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永秀寫的 磊磊小品 和龔選舞的 一九四九國府垮臺前夕:龔選舞回憶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致出版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賀安娟所指導 陳楷峯的 吳守禮的閩南語文獻學及詞彙考證方法之研究 (2021),提出中央日報 舊報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吳守禮、閩南語、文獻學、考證學、語源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陳昭如所指導 鍾予晴的 情慾或權力?——台灣性騷擾法的框架競逐(1945年至今) (2020),提出因為有 性騷擾、女性主義法學、構框理論、婦女運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央日報 舊報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磊磊小品

為了解決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作者陳永秀 這樣論述:

  那些發黃的舊報紙,有淚有笑,但塵封抽屜,久被冷落。沒想到終將再次拋頭露面,以書的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又一個夢,圓了。   《磊磊小品》集結了三十多年在中央日報和世界日報登載過的散文和遊記。散文有對外公和對父母的懷念,對大藝術家的崇拜,認奧克蘭為家鄉,喜愛園藝和愛犬的文章。遊記則從中國拉薩寫到雲南、貴州等地,從西歐北歐、英倫三國、紐澳,寫到西西里、克羅埃西亞,從埃及、希臘,寫到土耳其等國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本書為作者陳永秀之文集。   居於海外的陳永秀二、三十年來在華人報章雜誌上刊文無數,除了寫文章也畫水彩畫,除了畫畫也到世界各地旅遊。她以文字記錄生活與旅

遊所見所感,收穫「磊磊」,最後收錄近四十篇生活與旅遊紀錄、三篇小說與若干畫作與照片,並與兒子共同創作本書封面,與家人一起圓了出版夢。 本書特色       ● 書中收錄八頁作者生活與旅遊剪影,用文字和照片感受作者所見。   ● 作者以文字紀錄二、三十年來的生活與旅遊所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收穫「磊磊」。

吳守禮的閩南語文獻學及詞彙考證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作者陳楷峯 這樣論述:

吳守禮(1909-2005)在臺灣語言及文獻學的研究領域留下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閩南語傳統戲曲文獻《荔鏡記》的研究方面,吳氏針對各版本的早期戲文進行校勘與重建,並且對文獻中收錄的語詞進行分類,進一步進行語源的考證,嘗試釐清這些詞彙所呈現的「歷時性」與早期文獻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將俗字、借字混雜的戲曲文獻,經整理之後成為可被解讀的文本,同時也將各個時代的閩南語文獻,進行細緻的版本比對工作。吳守禮在日本時代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接受東洋文學科的學術訓練,在教授的引領之下,對「漢文的科學研究」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吳氏的研究方法,承襲日本京都派的考證學風,並以他在學院所累積的學術經驗為基礎,將

研究的目標逐漸轉向閩南語的歷史研究。吳氏透過閩南詞彙的「音字脫節」現象,嘗試將早期語言文獻中的文字記錄,與現代的語音兩者建立語源關係,並由此探究詞彙的讀音及語義的演變情形。本文的研究課題,在於考察吳守禮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觀點。因此必須先以歷史研究法,重建吳氏早年的求學歷程,包括他所接受的學術訓練以及他從日治到戰後所累積的研究成果。然後分別從早期戲曲文獻的研究、文獻曲詞及音韻文獻的分析,以及閩南詞彙的語源考證,觀察吳氏的研究論述以及他對語言資料的使用情形。並根據前幾個章節的討論與分析,發掘吳守禮的學術成就所呈現的特點。

一九四九國府垮臺前夕:龔選舞回憶錄

為了解決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作者龔選舞 這樣論述:

  真正能呈現蔣介石政府「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實況,就是龔老的回憶錄。 —林博文   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國府還都南京,蔣介石聲望達到頂點,金陵一片歌舞昇平,剛從大學畢業的龔選舞,陰錯陽差進了首都第一大報《中央日報》,從一個四川的鄉下土包子,成為見證諸多中外高官起落與重要事件的記者。   龔選舞眼中,夏天的廬山牯嶺簡直是當時的小朝廷,蔣介石的行館「美廬」所進行的裝潢,彷若曹雪芹當時接駕盛況!連美國馬歇爾特使與司徒雷登大使也跟著上廬山調停國共內鬥。   此時的國民黨一邊與共產黨周旋,一邊肅清以往日人扶植的汪精衛政府勢力,國府以軍統局戴笠主導,大肆肅清所謂的漢奸,共抓了四千餘人。龔選舞因習法被派

往法院聽審,採訪過周作人、周佛海、丁默□與殷汝耕等大審甚至行刑,也參與過制憲國民大會的報導。   曾經以為國家與人生都將前途似錦的龔選舞,卻在兩年之中,親眼見證國府急速由盛轉衰,被經濟拖垮、被共軍打垮、也被學潮鬧垮,一九四八年底來臺接任特派員並著手進行《中央日報》遷臺事宜,也預告一九四九年國府終將敗退來臺的結局。 本書特色   本書為八十八歲的老報人回憶錄,有許多第一手的歷史場景描述,且文筆有章回小說之風,讀來有現代武俠闖蕩江湖趣味。 作者簡介 龔選舞(1923~)   四川崇州市人,早歲學農、習法。一九四六年自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法制組畢業後,錯作誤闖的一頭栽進了新聞界,在南京《中央日報》先後

擔任司法記者、國會記者、戰地記者和駐臺北特派員。該報遷臺後,復出任採訪主任、編輯部代主任、資料組主任、副總編輯和駐歐、駐美特派員。一九七○年離開《中央日報》後,一度擔任《中華日報》駐美特派員,並一直留在美國,先後擔任兩家僑報總編輯,及臺北《中國時報》美洲版主筆。現為自由撰稿人。先後著有並出版《龔選舞回憶》及《國共戰爭見聞錄》等書。

情慾或權力?——台灣性騷擾法的框架競逐(1945年至今)

為了解決中央日報 舊報紙的問題,作者鍾予晴 這樣論述:

本文探究台灣性騷擾法形成和實踐過程中,曾經形成了哪些關於性騷擾問題的認知框架,以及這些不同的認知框架連結到什麼法律觀點或主張。為了回答前述問題,本文使用歷史研究方法,爬梳報章雜誌、立法紀錄、法學文獻等資料,並運用構框理論來觀察戰後以來,法學者、婦女團體、立法者等人對於性騷擾問題的界定和法律主張,以分析這些不同框架的差異以及彼此間的競逐和影響。為了呈現不同框架的形成和發展,本文使用框架形成的時間點來區分章節,以呈現該時段的發展重點首先,在1945年至1981年之間,台灣的法律實踐和主流法學論述主要以「性道德框架」來看待性騷擾行為。性道德框架將性騷擾視為「因為情慾天性」而產生的偏差行為,並以「好

的性」和「不好的性」來劃定懲處的標準。然而,性道德框架隱含了性別不平等的思維,反映的也是漢人的道德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女性面對性騷擾問題時,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回應:一、女性運用性道德框架來進行反抗;二、發展出女性主義觀點。接著,在1982年至1998年間,婦運提出了性騷擾概念,並開始構築「性別歧視框架」,而「性解放框架」則在1994年浮現。婦女新知於1982年提出性騷擾一詞以來,婦運發展出性別歧視框架,此框架將性騷擾理解為與「權力」有關的行為,並且認為性騷擾是一種性別不平等現象,造成對女性和其他性別弱勢者(同性戀者等)的歧視。婦女團體更針對工作場所、校園、醫療過程和消費場所中的性騷擾問題

提出法律主張。除了性別歧視框架的建立外,性解放框架則在1994年浮現,此框架認為性騷擾是情慾的劣質表現,是因為貧瘠單調的性文化所導致,因此主張培力女性並達到性解放,透過改造情慾文化來處理性騷擾問題。1999年之後,針對性騷擾議題的構框呈現了不同框架競逐的現象。1999至2005年這段期間,性騷擾相關立法審議的過程中,呈現出「性別平等框架」和「人身安全框架」競逐的情形。1999年起,立法院開始實質審議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教育部也開始研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同時,潘維剛立法委員則提出了性騷擾防治法草案,這份草案將性騷擾定性為「人身安全問題」而非「性別歧視問題」,擬以專法處理工作場所、學校和其他各類

場所中的性騷擾事件,「人身安全框架」正式形成。此後,在前述草案的立法審議過程當中,開始出現了「性別歧視框架」和「人身安全框架」的競逐情形,競逐的結果是,基於「性別歧視框架」而形成的《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制度完成了立法程序,而「人身安全框架」則發展成妥協後的《性騷擾防治法》,僅適用於《兩性工作平等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以外之性騷擾事件。在這段時期,性解放框架的法律觀點亦形成,他們主張僅針對「性要脅」和「性侵害」這類情形立法,法律規範的範圍不宜太廣。《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和《性騷擾防治法》三部法律陸續通過後,各種不同的框架仍在「法律適用」、「法律倡議

」等層面上有著不同的運作和發展。以人身安全框架為基礎的《性騷擾防治法》不僅有適用上的困難,強制觸摸罪的解釋適用更有著「性道德框架」的影子。性別歧視框架僅在司法判決中零星出現,尚未普遍運用在法律論證中,但以性別歧視框架為基礎的行動者則持續針對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性別工作平等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提出批評和修法主張。性解放論者則發展出「性騷擾法是性管制」的論述,批判性騷擾相關立法導致了「忌性」的氛圍,強化了國家的「保護主義」。透過構框理論分析出不同的框架後,本文分析各類框架的核心論點與差異,並以女性主義法學和實質平等觀點提出反省,期能思考性騷擾法的現狀與改革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