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前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保險業前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馮邦彥、饒美蛟寫的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保險業|8成保險銷售員佣金較疫情前減少工會冀與內地通關拓 ...也說明:至於前景方面,有約48%受訪者認為香港保險業的前景理想,有約4成人則認為不理想;有近6成人認為香港保險業需要1至3年才能回復疫情前的營業水平,有 ...

朝陽科技大學 保險金融管理系 王明智所指導 楊璨萍的 利用內部溝通整合企業經營方向之研究-以台灣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 (2016),提出保險業前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內部溝通整合、企業經營、人壽保險公司、相關性檢定、因素分析、邏輯斯迴歸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張士傑所指導 湯維華的 外商壽險在台灣發展之省思與探討 (2012),提出因為有 外商、壽險公司、併購、金融海嘯、利差損的重點而找出了 保險業前景的解答。

最後網站但在保險循環觀點上 - 中央再保險公司則補充:全球保險已處保險循環上升階段,可以安枕無憂? 信用評等公司Standard & Poor's (S&P)最近將全球再保險業之前景由「 負向」(negative view)調整為「穩定」(stable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保險業前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

為了解決保險業前景的問題,作者馮邦彥、饒美蛟 這樣論述: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講述自香港開埠以來,保險業近170年的發展歷程。 本書由香港保險業聯會策劃,馮邦彥教授與饒美蛟教授合撰。內容涵蓋保險業的五個不同歷史時期,從最初的航運業的水險到製造業的火險,汽車險,勞工險到壽險;細述保險專業化的歷程,包括香港各大保險公司以至國際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各類險種的費率及賠付機制,業界自律及政府監管問題等問題。   在回顧歷史以外,本書更收錄了數十位保險業界精英的訪問片段,披露保險從業員的心路歷程。本書也深入探討保險業前景,包括醫療保險、人壽連儲蓄投資保險、進軍內地保險業,至香港如何蛻變為亞洲保險中心等等熱門話題,當中不乏對香港

保險業的現況與未來,提出獨到的看法。這是目前市面唯一一部全面紀錄香港保險業全貌的書籍。 作者簡介 馮邦彥   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著作包括有:《香港英資財團》、《香港華資財團》、《香港地產業百年》、《香港金融業百年》、《百年利豐》等 饒美蛟   前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經濟及管理學家,主編有《港澳與珠三角洲的經濟合作》、合著有《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等。

保險業前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修法福國利民刻不容緩/為台灣創造下一個特斯拉

今日審查銀行法、保險法、證交法修正草案,修法方向和重點如下,銀行法:禁止利益衝突、保護營業秘密、強化反洗錢機制及金管會監理手段;證交法:除了提高罰鍰外,更重要的是落實公司治理,所以違反審計委員會、薪資報酬委員會等要增訂罰則;保險法:督促保險業落實內部控制、稽核制度及法律遵循制度。建議金管會將與公司法沒有衝突的部份先送立院以加速流程。

此外,生技業是一個投資週期長、風險高但未來極具前景的產業,但由於初期獲利困難,受到櫃買中心的刁難無法上市上櫃。櫃買中心行事保守害怕承擔責任可以理解,但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扼殺了一個可能大放異彩的產業? 比如美國特斯拉公司,雖然現階段仍承受虧損,但在電池科技、電動車、火箭、高速通訊及運輸都有不俗表現。只要資訊公開透明,市場機制自然會決定企業的存續,希望金管會和櫃買中心能夠充分說明避免民眾疑慮!

#大秉國會問政

利用內部溝通整合企業經營方向之研究-以台灣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保險業前景的問題,作者楊璨萍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國內壽險業正面臨競爭激烈及艱困的經營環境,因此企業內部溝通更為重要。在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溝通障礙的情況,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2016年底,保單停賣訊息自公司發布至外勤單位時,距離停賣日期,剩不到1個月,導致外勤人員來不及向客戶宣達。因此透過本文探討組織龐大,人數眾多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在行政與業務單位間,找出有效的溝通方法。首先本研究利用員工的基本資料變項,分別與內部溝通需要與否及內部溝通能否提高效能等兩類別變項做相關性分析,其中只有內部溝通需要與否與教育程度有顯著相關。本文再建立二個邏輯斯迴歸模式分析壽險業的內部溝通需要性及內部溝通能否提高工作效能之判別正確率分別為99.

6%與97.8%。本文從20個題項之滿意度中找出滿意度最差的3個題項,提出需要改善的方案,目的是使員工與公司間避免溝通不良,影響公司的經營成效,進而創作公司更好的經營績效。

外商壽險在台灣發展之省思與探討

為了解決保險業前景的問題,作者湯維華 這樣論述:

金融發展促進台灣保險市場全面開放,並且加速保險經濟活動蓬勃發展,保險環境變遷直接影響廣大消費者權益;外商壽險公司自台灣壽險開放以來至今的26年內,總共對台灣投資約新台幣2,300億元的金額,與國內壽險業的投資金額相比,亦是不惶多讓。來台營業之外國保險業,多屬世界知名之外國保險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及優良經營績效,對提升國內保險專業水準,因應國際化及自由化之趨勢,已有相當之助益。外商參與的台灣壽險巿場,象徵了台灣與國際接軌。然而外商陸續的退出,卻顯示了台灣壽險市場環境變差了,變得無利可圖,甚至投資風險變大,最後只得結束營業,退出台灣。外商壽險公司的陸續撤資不僅僅影響到眾多保戶的權益與信心,與撤資公

司被裁撤的員工生計,造成保險市場的動盪不安,其實也間接動搖了市場的安定與發展,對於持續經營的壽險業者也造成很大的傷害。本研究透過外商壽險公司的經營發展歷程,逐一檢視外商壽險公司撤資台灣的事件背後,所隱含的壽險市場經營的困境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