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邢建華寫的 古代戶籍:歷代區劃與戶籍制度 和諸雲強的 地理空間數據本體的概念、技術方法與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专栏| 中国最钱线:“新时代”城市化的最后突击:行政区划调整 ...也說明:冻结十多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在2017年重启,背后是“中国式城市化”的各种“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甘懷真所指導 蘇祐慶的 六朝荊揚對立格局再探 (2021),提出中國行政區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六朝、荊州、揚州、荊揚對立、荊揚之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桂如所指導 許庭慈的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2021),提出因為有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杭州出版、陸氏翠娛閣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行政區劃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華民國憲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則補充:左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 一省縣自治通則。 二行政區劃。 三森林、工礦及商業。 四教育制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行政區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代戶籍:歷代區劃與戶籍制度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作者邢建華 這樣論述:

  夏、商、周代採取中央王朝與各部落聯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兼併戰爭的加劇,各諸侯國對疆土採取分層劃區進行管理。這一時期的戶籍制度最初處於萌芽階段,至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則與兵籍、賦籍、地籍聯結在一起,作為徵收賦稅,征發徭役和兵役的依據。     秦漢至隋唐由於經歷了幾次大的新舊王朝更替,所以在行政區劃上變化極大。不僅顯示了各個政權的疆域變化,也在建制上多有沿革,道、府、州、縣等無不納入其中,形成了層級明確的行政區劃管理體系。這一時期的戶籍制度,隨著行政區劃的變化而日趨完善。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的行政區劃前期變化不大。五代十國在前後大致五十年的時間裡,歷經頻繁戰亂,行政區劃隨

戰時疆域而劃分。宋、遼、西夏、金基本沿襲舊制或相互借鑑,難脫窠臼。此間最具創意的當屬元代行省制的建立,這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明清兩代的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逐漸形成了近代雛形。戶籍制度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明中葉以後出現的經濟結構新因素,推動了戶籍制度的變化。     戶籍與行政區域的劃分,是一國之政的重中之重,關係到賦稅、繇役等國家大計。本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大篇章,依照朝代順序排列,為讀者詳解中國古代的戶政制度。 序 言 古代戶籍 上古時期 裂土分茅 夏代地理中心及行政聯盟 商代區域劃分與人口 周代疆土區劃和人口 春秋戰國行政區劃

春秋戰國戶籍制度 中古時期 建章立制 秦代在全境推行郡縣制 秦代比較完備的戶籍制度 兩漢時期州郡縣三級建制 漢代戶籍制度及演變 魏晉南北朝的州郡縣制 魏晉南北朝戶籍制度 隋代地方行政的二級制度 隋代的戶籍制度改革 唐代行政區劃的大變革 唐代較嚴密的戶籍制度 近古時期 鑄新淘舊 五代十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宋代路州縣三級行政區劃 宋代以財定等的戶籍制度 遼代行政區劃與戶口類型 西夏的行政區劃與戶籍制度 金代的行政區劃與戶籍管理 元代行省制的創設與完善 元代的戶籍分類管理制度 近世時期 別開生面 明代行政區劃設置三司制 明代人口管理的黃冊制度 清代的三級行政區劃系統 清代開放的戶籍保甲制度 五

代十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主要決定於策略地形,使得行政區劃帶有天然形成的明顯特點。它上承高度文明的隋唐,下啟封建文化政治高度統一的宋元明清,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精確地劃分了中國的地域文化。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和行政區劃,促成了具有統一文化在形態、統一民族認同感的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以至於在一個大的分裂時期之後,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大一統時期,迎來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 五代十國的疆域大抵分成五代與十國。五代諸朝的疆域大致是華北地區與關中地區,一度領有燕雲十六州、河東、蜀地與淮北地區。 南方在後周時期到達長江沿岸,其他時期均在淮河流域徘徊。東方最遠為山東沿海,西方與前後蜀地相接,北方

除後唐之外,未超過河套平原。 五代時期,政治核心因為戰亂與經濟因素,由長安、洛陽過渡到開封。當時關中因戰亂而荒廢,較強的藩鎮只有歧國李茂貞,而河隴地區也持續衰退,回鶻、吐蕃等外族紛紛割據河西走廊。 開封處於隋唐大運河中樞地位,負責轉運河北、關中、江南與湖廣地區的貨物,是天下糧食、貨物的轉運站。當關中因戰亂而荒廢時,聚集天下財富的開封就成為五代的首選地位。 五代戰爭大多以開封的宣武節度使與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對峙為主。 例如李克用的晉與後梁、後晉與後唐、後漢與佔據中原的遼代、北漢與後周等都是如此。 十國與其他藩鎮大多分佈在五代的周圍,如湖廣、蜀地、甘肅、河東與河北等地區,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盤。華中

、華南地區經濟強盛,所割據藩鎮繁多,是十國勢力範圍。 五代十國的行政區劃,繼承了唐代後期的形式,即道或節度使、州或府、縣三級行政區劃。 節度使成為地方行政區劃是由唐代中期才開始設置的,又稱藩鎮,主管地方軍事、行政與財政,位高權重。「安史之亂」期間,唐成立許多地方節度使以圍堵叛軍。平亂後,唐朝廷也冊封大量降將為地方節度使以安撫,以致他們擁兵自重,割據為王,形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五代時節度使的授任更為冗濫,有的節度使以親王遙領,或以宰相遙領。其中,權重者稱節度使,權輕者稱防禦使,「安史之亂」後的道,即是節度使的轄區。在當時,有異心的藩主往往舉兵以圖推翻中央,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動盪不安的起因。

中國行政區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 Intro
00:34 澳門簡介
02:38 規劃歷程
06:27 氹仔線系統
07:22 氹仔線運量
08:21 未來發展
09:27 Ending

創作CC授權:https://imgur.com/0BfyLS2

•••🌙•••🌙•••🌙•••🌙•••🌙•••🌙•••🌙•••🌙•••🌙•••🌙•••

鐵道事務所 - Tetsudo Jimusho:https://www.facebook.com/TetsudoJimusho/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鐵道事務所 #海外鐵道 #鐵道事務所海外鐵道系列 #澳門 #澳門輕軌 #香港 #港鐵 #中華人民共和國 #澳門半島 #氹仔 #路氹 #路環

六朝荊揚對立格局再探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作者蘇祐慶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探討荊揚之爭課題時,學界傾向聚焦在東晉門閥政治的觀點上,致使「荊揚對立」成為描述長江中、下游兩大政治力量的傾軋的專有名詞。近十餘年來,後輩學者嘗試超越固有視野框架,將荊揚對立格局導向地方軍政的脈絡中,並且拉長觀察的時間跨度,往後推移貫穿南朝歷史。本文依循此研究思維,將時代斷限上溯至後漢三國,企圖由行政區劃角度切入,後論及軍政、統治決策與其他社會面向,希望能重新模塑出六朝的荊揚互動關係。  首先,兩漢荊、揚刺史部在疆域的劃置與分配上,具有高度南北發展不均的特質。漢末三國由於南北爭衡的背景因素,固有的州政中心成為軍事前線,長江兩側形成複數據點牽制的態勢,改寫過去州治的一元領導模式。爾

後,東吳統合荊揚二州為一政治實體,對於原先漢代的格局進行調和,當朝的立國經驗遂為後續王朝所借鏡,而其建樹亦成為渠等良好的基石。  傳統上將王敦之亂概括為荊州世族的反動,忽略了江州建置予江左政局的影響,時武昌、尋陽兩大長江重鎮皆為江州轄區,對處於下游三吳地區的晉廷形成壓迫之勢,此乃原荊揚二州中間地帶獨立劃分後,均勢平衡崩壞的關鍵。中後期桓氏盤據長江中游,荊揚對立格局儼然成形,惟各時期荊州對朝廷態度不一,有仗勢要脅者,有合作禦外者,更有恃強篡代者。此處涉及中央皇權與地方軍權的協調和碰撞,文中將特別分析之。  宋武帝平桓楚代東晉,對地方州郡有諸多更張舉措,卻無可扭轉荊揚對立的慣性趨勢。孝武朝荊州裂解

,固有軍政板塊遭到分化,南朝依傍長江的多元制衡形勢日益鮮明。後三國時期西魏併襄樊,扶植西梁於江陵,可視為傳統荊州板圖崩解的指標,又王琳附齊於湘郢之間,長江沿線成為三方角逐的舞台。此階段北方政權將影響力觸及長江,卻依然得由荊揚對立的角度進行審視。  綜合以上,荊揚對立格局初始基於行政區劃上的因襲,導致諸多摩擦,在六朝時期經過不斷的調整分化,企圖達成複數核心的區域均勢。廣義的荊揚之爭,富有漢文明在長江南岸逐步紮根的積極意義,同時被理解為王朝內部最主要的均勢制衡力量。

地理空間數據本體的概念、技術方法與應用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作者諸雲強 這樣論述:

《地理空間資料本體概念、技術方法與應用》是“科技基礎性工作資料匯交與規範整編叢書”之一,系統總結了大資料背景下,地學資料共用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從地理空間資料特徵分析入手,闡述了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定義和內涵,從構成、內容、組織三個維度提出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總體框架,研究設計了核心的時間本體、空間本體、要素本體、形態本體和來源本體的概念體系、語義關係及其具體的實現方法。最後,討論了地理空間資料本體在地學資料集成與發現中的實踐應用。 第1章概述1 1.1現代地球科學研究與科學資料1 1.2地球科學資料共用現狀與問題4 1.2.1地學資料共用國內外現狀4 1.2.2地學資料共

用存在的問題7 1.2.3地學資料共用發展的趨勢10 1.3地球科學資訊化科研環境14 1.3.1地球科學資訊化科研環境的定義與特徵15 1.3.2地球科學資訊化科研環境研究現狀17 1.3.3地學科研資訊化環境面臨的問題與對策19 1.4科學大資料、地球資料科學、知識圖譜20 1.4.1科學大資料20 1.4.2地球資料科學22 1.4.3知識圖譜25 1.5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提出與意義26 1.6國內外地理本體相關研究進展29 1.6.1地理本體概念模型研究進展29 1.6.2地理本體構建方法研究進展30 1.6.3地理本體庫構建研究進展31 1.6.4地理本體應用研究進展33 第2章地

理空間資料及其主要特徵35 2.1地理空間資料概述35 2.1.1地理空間資料的定義35 2.1.2地理空間資料的生命週期36 2.1.3地理空間資料的特徵體系37 2.2地理空間資料的時間特徵38 2.3地理空間資料的空間特徵39 2.4地理空間資料的要素特徵41 2.5地理空間資料的形態特徵41 2.6地理空間資料的來源特徵42 2.7地理空間資料的其他特徵44 第3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概念45 3.1本體的定義、構成與分類45 3.1.1本體的定義45 3.1.2本體的構成48 3.1.3本體的分類49 3.2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定義53 3.3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內涵53 3.4地理空間

資料本體的作用54 第4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總體框架57 4.1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三維框架57 4.2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內容框架58 4.3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構成框架59 4.4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組織框架60 第5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核心模型63 5.1地理空間資料時間本體模型63 5.1.1時間概念體系63 5.1.2時間關係體系64 5.2地理空間資料空間本體模型68 5.2.1空間概念體系68 5.2.2空間關係體系70 5.3地理空間資料要素本體模型72 5.3.1要素概念體系72 5.3.2要素關係體系74 5.4地理空間資料形態本體模型75 5.4.1資料形態概念體系75 5.

4.2資料形態關係體系78 5.5地理空間資料來源本體模型79 5.5.1來源本體概念體系79 5.5.2來源本體關係體系81 第6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構建方法84 6.1本體的構建方法、語言與工具84 6.1.1本體的構建方法84 6.1.2本體的描述語言88 6.1.3本體的構建工具93 6.2地理空間資料本體構建的總體方法96 6.3地理空間資料本體構建的基本方法99 6.3.1模組化方法99 6.3.2標準化方法100 6.3.3高內聚低耦合102 第7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構建實現104 7.1地理空間資料時間本體構建104 7.1.1基礎時間本體構建104 7.1.2地質年代本體

構建106 7.1.3中國歷史朝代本體構建110 7.2地理空間資料空間本體構建111 7.2.1基礎空間本體構建111 7.2.2世界國家地區本體構建112 7.2.3中國行政區劃本體構建113 7.3地理空間資料要素本體構建116 7.3.1陸地地形本體構建116 7.3.2陸地水系本體構建117 7.3.3海域本體構建119 7.4地理空間資料形態本體構建120 7.5地理空間資料來源本體構建123 7.6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集成126 第8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在資料集成建庫中的應用128 8.1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科技資料資源集成128 8.1.1科技資源整編及其對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需

求128 8.1.2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科技資源整編方法與流程133 8.1.3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科技資源整編實踐135 8.2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地下水資料建庫137 8.2.1地下水領域本體的構建137 8.2.2基於本體的地學資料建庫方法139 8.2.3貴州岩溶地下水資料庫構建實現140 第9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在資料智慧發現中的應用143 9.1地理空間資料發現的基本原理143 9.2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資料發現技術路線144 9.2.1總體技術路線144 9.2.2基於語義推理的地理空間資料發現流程145 9.3基於地理空間資料本體的資料發現關鍵技術147 9.3.1基於

Jena的地理空間資料本體開發技術147 9.3.2基於規則的地理空間資料語義推理技術150 9.3.3基於資料匹配語義特徵綜合權重的排序技術155 9.4地理空間資料智慧發現原型系統研發156 9.4.1原型系統總體設計156 9.4.2原型系統開發實現157 9.5資料發現與結果分析驗證158 9.5.1數據準備158 9.5.2資料發現應用結果159 9.5.3資料發現效果分析161 第10章地理空間資料本體未來研究與應用163 參考文獻171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作者許庭慈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明代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由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言起,藉由小說版本的考釋確立研究方法,並綜合諸家前輩研究成果,將研究範圍界定在明代天啓崇禎年間,於杭州地區刊成之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用以導出問題意識,探究禪真小說的編纂。第二章聚焦《禪真逸史》,考察小說原刊本十五人序文的編寫策略與其清刊本圖像的取材,兼涉其他清刊小說的插圖,以得知《禪真逸史》在明、清兩代的成書。第三章關注《禪真後史》及其出版者陸氏翠娛閣的出版品,釐清其與禪真小說作者清溪道人的關係,再結合《魏忠賢小說斥奸書》、《遼海丹忠錄》與《型世言》論《禪真後史》情節

素材之運用,發掘四部小說的共同書寫。第四章將禪真小說置於東亞漢文化圈中,探析小說於日本江戶時代、韓國朝鮮時期的傳播情形:於日本方面,運用眾多禁書目錄,考察渡來書籍與《禪真逸史》遭禁與解禁之由,還原小說東傳時之經歷;於韓國方面,對讀《中國小說繪模本》與《禪真逸史》明原刊本圖像,探究二圖像敘事的異同,以得知中朝對於小說情節呈現之傾向。第五章則是結論,將由小至大、由細而寬、由個別至整體、由本地至外地的將全文論述歸納與收束,期待能呈現更多新的風貌、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