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格.布雷格曼寫的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和羅格.布雷格曼的 【博客來獨家燙箔書衣】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宜蘭大學 食品科學系碩士班 陳淑德所指導 張婷毓的 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產物之助眠功效研究 (2019),提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失眠、γ-胺基丁酸、猴頭素。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周鴻騰所指導 羅淑棠的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調適、耐逆境可食野菜、6E 鷹架探究教學法、學習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這樣論述: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衛報》:本書無疑是今年的《人類大歷史》。   ★ 榮獲《華盛頓郵報》年度50大非小說類好書;2021年安德魯卡內基獎章提名。   ★ 最年輕的思想家《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作者最新巨著。   ★ 版權售出46國,上市首週空降各大暢銷榜冠軍。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

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並沒有上演。     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在轟炸之下展現的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     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但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是時候,換個視角來看待自己了。     ——如果你曾對人類感到灰心,這本書將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     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

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集中營的物種啊。到了近代,更加上新聞、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性醜惡似乎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     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     羅格將在書中以扎實的論證、生動的敘事,一一為我們平反。     .我們在五萬年前有五種人族兄弟,今日卻只有我們倖存,《人類大歷史》作者推測,是因為我們比較狠:「當智人遇上尼安德塔人,造成史上第一場也是最大一場的種族清洗行動

。」賈德.戴蒙也贊同:「間接的證據判定智人謀殺有罪。」但羅格認為,是智人的其他特質占了上風。     .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中推論,復活節島島民因資源不足而相殘,甚至以人為食,是以殘酷自私的人性為導火線。但新的人口證據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     .《蒼蠅王》作者獲頒諾貝爾獎,被盛讚為「生動刻畫了真實人性」;但是當虛構小說在現實中上演,流落荒島的小男孩卻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小型社會,為了求救,輪流看顧營火不滅。     .以揭露性惡留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充當獄卒的學生其實是受實驗人員擺布;而旁觀者效應的犧牲者吉諾維斯,並沒有死於38位路人的冷眼旁觀,而是在朋友的懷抱中離世

。     ——人類的每一次大躍進,都發生在我們對自己有了新認識的時候   高度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哲學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超級歪/YouTuber   詹宏志/作家、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   綠角/財經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你是否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險惡的世界?   媒體常看到謀殺、偷竊、虐童的報導;金融界一再出現的貪婪與詐騙;政治人物的出爾反爾,爾虞我詐。

  是的,通常你會這麼覺得。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地活著,避免被他人的惡意傷害。或許,自己也學會一些狡詐的權術,一起參與這個遊戲。人性險惡,似乎已經成為毋需爭辯的事實。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個問答。教授問學生,請問你住在哪個星球?   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   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踏在腳下。   一次又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B。但其實,我們是活在星球A。(全文詳見本書)——綠角/財經作家     這本書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這種改變會讓你和你接觸的人們一起成為更好的人。這說法聽起來相當「魔幻

勵志」,但書裡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科學依據:在現代文明社會人類時常作惡,這不代表我們本性如此,只是我們的心理機制和行為傾向並不是為了在現代文明社會當個好人而演化的。知道了這些事情,我們更能掌握自己,了解別人,改變彼此,好好過日子。——朱家安/哲學作家     善惡的評價並非絕對,文化與環境對人類的行為也影響深遠。在均富的社會中,合作與溝通的動機就會明顯增加。心理學家們研究同理心與病態人格,常可以看到某些心理功能的缺乏,跟我們以為的惡行關係密切——相反來說,當心理功能完好,依附發展也都順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更自然。願我們藉著這本書,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良善,並且尋求理解與共好。——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人性就是貪婪、自私、弱肉強食?當紅荷蘭史學家羅格的《人慈》將會完全顛覆你對人性的既有認知。這是今年必讀的一本書!因為我們如何看待人性,我們就會展現出怎樣的人性。——超級歪/YouTuber     對於人類天生的善良正直,羅格.布雷格曼做出一段非常強力的信仰宣言。他從不使用那種眼光帶淚、感傷留戀或天真幼稚的手段,而是提供扎實且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證明,即便有太多明顯的反面證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自己不是別人會讓我們誤信的那種野蠻而貪婪到無可救藥、暴戾又巧取豪奪的物種。——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     人類事務中的每一

次革命——而我們現在就身處其中一次!——都發生在我們對於「人類」這個詞賦予新意的時候。藉由明白表達一種更溫和的人類觀(且背後支撐的科學更精良),羅格.布雷格曼成功地再度喚起這段對話。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真正的未來希望。——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人慈》提供了哲學和歷史的支柱,進而讓我們有了信心去與人合作、去為人和善並信賴彼此,而能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萬物的價值》(The Value of Everything)作者     有些書挑戰我們的想法,但《人慈》挑戰的是那些想法奠基的大前提。本

書勇敢、大刀闊斧的論點,會讓你重新思考你本來所相信的社會、民主和人性。在整片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振奮的精彩好書。我不只想要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讀,更希望人人都能一讀。這對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不可或缺。——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The Spirit Level)作者     精彩好讀……有趣、新鮮,讓人手不釋卷。——詹姆斯.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

/《山牧之愛》(The Shepherd’s Life)作者     這本驚人的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以及人類同胞的方式。它能拓展智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心胸。我們從未比此刻更需要這樣的思想。——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Lost Connections)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這本非凡的新書令人驚喜。——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思想家。他的最新著作挑戰我們對人性的基本假設,某種程度上開啟了充滿新機會的世界。《人慈》有著最優秀

的書籍或論點所具備的簡單、觀察敏銳與強大力道。——楊安澤     我已經很久沒讀過文筆如此驚人、洞見如此敏銳又如此有啟發性的書了。事實上,已經久到我不太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了。——丹尼.杜林(Danny Dorling)/《1%:貧富不均,這才是全球經濟大危機!》(Inequality and the 1%)作者     這本書推翻了人類天生惡劣自私的憤世嫉俗觀點,並為人性描繪出另一幅肖像;不只更令人振奮——也更為準確。羅格.布雷格曼是我們這時代其中一位最發人省思的思想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  

  把你手上的報紙暫時丟開,讀讀這本書。——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務實智慧》(Practical Wisdom)作者     我不知道有哪篇反駁馬基維利所謂「人除非必要否則絕不行善」的言論,比羅格.布雷格曼這本書還要強力、敘述更詳細。他對人性的重新評價、對事實證據的忠實程度一如其振奮人心的力道。——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母親及其他》(Mothers and Others)作者     《人慈》清楚表達了我們人類學家爭論了十幾年的事情,但講得漂亮多了。想要跟上科學新知嗎?讀讀這本書。本書是破解迷思的最佳範

例,也是給二十一世紀的新希望故事。——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分隔》(The Divide)作者     《人慈》深入綜述了「我們人類天生壞而不可靠」的想法錯在何處。羅格.布雷格曼用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故事,帶我們回顧那些灌輸這種想法但其實有問題的實驗,並提供我們更樂觀的人類觀。——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     這篇文筆美妙、記載詳實、破解迷思的作品,現在是我的人人必讀好書第一名。讀讀這本書,然後給你憤世嫉俗的朋友一人買一本。——彼得.格雷(Peter Gray)/《會玩才

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產物之助眠功效研究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張婷毓 這樣論述:

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為食藥兩用真菌,其固態發酵菌絲體中富含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及猴頭素A,具有舒眠及抗憂鬱之功效。糙米(Oryza sativa)經發芽處理後可產生高含量的GABA,但發芽糙米水分含量約為30%,故須經乾燥以利保存。本研究之目的是先探討以糙米和發芽糙米作為基質進行猴頭菌固態發酵,分析固態發酵產物中的GABA及猴頭素A含量;並以微波萃取猴頭菌固態發酵產物,以不同濃度的水萃取物和乙醇萃取物管餵小鼠,以驗證其助眠功效;最後以市售猴頭菌固態發酵米產品進行人體四天攝食實驗,並以i-FEEL生物能訊息分析系統和匹茲

堡睡眠質量量表(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確認猴頭菌固態發酵產物之助眠功效。結果顯示,有機糙米在25℃經6小時浸泡,再靜置36小時後有最高的GABA含量達169.8 mg/100g乾物,而利用3 kg,3 kW微波乾燥,其乾燥速率達37.48 g/min,僅需要17 min即可使水分含量達到13%,然而使用冷風乾燥則需4小時才能完成。使用糙米進行猴頭菌固態發酵三週時產物的GABA和猴頭素A含量分別為496.06和14.9 mg/100 g,其水萃取物(water extract, WE)及乙醇萃取物(ethanol extract, EE)之萃取

率分別為12.55%及5.39%。小鼠睡眠功效評估實驗中,三週齡ICR公鼠適應一週後,連續30日分別管餵水、WE組(5, 7.5, 10 mg)及EE組(2.5, 5, 10 mg)。小鼠於第1, 7及30天管餵30 min後,再以腹腔注射60 mg/kg 戊巴比妥鈉誘導睡眠,以翻正反射判定睡眠潛伏期及睡眠長度。管餵WE及EE的小鼠其每日採食、飲水量及體重變化率各組均無顯著差異。在小鼠睡眠潛伏期方面,於第7天各組均無顯著差異,於第30天時,中、高劑量下的WE及EE均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但整體均為2~3 min;在小鼠睡眠長度方面,第1天WE各組延長為70~79 min顯著長於控制組,EE組則在

高劑量下為70 min;管餵7日後各劑量的WE及EE組均可顯著長於控制組,且EE組的睡眠長度提升為76~92 min與管餵第一日相比較具顯著差異;管餵第30天,各劑量下之WE及EE均能顯著延長睡眠長度至107~112 min。另一方面以正常飼料及混入1、3和5%猴頭菌固態發酵三週糙米產物之飼料進行30天自由採食,於餵食後第1, 7及30天進行睡眠試驗;結果顯示實驗期間各組之體重增長率、飼料及飲水消耗量均無顯著差異,第1和7天各組之睡眠潛伏期及長度均無顯著性差異,第30日僅有食用5%猴頭菌發酵物飼料之小鼠其睡眠長度顯著長於其他組。管餵猴頭菌固態發酵萃取物可於實驗第一天即有助眠效果,以飼料自由採食

則只在高劑量下於第30天有延長睡眠功效,故以小鼠實驗驗證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產物具改善睡眠功效。以市售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產物進行人體試驗,30名受試者(平均年齡:59.33歲)中有19名的匹茲堡睡眠質量問卷得分大於6分,視為有睡眠障礙患者,再將失眠者分成兩組後,10名實驗組及9名控制組分別於睡前食用5 g的市售猴頭菌產品或安慰劑的糙米粉,持續4天。結果顯示失眠實驗組在服用市售猴頭菌發酵產品後,PSQI分數從原先的9.40顯著下降至7.40 ( p < 0.05 ),其餘組別則未有顯著差異。再以i-FEEL生物能資訊分析系統進行受試者的睡眠評估,結果顯示四天後受試者的軀幹、頭、胃、腸、肝、氣管、胸

部淋巴管、心臟血管、血液細胞、腦垂體、大腦及左腦靜脈等器官能量約都提升至140%以上,且以左腦靜脈和PSQI變化趨勢最為相近。故猴頭菌固態發酵糙米產物富含GABA及猴頭素,可發展為具有助眠功效的保健產品。

【博客來獨家燙箔書衣】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這樣論述: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衛報》:本書無疑是今年的《人類大歷史》。   ★ 榮獲《華盛頓郵報》年度50大非小說類好書;2021年安德魯卡內基獎章提名。   ★ 最年輕的思想家《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作者最新巨著。   ★ 版權售出46國,上市首週空降各大暢銷榜冠軍。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

並沒有上演。     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在轟炸之下展現的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     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但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是時候,換個視角來看待自己了。     ——如果你曾對人類感到灰心,這本書將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     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集中營的物種啊。到了近代,更加上新聞、社

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性醜惡似乎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     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     羅格將在書中以扎實的論證、生動的敘事,一一為我們平反。     .我們在五萬年前有五種人族兄弟,今日卻只有我們倖存,《人類大歷史》作者推測,是因為我們比較狠:「當智人遇上尼安德塔人,造成史上第一場也是最大一場的種族清洗行動。」賈德.戴蒙也贊同:「間接的證據判定智人謀殺有罪。」但羅格認為,是智人的其他特質占了上風。

    .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中推論,復活節島島民因資源不足而相殘,甚至以人為食,是以殘酷自私的人性為導火線。但新的人口證據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     .《蒼蠅王》作者獲頒諾貝爾獎,被盛讚為「生動刻畫了真實人性」;但是當虛構小說在現實中上演,流落荒島的小男孩卻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小型社會,為了求救,輪流看顧營火不滅。     .以揭露性惡留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充當獄卒的學生其實是受實驗人員擺布;而旁觀者效應的犧牲者吉諾維斯,並沒有死於38位路人的冷眼旁觀,而是在朋友的懷抱中離世。     ——人類的每一次大躍進,都發生在我們對自己有了新認識的時候   高度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哲學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超級歪/YouTuber   詹宏志/作家、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   綠角/財經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你是否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險惡的世界?   媒體常看到謀殺、偷竊、虐童的報導;金融界一再出現的貪婪與詐騙;政治人物的出爾反爾,爾虞我詐。   是的,通常你會這麼覺得。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地活著,避免被他人的惡意傷害。或許,自己也學會一些狡詐的權術,一起參與這個遊戲。人性險惡,似乎已經成為毋需爭辯的事實。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個問答。教授問學生

,請問你住在哪個星球?   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   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踏在腳下。   一次又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B。但其實,我們是活在星球A。(全文詳見本書)——綠角/財經作家     這本書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這種改變會讓你和你接觸的人們一起成為更好的人。這說法聽起來相當「魔幻勵志」,但書裡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科學依據:在現代文明社會人類時常作惡,這不代表我們本性如此,只是我們的心理機制和行為傾向並不是為了在現代文明社會當個好人而演化的。知道了這些事情,我們更能掌握自己,了解別人,改變彼此,好好過日子。——朱家安/哲學作家

    善惡的評價並非絕對,文化與環境對人類的行為也影響深遠。在均富的社會中,合作與溝通的動機就會明顯增加。心理學家們研究同理心與病態人格,常可以看到某些心理功能的缺乏,跟我們以為的惡行關係密切——相反來說,當心理功能完好,依附發展也都順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更自然。願我們藉著這本書,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良善,並且尋求理解與共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人性就是貪婪、自私、弱肉強食?當紅荷蘭史學家羅格的《人慈》將會完全顛覆你對人性的既有認知。這是今年必讀的一本書!因為我們如何看待人性,我們就會展現出怎樣的人性。——超級歪/YouTuber     對於人類天生的善良正直,羅格.布雷

格曼做出一段非常強力的信仰宣言。他從不使用那種眼光帶淚、感傷留戀或天真幼稚的手段,而是提供扎實且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證明,即便有太多明顯的反面證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自己不是別人會讓我們誤信的那種野蠻而貪婪到無可救藥、暴戾又巧取豪奪的物種。——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     人類事務中的每一次革命——而我們現在就身處其中一次!——都發生在我們對於「人類」這個詞賦予新意的時候。藉由明白表達一種更溫和的人類觀(且背後支撐的科學更精良),羅格.布雷格曼成功地再度喚起這段對話。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真正的未來希望。——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人慈》提供了哲學和歷史的支柱,

進而讓我們有了信心去與人合作、去為人和善並信賴彼此,而能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萬物的價值》(The Value of Everything)作者     有些書挑戰我們的想法,但《人慈》挑戰的是那些想法奠基的大前提。本書勇敢、大刀闊斧的論點,會讓你重新思考你本來所相信的社會、民主和人性。在整片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振奮的精彩好書。我不只想要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讀,更希望人人都能一讀。這對創造更美好

的世界不可或缺。——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The Spirit Level)作者     精彩好讀……有趣、新鮮,讓人手不釋卷。——詹姆斯.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山牧之愛》(The Shepherd’s Life)作者     這本驚人的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以及人類同胞的方式。它能拓展智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心胸。我們從未比此刻更需要這樣的思想。——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Lost Connections)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這本非凡的新書令人驚喜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思想家。他的最新著作挑戰我們對人性的基本假設,某種程度上開啟了充滿新機會的世界。《人慈》有著最優秀的書籍或論點所具備的簡單、觀察敏銳與強大力道。——楊安澤     我已經很久沒讀過文筆如此驚人、洞見如此敏銳又如此有啟發性的書了。事實上,已經久到我不太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了。——丹尼.杜林(Danny Dorling)/《1%:貧富不均,這才是全球經濟大危機!》(Inequality and the 1%)作者     這本書推翻了人類天生惡劣自私的憤世嫉俗觀點,並為人性描繪出

另一幅肖像;不只更令人振奮——也更為準確。羅格.布雷格曼是我們這時代其中一位最發人省思的思想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     把你手上的報紙暫時丟開,讀讀這本書。——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務實智慧》(Practical Wisdom)作者     我不知道有哪篇反駁馬基維利所謂「人除非必要否則絕不行善」的言論,比羅格.布雷格曼這本書還要強力、敘述更詳細。他對人性的重新評價、對事實證據的忠實程度一如其振奮人心的力道。——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母親及其他》(Mother

s and Others)作者     《人慈》清楚表達了我們人類學家爭論了十幾年的事情,但講得漂亮多了。想要跟上科學新知嗎?讀讀這本書。本書是破解迷思的最佳範例,也是給二十一世紀的新希望故事。——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分隔》(The Divide)作者     《人慈》深入綜述了「我們人類天生壞而不可靠」的想法錯在何處。羅格.布雷格曼用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故事,帶我們回顧那些灌輸這種想法但其實有問題的實驗,並提供我們更樂觀的人類觀。——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     這篇文筆美妙、記載詳實、破解

迷思的作品,現在是我的人人必讀好書第一名。讀讀這本書,然後給你憤世嫉俗的朋友一人買一本。——彼得.格雷(Peter Gray)/《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羅淑棠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謝誌 III目錄 IV圖目錄 VII表目錄 VII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 1一、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1二、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2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問題 6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6二、 研究問題 8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界定及限制 9一、 名詞解釋 9二、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相關研究 11一、 可食野菜 11二、 耐逆境可食野菜 14第二節 鷹架探究教學法與學習遷移相關研究 20一、 鷹架探究6E相關教學研究 20二、

學習遷移理論 34第三節 運用6E鷹架探究教學模式於耐逆境可食野菜課程 36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 44一、 研究對象 44二、 研究場域 44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44一、 個案研究法 44二、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5第三節 教材與教學設計 49一、 成人學習特性 49二、 教材設計與架構 49三、 教學設計與教學流程 51第四節 篩選個案訪談的工具 60第五節 個案訪談工具 62一、 焦點討論法心得寫作 62二、 個案訪談記錄 63第六節 質性資料處理與分析 64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66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的基本

概念知識能力 66一、 具系統化的數位多媒體教材能提昇概念知識 68二、 科學研究與醫藥文獻能提昇學習興趣及食用信心 75第二節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基礎概念知識,提昇自然觀察力 82一、 戶外五種感官體驗學習可提昇植物辨識能力 84二、 戶外體驗學習可增進植物耐逆境概念、環境污染與健康的警覺性 91第三節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 97一、 分組實作體驗教學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 99二、 分組合作體驗學習能促進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05第四節 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11一、 教師評析可以修正小組探究結果,學生本身隱性顯性知識相交流,有

助學習反思 112二、 同儕典範學習可以促進知識內化,提昇學習反思 114第五節 精緻內化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17一、 作品發表,有助學習者統整所學進行發想與創作 119二、 期末作品發表會有助知識技能、情意提昇作用 123第六節 學習近遷移能力—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蔬菜作物調適執行力 134一、 運用在氣候變遷農業生產調適或減緩的實踐上 135二、 具氣候變遷危機意識及調適知識 145第七節 因應未來更複雜氣候變遷情境及不同情境之學習遠遷移能力 149一、 防災調適之學習遷移力 150二、 結合相關知識與經驗應用在其他領域之學習遷移力 154第五章 結論與建

議 158第一節 結論 158一、 系統化的數位媒體PPT教材能促進基本概念知識 158二、 在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概念知識,有助提昇自然觀察力 159三、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59四、 在小組實作作品的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59五、 精緻內化期末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59六、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相同情境的學習近遷移能力 160七、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未來更複雜的氣候變遷及不同情境的學習遠遷移能力 160八、 結語 160第二節 建議 161第三節 教學反思 162參考文獻 163附錄 182圖目錄圖 1

-1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作物的影響 3圖 1-2 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5圖 2-1 「近側發展區」的動態本質示意圖 21圖 2-2 「ZPD」的動態本質 23圖 2-3 以學習者以活動為中心的「6E探究學習環」 34圖 2-4 「6E學習環探究模式」教學理念設計 36圖 2-5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教學設計、目標與研究目之關聯圖 43圖 3-1 研究架構 46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圖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教材架構圖 50圖 3-4 成人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教學流程圖 59圖 3-5 研究個案篩選流程圖 61圖 5-1 6E鷹架探究教學研究於成人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成效 161 表目錄表 2-1 蔬菜常見急性傷害之誘因與可能出現之症狀 15表 2-2 臺灣15種野外耐逆境可食野菜對不同逆境忍受能力 19表 2-3 「6E學習環探究教學模式」,各階段教學重點 37表 2-4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鷹架種類及支撐情形 37表 3-1 6E鷹架探究式教學模式各階段之教案設計、教學內涵及目的 52表 3-2 耐逆境可食野菜單元課程設計 53表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辨識能力評核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2表 3-4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背景資料 64表 3-5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質性資料編碼表 65表 4-1 數位多媒體PPT教材

講授對概念知識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67表 4-2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對提昇基本概念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84表 4-3 小組探究實作體驗對食品加工技能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98表 4-4 小組作品之分享評析對反思修正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表 112表 4-5 精緻內化之期末作品發表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118表 4-6 學習近遷移-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執行能力統計分析 134表 4-7 學習遠遷移-防災調適能力以及應用在不同領域能力統計分析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