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高玉泉所指導 洪世凱的 漂流木之法律研究 (2019),提出中興大學校地面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目的性限縮、自由撿拾、遺失物撿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邱上嘉所指導 孫傳仁的 1990年代新設國立科技大學校園規劃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科技大學、技職教育、校園規劃、科際整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興大學校地面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興大學校地面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漂流木之法律研究

為了解決中興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洪世凱 這樣論述:

在臺灣,因為地型及氣候因素,每年都會產生許多漂流木,這些漂流木絕大多數都市來自國有森林。在經過漂流的過程後,無論其最後滯留的地點位於何處,依民法第766條規定,其所有權仍應屬於原來之土地所有權,也就是國家所有。在2015年3月12日植樹節發生內湖漂流木事件之後,有關漂流木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各界皆熱烈討論,但鮮少人針對法律層面與法院的判決角度來探討漂流木的權屬問題。本文將從森林法立法的精神與當初增訂自由撿拾條文的立法背景,在參酌其他自然環境因素來探討漂流木於漂流出國有林範圍時,國家是否仍有管領力,來討論這些漂流木是屬於漂流物還是遺失物,或者是無主物,以及行政主管機關現行處理方式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

規定。另外,本文也會針對刑事方面來討論,在不同的時間以及不同的地點,如果撿拾漂流木其觸犯之刑罰是否有差異,其差異有多大,本文將會進一步列表來比較討論。最後再分析現行的處理漂流木方式,將其未臻完備之處,提出修正建議,期盼能使漂流木的權屬認知更明確,在處理漂流木時能引用民法撿拾遺失物的相關規定,讓民眾參與協助並獲致應有報酬,達到政府與民間和諧雙贏。

1990年代新設國立科技大學校園規劃研究

為了解決中興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孫傳仁 這樣論述:

就一所大學而言,創校初期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校園發展階段,其主要是為了奠定大學校園持續成長的架構,而提供大學建立一個良性發展的基礎。鑒於1990年代是高等技職教育擴張和運用校園規劃來作為管理大學校園發展的開端。本研究旨在聚焦於1990年代臺灣兩所新設國立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整體校園規劃過程--就高等技職教育發展與新設科技大學校園規劃等兩個脈絡來檢視兩者關係,並從其教育理念轉化、校園規劃形成與執行脈絡,分析其過程﹅影響與歷史意義,以作為臺灣高等技職校園變遷歷程的觀察與反省。本研究基於詮釋現象學觀點,採多重個案研究法進行主題探究,除結合文獻與檔案分析、直接觀察等研究方

法外,同時針對兩所科技大學之籌備建校執行團隊主要成員(籌備處工務主管和總規劃建築師),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口述歷史的經驗回溯與詮釋,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個案之文本分析。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文獻探討內容,經個案研究分析歸納,提出以下六項結論: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發展趨勢,導致198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的急遽轉變,是真正驅使1990年代技職教育轉向高等教育化發展與擴張的主因。二﹅「科際整合」成為高等技職教育發展與科技大學校園規劃的概念核心,從學科間的整合﹅學群間的整合﹅學群與校園的整合等層面進行全面性考量。三﹅「學群」組織形成有別於普通大學的教學組織,而「學群」空間組織也明顯構成科技大

學校園規劃中的校園空間主體架構,並影響技職校園意象的形塑。四﹅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理念體現在校園規劃原則應具備的五個特徵:1.整體化;2.彈性化;3.集中化;4.人本化;5.永續化。五﹅科技大學校園設計所具備的四項特色六﹅「科技大學創校初期校園規劃理念與空間型態發展」的十項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