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逢甲大學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鄭國彬所指導 張真誠的 水性聚氨基甲酸酯/多層石墨烯奈米片複合薄膜之製備與功能性研究 (2015),提出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性聚氨基甲酸酯、多層石墨烯奈米片、複合薄膜。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應用化學研究所 陳輝龍所指導 張書維的 利用理論計算來探討NO2 在 Fe nano-sized cluster (Fe15)上的吸附過程與分解反應 (2010),提出因為有 二氧化氮分解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性聚氨基甲酸酯/多層石墨烯奈米片複合薄膜之製備與功能性研究

為了解決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的問題,作者張真誠 這樣論述:

本研究將多層石墨烯奈米片(MultiLayer Graphene Nanosheets, MLGNS)以乳液共混法(Latex Compounding)分散於水性聚氨基甲酸酯(Waterbone Polyurethane, WPU)中塗佈成薄膜,期望能使MLGNS均勻分散於WPU中,並使複合薄膜之機械性質、導電性質、熱性質等得到提升。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尋找對MLGNS在水溶液中分散最佳的分散劑;第二階段為改變最佳分散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Sodium Salt, SDS)的含量來觀察MLGNS的分散性,藉以找到SDS的最佳添加比例;

第三階段為將不同含量之MLGNS分散於WPU溶液中,再塗佈成薄膜,進而探討對複合薄膜的拉伸性能、熱穩定性、導電性等測試的影響,藉由這些性質的提升,期望本材料日後能應用於光電材料、電磁波屏蔽(Ant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ti-EMI)材料等方面。 綜合所得到的結果,由於MLGNS本身為疏水性、易團聚的材質,但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為對MLGNS良好分散的分散劑,其SDS添加含量為MLGNS的50%時,界面電位值最高可達-50.54 mV。且SDS在水溶液中會解離SO4-吸附於MLGNS表面,使MLGNS分散性變好,從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ou

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可觀察到MLGNS表面具有SDS離子的官能基。WPU/MLGNS複合薄膜經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觀察發現MLGNS與WPU的界面相容性良好,但當添加量增加,MLGNS有較多團聚現象,進而影響其機械性質,WPU薄膜最大抗拉強度為0.409 MPa,當MLGNS添加量1.0 wt.%時最大抗拉強度提升為 0.690 MPa,添加量為2 wt.%時,最大抗拉強度則下降為0.611 MPa,複合薄膜的最大抗拉強度隨MLGNS添加量增加呈先上升再下降的

趨勢;從熱性質方面來看,WPU薄膜的Td1為159.14 ℃、Td2為342.70 ℃,添加量為1.0 wt.%時,其Td1為178.91 ℃、Td2為354.94 ℃;表面溫差方面來看,WPU的吸熱ΔT1為10.4 ℃、放熱ΔT2為6.7 ℃,添加量為2.0 wt.%時,吸熱ΔT1為12.9 ℃、放熱ΔT2為10.0 ℃;表面電阻方面來看,WPU薄膜的表面電阻為2.95×108 Ω/cm2,添加量為2.0 wt.%時,其表面電阻提升為4.10×108 Ω/cm2。綜上所述,MLGNS添加量增加,對於複合薄膜的熱穩定性、吸熱與放熱溫差、導電率皆有上升的趨勢。

利用理論計算來探討NO2 在 Fe nano-sized cluster (Fe15)上的吸附過程與分解反應

為了解決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吸熱的問題,作者張書維 這樣論述:

此篇研究是利用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rogram (VASP)來探討NO2 於Fe nano-sized cluster 上之吸附及分解反應,其中在NO2 的吸附位置上我們找到了許多種的吸附方法,如Top、Bridge 和Hollow等等的位置,得到吸附結構最好的為FeNO2(H-Fe6,6,7-μ3-N,O,O),其吸附能量為 -80.67 kcal/mol。而在NO2斷去其N─O鍵的反應過程,發現FeNO2(B-Fe6,7-μ2-N,O)結構斷鍵時,其電子轉移現象最為明顯,因此能障是所有之中最大的,能障為 53.11kcal/mol,但也是放熱最多的,

而吸附能最好的FeNO2(H-Fe6,6,7-μ3-N,O,O),其斷鍵反應過程之電子轉移現象較不明顯,能障也較低,能障為35.10 kcal/mol,但是形成NO(a) + O(a)時為吸熱的結果。最後與NO2/Fe(111)的研究系統做了相互的比較,發現NO2 於Fenano-sized cluster 的吸附能比Fe(111)的吸附能要高上一些,且所需克服的能障也比Fe(111)高上許多,不過整個實驗探討到最後還是有成功將 NO2(g) + Fecluster 斷鍵成為NO(a) + O(a) + Fecl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