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山昂輝佐倉綾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張廣達、甘懷真所指導 吳國聖的 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研究 (2015),提出內山昂輝佐倉綾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蒙古帝國、成吉思汗裔、世系譜、波斯文史料、藏文史料、滿文檔案、蒙文文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山昂輝佐倉綾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研究

為了解決內山昂輝佐倉綾音的問題,作者吳國聖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中外諸史家,用漢文、藏文、波斯文、蒙文、滿文、回鶻文等語文所編纂之「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為研究對象。以歷代成吉思汗裔諸王在世系譜中的記載,作為觀察歷史的切入點。時間跨距從文獻可稽的成吉思汗的歷代祖先,一直討論到清中葉的蒙古王族,選擇具有解釋力和代表性的個案,研究「差異」本身,和「造成差異的原因」:諸如系譜形式產生的影響、史料來源所造成的影響、不同史學傳統所引起的差異、不同語文載體所呈現的不同樣貌等問題。非漢文史料的重要性在此研究中十分顯著。現行的非漢文史料,大多沒有定本,多半是以寫本、抄本的形式存在不同的圖書館中。整理本或者譯本,事實上和寫本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內容不一定精準。本論

文提出大量實例,認為整理者或譯者有意或無意地更動原文,是研究之前不能忽視的重要關鍵。本研究證明了「脫卜赤顏」並非傳統上公認的「秘史」,而只是一般檔案、史書的泛稱;又《元史》世系表的記載,不一定是歷史的全貌。再者,證明了波斯文《史集》與藏文史料的記載,必須回歸重要原始寫本,重新校勘,才能符合文獻學的基本要求。研究中運用了多種非漢文史料,更正了長期以來依據漢文史料所建立的既有認識。本論文運用歷史語文文獻學的分析,將史料的背景與內容汲取出字面意義之外的深層歷史學資訊。不僅運用「審音勘同」為分析工具,同時注意到不同史料記載中的相異之處。在勘同的同時保存史料記載的差異,並且從這些差異作為線索,重新校勘史

料、分析文獻。討論「史料來源為何」以及「撰寫者對史料的詮釋與選擇」。研究中特別運用波斯文與藏文文獻,討論了成吉思汗的先世以及元朝大汗的子嗣問題。又從明清滿蒙文文獻與檔案,分析後期蒙古王族世系的編纂與發展問題。從世系譜文獻的勘定與比對,對於元明清時代留下的蒙古史文獻記錄,展開了史學方法論的辨析與研討。並且對於史籍之中難以深入討論的議題,從文獻內容的邏輯辯論出發,提出了兼具合理性與啟發性的全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