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 過世 保 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借款人 過世 保 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niRodrik寫的 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和羅伯.巴伯拉的 資本主義的代價: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新思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會計研究所企業資源規劃會計碩士在職專班 王曉雯所指導 黃惠敏的 以房養老貸款政策-由台灣金融業之觀點論析 (2016),提出借款人 過世 保 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退休理財、新金融商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借款人 過世 保 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為了解決借款人 過世 保 人的問題,作者DaniRodrik 這樣論述:

服貿、貨貿、TPP──為什麼支持?為什麼質疑? 沒有全面開放,就等於鎖國?揭露全球經濟自由化的三角矛盾    全球經濟自由化的步伐愈跨愈大,反對聲浪也從未平息,儘管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的信徒不再那麼自信滿滿,但這股趨勢依舊強勁,只是早就化整為零,轉為各種區域經濟協定。        貿易與金融自由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年的危機與風暴又是如何釀成?如果全球經濟自由化已經是難以逆轉的過程,我們又該選擇哪一種模式?       羅德里克是研究政治經濟學與經貿全球化的重量級學者,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二○○八年次貸危機之前皆發表過專論批評。他從三百年來的經貿史開始,指出市場與政府的

共生關係,清楚說明經濟自由化的架構及發展,並解析其影響與限制,從而提出他最具價值的洞見,也就是世界經濟必然要面臨的三難困境:我們無法同時追求民主、國家自決與經濟全球化。他認為,當經濟全球化與各國主權及內部民主相抵觸,應以後兩者為優先,一旦犧牲後兩者來迎合前者,則全球經濟必然不穩定,終將崩潰。他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聰明的全球化,而不是最大程度的全球化。       羅德里克的文字脈絡清晰、幽默雄辯,立論獲得極高讚譽,是瞭解我們當前處境及未來方向的重要參考。 名人推薦   如果想要避免金融危機,以及導致開放市場遭受反撲的不公平貿易手段,本書應該列為必要讀物。──魯比尼(Nouriel Roubin

i),《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Crisis Economics: A Crash Course in the Future of Finance)共同作者     絕對是近來探討全球化困境的最佳著作……他為我們提出的堪稱是全球化、經濟發展、民主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本書提供的樂趣在於跟著一位心思周密而且慎思明辨的智者設法破解一道複雜的謎題。──庫特納(Robert Kuttner),《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     儘管羅德里克所傳達的內容既精微又嚴謹,同時運用了歷史、邏輯思辨和最新的經濟資料,但他成功以簡單有力的文字表達出來,任何讀者都能夠看懂……是對亞當.斯密

著名觀點的重要補充。──佩爾斯坦(Steven Pearlstei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處理了全球化這個當前時代最重大的議題,並以極具說服力的言詞擴大了有關全球合作範圍與限制的辯論。──布朗(Gordon Brown),前英國首相     羅德里克可能是不斷針對全球化提出告誡的人士當中最著名、心思也最周密的一位。在《全球化矛盾》裡,他認真探究極端全球化是否會破壞民主,以及民主是否也會破壞極端全球化。讀這本書,你絕對也會想一探究竟。──布蘭德(Alan Blinder),前美國聯準會副主席

以房養老貸款政策-由台灣金融業之觀點論析

為了解決借款人 過世 保 人的問題,作者黃惠敏 這樣論述:

俗稱「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貸款對金融業而言是一種新型態的房屋抵押貸款。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探討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中國和日本作法,希望可以找出符合臺灣民情的方法。另一方面臺灣目前貸款政策偏向由金融機構自行設計規劃,但政府方面卻未加以限制或是監管,這對借款人和金融機構都缺乏一定程度的保障,而監管體系的制定因涉及法律層面,本文暫不納入討論。本研究試圖在老年經濟中為金融業尋找新的定位,當金融業是資金供給者時,不確定的擔保品價值讓其背負風險。當金融業成為中介者時,借款人貸款的風險便移轉到保險公司身上,然而金融業者仍需時時對擔保品的維護費心。當金融業是期權的買方時,賣方(借款人)可繼續住在原屋直至

借款人過世或契約終止,此時的金融業略帶社會福利的公益性質。當此類貸款成立的規模夠大後,金融業可以是不動產的市場供給者,透過發行資產證券化的方式,來確保資金流動性。本研究認為金融機構應該好好把握這未來的老人退休商機,繼續開發更符合個人及社會經濟需求的金融商品,找出屬於自己的藍海策略,才不會被淹沒在這快速運轉的世界潮流裡。

資本主義的代價: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新思維

為了解決借款人 過世 保 人的問題,作者羅伯.巴伯拉 這樣論述:

防止大蕭條再現的唯一解決之道是什麼? 觀察歷史紀錄,我們忽略了哪些理當知道的事? 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又該如何調整思維?   巴伯拉在本書中,以經濟學大師-海曼.明斯基的理論為出發點,針對這場危機提出目前為止最中肯的分析,同時闡釋如何在不阻礙創新與成長的前提下,善加管理自由市場經濟體裡隨時可能發生的動亂。   如果我們決定以自由市場做為管理投資資本的機制,那麼,「週期性的市場動亂」就是我們勢必要付出的代價。一旦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投資人都接受這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我們就可塑造出減輕金融體系過剩及其代價(以經濟學用語來說,就是金融危機)的策略。   《資本主義的代價》是第一本主張經濟繁榮與衰退循

環是受金融活動而非通貨膨脹驅動的書,並且重新定義大眾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既有認知。 作者簡介 羅伯.巴伯拉博士   是投資技術集團(ITG)的執行副總裁與首席經濟學家,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過去25年來,他一直是華爾街圈子裡非常知名的經濟學家。在巴伯拉到華爾街以前,他曾擔任保羅.桑加(Paul Tsongas)參議員的經濟顧問,也曾擔任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經濟學家。 譯者簡介 陳儀   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曾擔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擁有十餘年的實際金融投資經驗。曾譯《笑傲股市2》、《標準普爾教你做好個人理財》、《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你不可不知

的十大理財錯誤》、《投資理財致富聖經》、《智富一輩子》、《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透析財務數字》《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投資觀念進化論》、《景氣為什麼會循環》、《金融交易聖經》、《大衝撞》等書,譯著甚豐。 推薦序 為資本主義說句公道話∕吳惠林推薦序 金融風暴之必然或偶然?∕黃國華 序言 經濟狂熱、恐慌與崩潰 第1章 後危機時刻的新思維 第一部 透視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第2章 市場驅動景氣榮枯循環第3章 風險性融資概述第4章 金融市場是不穩定的根源第5章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依舊是較理想的策略第6章 貨幣政策:錯不在人,而是模型有問題 第二部 經濟經驗:1985年-2002年第7章 19

80年代的金融不穩定如何興起第8章 亞洲金融動亂:日本的內爆與亞洲傳染病第9章 美麗新世界的榮景幻滅:1990年代的科技泡沫 第三部 新現實:2007年-2008年第10章 葛林斯班眼中的謎題促成房屋泡沫第11章 伯南克的大災難與美國景氣步入衰退第12章 違約不償債的骨牌效應,全球市場危機及大穩健期結束 第四部 為21世紀重塑經濟理論第13章  危機爆發前夕的主流經濟觀第14章  明斯基與貨幣政策第15章  一個實踐家的專業歷程第16章  2008年危機過後的全球政策風險 經濟狂熱、恐慌與崩潰   1990 年冬天,就在美國首度對伊拉克開戰之前不久,我和同事保羅.迪羅沙(Paul DeRos

a )共進午餐,他是我的好友,也是位經濟學家。我邊吃午餐,邊向他解釋我對美國經濟的預測。我的預測結果有些激進,我認為存貸機構危機與美國家庭存在高負債水準,將是未來主要的問題。我相信油價和中東問題只是餘興節目而已。   我這份研究報告的標題非常聳動:「在長久的未來,現金終將成為垃圾。」採用這個標題的目的,是要提醒我的客戶,我預期短期利率將劇降、股票與債券價格將猛漲。   迪羅沙的反應非常快,他說:「我覺得這聽起來像是典型的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 )觀點。你有告訴他這件事嗎?」   告訴他這件事?我以為他已經過世。兩個星期後,迪羅沙和我一起在蒙德里恩(Mondrian )餐廳等待明

斯基。身為多年的明斯基迷,我對他的諸多理論當然十分了解。我並不是在課堂上發現明斯基的,而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那時我剛開始在華爾街擔任首席經濟學家。我很快就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多半無法解決我每天面對的許多重大議題,然而明斯基的分析適時救了我。他對華爾街及一般商業界之間的交互影響自有一套高明見解,而這大大影響我對市場、經濟政策和整體經濟的想法。   明斯基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我對明斯基的個人生活一無所知,所以不自覺的憑空填補我對他的想像。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學者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極力推崇明斯基的理論,他的理論催生了《狂熱、恐慌與崩潰》(Manias, Panic

s, and Crashes )這本巨著。不過,金德伯格個人對明斯基卻沒有太多恭維。他認為明斯基「陰鬱」得過火。我認同「陰鬱」的見解,因為明斯基的寫作風格非常枯燥保守、花很多精神在描述細節。於是,他在我腦海裡浮現的形象,看起來就像是扮演聖雄甘地的的演員班.金斯利(Ben Kingsley )那樣,枯瘦且不起眼。   你可以想像當希臘神話裡的左巴(Zorba the Greek )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有多驚訝了。明斯基身材高大,一頭亂髮,和愛因斯坦很像。他風趣,嗓門大,有點頑皮。簡單說,他是個活力十足的人。   我們從紅酒開始聊起,後來話題很快就進入日益惡化的信用危機。我戒慎恐懼的解釋,我認為

未來幾年的事態可能會如何發展。在利率出現歷來罕見降幅下,未來將湧現龐大的超額舉債潮,這將先催化出一個穩定局面,接下來將會有大量美元從貨幣市場基金流出,投入股票與債券。我之所以做此預測,關鍵在於我預期美國聯準會將採取異常寬鬆的政策。我大膽的說,隔夜拆款利率很有可能從當時的8%,大幅降到5%。   明斯基回應說:「豈止降到5%,降到3%還差不多。」   1993 年初冬,聯邦資金利率達到那個循環的低點,果然觸及3%。我和明斯基從那時開始成了朋友,事後我們談起他在那次餐敘所做的神準預測時,兩人不禁會心一笑。   不過,到了2008 年秋天,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笑不出來。   難逃衰退的命運   世界各

地的銀行幾近破產。美國股市在一週內重挫18 %,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的一週!到了10 月中旬,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克.包爾森(Hank Paulson )召集美國所有大型銀行的總裁開會,他在會中強迫他們簽署一份文件,接受政府實質上握有其銀行的部分所有權。此外,各方情勢也都顯示,經濟將陷入深度衰退。   主流思想家被2008 年的危機嚇得亂了方寸。2007 年,當房市問題浮上檯面,一般分析師都辯稱這些問題絕對可以獲得控制。而在2007 年與2008 年的多數時間,貨幣政策制訂者還是把主要焦點擺在物價上漲的問題,嚴重低估美國住宅房地產價格重挫的後續骨牌影響。更不可思議的是,一直到2008 年7月,絕大多數

的民間經濟預測人士仍在辯稱,美國可逃過衰退命運。   令人感傷的是,明斯基在1996 年過世,無緣目睹這些蠢行。   在2007 年初夏時,我開始警告客戶,信用市場將嚴重崩潰,要改善此問題,需要聯準會立即積極降息。2007 年12 月,在我發出警告六個月之後,聯準會才開始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且只溫和的降息一次。我當時警告,經濟衰退已在所難免,要因應金融體系內如雪球般滾來的各種嚴重問題,聯準會需要進一步採行大幅的寬鬆貨幣政策,同時政府該採取某種形式的聯邦直接干預。結果,和1990 年時一樣,我對明斯基研究成果的了解,讓我早於其他專家在進入2008 年之前的那幾個月,便預測到未來的情勢發展,當時

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可以躲過這場危機。不過,到了2008 年夏天,這個世界已因經濟衰退而陷入不安,於是我毅然決定我不該只是自滿於我們公司某些客戶的讚賞,那是不對的。我認為主流經濟思想家應該接納明斯基絕頂高明的見解。對我來說,寫這本書算是起步。   明斯基的論述可用以下兩要點來解釋:  經濟長時間維持健康成長狀態,將促使世人選擇承擔愈來愈高的風險。  當很多人從事風險性賭注時,即便是小小的失望都可能衍生排山倒海般的不良後果。   對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概念的道理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不過,誠如我稍後將詳細討論的,過去二十五年來,主流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央行官員們,卻任性又固執的否認這兩個不證自明的事實。

本書將明確解釋,追本溯源,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08 至2009 年全球性經濟衰退等令人痛苦不堪的事件,都是因為世人忽略這些經濟事實所致。   週期性的市場動亂   在最近這場危機過後的斷壁殘垣中,要求廣泛針對經濟體系開發新工具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看到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新計畫,包括「問題資產重建計畫」(Trouble Asset Recovery Program )和聯準會的商業本票工具,政府堅持讓貝爾史登(Bear Stearns )被合併,成為消滅公司,同時提供美國國際集團(AIG )紓困貸款。要求進行監理檢查的聲浪,已達到發燒的程度。伯南克也承認,聯準會未來必須更注意資產市場的情

況,包括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這些針對當前經濟災難的特殊回應當然有意義,但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本書主張,如果我們希望繼續維繫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就必須抱持不同的思維。明斯基早就說過(願意受教的人也早就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以自由市場做為管理投資資本的機制,「週期性的市場動亂」就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拒絕承認這個不證自明的事實,只會招來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我們不需要放棄對金融市場的依賴,但要能控制這個缺失。一旦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投資人都接受這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我們就可塑造出減輕金融體系過剩及其代價(以經濟學用語來說,就是金融危機)的策略。   身為在華爾街以兜售「預測」為生的人,要我大力鼓

吹明斯基的理論架構,確實讓我有些猶豫。近三十年來,由於我非常熟悉明斯基的研究,所以我比一般分析師更有競爭優勢(一般人通常會忽視他的分析結論)。明斯基將一生獻給經濟研究,並非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提升大眾福祉。2008 年理應被視為「明斯基危機」的一年剛過去,2009 年全球經濟便陷入主流意見者一直未能預見的衰退環境中,值此之際,我益發覺得我應該盡棉薄之力,將明斯基的研究成果傳給世人。 Chapter 04 金融市場是不穩定的根源「指望放款機構將基於私利而保護股東權益的我們(尤其是我個人),都感到震驚且無法置信。」——葛林斯班,2008 年10 月23 日「發現此處正在進行賭博活動,著實

令我震驚!」——1942 年電影「北非諜影」裡的警察局長路易斯‧雷諾(Louis Renault), 由克勞迪‧藍恩斯(Claude Raines )飾演只要追蹤兩個房屋買主的行為,就能大略了解「較願意接受風險的態度」,是影響經濟榮枯循環的主要因素。現在,讓我們從整體經濟觀點來考量風險接受度與經濟榮枯循環的議題。首先,我們要發明一群資訊靈通且理性的投資人,他們住在一個有著商業循環的世界。我發現他們的投資方法和現實世界投資人的習慣完全不相關。為何我們的世界和資訊靈通且理性的世界彼此衝突?首先,這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未來是不可知的,人類總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莽撞行事,而且這種傾向存在一種令人心痛的規律

性。因此,我們思考風險與經濟問題的基礎架構,就是以明斯基所謂的「普及型不確定性」(Pervasive Uncertainty )為中心。更簡單來說,只要牽涉未來,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他們要如何猜測未來?結果就是:根據昨日種種來推斷明日的情況。所以當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集體享受快樂,「明天也會快樂」這個信念就會愈來愈強烈,而風險承擔行為也愈來愈盛行。我們從漢娜身上學到,風險性融資行為有可能讓人因一些輕微不如人意的發展而陷入悲慘情境。我們將在這一章進一步證明,發生在漢娜身上的慘劇也可能在整個經濟體系發生。世外桃源裡的理性居民請想像一個沒有銀行和華爾街的世界。人們花掉的錢比賺的錢少,直接把省下的

錢交給企業,企業則將這些資金投資在新的生產設施。這能有什麼問題?不過,後來人們發現消費者的儲蓄總是起起落落,無法恰巧滿足企業大型投資專案的資金需求1,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週期性錯配(Mismatch ),對投資專案的發展數量與投資的時機,都造成很大影響2。各式各樣的大量投資機會,以及這些機會與儲蓄之間的互動,就能輕易製造一個景氣榮枯循環。不過,這種循環並不完全規律:由於儲蓄和投資的時程存在許多變數,也會導致人們完全無法做出完美預測3。然而,這個經濟體的景氣榮枯卻有某種程度的恆常型態──大致上是七到十年的擴張後,接著出現一到兩年的停滯或衰退。現在讓我們為這個世界導入一個金融體系。假定股票與債券市場能

成為企業的籌資工具,並為家庭提供一個放款工具。再進一步假設,這個世界住著思想永遠理性的人,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理性代理人逐漸了解他們那個世界的一般投資循環型態。這個世外桃源的金融界起落和實質經濟的榮枯循環之間有何關係?我們猜想金融家們體認到他們的經濟確實存在清晰的榮枯循環。金融業人士將這個明智的觀點做為武器,試圖保衛自身不受榮枯模式的傷害。但要怎麼做呢?當擴張延續很多年後,他們將會開始節制高風險的放款行為,因為他們知道景氣衰退遲早會來臨。相反的,在復甦初期,他們會重新恢復高風險融資,因為他們有把握下一次衰退要好多年以後才會到來。以華爾街的語言來說,在擴張初期,那裡的投資人將會偏多,而隨著上升

趨勢逐漸展開,將逐漸偏空。上述這個簡單的童話故事,清楚描繪出一個擁有理性金融家的世界,他們每個人都有幸了解未來的發展。所以,這個世外桃源能夠穩健的促進金融交易發展。由於他們會在經濟衰退期來臨之際緊縮放款活動,並在復甦期展開時變得較為寬鬆,所以,他們的洞見也讓實體經濟的波動趨於溫和。簡單說,他們是一股穩定的力量。不過,這個童話故事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不管是在什麼循環,經濟體系的成員絕對無法事先得知未來的大略發展。第二,不管是在什麼循環,金融家都會產生誤謬的信心,無論是放款人或借款人,最後都會異想天開,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在真實的世界,發生在商業循環轉折點的金融市場波動,都會導致實質經濟面陷入更嚴

重的擺盪。以華爾街的術語來說,人們在衰退前夕是最偏多的,但在復甦早期卻歇斯底里的悲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