半暝來透早走,甚至帶領學生親近土地,向民間學習,這是愛有一寡仔使命感佮對性命的堅持,才有法度做會到。   嘛因為伊是一个「

知名教授」,閣人人好,無派頭、袂激氣,所以行到佗位都有人捌伊,逐時予人招欲翕相(hip-siòng;照相),連高鐵咧賣物件的小姐,都攏講是伊的學生,因此,佇江湖走跳,伊就毋敢做歹代誌,閣較按怎假仙,都愛有淡薄仔「大俠」的形象出現。   其實,林教授是一个行入臺灣民俗上深層的學者,興趣多元,活力十足,佇開課傳徒以外,嘛參與公部門文資法令的擬訂修改、民俗審議,猶閣被聘評審各種民俗比賽,印證學術實務、計畫操作的落差,這對伊蓋世武功的練成,有誠深的影響。毋但按呢,伊猶閣有氣力去電臺做節目,閣做甲著金鐘獎,學識、口才、內涵兼具,腹肚內有遮爾濟墨水,這攏是長期關心民俗、參與民俗、思考民俗、批判民俗而自我

建立的一套智識論述系統。   放眼當今民俗武林,無幾个有林茂賢勤快骨力的跤跡,嘛無幾个有伊的多元學識,閣較無幾个有伊參與各級政府審議民俗的機會…;遮爾濟「無幾个」,就是伊有才調「著書立說」的基礎佮方法之論。   這擺,茂賢兄就將伊遮幾冬來參與學術發表會所發表的論文,佮佇報章雜誌所寫的大細篇文章,結集成冊,分做「研究論文」佮「評論隨筆」兩大部分,將伊所看、所知、所感觸,有系統性、有研究性來行諸文字,予逐家鼻芳,毋但會當做紀錄、做研究,嘛會當予咱一寡啟示。   這本冊無所無談,無啥禁忌,男女老幼、大人囡仔攏會佮意讀,干焦看遐爾濟趣味的題目,就會予你流喙瀾矣。   黃文博 推薦序3 心繫鄉

土護戲曲   從頭一次在文化大學的講座裡認識還在研究所鑽研臺灣文化的林茂賢開始算起至今已超過三十年了,當時只覺得這一位同學對臺灣民俗文化與本土傳統藝術的愛好,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熱誠與執著。   隨著他進入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服務,透過共同參與歌仔戲的各樣活動合作,彼此接觸機會愈來愈多相互瞭解也就愈深,就愈覺他是一個全心投入愛護推崇臺灣民俗文化與本土傳統戲曲藝術令人欽佩的學者,更是一生心繫原鄉文化勝過一切的文化工作者。   在他以往的著作及文章中,不論是臺灣各地民俗活動的行腳記錄和彙編介紹,或是臺灣各地各式俚語古詞的整理發表,亦或是如數家珍的臺灣傳統戲曲研究評論,皆已充分表露出他對臺灣民俗文

化與傳統戲曲的真心關切與深入研究,尢其是他對源出於他的原鄉-宜蘭的歌仔戲更是投注無數的歲月心力去維繫它去愛護它,不由得我從心裡稱讚感謝他為歌仔戲的真情付出。   現在,他再一次地將他近年來投入於維護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文化資產的努力與觀察雜記,逐一收納於他這本新作裡。      這本著作的內容廣泛,除了有著可導引社會大眾認識與欣賞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的戲曲概論,亦有表現出他關心數十位老藝人的藝師訪談記錄,更有他關切各個臺灣本地傳統戲曲劇團劇種經營的劇團省思與眾多演出戲評,以及針對各類國內傳統戲曲藝文時事自覺的文化評論等眾多文章,在在都顯示出他持續專注於維繫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傳承的決心和毅力

,尢其是佔據他近七成著作的歌仔戲相關論述之中,更是看見了他鍾愛原鄉文化而對歌仔戲有著愛之深責之切的使命感。   期待這本著作除了可作為從事本地傳統戲曲藝術研究者的參考資料以外,也能在社會大眾、劇團經營者以及政府文化單位人士的細細品味之後,促成引動未來歌仔戲發展風潮的發想。   廖瓊枝 推薦序4 用真心博感情   提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林府千歲茂賢公,那可真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無論在大甲媽祖繞境、學甲上白醮謁祖、西港慶安宮刈香、基隆中元祭普渡、宜蘭頭城搶孤、艋舺青山王出巡、雲林口湖牽水(車藏)祭儀、金門浯島迎城隍、新竹縣褒忠亭客家義民祭、阿里山鄒族戰祭與賽夏族矮靈祭等臺灣

的民俗節慶、宗教祭祀與族群祭典活動中,都可見到他田野雲腳的蹤跡。   而在緊密地融合由地緣、血緣、神緣與業緣等組構而成的社會文化網絡中,發揮著酬神祭祖、提供休閒娛樂、凝聚地方情感、促進社交聯誼與傳遞知識文化等功能意義的民間音樂與傳統戲曲演出中,不管是公園廣場的演奏獻藝,或迎神賽會的廟台高歌,或子弟閒暇的館閣娛樂,或商業營運的劇場搬演,或與大眾傳媒的影視聯姻等,也都可見到他觀賞品評的身影。   正是基於對本土人文的關懷,對於傳統藝術的摯愛,因此茂賢學長總是翻山涉水、南來北往、櫛風沐雨、披星戴月「一步一腳印」地全省走透透。為的是對臺灣的鄉土禮俗、宗教信仰、民俗藝陣、民間音樂與傳統戲曲進行生態觀

察與實地採集,從而結合學術理論與觀點剖析,全面闡述或草根純樸,或創新時尚,或豐富多元,或沒落衰微的臺灣常民生活景觀。   因此茂賢學長授備受各界的倚重與愛戴,如政府部門禮聘他為委員或顧問,因其專業可協助制訂政策、或提供諮詢、或審查評鑑;而民間宮廟或藝壇尊崇他為「民族英雄」,因其嫻熟歷史源流、脈絡演化與發展現況,可以為民間發聲作為代言人,成為與官方或社會各界的溝通橋樑;而大眾傳媒與各種研習講座,也均仰賴其生花妙筆與三寸之舌,可以深入淺出地為文闡述,能夠妙語如珠地導聆說明;而兩岸學子更暱稱他為「李奧納賢」,擁有平埔族噶瑪蘭的血統,五官立體緣投,講課幽默風趣、內容豐富精彩,還能自彈自唱外帶戲弄搬演

。   我與茂賢學長相識近三十年,我倆並非同校也非相同學科。然由於就讀政大碩士班時,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學習經歷,讓我必得恭畢敬地尊稱其為「學長」,以彰顯其崇高輩份與金蘭情誼。因當年業師曾永義教授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董事,引領我參與基金會所籌劃執行的各項活動,因此任職於基金會的林茂賢秘書,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上級領導」。      1988年猶是少不更事的我,首次出任務即是12月在大甲鎮瀾宮舉行的祈安清醮「民間劇場」,我被指派獨自率領二十餘個民俗藝陣,從早到晚在全鎮穿街入巷繞境遊行,那灰頭土臉、腳踵鞋破的悽慘艱辛,奠定了我田野歷練的根基;爾後在歲末平安夜時,廖瓊枝老師為呼籲政府部

門與社會大眾重視傳統曲藝的文化傳承,與南管、說唱、北管戲與客家戲等專業演員,在保安宮舉行「拯救民俗曲藝」義演活動,從草擬企劃到現場打雜,鍛鍊了我操辦活動的實戰經驗。這二項活動鞏固了我和民間藝陣及傳統戲曲的殊勝因緣,也成為我拳拳服膺的學術「志業」,感恩茂賢學長當時的指揮。   經常諧謔自誇「三八好鬥陣」的茂賢學長,多年來書寫了不少涉及臺灣戲曲劇壇、劇種、藝師、表演、劇評、現象等研究論文與評論隨筆,這些豐碩的筆耕成果,今將集結為《大廟埕.戲棚腳:林茂賢臺灣戲曲選集》專書出版。面對茂賢學長「著作等身」的豐碩成果,讓總被他戲稱為「歐巴桑」的我,不但嘆為觀止,更欽佩得五體投地。因為在字裡行間,都能感受

到他對臺灣傳統戲曲「用真心博感情」的深刻烙印。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 丁酉年花朝書於政大薰風樓 推薦序5 戲棚腳的守望者     回想起來,結識林茂賢教授是九天民俗技藝團草創初期,受加拿大台加文化協會邀請,也是團隊首次前往國外演出;當時茂賢教授擔任領隊,很擔心我們這樣草根陣頭的表演,到底有沒有能力擺上檯面?總說我們這個表演不好,那個動作不對,坦白說讓我很想給他蓋布袋。之後加拿大的演出圓滿成功,爾後因緣際會下,彼此才互相了解,頗有不打不相識的意味。沒想到一晃眼已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歲月,幾乎等同九天創團至今的時間,一路走來教授也一直是我與九天團隊的良師益友。

    這位滿腹廣博台灣民俗的學識,同時長年保持高度行動力、研究腳步從不停歇的林茂賢教授,無論是對台灣的民俗節慶或是傳統戲曲都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卻大大顛覆了我過往所認知的「教授」、「學者」形象。他曾在法國攻讀哲學,卻也精通台語文學,私底下還有抱著吉他吟唱舊時老歌的一面;他有深厚的學術涵養,卻從不咬文嚼字,總是以平易的口吻深入淺出地講解民俗學識;走到全國各地都遇得到教授的學生、甚至有為了見他特地前來的「粉絲」,林教授卻從來沒有擺出過身為大學者的架子,一貫率真地招呼回應,在我看來這就是種林茂賢式的浪漫。     回憶起剛結識之時,茂賢教授也曾玩笑說過九天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卻也是他看見了這群

烏合之眾潛藏的爆發力,一路陪伴著也督促著我們蛻變、成長,才能達到今日的規模。對於九天團隊和我個人來說,教授既是良師亦是益友,總是無私地將他對於的台灣民俗的知識與見解傾囊相授,讓九天在演出創作上永遠都有新的題材可以探討與著墨,在團隊經營的思考上,也以他豐富的閱歷與活躍的思維,給予我不同角度的建議和刺激。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強力的後盾,才讓九天有信心亦有能力將發揚台灣民俗文化的腳步,一步步走出廟口、踏上舞台、走入藝術殿堂,甚至跨出國際,帶往其他世界各國,甚至遠及非洲、歐洲、美洲、亞洲等地(是的,我們仍在努力跨向大洋洲),與不同語言、不同民族的人們交流,而至今所獲得的回饋與肯定,也讓九天更加

相信,茂賢教授說的,台灣擁有的文化軟實力,絕對不遜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   相識了這麼多年來,林茂賢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堪稱是台灣民俗文化界的『國寶』,而集結了他多年心血出版成冊的套書,就是深入了解台灣民俗文化必讀的『寶典』,在紮實的學術立論基礎上,更多的是教授個人睿智的解析與探討,相信無論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都能在其中讀出民俗文化的韻味與趣味。   許振榮(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朝陽科技大學企管博士) 延續臺灣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臺灣由於地理環境及特殊歷史的發展,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現象,也使臺灣文化呈現豐富、多樣性面貌,反映於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文化亦是如此。廟埕是臺灣民俗藝術展現的空

間,早期農村生活,每當農暇之時,三五同好偕同左鄰右舍到廟口廣場或庭院稻埕,操練藝陣或吟唱戲曲、音樂,每逢廟會建醮遶境活動,廟埕更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據點,無論經濟或藝術活動,都從廟口延伸開展,不僅連結在地民俗與民眾生活作息,也讓鄉土技藝藉由歲時節令得以傳承。廟埕是老人平時聊天、下棋的地方、兒童遊戲學習的場所、社區民眾議論公共事務、傳播社會消息之處,是地方的資訊中心;每逢歲時節日或祭祀期間,廟埕是迎神賽會的藝陣或戲曲活動的場域,傳統戲曲、民俗藝陣或江湖藝人的唸歌、講古、雜耍都聚集在此演出。因此廟埕除了是香客參拜前的廣場、民眾宗教信仰生活的中心外,也是民間文化匯集的空間,在臺灣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腳色。

 民俗是人民生活的表徵,所謂「俗」正因代表著普羅大眾的生活習俗,因此民俗呈現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會價值觀。民俗的形成是相同族群,在一定範圍的地域、共同的環境下,歷經長久的歲月,經由自主的選擇、沈澱、累積、互動,逐漸養成固定因應生活的型態、方式與知識,形塑一套風俗習慣、信仰體系和價值觀念,兼具體現民族、群體、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及生活美學的「獨特性」、「真實性」、「自發性」及「在地性」。所以民俗是經過長期的醞釀與普遍的認同,才逐漸成為共同的生活習慣,民俗的形成有其社會因素,例如:婚禮的繁文縟節代表人們對婚姻慎重其事;成年禮提醒著青少年必須負起對家庭與社會義務的責任;其次,祭煞、掛平安符

、補運、安太歲等習俗,其實是基層人民尋求心安的方式。 民俗經驗是一種普化的知識形式,擴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層面,其內容含括:傳奇故事、神話傳說、歲時節令、社會風俗、生命禮俗、祭祀、禁忌、儀式、時空概念、民間信仰、俚俗諺語等等多元的民俗傳統,體現了特定族群或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美學的獨特性。臺灣各社群、族群等生命共同體的歷史軸承,及臺灣人民共同的歲時生活、節慶相互融合演變,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以語意網技術開發基於知識的民眾信仰應用系統—以台灣人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的問題,作者廖致偉 這樣論述:

宗教信仰是民眾生活的重要活動,為了尋求精神的慰藉,便有者不同的信仰活動。一般生活中容易遇到與之相關的問題,網路上雖有大量的相關資料,然而卻沒有一個快速給予民眾獲得信仰相關的知識系統。為協助民眾獲得民間信仰的相關知識,本研究運用政府提供之開放資料,擷取知識元素及組成結構、從網路百科中萃取知識概念間的邏輯關係,並以網路知識本體語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將民間信仰知識內容建置為具有結構及關係的知識本體知識庫與相關資料集,由於 OWL 是以語意網的相容格式做表達,因此可以進行後續新增以及再利用,為本研究進一步發展推理查詢。為驗證建置的知識庫之效益,本研究以pytho

n 語言開發聊天機器人系統(chatbot),搭配自然語言處理相關工具,讓使用者能自由輸入問句,透過前導語提供使用者說明,在使用者輸入後分析輸入內容,分析完成後可從問題分類模型當中判斷使用者意圖並產生對應的SPARQL查詢語法,連結到知識庫端點尋找與其相關之資料,並回覆給使用者。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立之聊天機器人系統能確實從知識本體模型與鏈結資料中檢索出使用者提問的答案,運用概念化的推理方式查詢民間信仰知識之內容,給予使用者相關知識,節省使用者查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