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西蒙·加菲爾德寫的 時間觀 和亞倫‧柏狄克的 為何時間不等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世界時間|方格子vocus也說明:世界標準時間 : UTC, 或GMT, 又稱Zulu-Time, 在時間後面加註Z. 當地時間在其後加註L 航務員, 航務管理, 基礎知識, 世界時間, GMT, UTC.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津科學技術 和網路與書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沈清正所指導 周淑惠的 GPS 定點座標飄移誤差分析 (2010),提出世界標準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GPS、定位誤差、定點座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蔡志宏所指導 郭瑞昌的 時間同步化IEEE802.11無線區域網路及其應用 (2002),提出因為有 時間、同步、無線區域網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世界標準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國時間則補充:世界 所有國家現在時間. 世界各國家时间日期. 世界所有國家現在時間. 國家 ... 線上即時顯示各地標準時間。不需軟體即可調整電腦時間。 時間,當前時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世界標準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時間觀

為了解決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作者(英)西蒙·加菲爾德 這樣論述:

過去,各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各自的時間標準,現在為什麼有了世界標準時間? 隨著計時科技和工具的發展,電影、音樂、藝術和工業等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 時間從被動的工具到成為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我們能否擺脫時間的束縛? 如今,我們總是因為時間不夠而焦慮不安,那麼計時對現代人而言究竟是否是一件好事? …… 通過對曆法、鐘錶行業、工業、電影、音樂等領域的論述,《時間觀》講述了愛因斯坦和霍金沒告訴你的時間演化史,講述了工業革命後的250年間,時間的演化和發展以及它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與生活。 本書也帶我們深入探究和反思工業革命後的250年間人類與時間的關係的變化。工業革命之前,時間是被動的,工業革命後,時間

變成主動的,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主角,甚至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 今天,時間管理成為衡量成功的重要標準,準時成為對人默認的要求,效率成為工業競爭的主要戰場,而在工業革命之前,這一切都是無法想像的。西蒙·加菲爾德通過本書告訴我們,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都逐漸陷入了時間的束縛和桎梏,而我們應該走出桎梏,重新成為時間的主人。   [英]西蒙·加菲爾德(Simon Garfield) 英國知名記者和暢銷書作家,已出版《書信的歷史:鵝毛筆的奇幻旅行》《地圖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等17部作品,並曾因關於愛滋病的著作《純真的終結》(The End of Innocence)榮獲毛

姆獎。 他是《觀察家報》《獨立報》《星期日獨立報》等多家報刊的職業供稿人,也曾為BBC寫過紀錄片腳本。 《時代週刊》這樣評價他:“加菲爾德具有一種特殊的天賦,那就是能夠被神秘的熱情和可愛的讀者激勵,充滿喜悅地進行創作。”   前言 時間如何成為生活的支配性力量 01 我們都是時間的奴隸 為什麼時間會被放慢或拉長 所有事物都包含對時間的探索 02 曆法,為生活提供穩定的管理方案 將一天分為10 小時會發生什麼 將一年分為25 個月會發生什麼 懷舊是一種病嗎 如何讓時間“停止” 03 鐵路,讓時間有了統一的標準 火車的發明會帶來什麼改變 鐵路改變了時間對我們的價值 時

刻表的發明,讓“準時”有了新的意義 04 音樂,因時限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 貝多芬如何在全聾狀態下演奏《第九交響曲》 CD,帶來全新的音樂時間意識 披頭士如何因CD 而風靡全球 05 演講,長度決定受眾的接受程度 為什麼演講的最佳時長是17 分鐘 講多久算是講得太多了 06 電影,加速或放慢時間來玩弄你的記憶 攀爬大樓的“蜘蛛人” 電影時間,服務於劇情的工具 07 手錶,讓人以數位化方式緊密相連 為什麼一隻手錶價值數百萬元 機械手表與智能手錶之戰 為什麼瑞士人能主宰手錶行業 08 打破紀錄,讓那個瞬間被放大為神話 關鍵是心理上對時間的掌控 一雙跑鞋拍出22 萬英鎊 一生都在周而復始地

跑個不停 09 攝影,將歷史和故事凝固在時間之中 震驚世界的照片:戰火中的女孩 相機:讓攝影者在正確的時間站在正確的地點 凍結時間的藝術:揭示真實生活的瞬間 10 工作效率,挖掘每一分鐘的經濟價值 Mini 組裝,分秒必爭 日本人如何操控工業時間 地獄來的老闆:拯救低效率 11 手錶,從計時工具到行銷產物的轉化 為什麼現代人還要戴手錶 手錶成為冒險與時尚的代名詞 瑞士表大反攻 什麼樣的廣告是好的廣告 12 時間管理,讓你成為高效能人士 節省時間的秘密 如何打破日常的時間浪費迴圈 13 藝術,探討、詮釋時間的本質 電影中的時間咒語 藝術展覽中的時間意象 14 生活,快與慢的思維方式

時間靜止之地:查理斯王子的社區計畫 慢食運動:生活得很法國 速食:讓人變成不同的種族 15 收藏時間,如何追上時間的腳步 大英博物館,根據有形物追蹤人類時間的軌跡 末日鐘:時間的盡頭是什麼 我們都在奔跑著靜止不動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各種時間危機 後記 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 致謝  

世界標準時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評価、チャンネル登録お願いします㊗️
ついに、ついに購入しましたカーネイジ!(カーネージcarnage)
初めて見た時から、いつか絶対使うと心に決めていました!
サンカネに手も足も出ないまま倒されたロボの数は数え切れません...!

【カーネージの良さ】
・エネルギーシールド搭載(しかも時間経過で回復!)
・ダッシュ機能搭載(ダッシュしたら足がストーカーと同じくらい早い)
・足が早いのに重武器を2つ持てる!
・おしゃれ!
・かっこいい!

【イベント中の特殊タスク一覧】
2017年7月23日24:00までの期間限定!
(UTC 7/24 9:00までと記載されていますが、日本時間はUTC(世界標準時間)よりも9時間早く進むため、日本時間7/23 24:00までとなります)
1つ目「ゲッコー」
①〜④バトルに2回勝つ
⑤バトルに7回勝つ

2つ目「レオ 鯉ペイント」
①〜④敵を5体倒す
⑤敵を12体倒す

3つ目「マグナム」
①〜④ビーコンを8個奪取する
⑤ビーコン12個奪取

4つ目「エイフィド」
①〜④バトルで6回勝つ
⑤敵を28体倒す

5つ目「ナターシャ ブレイズペイント(いらない...)」
①〜③敵を28体倒す
④ビーコンを23個解放する
⑤ビーコンを23個解放する

6つ目「トレビュシェット」
①〜②ビーコンを23個解放
③〜⑤9回勝利する(予想)

7つ目「トライデント」
①〜③敵を46体破壊する(予想)
④〜⑤ビーコンを34個解放する(予想)

8つ目「アンサイル」ジャモジャムはここまでで終了

9つ目「トラ柄カーネイジ」

10こ目「オルカン」

11こ目「テンペスト」

もらえるものは太っ腹ですが相当きついですねタスク笑

★ジャモジャムのウォーロボッツ攻略メモ★
戦闘の終了条件は3つ
・ビーコンを敵チームより多く維持し続ける(画面中央上部のチームカラーゲージが無くなると敗北)
・敵のロボットを全て破壊する(一度にフィールドに存在するロボットは各チーム6台ずつだが、一人で最大5台まで予備ロボットを持てるため、最大30台もの敵ロボットを破壊しなくてはならいない)
・時間切れ(終了時点にビーコンゲージが多いチームの勝利)

※勲章の例
奪取勲章Au5ポイント(ビーコンをチーム内で最も獲得)
武勲章Au5、3、1ポイント(与えた総ダメージが多い上位3名に与えられる)

ウォーロボッツ : ウォーロボット(War Robots : Walking War Robots : WWR)ダウンロードはこちら⬇︎
iPhone用
https://goo.gl/niGKbz
アンドロイド用
https://goo.gl/uL0xiL

GPS 定點座標飄移誤差分析

為了解決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作者周淑惠 這樣論述: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已經廣泛的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是汽車導航、個人旅遊導航等。一般的消費型單頻GPS接收機在固定位置量測時,由於受到GPS系統本身存在的測量誤差影響,加上週遭物體的遮蔽與電波反射干擾,測量結果往往存在著數公尺的誤差。這樣的測量誤差往往導致GPS接收機於定點長期觀測時,錯誤的運動軌跡、錯誤的瞬間速度,因而導致軌跡歷史紀錄的不正確、不合理結果。本論文試圖透過實驗的觀測與計算,找出誤差存在的態樣,並且尋找一種合適的演算方法來消弭錯誤的位置飄移紀錄,同時增加定位的精凖度,最後並利用統計的方法來驗證此演算方法的成效。透

過此種演算方法的改進,對於增進消費型GPS接收裝置長期GPS定點測量的精確度有顯著的功效。因此應用在運動軌跡圖表的繪製、緊急求救位置的確認、長期座標的觀測等,皆能有效的改善一般GPS接收機的定位成果。

為何時間不等人

為了解決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作者亞倫‧柏狄克 這樣論述:

  *以精準的洞察力,探究時間的奇特本質,以新穎的視角揭露人類與時間的關係。   *作者從感性的個人時間經驗抒發,並將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科學語言,轉化為生動、饒富趣味的叙述,探索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解開時間扭曲的祕密。我們的大腦和心靈就如同時光機,擅長把時間感加速減速,標準的時間都是相似的,個人的時間各有各的標準。同理心、極地永晝如何扭曲時間?   *解開時間同步的祕密。大自然時鐘、生理時鐘還是社會時鐘出現時差時,會產生什麼亂象?   *時間猶如語言,了解時間,等於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彼此之間的關係。時間對我們之所重要,因為不管有多長,時間總會有盡頭。   *2016年《出版人週刊》

(Publisher Weekly)編輯選書   2017年史密森尼(Smithsonian)線上雜誌十大最佳科學書籍   40歲時總覺得日子過得比20歲時快,看到別人傷心自己也感覺時間變漫長⋯⋯社會擁抱同步、劃一的標準時間,但我們卻是時間的叛徒,遵循自己的內在時鐘去衡量、去理解世界。   人際關係百百款,到底人與時間的關係是什麼?   連蜂鳥都懂得把握時間採蜜,為什麼我們戴了手表還會遲到?同理心如何扭曲時間?為什麼年紀愈大會覺得時間過得愈快?   本書談時間的本質,我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時鐘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作者柏狄克化身為時光旅人,展開一段段時間之旅,探索時差、氣候改變、藍

菌、同步翻譯、候鳥遷徙⋯⋯等等,由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交織出的時間之網。   時   時間是社會建構而成。人類尋求劃一標準時間,任何能連上網路的計時工具都在跟全世界的時鐘比較、相互交流溝通,跟上彼此的步調。然而,世界標準時間好像一個未來名詞,完全同步的時間永遠處於一種「即將成為」的狀態。   日   關不掉的生理時鐘。在極地時間變得失去意義,夏季無異於漫長的一日。晝日的光照方式如何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的週期?在不見天日與人隔絕的洞穴裡生存,時間不只變慢,連記憶也彷彿消失了。   當下   時間的順序。奧古斯丁主張當下即一切,未來與過去不存在。科學家則說「現在」是一段可量化

的時間長度,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觸碰到的感覺都以不同的速度抵達,要求大腦依循正確的時間順序進行處理。大腦不斷校準,在我們切換活動、轉換環境時,努力針對現實提出流暢的解讀。   時間飛逝           時間是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我們彼此交談,相互體諒時,等於跨進又跨出了彼此的經驗,包括了別人對時間長度的感覺。我們長大成人有個關鍵的面向,就是要懂得如何扭曲自己的時間,跟別人的時間保持一致。   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有時它把我們逼瘋,有時為我們開拓機會,有時讓我們又哭又笑……你跟時間的關係又如何? 名人推薦   洪裕宏(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高涌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

系教授)   詹宏志(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董事長)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網總編輯)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亞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紐約客》雜誌專職撰稿人,曾任《時代》雜誌、《發現》雜誌編輯。文章亦散見於GQ和《哈潑時尚》等雜誌。其第一部科普作品《回不去的伊甸園》(Out Of Eden)出版後即入圍國家圖書獎與國家戶外書籍決選。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近三十本,包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權力遊戲的極限生存法則》

等。 前言 1 時(The Hours) 時間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性質並不是時間附帶而來,而是時間的本質。時間猶如互動的引擎,在單個細胞之間是如此,在人類的集合體之間亦是如此。無論明不明顯,無論早晚,單一的時鐘只有參考周遭的時鐘,才能夠運作。 2 日(The Days) 藍菌分裂時,時鐘會一分為二,繼續滴答作響,連一拍也不錯過。兩個細菌變成四個,變成八個、十六個、數百萬個,全部都一模一樣,全部都有著同樣的時鐘,走著同樣的時間,大家都同步了。 3 當下(The Present) 時間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還是珍珠般的片刻串成的項鍊?當下是一幅開放的畫面,以靜止之姿在流水之上滑動?還

是說,在一連串不停歇的現在,當下只是當中的一個現在;在一卷將盡的現在之上,當下只是單一的畫面? 4 時間流逝(Why Time Flies) 最細微的社會交流(例如瞥視、微笑、皺眉)具備的效力高低,來自於我們彼此間有多少能力讓這些交流同步發生。我們扭曲時間,彼此好騰出時間,而我們體驗到的時間失真現象,多半可當成同理心的指標。我越是能想像出你的身心狀態,你越是能想像出我的身心狀態,那麼我們對於危險、盟友、朋友、有需要的人,就越是能分辨得出來。 誌謝 參考書目 前言   夜裡入睡後,床邊時鐘的聲音有時會吵醒我,近來被吵醒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令人不快。臥室漆黑一片,朦朧難辨。黑暗的臥室頓時

顯得開闊,我猶如置身戶外,在無垠空茫的天空下;又猶如身處地下,在巨大的洞穴裡。也許,我是在太空中無止境地墜落;也許,我是在做夢;也許,我已離開人間。唯有時鐘仍在運作,規律滴答響著,不慌也不忙。此時,心裡總是興起一種最清晰不過、最不寒而慄的體悟—— 時間只往一個方向前行。   在一切的開端,抑或是早在一切開始之前,沒有時間存在。根據宇宙學者的說法,約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轉瞬膨脹到接近目前的大小。如今,宇宙還是繼續膨脹,膨脹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然而,在宇宙誕生之前,什麼都沒有,沒有質量,沒有物質,沒有能量,沒有重力,沒有動作,沒有變化,沒有時間。   也許你可以想見那種情況

,我卻是無從理解。我的腦袋不願接受那種概念,執意問道:「宇宙的起源在何方?怎麼會有東西從空無之中誕生?」為了方便討論,我暫且認同宇宙在大爆炸前並不存在,可是宇宙應該是在某個東西裡頭爆炸的,對吧?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在一切的開端之前,在那裡的究竟是什麼?   天文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經表示,提出這種問題,就有如身在南極卻問南方在哪。霍金說:「更早的時間無從解釋。」或許,霍金的話是為了寬慰人心。他話裡的意思似乎是指人類的語言有其侷限。每當我們(或者起碼是霍金以外的人)思考起宇宙,這般的界限即橫亙於眼前。我們透過類比和暗喻來想像宇宙的樣貌,宇宙這個怪異又廣闊的東西

,有如我們熟悉的某樣小東西。宇宙好比是一座大教堂,一個發條裝置,一顆蛋。然而,前述的比擬物終究跟宇宙有所分別;能稱作蛋的,就只有蛋了。前述的類比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這些比擬物都是宇宙裡的實體元素。它們作為名詞,確實自我完備——可是內容物畢竟無法容納容器。   時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每當我們談論時間,都是以某種不如時間的物品來比擬。時間有如一串鑰匙,我們會找出時間,失去時間。時間有如金錢,我們會省下時間,花掉時間。時間會緩慢移動,會匍匐前進,會飛翔,會逃離,會流動,會站立不動。時間有時充裕,有時不足。時間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鳴鐘「長」時間或「短」時間響著聲音,這般的形容彷彿鐘聲能用尺規測量似的

。童年時光逐漸淡去,截止期限日益逼近。當代哲學家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強生(Mark Johnson)提出一項假想實驗,要人花點時間試著只用時間本身的措辭來稱呼時間,而且什麼暗喻都不能用。此時,你兩手空空,無計可施。雷可夫與強生思考著:「假使我們無法浪費時間,也無法節省時間,那麼對我們而言,時間還是時間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聖經所說的太初有道,即是指上帝的話語造出開端,奧古斯丁依循這樣的脈絡,以下面的話鼓勵讀者:「你一出口,就能成事。你的話語能造物。」   時值三九七年,奧古斯丁四十三歲,羅馬帝國已然傾頹,他落腳於北非的港口城希波(Hippo),擔任

主教已長達半生,著作已有數十本,有布道選集、譴責反對者的神學書,當時更是著手撰寫《懺悔錄》,這本傑作奇妙又精彩,要耗時四年方告完成。《懺悔錄》共有十三卷,頭九卷講述重要的人生瑣事,始於幼年時期(他盡力回想揣測),終結在三八六年正式信奉基督教、三八七年母親離世為止。他羅列自己的罪行,有偷竊(他偷摘鄰居的西洋梨)、婚外性行為、占星術、算命、迷信、對戲劇的愛好,還有更多的性事(其實,他一生多半謹守一夫一妻制,先是有伴侶長久相伴,後來聽從長輩的安排娶妻,婚後就忠於妻子一人)。   其餘四卷的內容截然不同,奧古斯丁以深遠的思想,逐一探討記憶、時間、永恆、天地萬物。他曾經輕忽神聖與自然秩序,堅持不懈追尋

神光,對此也坦承不諱。他的推論與內省法影響了後續數百年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R. Descartes,他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直接呼應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dubito ergo sum〕)、海德格(M. Heidegger)、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等。奧古斯丁設法闡述創始之初:「提問者若如此問道:『上帝創造天地以前做了什麼?』那麼我會著手回答。可是,對方若以揶揄的語氣說:『祂正在打造地獄,誰要是好奇探問深奧事物,就要關進地獄裡。』這種玩笑話,恕不回應。」   大家有時會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世上第一本真實自傳,也就是說,作者本人親自闡述

自己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長改變。我認為《懺悔錄》有如一本閃躲回憶錄。在前面幾卷,上帝敲了門,奧古斯丁卻不願回應。他先是有了私生子;在羅馬研讀修辭學,結交了一群煽動民心的朋友,他把他們稱為「破壞者」;他任性度日,信仰虔誠的母親為此煩心不已。後來,奧古斯丁說這段日子「不過是引人憂心的消遣罷了」。《懺悔錄》證實了我們能把疏疏落落的過去改造成有意義的現在,這是一種非常現代的觀念,凡是熟悉心理治療的人都很清楚。你的回憶是屬於你的,你可以經由回憶,為自己塑造出嶄新的敘事,用以啟發自己、確立自己。奧古斯丁寫道:「從散亂的往日,我收拾起自己,認同感由此而生。」這本自傳有如心靈勵志書籍。《懺悔錄》無所不談,尤

其側重於言語,還有語言穿越時間的彌補能力。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竭盡全力迴避時間。比如說,我剛成年的那段時期,多半不願戴手表。至於我是怎麼決定不戴表的,我並不是很清楚,只依稀記得小野洋子從不戴表,因為她一想到要把時間綁在手腕上就覺得討厭。有道理。當時的我覺得時間是外在的現象,不但強加於人,又令人倍感沉重,於是我主動做出選擇,去除本人身上的時間,把時間拋在後頭。   這種想法最初讓我深感愉快,輕鬆不少,猶如反抗往往會帶來的效用。此外,這也就表示我前往某處,跟某人見面時,並未處於時間之外,反倒是被時間給拋在後頭了。我遲到了。我逃避時間的成效斐然,等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自己其實是在逃避時

間。有了這層體悟之後,另一層體悟隨之而來:「我之所以逃避時間,是因為我背地裡恐懼時間。」我把時間視為外在的現象,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走進又走出的溪流,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迴避的路燈柱,藉此獲得掌控時間的感覺。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察覺到真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時間就存在於我的心底,存在於我們的心底。從我醒來的那一刻,到我入睡的那一刻,時間都在。時間遍布於空氣,浸透我們的身心。在人體細胞之間,在每一個活著的片刻之中,時間緩行而過。即便時間早已拋下全部的細胞,就此離去,也還是持續前行不怠。當時的我覺得自己患了病,卻說不出時間來自何方,更說不出時間去向何方。時間繼續前進,不斷流逝。時間好比是人類懼怕的諸般

事物,實際的樣貌總是叫我摸不清,而我那善於逃避時間的技巧,卻領得我離真正的答案越來越遠。   於是有一天(真不願承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踏上了時間領域的旅程,為的是了解時間,為的是探索奧古斯丁曾經提出的疑問:「時間來自何方?時間經過何物?時間去向何方?」純粹的物理層面與數學層面,向來有宇宙學專家持續不懈地深入探討。至於我有興趣得知的層面,以及科學剛開始揭露的層面,則在於時間如何顯現在活著的生物上,也就是說:細胞與亞細胞的機制如何詮釋時間、訴說時間,而那樣的訴說如何向上滲入我們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心理學、意識當中。當我踏進研究時間的領域,訪問諸多學者專家,試圖解答那些長久盤據在我心頭的問題—

—  或許也是你心裡長久的疑問,比如說:「小時候的時間好像過得比較慢,為什麼?」「發生車禍時,體驗到的時間真的會變慢嗎?」「事情太多做不完,比較有生產力;時間很多,反倒一事無成。為什麼?」「電腦裡的時鐘會計算秒、時、日,人體內是不是也有個時鐘像那樣?」「如果人體內有那樣的時鐘,它的彈性有多高?」「我能不能讓時間加速、減緩、停止、倒轉?」「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我說不清自己在追尋什麼,也許求的是心靈上的平靜,也許求的是多少想要了解妻子蘇珊(Susan)說的話,她說我是「刻意否認時間的消逝」。在奧古斯丁的眼裡,時間有如一扇窗口,可望見靈魂。現代科學著眼於探究意識的架構與紋理,這概念的困

難度只比時間概念稍低一點(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意識只不過是「無用之物的名稱……純粹的回聲,消失的『靈魂』在哲學的空氣中留下的微弱傳言」)。然而,無論我們是怎麼稱呼意識,我們都對意識的含義有粗淺的認識,都知道意識猶如一股持久不散的自我感,在一片由多個自我構成的大海中移動,依賴他者卻又如此孤獨;意識就是察覺到我多少是屬於我們,我們又屬於某個更宏大、更難理解的事物,而這樣的想法或許也可說是一種深切又普遍的希望;意識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想法,在安全過馬路及完成待辦事項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漠視意識的存在,遑論要對抗這世上的真實危機——我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很重要,是因

為時間會結束。   我沉思,幸運的話,就能解決問題。在此應提及,上一本書花了好久才寫完,比我原先的打算或預想的還要久多了。於是,我對自己發誓:「唯有在絕對能準時寫完書的情況下,而且是在合理時間內完成,我才會著手撰寫新書。」《為何時間不等人》這本時間之書其實是要準時寫完的,結果當然沒準時寫完。原本的時間之旅逐漸演變成一種介於消遣與沉迷之間的樂事,陪著我換工作、小孩出生、上幼稚園、上小學、去海邊度假,截止期限與晚餐約會更是一再取消;拜撰寫本書之賜,我親眼見到世上最精確的時鐘,親身體驗極地的白夜,還從極高之處墜落到地心引力的懷抱裡。我的主題安居於此許久,猶如飢腸轆轆的過夜賓客,魅力十足又啟發人心,

極似時間本身。   我才剛動筆,就碰到了一件關於時間的基本事實——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於是,我找了從事各種時間研究的一堆科學家,他們對於自己鑽研的狹窄波段,個個都是侃侃而談,卻也都說不清自己的波段如何構成白光,也說不清白光的樣貌。某位科學家對我說:「你自以為了解當中的狀況,就在這個時候,有另一項實驗改變了一個小層面,突然之間,你又不明白當中的狀況了。」假使科學家能在某件事達成共識,他們肯定會異口同聲表示,沒人能充分了解時間這門課題,可是在人類的生活中,時間無所不在又不可或缺,因此這種知識上的匱乏就顯得出人意料。某位研究人員對我吐露:「我可以想像得到,將來有一天外星人會從外太空來到地球,跟

我們說:『其實啊,時間就是這樣那樣。』我們全都點頭稱是,就好像一直以來事情顯然就是如此。」在我看來,時間其實很像天氣,人人都會談論,卻從來什麼也不做。可是我想坐而言,也想起而行。 時 從十七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世上最精準的時鐘位於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長會依照天體的移動情況,定期重新設定時鐘的時間。此舉有益世界,卻隨即成了台長眼中的問題。約一八三○年起,台長的工作頻遭打斷,門外老是有市民敲門問:「不好意思,請問現在幾點?」 太多人去天文台敲門問時間,最後市民請求台長提供專門的報時服務。一八三六年,台長指派助理約翰.亨利.貝維爾(John Henry Belville)負責報時的工作。每

週一早上,貝維爾依照天文台時間,校正自己的懷表,該塊懷表是頗受敬重的約翰阿諾父子鐘表店(John Arnold & Son)專為薩塞克斯公爵製作。接著,貝維爾前往倫敦拜訪客戶,有鐘表製作師、修表匠、銀行人員、市民。這些客戶付了一筆費用,好讓自己的鐘表跟貝維爾的懷表同步,也就是跟天文台的時間同步(後來,貝維爾把懷表的金殼換成銀殼,這樣去到「市裡不太好的區」,就不會引人覬覦)。一八五六年,貝維爾去世,妻子接手工作;一八九二年,貝維爾之妻退休,工作交給女兒羅絲(Ruth),日後人稱「格林威治時間女士」(the Greenwich time lady)。貝維爾小姐使用的是同一塊懷表,她稱之為「阿諾三四

五 」(Arnold 345)。她跟隨父親的腳步,踏上拜訪行程,向客戶通報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即英國官方時間。後來,電報發明,遠地的時鐘幾乎即刻就能跟格林威治時間同步,費用也更為低廉,貝維爾小姐的工作幾乎是過時了。一九四○年左右,貝維爾小姐退休,當時她高齡約八十五,為五十位左右的客戶提供報時服務。

時間同步化IEEE802.11無線區域網路及其應用

為了解決世界標準時間的問題,作者郭瑞昌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一個低成本的網路對時架構及簡單而快速的時間同 步演算法,使位於對時架構內之終端設備的系統時間能在五分鐘內達到與世界標準時間(Universal Coordinated Time)僅數個毫秒之內的誤差。 目前在各終端設備所維持之系統時鐘,由於各時鐘內振盪器之 振盪頻率間有所差異,而導致各終端設備之系統時鐘在沒有調校的情況下無法達到同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許多經由網路進行同步的方法被提出,其中以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最為代表,NTP利用一對在終端設備間往來封包所帶之時間戳記

(Timestamp)來估算終端設備間的系統時間偏移(Clock Offset)及頻率偏移(Frequency Drift)。在進行長久且持續的對時之後,NTP對時過之時鐘能與世界標準時間達到數毫秒內的誤差。 然而當時間同步在應用在傳輸串流多媒體期間的網路效能監測 及播放緩衝區估算時,必須要快速達到準確的時間同步,在此情況下NTP將無法達到目標。本論文提出一種新的時間同步網域架構及快速時間同步演算法,能在不失準確度的前提下,有效地縮短達到時間同步的過程。 本論文除提出快速時間同步演算法外,另已完成實作網路架構及 對

時軟體。利用無線區域網路及IP Wave網路仿真器進行五個對時實驗,已驗証快速時間同步演算法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