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交通大學 統計學研究所 王維菁所指導 蘇敬婷的 由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背景特質與學業表現看多元入學政策 (2012),提出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元入學政策、學生背景特質、學業表現、最佳招生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莊勝義所指導 黃嘉淋的 2007-2010年繁星計畫的政策社會學分析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繁星計畫、政策社會學、政策文本、政策論述、政策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由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背景特質與學業表現看多元入學政策

為了解決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的問題,作者蘇敬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運用國立交通大學94學年度至100學年度之學生資料,以實證研究的精神探討多元入學管道之政策在本校的實施成果,希望了解(1)多元入學政策下錄取學生之背景;(2)各科系的招生策略;(3)入學後的大一專業必修科目表現。我們發現受全國政策影響,透過考試分發進入本校的學生比例逐年遞減,個人申請逐年遞增,繁星計畫近年則維持在10%左右。其中畢業於公立明星高中(共31所)之交大學生,有較高比例透過「考試分發」或「個人申請」入學。「繁星計畫」的推動增加了學生背景的多樣性,但對其他公立高中(指非上述之明星高中)和私立高中則較有利。分析學生大一成績表現,透過繁星管道入學的學生若只單看平均成績,表現並不差,

但異質性大。明星高中學生若能在繁星管道被挑選,學業表現往往比其他高中背景更出色。我們亦整理了本校學生所畢業之高中在全台的地理分布情形。此外我們建立數學模型以探討何謂「最佳的招生策略」,藉由電腦模擬檢驗所提出檢定統計量的分布在虛擬假設下的正確性,並透過機率的運算說明最佳的招生策略會是當“各入學管道表現最差者已達均質”時,也就是各科系表現不佳的學生均勻地出現在各管道,這樣的招生策略會使整體能力最優。在結論中我們基於此資料分析之心得,陳述了對相關教育議題的建議。

2007-2010年繁星計畫的政策社會學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興大學繁星錄取名單的問題,作者黃嘉淋 這樣論述:

2007-2010年繁星計畫的政策社會學分析之研究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及大學行政人員對2007-2010年繁星計畫的理解與想法,以問卷調查為主,半結構式晤談為輔,透過Stephen J. Ball的政策社會學來分析繁星計畫,從政策文本、政策論述及政策成效三方面的概念工具,結合繁星計畫文獻與對7位高中與大學行政人員的前置作業訪談,形成高中與大學的問卷,而後以隨機抽樣、寄發E-MAIL的方式進行高中(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的正式問卷調查,共成功寄發124所高中,回收有效問卷104份,以及獲得99學年度繁星計畫招生33所大學中的24所大學的E-MAIL回應,33校共發出166封問卷

邀請,回收有效問卷38份,並進行3位高中行政人員的後續訪談,然後分析與討論,主要研究結論如下:壹、從政策社會學三大項概念工具「政策文本、論述與成效」看繁星計畫的運作 一、無論繁星計畫政策文本被理解或詮釋的意義是否跟官方所期待的立場一致,都可能對該政策的論述與實踐,造成相當的影響,所以對政策文本的理解或詮釋,即使有歧異或意見分歧,都具有政策社會學的研究價值 二、人們對繁星計畫政策文本的理解或詮釋,多半基於其所意識或甚至無意識的根本想法或價值觀,這樣的理解會進一步影響她/他們對政策的論述 三、社會正義所關注的繁星計畫作為一種入學方式,不只關注其可能影響的人數多寡與人際間的比較,更

須關注透過這種升學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的後續發展貳、高中與大學行政人員對繁星計畫的意見 一、多數高中與大學行政人員認同已達到目標並支持照顧弱勢之精神與做法 二、高中與大學行政人員均願意參與政策並認同繁星計畫應重視繁星生掌握自身學業的能力 三、高中比大學行政人員對學測門檻、校內排名及篩選適合學生有較多質疑 四、半數高中與大學行政人員認同繁星生四年來在人數結構的改變 五、高中對後續相關措施的關注與大學行政人員的落實有落差 六、一些高中行政人員擔憂繁星計畫的擴增、選才制式及思考政策影響力參、職稱及年資高的高中行政人員對繁星計畫的意見明確關鍵詞:繁星計畫、政策社會學、

政策文本、政策論述、政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