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瑟琳.艾波蓋特寫的 許願樹(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和喬治.弗列德曼的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麥田 和晨星所出版 。

玄奘大學 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林金木所指導 蔡智觀的 從龍岡清真寺穆斯林群體探討臺灣多元文化族群交融現象 (2019),提出伊斯蘭教穆斯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伊斯蘭教、穆斯林、龍岡清真寺、多元文化、多元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洪貞玲、陳柔縉所指導 梁德珊的 「當異域新月坐落龍岡」從龍岡清真寺信徒看華人穆斯林遷徙與在台灣的信仰生活 (2016),提出因為有 龍岡、清真寺、移民、伊斯蘭教、穆斯林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斯蘭教穆斯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斯蘭教穆斯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許願樹(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作者凱瑟琳.艾波蓋特 這樣論述:

  一棵承載淚水與歡笑的大樹 一部獻給這個時代的奇蹟之書   限量獨家!作者親筆簽名! 紐伯瑞金獎《八號出口的猩猩》作者最新力作 13項大獎肯定、名列《紐約時報》排行榜超過80週,持續進榜中 《書單》雜誌選為「21世紀50本最佳青少年小說」 ▍本書榮獲 E.B.懷特朗讀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好書獎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好書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秋季童書選書Top Pick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值得關注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站》年度好書 《舊金山紀事報》最佳贈書指南 《洛杉磯時報》最佳贈書指南 版權銷售至德、西、日、韓、伊朗等超過15國

人們在許願樹上掛了紙條、碎布,甚至襪子, 每個小東西都代表一個夢想、一個願望、一個希望…… 兩百一十六歲的許願樹以為自己早就聽過了世界上所有的願望,直到有天,名叫莎瑪的小女孩來到許願樹身旁,她的願望令這老樹感到心碎。莎瑪家剛從遙遠的國度搬來,卻不受社區其他人歡迎。當莎瑪向許願樹說話,有生以來第一次,這棵沉默的大樹決定要做些什麼…… 人們將各種願望掛在許願樹上,希望考試滿分、希望家人恢復健康、希望晚餐只吃巧克力、希望擁有會飛行的滑板……有的願望很傻氣,有的很自私,有的很甜蜜,而你的願望是什麼呢? 一部關於友誼、包容差異、尊重多元,溫柔卻有力量的雋永之作。 *全球獨家──扉頁印製名句,獻上美好祝

福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以上 *關鍵字:友誼、多元文化、新住民、反歧視 *領域: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 ▍關於《許願樹》一定要知道的5件事 1. 影響力之書 因為這本書,許多美國社區、學校、書店紛紛搭建了屬於地方的許願樹,聚集人們的美好願望,為意見分歧的社會帶來新的希望。 2. 獻給新朋友的友誼之書 新來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可能會和書中的莎瑪一樣,安靜的單獨坐在不顯眼的位置,抱著「想要一個朋友」的願望,卻感到很無助。這本書試圖跨越藩籬、打破隔閡、踏出友誼的第一步。獻給所有新住民、新住民二代,以及溫暖迎接他們的人們。 3. 樹教人類的事 採用第一人稱「樹的視角」來說故事,解答樹的生態祕密,

像是樹有感覺嗎?樹有性別嗎?而每一顆樹都是一個小小生態圈,你還會讀到烏鴉、臭鼬、貓頭鷹這些生活在樹周圍的小動物的故事。 4. 大、小讀者都能感受到愛與溫暖 本書傳遞的溫暖訊息跨越年齡,感動了不同世代的讀者,美國出版社甚至設計了兩款書封讓大、小讀者典藏。 5. 新銳插畫家 本書穿插多幅插圖,細膩又厚實的素描,呼應了本書深沉的故事寓意,美國出版社將本書插畫改變為動畫版BV  https://reurl.cc/Qp9q6O ▍溫暖推薦 汪仁雅 繪本小情歌 林蔚昀 作家 邱慕泥 恋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徐永康   臺灣兒童閱讀學會常務理事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陳培瑜   相信閱

讀力量大的人 許慧貞 花蓮縣閱讀推動教師 楊雅萍   見書店店主  藍劍虹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名家推薦 一本充滿哲理的故事,讓我們再次審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如此微妙,如此令人驚奇。與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吧。一起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邱慕泥 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許願樹》不僅觸碰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也含括人與自然的依存問題……讀到最後,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重新定義「許願」這件事。──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以如此輕盈、溫柔的手法處理沉重議題,使得兒少讀者能輕易融入的探入問題核心,化解與陌生族群、文化的隔閡……──藍劍虹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究所副教授 ▍國際好評 這本簡單、優雅的小書,有力道的處理了偏見造成的衝突。──《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 這個時代所必要、需要的議題,震動人心。──《書單雜誌》星級書評 充滿了正向能量,以改變來鼓舞希望。很適合在課堂上討論。──《Voice of Youth Advocates》雜誌星級書評 這部溫柔卻有力量的作品適合所有年齡的人閱讀。傳遞了這個年代迫切需要的訊息。──《BookPage》書評 貌似簡單,其實以不凡的溫柔展現了堅韌與希望如何戰勝了一切。──《柯克斯書評》 讓人難以忘懷的紅橡樹做為主敘者,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招換了人們心中的善意。──《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 任何年齡的讀者,

都會將故事中美麗的文字、深刻的意涵銘刻在心。──《紐約時報》書評 凱瑟琳.艾波蓋特又一部精采佳作!──美國《學校圖書館雜誌》星級書評 作者簡介凱瑟琳.艾波蓋特Katherine Applegate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是當代最受矚目的青少年小說作者之一,經常以溫厚有力的筆觸,探索人性最美的光芒、改變人們看世界的視角。她的作品豐富、主題多樣,二〇〇八年創作的《勇者之家》(Home of the Brave)敘說一名從非洲搬到美國的小男孩如何適應新生活、面對生命的冷暖,榮獲「金風箏獎」、「喬塞特.法蘭克文學獎」及「茱蒂‧羅培茲紀念獎榮譽圖書獎」。她與丈夫共同創作的科幻小說「動物變形人」系列(Th

e Animorphs)探討了戰爭、道德、恐懼與人性等議題,曾改編為電視劇。二〇一二年出版的《八號出口的猩猩》以一隻住在購物中心的黑猩猩之視角,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榮獲「紐伯瑞金獎」、「夏洛特‧佐羅托獎」等青少年文學界重要獎項。目前正在創作奇幻小說「移動島傳奇」三部曲(Endling)。艾波蓋特於受訪時表示,她相信孩子總是比大人更能接納多元,《許願樹》的創作背景是她看了新聞媒體上的種族主義、排外言論而非常沮喪,於是想要寫一本書和孩子討論「為什麼人類有時候會這麼殘酷」,而人們該如何做些讓世界更美好的事。譯者簡介黃筱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班〈文學組〉學分修畢,曾任編輯,翻譯過繪本與青

少年小說等超過一百七十冊,擔任過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審,撰寫過教育部「閱讀起步走」親子手冊,並為報章書本撰寫許多繪本與其他導讀文字。近兩年開始撰寫繪本專欄、擔任講師,推廣繪本文學與青少年小說。從故事中試著了解生命裡的歡喜悲傷,認識可以一起喝故事茶的好朋友。繪者簡介查理斯‧聖多索Charles Santoso居於澳洲雪梨,曾任職於動畫公司Animal Logic,為廣告公司或雜誌設計插圖,也畫過許多繪本作品,繪本作品《不是我,是小怪獸!》曾榮獲美國《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曾於澳洲雪梨、美國、法國舉辦插畫特展。 名家推薦 一棵會說話的樹,你聽得見嗎? 邱慕泥(恋風草青少年

書房店長) 「友誼是怎麼開始的?」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因為種族、信仰、價值觀念的不同,偶爾有著歧見。但渴望交朋友、渴望傳遞友誼之情的心,人人皆有。怎麼開始?也許要一點點機緣。許願樹,願意提供這樣的機緣。一棵會說話的樹,你聽得見嗎?靜下心來,專心聆聽,也許奇妙的事就會發生在你的身邊。 一棵願意協助人們達成願望的許願樹、一本充滿哲理的故事,讓我們再次審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如此微妙,如此令人驚奇。與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吧!一起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名家推薦 原來自己就是最靈驗的「許願樹」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你也曾許過願吧!不論是向自己信仰的神,或者傳說中的神木、巨石

,繫上寫下心願的一塊布條或紙片時,總覺得特別平靜幸福。畢竟人生多數時候誰也幫不了誰,即使身旁親近的人備受折磨,我們想做些什麼,也完全無法幫上忙,因此我們只能許願,將自己的心意寄託在一個未來的希望,祈求還沒發生的事,總是有機會實現。 不過你曾想過這些問題嗎:我們生而為人,會說話、能行動,如果做不到或無法改變的事,那麼,不能動的樹或石頭,又如何能完成什麼呢?萬一收到某些充滿威脅、帶有惡意的願望,應該被一視同仁的實現嗎? 《許願樹》正是一本以紅橡樹「紅」的視角自述的故事,幽默有趣的口吻緩緩道來一棵樹的生命故事。這棵樹每年都得收下無數個願望,不過「從來沒有」許願要成為許願樹,許願的活動讓「紅」活像被超

大桶垃圾從頭倒下來,整身花綠雜亂的碎布和紙條,裡頭的願望更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 不過正如「紅」所說的:「樹會傾聽。這不代表我們有選擇。」他默默的接受這一切,直到某個男孩,以刀片用力將某個字刻在樹皮上。 那個字就是:滾開(Leave)。作者安排葉子的同音字,彷彿暗喻著,生命某個時刻就應該離開枝頭。包著頭巾的莎瑪一家人搬來之後,其他人不斷因懷疑、害怕而產生騷擾和排擠,連「紅」也必須用受傷的樹皮承接這樣的字眼;幸好身為一棵百年老樹,大自然教了「紅」很多事,比如說時間會撫平所有傷口,當有些不那麼好的事情發生時,那些時刻,除了筆直站穩、向下扎根,你能做的其實並不多。 社區的恐慌騷動,讓樹的擁有者法蘭西

絲卡決定在今年許願日之後砍掉「紅」;氣氛愈來愈緊張的同時,莎瑪某個深夜獨自跑到樹下許了「想要朋友」的願望。即將面臨死亡的「紅」,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決定不再那麼被動,想為自己愛的世界盡最大努力:他要打破大自然的規則,開口對人說話,幫助莎瑪交朋友。 作者功力深厚,不說教,不斷用豐富的對話與故事情節,讓我們從「紅」的身上想起自己:原本覺得自己無法做什麼的心態,像不像人類被束縛僵化的內心呢?覺得自己「不能做」哪些事、認為自己只能默默接受這一切?而「紅」決定冒險對人說話,並透過動物好友們團體合作,主動積極製造情境、讓莎瑪與鄰居男孩史蒂芬發展友誼。這些情節,也向我們一再示範為了傳遞愛與友誼,不斷突破自己

、改變現況的行動決心。 「人類究竟如何成為朋友呢?那到底有多難?」 「我想對這兩個人說說話!我想告訴他們友誼不需要這麼困難,有時候,是我們放任這個世界讓友誼變得困難。我想告訴他們:要繼續對話。」 莎瑪與史蒂芬一起聽見了樹說話的奇異經驗,開啟後續的互動與了解,再從兩個小孩身上擴染至同學、家庭,甚至最後也影響了「紅」的命運。 因為這個故事,我們有機會能像神一樣,從局外全觀的俯角,從一棵樹的記憶循線追溯一個家族史,再看見個體的行為如何牽動著群體的態度。在樹的眼裡,某些居民也曾是移居到此的「外來者」,多年以後,誰有資格說莎瑪一家人是應該離開的「外來者」呢? 《許願樹》不僅觸碰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也間接

含括人與自然的依存問題。人看似自由聰明,卻經常「不作為」,只想許願,過度輕忽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驕傲自大,輕率的決定其他生物的生死,一棵樹上的完整動植物生態,也許一夕之間就蕩然無存。 這到底,人的力量是大還是小呢? 讀到最後,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重新定義「許願」這件事。許願應該是對自己的一種承諾、一種叮嚀,我們靠自己的自由意志與行動就能完成心中所想,這是生而為人最珍貴的禮物,千萬別浪費了啊! 專家導讀 當兩百一十六歲的紅橡樹開口說話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正義感的萌發並不是源自觀看,而是源自於傾聽。──《正義與差異政治》,艾莉斯.楊 凱瑟琳.艾波蓋特的《許願樹》是一部「舉

重若輕」的作品,而且難得的以溫柔、輕盈來化解仇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許願樹》關懷當前的沉重議題——對伊斯蘭教穆斯林族群的恐懼與仇恨。此議題自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加劇演變,成了二十一世紀以來最觸動人心、蔓延全球的問題。故事處理某個穆斯林家庭搬入了其實也是由移民所組成的社區,所遭受到敵意與威脅的問題。如此主題無疑複雜、令人糾結乃至揪心,艾波蓋特卻獨闢蹊徑,沒有選擇寫實、沉重的筆調來描述現實狀況,而是選擇以希望來對抗恐懼與仇恨。讓一棵許願樹來作為敘事者,這棵兩百一十六歲的紅橡樹,打破亙古沉默,開口說話,並與一群有趣的動物,聯手要來實現穆斯林小女孩莎瑪的心願。以如此輕盈、溫柔的手法處理沉重

議題,使得兒少讀者能輕易融入,並探入問題核心,化解與陌生族群、文化的隔閡,就如莎瑪許下的心願:「我希望有一位朋友。」 為何選擇一棵樹來說故事?讓樹開口說故事,就能處理宗教歧視、族群仇恨問題嗎?這是此篇小說的賭注所在,也是其成功之處。在輕盈、詼諧的筆法下,艾波蓋特沒有明言的是另一番歷史意蘊。這棵紅橡樹,書中名為「紅」,樹齡兩百一十六歲。為什麼是兩百一十六歲?作者於二○一六年間書寫此書,往回推兩百一十六年,正是「紅」萌芽時,那年是一八○○年。那時美國正經歷一次總統大選,選出來的第三任總統就是湯瑪斯.傑佛遜(一八○一年上任)。他是《美國獨立宣言》和〈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的主要起草人,後者更成為美國

憲法第一條修正案的條文基礎。 這紅橡樹,可以說是人人生而平等,以及宗教、言論自由的精神表徵,因此作者由「紅」來訴說一個對抗族群與宗教歧視仇恨的故事。然而兩百一十六年後,「紅」表徵的精神卻正受到嚴重的斬傷和威脅:因為那是另一場總統選舉,候選人之一就是現任的川普總統,而他於當選後,二○一七年一上任就接續簽署了兩道排外的行政法令(伊斯蘭禁令)。所以「紅」的樹齡,也是在召喚美國過往兩百多年,從擺脫英國殖民、經歷黑奴解放和黑人運動等一系列爭取人權自由的歷史,來對抗當前蔓延的族群恐懼與仇恨。小女孩莎瑪的心願——「我希望有個朋友」,無疑的,會讓人想起黑人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 艾波蓋特書寫期間,

伊斯蘭恐懼症正蔓延著,並隨著當時大選而加劇。前此一年,二○一五年三位穆斯林青年在北卡羅萊納州教堂山市的家中遭到行刑式槍殺⋯⋯艾波蓋特於書出版後的訪談中直言不諱的指出,就是那充斥著對特定族群的排外仇恨言論,讓她下決心書寫此書。她在一穆斯林家中,甚至直接目睹一份報紙上的頭條,針對穆斯林移民,寫著要他們滾出美國的字眼:你們全部回家去吧(You Can All Go Home)。 故事中,一位不知名男孩則在「紅」的樹身上刻下「LEAVE」(滾開)。讓這棵表徵言論與宗教自由的橡樹再也無法忍受了。「滾開」,這是威脅,而不是心願!因此,「紅」打破了不可和人類說話的禁忌,決定開口向人說故事。喚醒那被遺忘的歷史

:美國,事實上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組成。故事中的社區裡,從曾曾祖父母時期就講著不同語言:有中文、西班牙語、西非約魯巴語、英語和由不同語言混雜而成的克里奧爾語;吃著各地食物:墨西哥粽、印度水餅、非洲木薯糕和古巴風味的烤三明治……在「紅」的故事中,還可以聽到混合著義大利歌曲的古愛爾蘭歌謠,在這奇異迷人的混合中,傳遞著愛與希望。 人們知道樹會傾聽。「紅」作為一棵許願樹,傾聽一百多年來的人們心願後,在這次事件,「紅」感到困惑:「我們的社區歡迎過許多來自遠方的家庭。這次又有什麼不同?因為莎瑪的媽媽總是包裹著頭紗嗎?」於是他打破樹的沉默,介入行動,不再只是傾聽願望,而要實現莎瑪的願望。 作為說故事者,「

紅」有兩個特別的地方。第一,這是傾聽者在說話。在此立場說話,才是正義感的發言。如當代女性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正義感的萌發是源自於傾聽……只有藉著傾聽,才能說話。」書中「紅」則嘲諷人類自視「說話」為其專長,然而人類最缺乏的就是傾聽他人。缺乏傾聽,是誤解、恐懼和仇恨的根源。 第二,「紅」說故事是為了要改變現實的仇恨狀況。說故事作為一種敘述技藝,並不只在於說出好聽動人的故事。其真正技藝所在,戲劇家布雷希特(B. Brecht)如此表述:「改造現實世界的首要條件,不在於如實的描述世界,而在於將世界描述為可被改變的。」艾波蓋特的《許願樹》正是這樣一本要將現實描述為可被改變的作品;要以輕盈撼動沉重。

就如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所說,批判的目的在於實踐出一個「輕輕的撼搖」,那是比全盤破壞、推翻來得更加實際,因為那會使得貌似自然的現實外殼產生裂縫,使得看似自然合理的邏輯無法運作。「紅」所說的故事,道出其實每個人都是外來移民,也都混雜著不同的血緣而生,這使得「本土/外來」的對立和「種族同一性」的論述邏輯無法成立,從而解消這些貌似真實、理所當然的觀念。 《許願樹》當然沒有因為其議題和批判性,而變成嚴肅說理的故事,不,截然相反的,這甚至是一部妙趣橫生的故事。因為,有著各樣的動物族群圍繞著「紅」,有時你甚至會以為這是本兒少讀者最喜愛的動物小說。這群動物雖各自施展技能協助「紅」的計畫,但是絕沒有任何誇大神

奇的成分。動物的感受平凡且動人,就如我們每個一般人一樣,以我們各自不同的平凡才能幫助莎瑪實現心願。 此外,這些動物各自殊異的命名方式相當有趣。所有的紅橡樹都叫「紅」、所有的糖楓樹都叫作「糖」。臭鼬是以香氣命名,比如有隻臭鼬叫作「玫瑰花瓣」,另一隻則叫作「剛出爐的麵包」。負鼠膽小,則以害怕的東西命名,比如「毛毛蜘蛛」和「小閃電」。浣熊媽媽善忘,幾隻小浣熊則統統叫作「你」、「你」、「你」和「你」。故事中最搶眼、聰明的烏鴉,則是興致一來就會改個名字,有隻換了十七個名字。有的從喜歡的東西,如「易開罐」、「死老鼠」或飛行技術「側翻」、「死亡螺旋」來取名;有的以喜歡的顏色、聲音命名,像是「茄子紫」、「風鈴

」和「碎碎念計程車司機」等。 這顯然已經超出生物學範疇。「命名」是文化範疇,不同命名方式首先彰顯不同文化脈絡差異。其次,命名的多樣化給出自由流動的個體概念。這些動物活潑了整個敘事,也讓我們看到不同族群、社群共存的生動面向。其間的對話堪比小小的動物哲學話語,應多細思量。此外,他們與「紅」的共存,也點醒了前述獨立宣言的隱藏問題。宣言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是,句中所言的「人人(All men)」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這個所謂的「人人」首先並不包含黑人:起草人傑佛遜本人家中就有數百個黑人奴隸,他們沒有被包含在內。其次,也不包含女性。美國女性要遲至一九二○年才有投票權。最後,美洲原住民族印地安人更不

包含在內!所以,「人人」指哪些人?就只有白種人、男性。 所以要留心提防那些以「所有人」開頭的句子。這種共同體是假的共同體,因為那是同質性的共同體。這正是不平等和不正義的起源。以「同質性」來召喚的共同體概念,才是壓迫的根源。真正的共同體是異質,存在著各種社會群體的差異。對差異的真正尊重,就是承認社會中存在著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性,而絕非宣揚認同!從此角度回過頭來看在「紅」這棵大樹上的不同動物族群,就可以了解:他們表徵著共同生活領域中有著性質殊異的生活群體。 這也呼應故事中來自各地的不同文化族群,更點出他們自身的混合異質性。就如那首百年多前傳唱的,混合著義大利和古愛爾蘭的稚趣歌謠。艾波蓋特以此突顯混

合異質的重要性。在表徵自由與寬容的樹上增添一群異質混合的社會群體,以其異質性來驅退「非我族群」的同質性——恐懼、仇外排斥的根源。此外,也藉由非人類的物種,植物與動物,詰問也是兩百多年來,破壞自然生態的「人類中心論」。在最後動人一幕,插畫家查理斯.聖多索以細膩冷靜的優美筆調,畫出動物群聚在「紅」的樹椏上,集體凝視著我們人類的畫面。 艾波蓋特在此書喚醒美國社會實乃由眾多移民和其異質性所組成,而臺灣也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最早南島原住民族、十七世紀開始來臺的閩南、客家語族、一九四九年之後大陸各地不同族群,以及上世紀九○年代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新住民等移民所組成。需對我們自身的異質性有所反思。書寫此

文時,臺灣也正在經歷一場總統大選,而我們是否還在以族群認同的名義進行恐懼,乃至仇恨的政治動員,來撕裂群眾呢? 書中所提的穆斯林族群在臺灣也日益可見,除了定居的六、七萬伊斯蘭教徒之外,新進有超過三十萬穆斯林移工、學生、旅客在臺灣。對這個世界第大二宗教、也是成長最快的宗教,我們常是陌生的,當開齋節在臺北車站遇到他們時,或是在學校、社區中,有許多東南亞移民的第二代孩子們,面對不同的服飾、裝扮、面容、語言、口音和習慣風俗時,我們該如何呢? 相信這正是傾聽這棵兩百一十六歲的紅橡樹說故事的時刻,也是傾聽他者和反思自身的時刻:我們都是渡海而來的移民,也都曾遭遇「LEAVE」的時刻,思考艾波蓋特所使用的這個雙

關語:思考如何翻轉其仇恨意涵,使之成為「leave」(「葉片」),讓不同社群的每個人不再彼此仇恨,而都可以成為大樹上共生的每一片葉子。 艾波蓋特選擇紅橡木來說話,因為這是美國相當常見的樹種,她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容易在社區附近看到「紅」和傾聽其故事。紅橡木在臺灣雖然沒有那麼常見,但是臺灣有著更多樣化的樹種林相,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提醒我們需傾聽不同他人的聲音與故事。 1. 你很難有機會跟樹說話,因為我們不愛閒聊。 那不代表我們沒辦法做出神奇的事,那些人類也許永遠辦不到的事。 當軟綿綿貓頭鷹寶寶的搖籃。撐住其他脆弱的樹木,當幼苗成長的堡壘。行光合作用。 可是跟人類說話?我們不愛。 只要試試

有沒有辦法讓一棵樹講個笑話,你就知道了。 樹確實會跟某些傢伙說話,但只限於我們覺得可以相信的對象。我們跟膽子很大的松鼠說話,跟努力工作的蟲子說話,也跟華麗的蝴蝶、害羞的蛾說話。 鳥兒呢?很討人喜歡。青蛙哩?愛生氣,可是心腸很好。蛇啊?超愛嚼舌根。 其他樹怎麼樣?我從來不曾討厭任何一棵樹。 呃,好吧。其實我對街角那株楓樹有點意見。總是嘰哩呱啦、嘰哩呱啦,沒完沒了,那棵樹。 所以我們跟人類說過話嗎?真正的交談,那種「最人類」的技能? 好問題。 畢竟樹與人類的關係相當複雜。人類上一分鐘還在擁抱我們,下一分鐘卻把我們變成桌子或壓舌板。 也許你會納悶,上生物課或自然課時,老師從來沒提過樹會講話呀,只是說

些大自然之母是人類的朋友之類的。 不要怪你的老師。也許他們根本不曉得樹會說話,畢竟大部分的人類都不知道。 儘管如此,如果在某個感覺特別幸運的一天,你站在一棵看起來特別友善的樹旁,不妨認真的傾聽一下。 樹不太會說笑話。 可是,我們很會說故事。 如果你還是只聽得見樹葉沙沙作響,別煩惱,因為大部分的樹都很內向。 *** 3. 我的朋友叫我「紅」,你也可以這樣叫。不過,長久以來,這附近的居民一直都叫我「許願樹」。 這是有原因的,得一路回溯到很久以前,那時候,我還只不過是一顆胸懷大志的小小種子。 說來話長。 每年五月的第一天,鎮上的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湧入,在我身上裝飾各式各樣的紙片、標籤、形形色色的布料

、一截一截的紗線,有時候甚至還有運動襪呢。每個小東西都代表一個夢想、一個願望、一個希望。 不論是掛上來、拋上來,還是打了結的,全部在盼望什麼變得更好。 許願樹的歷史既光榮又悠久,早在好幾世紀以前就存在了。愛爾蘭有很多許願樹,通常是山楂樹,偶爾也會有白蠟木。不過,世界各地都有類似許願樹的傳統。

伊斯蘭教穆斯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從龍岡清真寺穆斯林群體探討臺灣多元文化族群交融現象

為了解決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作者蔡智觀 這樣論述:

摘要臺灣伊斯蘭教的傳入與中國大陸伊斯蘭教具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歷史、地緣、文化等種種因素,隨著大陸各地移民輾轉播遷到臺灣,如新芽般悄悄在此地生根萌芽逐漸茁壯發展,來自大陸各地的穆斯林在臺群聚,與不同文化互動過程中重新適應臺灣新的社會環境,並建立起新的穆斯林社群。伊斯蘭信仰中,清真寺和穆斯林社群的關係密切,連結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義知識、思想、生活等,是社群發展的核心,亦提供社會適應和心靈上的寄託,蘊含獨特的文化元素,更是移民社會建構的重要成分。本論文的研究主軸,即在於從龍岡清真寺穆斯林社群探討台灣多元文化族群的交融現象。透過審視伊斯蘭社群的宗教情懷,以及時代脈動的發展,試圖尋求宗教文化生

存的平衡點。筆者藉由在研究的過程中,親近龍岡清真寺與教親的田野調查,龍岡清真寺雖在歷史的波盪中,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但仍致力於經學教育的傳承和維持既有的活動與組織,除了適應臺灣原生的信仰模式,亦保留了本身伊斯蘭教的精華,在教親睿智的遠見下,培養承先啟後的新一代穆斯林,維繫社群的擴大和穩定。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

為了解決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作者喬治.弗列德曼 這樣論述:

這些計劃都失敗了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兼地理政治預測學家喬治.弗列德曼帶來他的全新力作,書中他大膽地預測世界即將面臨的各種紛爭,這部令人歎為觀止的著作將審視地理政治學中的火藥庫歐洲。在不遠的未來,這些衝突將一觸即發。   喬治.弗列德曼在《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中預見了未來的趨勢(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並在《未來十年:世界霸權大震盪》將預測的範圍聚焦到二十年內的未 來。而在本書中,他更把焦點放在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分析這個地區存在數百年的並造成兩次 世界大戰與數十次衝突的斷層,弗列德曼帶我們探索這個潛藏在表面之下並無疑地將再次

引爆的「火藥庫」。   在本書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歷史為 開端,讓讀者們了解這些近幾摧毀歐洲文化、奪走上億條人命的戰爭是如何發生在這塊「最有文化」的大陸上。現在的歐洲與歐盟的成立無一不是為了讓戰爭爆發的 機會減到最小,然而在結合了歷史與文化分析後作者認為:「這些計畫都失敗了。」其實現在的歐洲與二十世紀的歐洲同樣危險。作者精準地解釋了歐洲現在的趨勢 是如何無可避免、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這是眾多歷史學家們都不敢做的事情。本書同樣詮釋了一些發生在歐洲的有趣小事情是如何影響到從美國到俄羅斯、從中國到 拉丁美洲的整個世界。作者襲他暢銷書中的一貫風格,詳述了這些曾經影響了過去、更將形塑未來的地理政治板塊。

本書特色   1.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應對方式。   2.本書的內容上雖然是國際局勢分析這種較生硬的話題,但作者卻在敘述當中穿插自身的故事等等經歷,也使得內容更具有可看性。 名人推薦   台視新聞主播、《國際熱線》主持人 李宛儒 作者簡介 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   生於匈牙利,三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曾於紐約市立大學主修政治科學,隨後取得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於賓州迪金森學院任職二十餘年。期間為美國軍方和五角大廈的座上賓,為美國

陸軍戰爭學院、國防大學、蘭德公司國防和國家安全課題提供建議,並引入電腦模擬戰爭推演。   喬治.弗列德曼為Geopolitical Futures的創辦人兼董事。原為民營情資公司「戰略預測」(STRATFOR)創辦人的他,於2015年離開「戰略預測」厚創辦了Geopolitical Futures,公司主要發表地緣政治預測與分析,及國際關係的文章於網上。喬治.弗列德曼常是媒體邀請的情報與全球地緣政治專家,並且出版了六本書籍,當中包含《紐約時報》暢銷書中的《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與《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並撰寫了許多國際安全、資訊戰與情報相關的文章。 譯者簡介 鍾莉方   英西法譯者,

台灣人的外表底下,擁有熱情的南美靈魂,從小在阿根廷長大的自己,期許能做個語言頑童。個人網站:carochung.wordpress.com 高梓侑   懂得英文與西班牙文的資深少女,希望有天能成為宅在家中,逗弄寵物的全職譯者。 推薦序—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前言 序言 第一章:歐洲例外論 01. 歐洲人的生活 02. 歐洲對世界的侵犯 03. 歐洲人心的破碎 第二章:三十一年 04. 大屠殺 05. 枯竭 06. 歐洲結合 07. 危機與分裂 第三章:火藥庫 08. 馬斯垂克之戰 09. 德國的問題 10. 歐洲大陸與半島 11. 俄羅斯與國界 12. 法國、德國與他們

的古老國界 13. 介於伊斯蘭國家與德國之間的歐洲內陸 14. 邊陲的土耳其 15. 不列顛 16. 結語 誌謝 推薦序 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那是酷熱難耐的七月,歐洲熱浪豔陽天,我跟資深攝影同事在七天之內連趕義大利六座城市,從北部大城米蘭啟程,終點在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卡達尼亞,我們拿著麥克風、扛著攝影機和腳架,一站站反向前進禁錮數百萬難民的自由之路,嘗試理解每一個出逃家園、去國求活路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已然成形橫跨地中海南、北兩岸的難民經濟產業鏈。      我到訪羅馬提布提納火車站旁的紅十字會緊急難民營,遇上從北非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的一家人,父親29歲,母親22歲,女兒

1歲,「我只知道,如果我繼續留在利比亞,全家人必死無疑,我當然知道搭船橫渡地中海很危險,但至少是一線生機!」他們受到槍砲威脅,是信仰的衝突?政治立場對立?抑或是暴徒覬覦金錢?受訪者面有難色不願透露,只能告訴我,他們再不離開就是死亡。      橫豎一條命,逃離家園?還是留下苟活?「命」行走至此,沒給他們太多選擇,「運」倒是站在他們的一邊,這位父親告訴我,他們已經成功渡海,挺過飢餓,暫且安頓,接下來就是尋求契機,他要繼續帶著妻女往西歐前進,目的地是德國,他說,「聽說那兒很美好,這就是我的選擇。」      事實上,變動的大時代從來沒給這些命懸於他人槍桿子底下的人太多選擇。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本

書作者喬治‧弗列德曼僅6個月大,隨著猶太裔的雙親出逃家鄉匈牙利,搭上人口走私販的船渡河、過邊防住難民營,一路顛沛流離,最終父親妥協,隻身留下來被送回匈牙利難民營從事美國反情蒐工作,換取作者和姊姊、母親得以在美國紐約合法居留,文中他寫道「歷史多取決於非人為的力量,只有那渺小且珍貴的小事,取決於個人意志、性格與機運。」父親在多年之後總算踏上美國本土,全家團圓。        本書以作者自身家庭故事為緯,歐洲發展史為經,鋪展在以歐洲大陸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之上,細緻 歐洲、伊斯蘭與冒險的起源 這個起因與伊斯蘭教有相當大的關係,歐洲信仰的是基督教,崇拜的是耶穌基督,而另一個隨著基督教義一起發展的宗教便是

伊斯蘭教。基督教獨霸歐洲,而伊斯蘭教佔領的區域則更為廣泛,從摩洛哥到民答那峨島;中亞到非洲的桑吉巴,這兩個宗教間不只是因為共享舊約而緊密連結,更包含貿易、政治、戰爭,甚至是結盟等因素。而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間的關係緊繃,我們必須要看清伴隨這樣的緊張關係,這兩個宗教如何相互結盟,並彼此塑造。 伊斯蘭教建立人類歷史上範圍廣大的文明之一,它並非單一且相互結合的帝國,因此如果有任何個體可以征服全世界,那就是伊斯蘭教了。許多穆斯林社會發展了商艦和戰艦,但是他們並不需要發展深水的航艦,當時伊斯蘭教的航海能力可使用近海船艦,從此端航行到彼端,船隻可以沿著海岸或在海岸不遠處航行。因為可以固定靠岸來做貿易或補給,

所以他們不需要耗費資金研發與建造遠洋船艦,且這些地方大多是穆斯林國家,穆斯林們並沒有葡萄牙所面臨的經濟壓力,所以不需要冒險去發展遠洋航海技術,因為他們透過將小型船艦有效運用,而控制了相當大的區域,也建立了發達的陸上路線。 葡萄牙所面臨的問題,部分源於伊斯蘭教的戰略位置所造成的威脅,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從伊斯蘭教崛起之初就不斷有衝突產生,地中海北部屬於基督教勢力範圍;南部則為伊斯蘭教。穆斯林軍隊在西元七○九年往北攻打西班牙,最終佔領了這個地區並攻下庇里牛斯山直闖法國。西元七三二年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在關鍵戰役中擊敗了穆斯林軍隊,將他們逼退回庇里牛斯山,限制伊斯蘭勢力在伊比利半島。

如果鐵鎚查理當時戰敗,現今的歐洲將成為截然不同的地方。

「當異域新月坐落龍岡」從龍岡清真寺信徒看華人穆斯林遷徙與在台灣的信仰生活

為了解決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問題,作者梁德珊 這樣論述:

2016年台北市政府推出穆斯林友善旅遊台北的宣傳廣告,當年度台北市內穆斯林商旅數量成長三倍。台灣掀起穆斯林熱,台灣人一向不熟悉的遙遠穆斯林,也忽然乍到眼前。然而,事實上,全台灣有七間清真寺,甚至還有一個穆斯林的村子。五十幾戶的回族人家聚集在桃園中壢的龍岡,聚落附近有座龍岡清真寺,清真寺附近還有個販賣清真飲食、食材的忠貞市場。1949年國共內戰,一群穆斯林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他們在眷村裡維持信仰,興建清真寺;後來緬甸許多華人歷經了排華政策,他們遠離緬甸來到台灣生活,其中有不少的穆斯林,他們先到中和,後來循著清真寺落腳中壢龍岡。村子裡的穆斯林村民飲食、生活規則、信仰規範遵照著古蘭經上的規定,成

為台灣獨特的人文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