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茶陶文創碩士學位學程 林志城所指導 廖裕文的 遠紅外線烘焙對球形烏龍茶風味變化研究 (2020),提出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遠紅外線、球形烏龍茶、烘焙、火候、感官品評。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李世傑、許文光所指導 張富欽的 不同焙火溫度處理臺茶20號烏龍茶之消費者接受度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臺茶20號、迎香、烏龍茶、焙火、消費者型品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紅外線烘焙對球形烏龍茶風味變化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的問題,作者廖裕文 這樣論述:

摘 要臺灣特色茶之一為球形烏龍茶,強調香氣濃郁及滋味醇厚回甘,在各類茶葉製程中,球形烏龍茶最講究烘焙技術,茶葉烘焙向來被茶業界視為營業秘密,各家茶行有自己的烘焙技術,創造自己的獨特風味,茶葉透過焙火創造新風味,迎合消費者的風味喜好。本研究採用南投縣名間鄉四季春品種之球形烏龍茶作為實驗茶樣,利用遠紅外線烘焙機控制溫度及時間,設計輕火(80℃ 5小時焙乾、中間回潤8小時、再焙100℃ 1小時)、中火(輕火、110℃ 1小時)及重火(中火、120℃ 1小時、130℃ 30分鐘)三種條件定義茶葉烘焙火候,將三種火候創造三種風味的茶與原茶樣毛茶計4種茶樣,進行焙香型茶葉風味感官品評前導性測試,透過5

項香氣及5項滋味的指標,評量烘焙對於茶葉風味產生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採感官品評(審茶及品茶)後決定焙茶的策略,透過審查茶樣外觀之顏色、緊結度、顆粒大小及比重,觀察茶葉葉底以判斷茶菁採摘方式、萎凋及發酵程度,品評茶湯香氣及滋味,可有效詮釋傳統技術「看茶焙茶」原則。以輕火、中火及重火等三種火候建構焙茶模式,不同焙火讓香氣轉換明顯,且整體風味有顯著的差異,比較烘焙前後茶葉具有明顯的特徵香氣,毛茶為草味、輕火烘焙具花香、中火烘焙有果香及中、重火烘焙的火香。研究以茶業改良場之焙香型球形烏龍茶風味輪為藍圖,設計烘焙型烏龍茶感官品評標準,以茶葉香氣及滋味兩個品評項目進行消費者前導性感官品評,能有效詮釋烘焙

茶葉特色風味,四種茶樣受測者對風味喜好程度有明顯不同,輕烘焙風味最佳,中烘焙次之,重烘焙再次之,毛茶的風味最差。研究證明球形烏龍茶可透過烘焙創造出不同的多樣風味,並能提高消費者的茶葉風味接受度。關鍵字:遠紅外線、球形烏龍茶、烘焙、火候、感官品評。

不同焙火溫度處理臺茶20號烏龍茶之消費者接受度探討

為了解決中國炭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觀音的問題,作者張富欽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推廣新品種迎香(臺茶20 號)烏龍茶,利用消費者試驗中之九分法定量差異分析 (9-Point hedonic scale)、評估適合項目法 (Rate-all-that-apply, RATA)及選擇適合項目法 (check-all-thatapply, CATA),探討消費者對於不同焙火處理迎香烏龍茶之喜好性異。預實驗先由三位茶業專家協助,找出迎香烏龍茶毛茶的5種不同焙火處理條件,焙好的茶樣進一步由114 位消費者,分別以九分法定量差異分析、RATA 法及CATA 法進行品評。針對試驗之焙火後迎香烏龍茶樣品,九分法定量差異分析實驗結果指出,受試消費者對於本研究五種不同焙火條件處理的迎

香烏龍茶,接受性均介於「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到「有點喜歡」之間;此外,三位茶業專家也給予迎香所做的烏龍茶,不低於目前主流青心烏龍所做的優質烏龍茶的評價。推論迎香烏龍茶具備有值得推廣的市場潛力。CATA 實驗結果找出10個外觀、8個香氣、16個風味、2個口感及6個餘味等,共計42個可被20 %以上受試消費者,明顯察覺出之感官特性描述語。最佳之焙火溫度條件部分由消費者試驗分析中九分法定量差異分析、RATA 法及CATA 法的結果指出以110℃及120℃之高溫焙火條件之茶樣最受消費者喜歡,其酚胺比分別為5.00和4.85,茶湯具有較高的醇厚感及厚實感等正面特性。本實驗也有分析迎香烏龍茶核醣體內轉錄區間

之序列,建立茶樣DNA分子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