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歷任董事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理監事 - 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也說明:職別, 姓名, 現職. 理事長, 楊基振, 日揚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總經理. 常務理事, 張天益, 開群實業有限公司 總經理. 常務理事, 高信福, 品建營造工程有限公司 技師.

國立東華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魯炳炎所指導 林柏毅的 我國通訊傳播管制機制之研究 (2006),提出中鼎歷任董事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政院新聞局、政策變遷、管制政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蕭全政所指導 黃德源的 台灣地區核能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1) (2001),提出因為有 核能、政治經濟、台灣地區、核武、核電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鼎歷任董事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副總統出席財團法人中技社50週年慶暨98年度科技研究獎學金 ...則補充:30年前,中技社更轉投資設立中鼎工程公司,在歷任董事長努力經營下,已成為國際級知名公司。根據2009 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雜誌評比,中鼎工程公司在國際工程設計公司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鼎歷任董事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通訊傳播管制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鼎歷任董事長的問題,作者林柏毅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是探討我國通訊傳播管制機制方面的相關研究,包含新聞局的組織改造與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過程前後的相關議題,研究問題包括新聞局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所採用的管制政策工具的異同、NCC委員選任採用政黨比例制是否影響政治中立,以及NCC成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之預期功能為何。本文的研究範圍選定以廣播電視媒體為主要對象,而時間上的研究範圍從1998年4月2日行政院長蕭萬長於第2272次院會中指示由「電信資訊傳播協調工作小組」規劃電信資訊傳播整合機關開始,至2007年2月22日NCC成立一週年止。 此外,本文嘗試

運用政策變遷之「建構-解構-再建構」與管制政策之「管制-解制-再管制」理論,加以探究廣電媒體主管機關組織改造的動態過程。首先,分析政策變遷的環境因素,再說明政策變遷的途徑是來自政治場域中泛藍與泛綠兩大政策倡導聯盟,並分析獨立機關NCC之制度設計與法制層次所造成新的政策變遷;其次,藉由管制政策理論分析新聞局對廣電媒體管理之角色衝突,與解除管制後所衍生之媒體亂象,進而有再管制之呼聲,並針對管制廣電媒體的政策工具進行分析。 為求本文更為精確的觀點,且不會與實務上產生過大的落差,筆者輔以深度訪談法,希望能夠彌補理論文獻分析的不足之處,而訪談對象包含廣電媒體業者、政府官員與學術界人士。 本文

研究發現,NCC採用政黨比例制的方式將影響其政治中立的立場;但是,透過合議制的決策模式,可以間接形塑NCC「去政黨化」的效果。另外,在政策變遷法制層次上,仍以行政機關為主要發動者,其採用的釋憲途徑所造成的變遷幅度最大;至於在廣電媒體之管制政策方面不因主管機關更替而影響,若真有不同之處,僅在於決策過程之差異。 最後,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已宣告NCC組織法第四條之委員產生方式違憲,必須於2008年12月31日前進行修法,至於新法修正之方向及NCC與行政院的運作模式,則有待行政部門、立法機構與社會公眾三方面尋求共識,以符合並完成人民對政府改造成效之期待。

台灣地區核能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1)

為了解決中鼎歷任董事長的問題,作者黃德源 這樣論述:

臺灣地區自引進核能發電以來,政府相關單位以及學術團體多以因應能源多元化以及經濟發展之所需,作為引進核能發電依據。然而,在檢閱臺灣核能發展的相關文獻後,發現電力資本成長以及能源多元化並非是政府的主要目標,而為從屬地位;亦即政府最初引進核能發電,並非全然是為了上述目的,而是為了發展核武。易言之,最初核電廠的引進不過是遂行以民用掩飾軍用目的。這樣的觀點必須從較大的歷史脈絡中觀照才可獲得釐清。因而,本文主要的論點有三:首先所要探討的是臺灣地區核能發展的出現背景。核能科技有其普遍性部分,然若要對該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有所理解,則必須將其置於特定的時空脈絡下進行理解才有意義。其次,本文所要分析的是臺灣地區核

能發展的內在限制,即國內哪些結構性因素限制了核能發展的內涵,並導致核能發展之變遷。最後,將討論臺灣地區核能發展的外在限制,重點放在分析美國核能工業及美國政府政策對臺灣政經形構的形塑與制約。此點對於臺灣這樣的小國尤具意義,對小國而言,內政卻往往是外交的延伸;臺灣核能發展的內涵與變遷,即相當程度反應這樣的結構,然其應對方式卻不一定是被動的。準此,本文試圖從核能具備的兩面性(核電、核武)出發,以國家機關/民間社會;結構/行動者;歷史結構法等三條動線,探討臺灣地區自一九四五年至二00一年以來,核能政策之整體變遷與發展。在資料來源方面,本文大量採用美國國家檔案局官方解密資料、中華民國國史館資料以及重要人

物的回憶錄等,透過資料間的「對話」,以期貼近史實。透過這些素材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交織互動下,筆者發現臺灣現今的核能發展(特別是核電),在於早期核武發展所造成核能結構不健全;在軍方所主導的核能發展下,核電淪為掩護工具,而無法真正達到技術、科技與人才的移轉。本文的目的在於敦促政府,儘速認真面對過去發展核武的歷史,並將核能科技回歸其應有的定位。如此一來,現今的核電爭議才能有一較客觀的評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