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聯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仁心聯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野原幹司寫的 【擺脫鼻胃管由口進食套書】(二冊):《咀嚼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失智症進食照護全指南》 和NHK採訪團隊的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洪啓峯所指導 呂美卿的 影響居家護理個案對居家醫療整合照護使用意願之探討-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某居家護理所為例 (2021),提出仁心聯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護理、長期照護、居家醫療整合照護。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陳武宗所指導 徐臣奕的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運作經驗之社會工作專業反思-以高雄地區醫療機構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意願人、醫務社工師的重點而找出了 仁心聯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仁心聯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擺脫鼻胃管由口進食套書】(二冊):《咀嚼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失智症進食照護全指南》

為了解決仁心聯醫的問題,作者野原幹司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咀嚼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失智症進食照護全指南》共兩冊   詳盡解說「吞嚥困難整合照護」與「四大失智症類型進食困難」,守護患者由口進食的尊嚴     《咀嚼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運用KT平衡表的由口進食支援全技巧》   台灣第一本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   一套經過信度效度檢證,整合多職類協助由口進食的完整工具書   ․專篇解說針對高階腦功能障礙及失智症個案的飲食照護技巧。   ․含豐富照片及實例解說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專文推薦   ․台灣醫療專業人士審訂(名單詳列於後)     日本「進食照護」第一人小山珠美,整合各職類專業

人員,   將20年共同協助吞嚥困難者進食的經驗完整呈現   幫助多職類整合評估如何開始協助進食,   並制訂進食方案的「KT平衡圖表」,台灣首次公開     13個評估項目X橫向溝通雷達圖表X協助進食技巧X實例分享      ․從整體健康、進食意願、吞嚥、認知、姿勢、動作等13個項目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個別項目個案的能力等級,及為提升由口進食能力,不同能力級別所需的復健目標和照護技巧。     ․從急性期如何移除鼻胃管轉向由口進食,如何持續評估能力變化並協助各種不同階段的進食需求,到瞭解進食的生理機轉,以及協助進食第一現場的實例分享,是與長照相關醫療人員必備的教科書。     日本老年照護類暢

銷書第1名、亞馬遜5顆星推薦   醫師、牙醫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   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長照從業人員必讀!     【台灣版審訂(按筆劃順序排列)】   王良惠(弘光科技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專技助理教授)   王雪珮(語言治療師/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   許家甄(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鄭千惠(臺大醫院營養師/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劉玉梅(三總松山分院職能治療組長/台灣由口進食推廣協會理事)   劉芫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組長/台灣由口進食推廣協會理事)   蘇心怡(台北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 資深專業語言治

療師/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名人推薦     【台灣各界醫療及長照專業人士熱忱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王亭貴(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   宋家瑩(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金浩鑫(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     《失智症進食照護全指南:從認知困難到吞嚥困難,直到人生終點都能安心由口進食的指引》   失智症患者的進食困難是包括認知障礙在內的複雜問題,   這本書能幫助你抽絲剝繭,找出具體的對應方案,   並在知道力不能為的時候,安心放下。  

  第一本詳盡解說四大失智症類型的進食困難特徵,為患者進食需求編寫的專書。     *宋家瑩(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副教授、萬芳醫院神經科主任) 專業審訂   *專業醫療人員、家庭照顧者必讀     含著不吞、嘴巴不肯張開、東張西望不專心吃飯、一直撥弄食物不肯進食、邊吃邊咳……   這些都是在第一線照顧失智者的人經常看到的場景,   被照顧者不吃或不能吃,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和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病患,進食困難的原因並不相同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進食問題多半是因為認知困難,如果沒有其它共病,誤嚥要到重度之後才較可能發生,如果很早期就出現拒食的現象,多半是其它原因造成

。路易氏體型失智者可能會因為幻覺干擾進食。合併巴金森氏症的失智則在中度時就可能發生誤嚥。血管型失智者則誤嚥的機率很高,且有各種不同型態的誤嚥可能。事先掌握各類型失智症的進食困難特徵,在被照顧者出現進食困難的現象時,才能精確找到原因,對症處理。     ․比起復健,失智症患者更需要的是協助   除了血管型失智症外,大部份的失智症都是進行性的退化疾病,在逐漸退化的過程中,比起設法恢復功能,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進行協助,盡量延長能擁有較高生活品質的期間。改變食物質地、口味,準確對應認知問題、創造適合進食的友善環境、利用進食輔具,都能協助患者持續維持進食,直至生命的終點。     ․面對末期,確認已經盡

力就能安心放下   失智症到了末期,有與其它疾病不同的特殊性。是否讓被照顧者進食,該以何種方式進食是照顧者最大的難題。如果不以治療為導向,不以意識型態為判斷的標準,該從什麼角度著眼,才能讓這麼漫長的照顧期不會變成傷害,而是值得感謝的回憶?這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但如何協助照顧與被照顧的雙方有清楚的方向,所有醫療人員及家庭照顧者都要為此預做準備。   本書特色     1. 詳盡解說四大失智症類型的進食困難特徵,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   2. 分解四大失智症疾病進程,方便根據不同疾病階段提供最適當的照護   3. 豐富案例分析,為照護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經驗參考   4. 專章討論可能影響進食吞嚥,

及對進食有幫助的藥物   專業推薦     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神經內科主任)、韓春菊(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理事長)

仁心聯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又傳確診個案,院方證實,這次染疫的是婦產科病房的病人和她的丈夫,2人Ct值相當低,也就是病毒量傳播力高,但丈夫症狀還很輕微,是院內進行陪病者採檢才揪出來,目前2人已收治隔離病房治療中。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56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影響居家護理個案對居家醫療整合照護使用意願之探討-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某居家護理所為例

為了解決仁心聯醫的問題,作者呂美卿 這樣論述:

背景及目的:我國人口結構已由高齡社會朝向超高齡社會,接踵而來,慢性病、失能、失智人口逐年攀升,針對行動不方便、又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政府於2016年實施「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提供到宅醫療服務。居家醫療,除了提供可近性、經濟性、便利性、持續性、周全性之到宅醫療與照護,更能減少不必要住院,降低醫療支出,提升照護品質並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然而許多案家有此需求但未參加。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北部某市立聯合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之個案,影響參加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服務的相關因素。研究方法:採用橫斷式研究設計,使用Andersen所提出醫療利用性模式為架構,以居家護理服務個案主要決策之照顧者為收案對象。經由問

卷共完成91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採用結構式問卷共62題,問卷分四部分,分別為:被照顧者及照顧者基本資料、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認知、照顧者知覺量表、照顧者負荷量表。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 t檢定、Anova檢定、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不同的固定就醫場所與參加居家醫療整合照護呈統計上顯著差異。照顧者壓力知覺與壓力心理、社會與財務負荷有低度正相關,壓力生理負荷對壓力心理與社會負荷有高度正相關,壓力財務負荷對壓力生理、心理與社會負荷有中度正相關,壓力心理負荷與壓力社會負荷有高度正相關。影響居家醫療整合照護之預測因子為固定就醫場所。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傾向及需求因素無顯著相

關,而促使因素中個案有固定就醫場所,參加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服務達顯著相關。有無固定的就醫場所是消費者對組織易接近或熟悉的地方,常被用來預測醫療服務利用度的高低,有固定就醫地點、醫師,能有連續性及協調性的照護。

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為了解決仁心聯醫的問題,作者NHK採訪團隊 這樣論述: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2007年,熊本一間民間醫院,成立了「嬰兒信箱」這項設施,希望能夠拯救因為走投無路而遭犧牲的嬰兒們。十年來,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雖然自成立以來,便飽受爭議與批評。但仍不改初衷的堅持下去。     或許最需要拯救的其實是大人……      嬰兒信箱的最大特徵是「匿名遺棄」,正因為採取匿名性,一籌莫展的父母才會將孩子送來。但這同時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匿名性是否會助長不負責任的家長隨意遺棄?     日本NHK 採訪團隊,花費長時間追蹤訪問,希望能深入了解這個議題。關於被遺棄的孩子們、關於掉落在保護網之外無助的

女性、關於我們能夠怎麼做……。     為什麼要遺棄我?   這個問題不只是質問父母,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對政府的呼喊。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李毅誠/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從理解和傾聽女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林志潔教授/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出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施慧玲教授/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劉淑瓊教授/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NHK採訪團隊     由NHK 的員工所組成的採訪團

隊,十年來追蹤日本第一個嬰兒信箱「送子鳥搖籃」,持續向觀眾傳達設施情況。     二〇一五年四月播放的《今日焦點》是媒體首次接觸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向全國觀眾介紹當年的小嬰兒已經長成十多歲的少年,實際收錄當事人的心聲,帶來強烈衝擊。     二〇一七年六月播放的《今日焦點+》則介紹嬰兒信箱的「現況」與面臨的課題。   繪師簡介   Gami     自由接案插畫家、漫畫家。     英國倫敦金士頓大學插畫研究所畢業,並於倫敦獨立出版漫畫《微不足道的展覽》,著有圖像小說《失能旅社》,作品多見於獨立出版,及CCC創作集平台。     個人網站:gamichou.com   IG:@gamiillu

stration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各方好評推薦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李毅誠 ——— 02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志潔教授 ——— 04 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 06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瓊教授 ——— 07 序 章 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 ——— 19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 20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 23 遇上寄養家庭 ——— 24 自豪的兒子 ——— 25 姓名、年齡、出生地皆不

詳 ——— 26 「好險我是被送到嬰兒信箱」 ——— 27 少年面對過去的人生 ——— 31 少年對於嬰兒信箱的想法 ——— 32 節目收到各種回響 ——— 35 嬰兒信箱的另一頭 ——— 37 第一章 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 ——— 39 名為「嬰兒信箱」的設施 ——— 40 起源於民間醫院 ——— 43 「致母親 我們會保密」 ——— 44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 47 對於嬰兒信箱第一例的回響 ——— 49 中央政府對於第一例的反應 ——— 50 陸續出現案例 ——— 51 開設一年後的評鑑報告 ——— 53 接獲報告後的動向 ——— 55 開設兩年半後的評鑑報告 —

—— 56 明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 ——— 58 嬰兒信箱危害母子生命安全 ——— 59 生父母不詳 ——— 60 嬰兒信箱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嗎? ——— 61 匿名制究竟是為了誰?——— 62 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與請求 ——— 64 全國廣設諮詢窗口 ——— 66 政府不改保守態度 ——— 67 孤立生產可能致死 ——— 68 孤立生產的案例 ——— 70 收容身心障礙兒童 ——— 74 收容的安全性與合法性 ——— 76 保護母親的重要性 ——— 77 出乎意料的重蹈覆轍 ——— 78 來自國外的孩子 ——— 79 嬰兒信箱的多種不為人知情況 ——— 81 第二章 走投無路的女人,自私自利

的男人 ——— 83 抵達嬰兒信箱的女人 ——— 84 案例 ① 真由美(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意外懷孕 出乎意料的情況 ——— 84 懷孕是自作自受 ——— 86 無法逃避的現實 ——— 88 決定放手 ——— 89 案例 ② 舞(二十多歲)男方要求墮胎,最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 不想讓人知道懷孕 ——— 90 第一次說出煩惱 ——— 92 案例 ③ 文乃(二十多歲)使用嬰兒信箱的理由是男方拒絕接受孩子 懷孕的喜悅消失得無影無蹤 ——— 94 男方從頭到尾冷淡不關心 ——— 95 無處可逃後的最後退路 ——— 96 放棄與決心 ——— 97 生產前夕的危險行為 ——— 98 在旅館破水

——— 99 生產可能危及生命 ——— 101 從未抱過親生兒子 ——— 102 選擇出養孩子 ——— 103 回到家鄉重新開始 ——— 105 思念孩子 ——— 105 案例 ④ 男子把和第三者的孩子送到嬰兒信箱,導致外遇對象帶著女兒一起自殺 小女孩被帶走 ——— 108 小女孩送回母親身邊 ——— 109 救不回的生命 ——— 110 檢討如何預防重蹈覆轍 ——— 111 案例 ⑤ 嬰兒信箱收到嬰兒遺體,發展成棄屍事件 開設以來最大的衝擊 ——— 114 鎖定棄屍的母親 ——— 115 小男嬰在生產過程中死亡 ——— 116 「希望有人祭拜小嬰兒」 ——— 117 不負責任的男人 ———

118 第三章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21 遇上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女孩 ——— 122 「希望這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 ——— 123 婦產科醫師的心願掀起輿論熱議 ——— 124 收養的過程艱辛漫長 ——— 125 收養難以普及 ——— 128 住在安置機構的兒童 ——— 130 兒童安置處遇方式落後世界其他國家 ——— 132 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後來怎麼了? ——— 134 生父母突然出現 ——— 135 寄養家庭的煩惱 ——— 136 終於明白身分來歷 ——— 137 害怕穩定的環境遭到破壞 ——— 140 能否收養必須聲請家事法庭認可 ——— 141 日本的家庭觀重視血緣

關係 ——— 142 幾乎無人聲請終身褫奪親權 ——— 144 遺棄之後親權還是在生父母手上 ——— 146 生大於養?養大於生? ——— 148 第四章 誰來協助孤立無援的母親? ——— 151 社會中的弱勢 ——— 152 生活窮困影響懷孕生產 ——— 153 無法取得資訊的孕婦 ——— 155 不曾產檢帶來的風險 ——— 156 許多孕婦其實是臨盆才前往醫院 ——— 158 在社會中遭到孤立的族群 ——— 159 傾聽女性的聲音 ——— 160 諮詢內容多元 ——— 164 全國各地都有可能需要嬰兒信箱的女性 ——— 169 立法制定諮詢窗口 ——— 170 難以推動支援母親的制度 —

—— 172 展開「棄兒專案」 ——— 173 德國的嬰兒信箱普及全國各地 ——— 175 推廣「中止妊娠諮詢」 ——— 179 生還是不生?支持女性的選擇 ——— 181 打造多元化支援體系 ——— 183 打造配合母親與兒童的體系 ——— 185 政府介入的方式不同 ——— 189 終 章 如何保護兒童的生命? ——— 193 從評鑑報告看得出專家的用心 ——— 194 開設十年的綜合評價 ——— 197 想要消弭身分不明的孩子 ——— 199 保護母親與兒童的「祕密生產制度」 ——— 201 從匿名制轉向實名制 ——— 202 引進制度需要進一步討論 ——— 203 會出現新的嬰兒信箱

嗎? ——— 206 串聯醫療與社福的推手 ——— 207 看不見孩子日後發展 ——— 210 只有起點增加了選項 ——— 212 嬰兒信箱的新課題 ——— 213 充實兒童福利 ——— 215 嬰兒信箱提出的問題 ——— 217 小翼與嬰兒信箱 ——— 220 結語 ——— 221 參考文獻 ——— 224 推薦序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李毅誠     在我成為父母後,每天都從寶寶身上學到各種不曾思考過的日常。     以前我看著種種案例,心裡應該會想著:「如果負不起責任那幹嘛要這樣做」,但現在的我完全明白,只是因為置身事外,所以可以事不關己的說出這句話。隨著每個個案的故事累積,也印

證了我從寶寶身上學到的事情:寶寶需要的是愛,但不一定要是父母的愛。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令人痛心的悲劇在發生之前是一連串錯誤抉擇的累積,如果中間能有任何一個人伸出援手,那也許就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雖說,社會對於性別意識的平權還尚有進步空間,對於各種不同的選擇也都應該去聆聽理解。這本書中討論到嬰兒信箱有許多可改進的建設性意見,但我心裡想的也僅僅是那就大家一起努力改進吧。     只要能讓一個生命受到更妥善的照顧與愛,那就夠了。     很幸運為人父親的我,可以看到這本書。   法務部人權委員會委員 林志潔教授     「拯救生育過程中的兩個弱勢」     熊本的慈惠醫院以一

間宗教性質的民營醫院,擔起了拯救生命的責任。十多年前,慈惠醫院設置了嬰兒信箱(無力扶養嬰兒的父母可將嬰兒送到此處),本書從不同面向探討嬰兒信箱設置十年後的發展、各種案例、以及反省了日本欠缺多元化支援體系,對弱勢生育婦女造成的壓迫。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獨自承擔生產的高風險、無力養育而可能面對的遺棄責任,以及來自社會的不諒解和道德譴責。     在嬰兒信箱的絕大多數案例中,嬰兒的生父都是置身事外,孤立無援甚至連產檢都不敢做的母親,以走投無路來形容也不為過。     雖然,如果只有嬰兒信箱這個選項,依然可能發生悲劇(如書中所呈現的案例,無依無助的母親為了將嬰兒送進信箱,又不願讓其他人知道她未

婚懷孕,只能冒險到信箱附近獨自生產,差點喪命),但如果連嬰兒信箱都沒有,案例中的母親說:那她可能直接就去自殺了。因此,嬰兒信箱拯救了小生命,也拯救了社會底層的弱勢母親。     生和育幾乎是女性的生命中最大挑戰和選擇,如果少子化被認為是一個國安層級的人口問題,政府介入的方式就不該僅是限縮人工流產的範圍、限制婦女生育的自主權、或者純粹將球丟給民間。嬰兒信箱雖然為遺棄或墮胎創造了一個不同的可能,但是對於被遺棄嬰兒的保育、對於父權結構對女性造成的壓迫、以及對於很多非自願懷孕但卻處於社會弱勢的保護,欠缺完整的扶助和支援系統,才是政府和民間都應該一起努力的課題。     提高生育的意願,要從理解和傾聽女

性的聲音做起,嬰兒信箱是起點而非終點。   台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 施慧玲教授     日本的「嬰兒信箱」,代表什麼樣的人權保障理念?在一個超高齡社會,新生命的降臨本應伴隨無限祝福,卻因難以啟齒的不得已, 讓一個母親丟棄孩子?!本書從「生命的拋棄與拯救」出發,探究每個「不得已」的個人及社會結構因素,隨而傾聽孩子從被丟棄,到機構安置、寄養收養,在自我認同到身分確認間的無助吶喊。「嬰兒信箱」本應提供棄嬰的「社會搖籃」,褪去汙名化,給孩子幸福成長的機會,實則有諸多困難!本書用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佐以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筆觸,省思並且展望「嬰兒信箱」的存在必要與優化可能。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劉淑

瓊教授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CRC),兒童有生存及發展權。「嬰兒信箱」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台灣標舉人權立國,我們有責任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得到他們該有的照顧,過上他們該過的生活,這本書呈現日本想方設法讓孩子活下來、活得好,各種價值辯證細緻精彩,值得推薦。 遭到拋棄的一百三十條生命 熊本市慈惠醫院成立的「送子鳥搖籃」,俗稱「嬰兒信箱(下文有時簡稱『信箱』)」是全日本唯一一處「遺棄」孩子也不會追究法律責任的地方。 當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拯救兒童生命,以免因為墮胎、放棄育兒或是遭到遺棄而犧牲。二〇一七年五月迎向十週年。 這個設施佇立於醫院人煙稀少的角落,打從啟用以來一直爭議不斷,贊成的一方認為

是「救人一命」,反對的一方認為是「助長棄嬰風潮」。當時我在NHK熊本電視台擔任記者一職,記得自己採訪和報導時心情十分複雜。 這十年來,嬰兒信箱一共收容了一百三十個孩子。 你覺得這個數字是多還是少呢? 本書的主旨不是介紹醫院的活動,也不是要責備意外懷孕和在育兒路上遇到困難的父母。 採訪團隊希望透過長期的訪問揭露日本唯一一處嬰兒信箱所發現的真相,與所有讀者共享這個社會面臨的多項課題。 嬰兒信箱這種設施真的達成了「拯救孩子」這個使命嗎? 我們認為聆聽嬰兒信箱實際收容過的孩子親口說出的心聲,應該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託付給嬰兒信箱的孩子 當年嬰兒信箱收容的小嬰兒,現在已經長成十多歲的少年了。 「為什麼

要把我送進嬰兒信箱呢?」 他這句低聲呢喃和默默垂下的雙眸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他當然不可能得知答案。 這是小翼(化名)第一次與採訪團隊見面,卻絲毫不畏縮怕生。相較於其他小學生,顯得少年老成。 寄養家庭的父母田中聰與洋子(皆化名)在一旁凝視小翼,眼神流露憂慮不安。 養父聰表示「我希望大家明白送來嬰兒信箱的小孩也能健全成長」,因此答應讓小翼接受訪問。這也是採訪團隊第一次與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面對面。 我們事前準備好問題,在腦海中反覆複習,以免實際訪問時一不小心傷害到他。 我們依照約好的時間造訪田中家,大家都掩飾不住緊張的心情。田中夫妻親切地歡迎我們,並且喚來一名臉上還帶有稚氣的少年:「小翼,來跟大家打招

呼。」他露出羞澀的微笑,對我們點頭打招呼:「你好。」 親眼目睹嬰兒信箱收容的孩子,我心頭湧上難以言喻的情感。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運作經驗之社會工作專業反思-以高雄地區醫療機構為例

為了解決仁心聯醫的問題,作者徐臣奕 這樣論述:

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精神與法律規範下,國內各醫療機構從試辦到正式實施,開始落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下簡稱ACP)團隊運作,此議題為國內文獻尚缺乏探討,故本研究以高雄地區醫療機構為場域,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計訪談7位醫務社工師,主要目的在於系統性的累積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運作經驗,並探討下列三項問題:1.瞭解醫務社工師對於病主法立法背景與宗旨以及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運作之看法為何?2.比較在不同醫療機構中的諮商團隊組織型態、運作方式及角色分工之差異有哪些?3.探討醫務社工師在諮商團隊中的社工角色定位與實踐經驗反思為何? 研究結果初步發現,醫務社工師對病

主法的精神是給予正向肯定的,且依據不同醫療機構的醫院屬性、醫院層級、經營理念與對病主法的立法宗旨認知之差異,使其ACP的資源投入程度、團隊運作成效、人力配置有別,其諮商團隊的合作模式也會隨著合作時間有所改變,而醫務社工師在不同醫療機構對社工師的ACP業務的承擔類型有所差異,將其區分成三類:「多工型」、「折衷型」、「諮商型」,社工師在ACP團隊中的專業角色分為諮詢者、需求評估者、情緒支持者、溝通協調者,除對本身的角色認知外,捍衛意願人的自主意願和善終的價值是社工師更重要的職責。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分別針對政策、醫療機構、ACP團隊、社會工作部門提出建議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