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雷射復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低能量雷射復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明豐,彭遠寫的 浴火重生‧癌症康復全書:逾15位醫師的治癌、防癌關鍵報告,30位成功抗癌鬥士逆轉17種常見癌症的真實見證!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低能量雷射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療效評估 - 博碩士論文網也說明:目的: 低能量雷射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療效仍是有爭議的,依然欠缺對治療策略及治療方法 ... 且其療效有限(如藥物治療、復健物理治療、關節腔內玻尿酸注射等等),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運動保健研究所 彭雪英所指導 游騰勝的 近紅外線對中年女性下背痛族群經絡能量、柔軟度、疼痛感、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之影響 (2020),提出低能量雷射復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近紅外線、下背痛、經絡能量、柔軟度、疼痛感、生活品質、睡眠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碩士班 陳淑媚所指導 吳庭愷的 運動合併儀器治療對骨性膝關節炎在疼痛、功能、及身體表現之加乘效果-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骨性膝關節炎、運動、儀器治療、統合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低能量雷射復健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療項目: 物理治療SERVICE - 台東馬偕則補充:2.物理治療項目: (1)光療:紅外線、低能量雷射。 (2)電療:向量干擾波、低周波電刺激、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低能量雷射復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浴火重生‧癌症康復全書:逾15位醫師的治癌、防癌關鍵報告,30位成功抗癌鬥士逆轉17種常見癌症的真實見證!

為了解決低能量雷射復健的問題,作者陳明豐,彭遠 這樣論述:

從西醫到中醫, 從手術、放/化療到精準醫學、整合輔助療法, 全面清理癌細胞!     ★陳明豐醫學博士集30年專業抗癌臨床經驗彙整   ★「社團法人高雄市抗癌服務協會」歷年抗癌、防癌專題講座精華   ★兼具實用性、知識性和感性!從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到血癌、淋巴癌與骨髓癌……,常見17種癌症的身心靈療癒密碼和抗癌鬥士的成功實例分享   ★特別收錄有知名藝人豬哥亮、安迪、企業家嚴凱泰等因癌辭世的省思,以及高雄市世界紅卍字會許瑞娟理事長、高雄市政府前副祕書長許釗涓、邱議瑩立委等知名人士抗癌成功分享。     一旦罹癌,個人甚至整個家庭內心肯定是充滿焦慮、迷惘

和惶恐:     *什麼樣的治療最適當且適合我?   *是否可以不接受手術、化療或放療?   *如何減輕放、化療的痛苦和副作用?   *放療、化療期間該吃/做些什麼來提升免疫力?   *如何面對癌症的不可測及死亡的巨大壓力?   *如何擺脫癌症復發、轉移的恐懼陰影?   *日後的工作還能不能繼續(擔心職場謀生能力從此受打壓……)  ?    *家庭經濟能承受得了長期的治療負擔?   *是否會拖累家人?     有鑑於此,本書針對國內發生率和死亡率前幾名的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肝癌、胰臟癌、胃癌和食道癌……,提出各種治療的趨勢,當中許多是各科、各

單位的專業醫師──大腸直腸外科、肝膽腸胃科、一般及消化外科、泌尿科、新陳代謝科、皮膚科、婦科&婦癌科、血液腫瘤科、內科、加護病房、癌症中心主治、中醫師──的精采演講或邀稿,為大家闡明釋疑,內容相當豐富。     留日醫學博士、肝膽腸胃科權威──陳明豐醫師的抗癌療法30年經驗彙整   這十幾年來,各種新興治療癌症方式推陳出新,陳明豐以他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倡「整合療法」,結合正規療法(直接攻擊癌細肥)和輔助療法(提供身體細胞營養並促進修復),主要是在除掉、抑制癌細胞的同時,提升人體本身的抗癌力,並保護人體正常細胞以減少受到正規療法副作用的影響。方式很多,陳明豐醫師皆深入淺出的與大家分享

──     *心靈療法   *深呼吸訓練   *中草藥療法   *營養與天然物療法   *靜脈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   *靜脈內低能量雷射   *飲食調整   *運動療法   ……     此外,在正規療法方面也有新希望!癌症免疫療法,以及自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療的發展,因副作用都比放、化療小,可說是劃時代的醫學發展和進步,是抗癌的新利器。雖然這些療法的花費昂貴,且還在發展有待突破的階段,所以尚未能完全取代放、化療,然而,相信在醫療專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勢必會為癌症治療不斷摸索出新曙光!      30位抗癌鬥士的生命故事,陪你

一起走過漫長的治療期!   比起癌症本身,心理的崩潰更可怕──心崩潰了,就沒有對抗病魔或與癌共存的力量!本書收錄各類癌症病友們的抗癌成功範例,有些是名人,但更多是基層庶民的真實故事。當中細細刻劃病患和家屬如何絕處逢生,不只分享所接受的治療方案,療程中身心反應帶來的酸甜苦辣,並自省罹癌的原因、成功抗癌的心得和心境轉變等,正是給癌友們及家屬最好的信心支持。     【鄭梨華/第三期末、四期初直腸癌,因腸造口需每日灌腸助排便,因化、放療35歲就停經】一定要先學會開口求助,唯有自己先當自己的貴人,才能遇見生命中助你一臂之力的貴人。     【陳小恆/第四期肺腺癌,陸續四種標靶藥都出

現抗藥性,最後決定接受還在第一期人體實驗的實驗用藥】病交給醫生,命交給上帝,生活交給自己。     【徐志翰/第四期攝護腺癌,治療曾二度失敗】唯一的方法就是「等時間」,就盡量把「等」的時間拉長一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康高瑜/胃癌抗癌成功20年後又罹患乳癌,治癌過程中手臂歷經300多支針孔】罹癌後身體已經承受極大的痛苦,心靈不該再受到極大的折磨。     【郭耀西/第三期末骨髓癌,後來連太太也罹患乳癌,兩人都抗癌有成,很感謝信仰給予的幫助】身體和心理是互相影響的,當心是喜樂的,就能使身體處在和舒適的光景中。     【許鈴華/3個月內腫

瘤從3.5cm變成10cm,被醫師判最多剩半年可活,至今已活過22年】想浴火重生,就得從頭到尾徹底幡然改變,醫生治療只是一部分,真要好起來,一定要靠自己。     【羅于庭/血癌,國一時確診,曾一天需服用高達40顆類固醇藥】地球不會因為你停止轉動,但會因為你努力活出自我而精彩;別人不會因你生病而停止轉動,但你的努力他們感受得到。     抗癌成功一半得靠自己,癌症病患的生活療法和飲食   抗癌、防癌另一個大課題,就是癌症病人自己的努力,提升抗病的免疫力,使癌細胞無法在我們的身體裡作怪。     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卻是有很多方法的,包括飲食習慣的調整、重點加強的抗癌

食材、保健營養品的選擇,當然,也包括了病人自己積極正面的求生意志、堅毅開朗的個性特質、懂得吸收正確的抗癌資訊、以及面對艱苦漫長的治療,隨時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的自我內在調整能力,也包括親人、摯友或尋求抗癌支持團體的適時協助……。     癌症不只使身體歷經莫大的折磨,也讓一顆顆心煎熬受創,然而,生這一場病也可能讓你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重新審思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論是身體或是心靈)……所以,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浴火重生的奇蹟,是真實存在的!   好評推薦     健康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生病了就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希望透過本書能提升大家的健康意識、增進正確的保健治療常識,而長保身

心安康。罹癌的病友,心情之驚慌、恐懼可以想見,若能得到所需的陪伴和指引,必能安定心神,於醫療上產生相乘之效。個人深感協助眾人維護健康功德無量,而社團法人高雄市抗癌服務協會正在做這樣的事,感念之餘,謹為之序。──李福登校長,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兩岸現代職業教育協會最高顧問、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創校校長     長遠來看,癌症未來將會成為像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是可以被控制的,而不再是可怕的疾病。因此,增加自身防護能力、做好預防、把握治療時機,如本書所提供的寶貴經驗和資訊,相信可以讓民眾更了解如何防癌、面對癌症,讀者務必細細體會。──葉金川教授,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中華捐血運動協會

理事長、慈濟大學榮譽教授     期待這本收錄各類癌症患者切身經驗,及治療趨勢的實用書籍能廣為人知,讓患者在黑暗的治療過程中彷彿得到一盞明燈,亦希望本書除了能帶給每一位罹癌者,及其家屬正面之鼓勵,同時也提供更清晰及正確的醫療資訊給大眾。──王照元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高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本書的問世,是本會十年來的嘔心瀝血之作。本人相信可以對醫療團體、社會人士,尤其是抗癌人及家屬,非常寶貴的借鑑,值得眾多讀者細細咀嚼。──吳景崇醫師,榮景中醫診所院長、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特約醫師、社團法人高雄市抗癌服務協會諮詢理事長、高雄市

健康協會理事長 

低能量雷射復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近紅外線對中年女性下背痛族群經絡能量、柔軟度、疼痛感、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之影響

為了解決低能量雷射復健的問題,作者游騰勝 這樣論述:

目的:光對於人體生理有許多效益。近紅外線低能量光療 (low-level light therapy, LLLT) 是現代醫學輔助方式,其光生物調節效應常用於減輕疼痛。本研究探討近紅外線照射對於中年女性下背痛族群之經絡能量、柔軟度、疼痛感、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的改善效益。方法:以雙北之中年女性下背痛者為對象,採非隨機單盲研究,實驗組 (30名) 以近紅外線 (波長830 nm) 照射 (5次/前7天;部位:腎俞、委中及足三里穴位;時間各穴點20分鐘),之後三周無照射;對照組 (23名) 則以偽照射處理,本研究期程共四周。經絡能量是以"PHCS -W2013"經絡道儀檢測;柔軟度是以坐姿體前彎檢

測;疼痛感分別以視覺類比量表 (主觀評估) 和壓痛覺測量儀" ITO OE-220" (客觀評估,測量點左/右側委中穴) 來測量;生活品質和睡眠品質則分別以SF-36量表和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來評估。本研究以二因子混合變異數分析來檢驗介入成效,顯著差異定為p < .05。結果:分析三個時間點 (前測-第0天、後測-第8天、追蹤測-第30天) 的經絡能量值、柔軟度、主觀疼痛感、客觀疼痛感等檢測值,發現組別及時間點之間均呈現交互作用 (p < .05),在經絡能量值方面,實驗組的追蹤測值 (32.35±5.94) 顯著高於前測值 (27.97±8.56) (p < .05);在柔軟度方面,實驗組的追

蹤測值 (25.63±10.10) 顯著高於前測值 (22.53±9.89) (p < .05);在主觀疼痛感方面,實驗組追蹤測值 (1.53±1.36) 顯著低於前測值 (3.67±1.56) (p < .05);在客觀疼痛感方面,實驗組的左側委中穴後測值 (15.34±5.61) 顯著高於前測的值 (13.13±5.51) (p < .050);實驗組的右側委中穴追蹤測值 (14.34±3.58) 顯著高於前測值 (12.51±4.83) (p < .05)。而分析二個時間點 (前測-第0天、追蹤測-第30天) 的生活品質和睡眠品質得分則均無交互作用 (p > .05)。結論:一周五次的近

紅外線照射可以提升中年女性下背痛族群的經絡能量值、柔軟度和降低疼痛感,且有持續的效應可達到三周,但對於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則無顯著改善效益。建議未來可以針對不同性別及族群來做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關鍵字:近紅外線、下背痛、經絡能量、柔軟度、疼痛感、生活品質、睡眠品質

運動合併儀器治療對骨性膝關節炎在疼痛、功能、及身體表現之加乘效果-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低能量雷射復健的問題,作者吳庭愷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及目的: 骨性膝關節炎是很常見的關節疾病,其中運動和儀器治療是優先施行的治療方式,然而目前沒有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可以釐清儀器結合運動的相關臨床效果。本研究主要目的欲探討: (1)儀器治療結合運動在疼痛、功能、以及身體表現臨床效果 (2) 對骨性膝關節炎病患哪種形式的儀器結合運動治療有最好的療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方式搜尋PubMed、Medline、Embase、CENTRAL、CINAHL、以及Pedro六個電子資料庫,搜尋時間到2020年6月30日,僅英文的隨機對照試驗包含骨性膝關節炎病患比較儀器結合運動治療組和單獨運動組的效果差異。運動分成四組: 牽拉運

動、肌力運動、神經肌肉訓練、有氧運動。儀器治療分成四個次組群來做分析:電療、熱療、雷射、其他儀器治療。結果: 最後共45篇文獻納入評析。在疼痛方面的改善,儀器結合運動治療具有短期效果(SMD= -0.68、95%信賴區間:-0.91到-0.44)和中期效果(SMD= -0.27, 95%信賴區間: -0.46到-0.08)且效果優於單獨運動。功能方面的改善,以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顯示儀器結合運動治療在短期效果優於單獨運動,而以Lequesne功能嚴重

指標(Lequesne index)顯示儀器結合運動治療有短期效果(SMD= -1.35, 95%信賴區間: -1.95到-0.76)和中期效果(SMD= -0.42, 95%信賴區間: -0.74到 0.09)且效果優於單獨運動治療。次要結果發現在行走時間、行走速度及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儀器結合運動治療具有短期效果且優於單獨運動治療。次族群分析(Subgroup analysis)顯示雷射治療或超音波結合運動在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方面有加乘效果。結論: 儀器結合運動治療應用在骨性膝關節炎病患比單獨運動治療較能明顯地改善疼痛、功能及身體功能,治療效果可持續至少三個月。雷射治

療(包含低能量雷射及高能量雷射)或超音波結合運動可在短期內提供相對較好的疼痛及功能改善效果。PROSPERO 註冊碼: CRD42021226395關鍵字: 骨性膝關節炎、運動、儀器治療、統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