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移除app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不小心移除app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尼亞‧哥斯寫的 手機消費革命:行動化時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和JimmyTao的 不想禍延三代,你該知道的環境荷爾蒙:消費覺醒!慎選更安全與友善環境的產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hromium移除乾淨也說明:4 移除的過程中會問你是否保留安裝的App及設定值,若不保留就按「 No Android軟體 ... 在安裝某些軟體時,不小心或者被惡意的安裝於IE、Firefox為附加元件,很難移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戴豪君所指導 陳慧文的 企業治理與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研究— 以人臉辨識為中心 (2020),提出不小心移除app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臉辨識、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法、勞動關係。

最後網站如何恢復Windows 11/10中解除安裝的應用程式 - EaseUS則補充:解除安裝程式不是必須的,而且很明顯,解除已安裝的程式或移除程式檔案並不會幫助您重新獲得大量磁碟空間。 這篇文章有幫到您嗎? author icon. 最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小心移除app,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機消費革命:行動化時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為了解決不小心移除app的問題,作者阿尼亞‧哥斯 這樣論述:

  ★一本書掌握手機行銷策略所有精髓,有效整合虛實經濟   ★《商業周刊》1601期精選書摘   如果你是一位行銷人員,你想要發送廣告給正在擠滿人潮的大型購物中心美食廣場吃午餐的100個人,提供消費性電子產品商店的折扣券,而且優惠期限是購物中心關門之前。   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察看與回覆你的廣告?你會瞄準誰發送優惠券?   智慧型手機問世十年,火速改寫產業規則,徹底改變商業模式,瞬間翻轉行銷觀念。   日漸普及的行動裝置已經成為一般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接收資訊的主要來源,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使用智慧型手機,如何透過手機接觸消費者變成產品行銷最關鍵的問題。   作者阿尼亞‧哥斯是世界著名

管理大師,從2004年就開始研究行動經濟,在美國、韓國、中國等多個國家進行手機個案研究,道出消費者既複雜又矛盾的心理。消費者不喜歡看到太多煩人的廣告,卻常依賴廣告作為決定是否購買的依據。只要企業可以從行動設備或電子設備接收與利用消費者偏好的資料,掌握數據足跡,就可以停止亂槍打鳥的網路行銷,為潛在客戶送出量身打造的廣告,將更相關、更好的選擇展現給消費者,帶來生活的便利及樂趣,創造一個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現實世界。   如何塑造數位經濟?如何參與行銷革命?如何利用行動數位的特性?作者以10多年的經驗,整理出影響消費者的九大力量,包括環境、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這九

種力量可以單獨操作,也可以結合使用,他發現,只要正確使用至少一個力量,手機行銷確實會帶來更高的購買機率、更快速的購買行為、更高的交易價值、更高的營收、更高的顧客參與、更高的顧客滿意度。   現在,行動產品生態圈已經創造高於4%的全球產值,貢獻超過3兆1000億美元的經濟附加價值,未來的世界還有更多可能。隨著穿戴式科技、人工智慧、深度連結(deep linking)、行動支付、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的發展,手機行銷將成為行銷主流,每個行銷、廣告、媒體或根據數據做決策的人都不能忽視。   在行動化時代,你能成功觸及的不只是美食廣場裡的100位顧客,而是充滿無限商機的全球市場。掌握9大關鍵力量,送出

正中紅心的廣告,你將駕馭手機消費革命,創造嶄新的經濟時代! 專業推薦   東京著衣 / Wstyle 品牌創辦人|周品均   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作家|詹宏志   AIoT物聯網顧問|裴有恆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國威   (依姓氏筆畫問序排列) 全球專業人士推薦   Google首席經濟學家|哈爾‧范里安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大衛‧貝爾   《第二次機器革命》|艾瑞克‧布林優夫森   「在2007年iPhone誕生後,智慧型手機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消費行為因此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可移動性,隨時上網連線,讓線下與線上的整合O2O成為常態,很多零

售業界人員,看到了這個趨勢,也試著要了解,但苦無系統化的工具。   這本書探討到推動消費者決策的九大力量: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狀況、天氣、軌跡、社交動態與科技配合。針對數據分析(背景數據與軌跡數據)、LBS(基於所在位置提供的服務),發現的人性現象(附以統計),還有科技助長的全通路行銷,做了很有系統地解析,對需要這方面知識的零售業人員,是一本很不錯的好書。   這本書最後還針對即時通訊、AIoT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在未來對消費可能的發展做了闡述,而這與我個人在AIoT方面的研究一致。」──AIoT物聯網顧問|裴有恆   「智慧型手機是重大的技術變革,對於想要了解行動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

商業、經濟和生活型態的人來說,這是一定要讀的書。」──Google首席經濟學家|哈爾‧范里安(Hal Varian)   「阿尼亞‧哥斯以簡潔的文字與絕對的專業交出一本描述行動經濟的傑作,哥斯藉著擔任研究員、顧問與演說家的豐富經驗,揭開9個決定手機使用者體驗的關鍵要素,以及4個低頭族的人性矛盾。巧妙地處理隱私權和商機間的微妙取捨。不管你是消費者還是行銷人員,都需要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或在智慧型手機裡)。」──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買方住哪比賣方在哪更重要:虛實整合經濟下的消費者行為模式,跟你想的不一樣!》|大衛‧貝爾(David R. Bell)   「行動經濟已經產生數兆美元的價值,

但是我們仍然處於這場革命的初期。哥斯利用過去開創性的研究與吸引人的案例,對於新出現的機會與挑戰提供明確的指引。」──MIT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系創辦人兼系主任、《第二次機器革命》|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   「《手機消費革命》是我看過對最徹底說明手機的事業轉型威力,以及最全面分析接近客戶的獨特能力的書。」──手機行銷協會執行長、《釘住顧客:為什麼大多數的廣告會失敗,以及如何保證你可以成功》|葛雷格‧斯圖亞特(Greg Stuart) 作者簡介 阿尼亞‧哥斯(Anindya Ghose)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講座教授、華頓商學院客座教授。   《詩人

與數學雜誌》「全球頂尖40位40歲以下教授」   《Thinkers 50》世界前三十大管理思想大師   INFORMS ISS傑出研究員獎最年輕獲獎者   哥斯教授於多家世界財富前100強公司擔任顧問,並主導世界級高階管理研討會。   他的研究獲得16個最佳論文獎項及提名,其觀點在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富比士雜誌等知名財經媒體,皆有固定刊出。   哥斯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社交媒體、數字營銷、商業分析及IT戰略課程。其成就被認為將成為下一代組織管理與領導的未來趨勢。 譯者簡介 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出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譯有《投

資最重要的事》、《漫步華爾街》(合譯)、《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合譯)等。   前言    手機能決定企業未來?   PART I 人類行為和到目前為止的手機發展 第一章 每個人隨時都在用手機上網 第二章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改變 第三章  在隱私與商機間取得平衡   PART II 塑造行動經濟的九種力量 第四章  背景:確認顧客目前的角色 第五章  地點:了解潛在客戶在哪裡 第六章  時間:聰明搶占即時商機 第七章  醒目:更容易被看見,成功機會更高 第八章  擁擠:通勤族與非通勤族的消費行為差異 第九章  軌跡:從消費者過去的實體動向預測未來 第十章 

社交動態:跟其他人在一起,購物欲望更強? 第十一章  天氣:根據微氣候精準投放廣告 第十二章  科技配合:創造全通路綜效的環境   PART III 下一代的科技力量 第十三章  我們與設備越來越親密 第十四章  新一代技術的潛在威力 後記 行動科技如何改變社會? 各章註解   前言    手機能決定企業未來?   想像未來有個場景,一對父母與手戴腕帶的孩子在海灘的時候,只要小孩跑出父母設定的區域外面,就會有個手機app發出嘟嘟聲的警訊;或是想像另一個未來的場景,有個人第一次到一個城市旅遊,馬上就可以找到喜歡的餐廳、俱樂部、酒吧和商店,而且收到客製化的商店折扣,吸引他進去消費;或是一間

公司可以在潛在客戶甚至還不知道去哪裡購物之前發送優惠券;或是不用翻閱實體目錄,去猜測一個東西放在家裡看起來怎樣,只要使用手機app和相機,就可以連上一個互動平台,把東西放到房間。      那樣的未來現在已經出現。事實上,現在幾乎已經跟昨天一樣落伍了。這些例子並不是科幻小說,在你讀到這裡的時候,很多公司正在創造和改進現實世界。1      可以使我們生活更有效率與有趣的科技能力已經存在,它的最大推動力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而且常常就在我們的口袋裡,那就是智慧型手機。這不再只是一個設備,2015年,行動產品生態圈(mobile ecosytem)創造4.2%的全球產值,貢獻超過3兆1000億美元的

經濟附加價值。2eBay前執行長約翰.唐納修(John Donahue)把行動設備稱為「消費者生活的中央控制系統」。3永遠掛在網路上的生活型態已經如此普遍,我們現在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很多人會告訴你,在情感上與精神上與手機連結都是我們做出的選擇。真的是這樣嗎?   行動經濟   我為什麼想寫這本書?我相信這是因為2009年底或2010年初我第一次聽到「我們生活在智慧型手機與笨蛋當道的時代」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說法非常有意思,但也對人類的思想感到很好奇。我好奇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最終會影響智力,更多好奇的是,智慧型手機如何變成企業特殊的情報來源。我的直覺告訴我,智慧型手機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但

我渴望看到具體的證據。智慧型手機的液晶螢幕有可能決定企業的未來嗎?我感覺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      正是這樣的好奇心,讓我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利用一個持續多年的跨國研究計畫,去了解行動經濟(mobile economy)的潛力,也短暫的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做同樣的事。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念博士期間,我就對網路和其他數位科技如何快速改變市場與產業感到非常著迷。在2004至2009年間

,這樣的好奇心帶著我這個年輕的研究者進入網路商業世界,並且深入社群媒體和數位媒體的世界。然後有一天,我發現了前面提到的對智慧型手機的看法,這讓我想到,手機或許會成為我們見過影響商業和社會最深遠、最具革命性的來源。      2009至2016年間,我因為行動經濟為主題的相關研究計畫、企業顧問計畫與其他活動到了很多國家,包括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荷蘭、南韓和英國,去了解那裡的消費者都用智慧型手機做些什麼,以及企業可以怎麼利用這些理解來改進他們的產品和服務。      談到他們的手機使用行為時,我很震驚全球的消費者有多麼類似。從西方到東方,從北美洲、歐洲到亞洲,我預期消費者

與品牌在行動設備上的互動會有很大的不同,畢竟這些地區在文化上非常不同,但是我發現差異很小。智慧型手機已經快速、普遍,並持續在人們對商業的需求和期望上創造出改變,大家願意用自己的資訊與企業交換可以創造具體價值的相關產品,但是企業在使用他們的資料時,必須以某種方式保有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因此,企業有非常好的機會去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取得信任,以及透過行動設備與消費者互動來建立關係。這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這必須是一段旅程。      在進行學術研究計畫期間,我在與同事和其他學術界思想領袖的互動中得到很大的助益;在進行顧問計畫期間,我從全球和企業資深的高階經理人與新創公司創業家的會議與談話中學到很多很多

。在世界各地為很多不同的經理人上課時,我從來自五大洲的參與者得到很多寶貴的至理名言;在特定主題的會議上,我收到來自很多領域專家的回饋。在這些會議與討論中,我不停地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些觀眾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有哪些因素影響手機行銷(mobile marketing),而且它們如何形塑行動經濟?我們如何開啟手機行銷的龐大潛力?      然後我了解到,熱中這個議題的人想要看到的,應該是把這個領域大多數的學術研究綜合整理的書,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基於同儕評閱(peer-reviewed)的學術文章所組成的主流書籍,不僅需要涵蓋專業學科的嚴謹,也需要以有趣、容易了解的筆法來撰寫。我知道學術研究的重要見

解不應該迷失在翻譯或科學術語中。在這本書裡,我的目標是從近10年左右的文獻中,以最清楚的方式呈現出最讓人驚訝、最引人注目、充滿見解與實務可行的發現。我希望對你這位讀者來說,這些研究很清楚明確。   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世界   消費者使用(tap into)智慧型手機,快速瀏覽,因此創造數據足跡(data trail),然後企業就可以利用(tap into,也就是挖掘)這些足跡去預測我們的偏好,並且篩選產品給我們。這個雙關語就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來源。這個雙線道創造一種親密與連結的感覺。我很確定你們有人一定碰過某個行銷產品在對的時間出乎意料地冒出來,幫助到你,讓你有很開心的感覺。我們把它歸咎於

巧合、因果、運氣或命運。現在想像一下,這樣的感覺應該已經更加頻繁地出現、更為可靠,但這不是巧合、因果或運氣,這些是事先規劃、由數據趨動(data-driven)、專門展現給你的行銷策略。這就是我在這本書裡要描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應該感覺很舒適,而且開始覺得很興奮。      今天消費者會接觸很多來自企業無關或過多的資訊,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企業往往沒有關於消費者偏好的資訊,來創造與消費者最相關的產品。由於缺乏資訊,數位世界的消費者受到無關廣告和商品的轟炸。從企業的觀點來看,這就像在空中擲飛鏢,希望這些飛鏢能有一支正中紅心,希望從廣告曝光中吸引顧客參與。但這種高頻率、低相關的訊息反而使得

消費者更加惱怒。      好消息是,行動經濟有龐大的潛力可以改變這個惡性循環,這本書要說的就是,只要各品牌可以從行動設備或數位設備接收與利用消費者偏好資料,它們就能將高度相關且必要的產品展現在消費者眼前。這種由數據趨動的證據,可以讓我們有自信去創造一個令人興奮、對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現實世界。   誰該看這本書?   對於負責行銷、廣告、媒體或根據數據做決策的人來說,利用行動數據的力量,並提供價值給消費者,這整個流程可能會讓人恐懼。在這本書裡,我的目標是揭開行動經濟的神祕面紗,並移除這個流程的不確定性。從開創性的研究、先進的個案研究,以及充滿啟發的實驗中,這本書提出的看法會幫助各品牌與媒體

經理人、行銷人員、廣告人、科技專家、分析師、目前與未來的創業家、商學院與經濟系學生、資料科學家、多功能部門的經理人與官員了解行動經濟,也能幫助他們利用行動經濟中不同面向的力量來幫助公司、組織和消費者。藉由閱讀這本書,他們會學到形塑手機使用行為的心理機制。讀者會學到,在企業與目標顧客漸漸習慣相互聯繫,以及顧客關係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潛力時要如何從中取得平衡。他們會學到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的九種力量,不僅可以將手機通路(mobile channel)轉變成一個增加顧客參與及顧客滿意度的高度有效媒介,也可以增進企業的營收與獲利。      如果你負責品牌、行銷、媒體或廣告決策,這本書會

告訴你為什麼現在要抓住全球普遍依賴智慧型手機所創造的機會,這本書的看法可以讓你利用這前所未有的機會,朝著行動經濟的路途前進,解決消費者表現的矛盾行為,同時讓所有消費者感到滿意。此外,這本書也會展現手機行銷背後的真正力量,包括對顧客的影響力、在這個影響力背後的行為與經濟動機、它所顯示的良好商機,以及根據這些看法,你可以怎麼開始重新思考你的行銷策略。不論你在電信業、零售業、銀行業、保險業、旅館業、電子商務業、醫療保健業、製造業或其他產業行銷產品或服務,這本書都會讓你更了解目前行動產品生態圈如何塑造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以及如何參與這場革命,還有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你會有新的概念

,讓行動策略的影響力達到最大,進而使你和你的企業得到優勢。這會幫助你開始與這個領域的專家進行一場有意義的對話。      最後,基本上,這是一本討論人類行為的書,如果你喜歡了解社會心理學、商業經濟學和行動經濟如何相互影響,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如果你受到最新技術創新的啟發,使企業能夠利用手機所帶來的眾多機會,這本書也很適合你。   智慧型手機就是你的私人管家      今天,許多企業只需要簡單辨別顧客的數據模式,了解各種數據的關係,就可以在顧客還沒有進門以前了解他們。消費者透過行動設備所傳送的數據是如此龐大而豐富,使得今日的行銷人員可以完成20世紀同業可能都無法理解的事。就算對幾年前的行銷人

員來說,這也只是個夢想而已。即使21世紀已經過了將近20年,行銷人員也才剛開始利用這個機會去直接接觸消費者、立即提供他們無法抗拒的現場優惠,以及以各種方式吸引他們,使數位廣告看起來更像一種有用的服務。他們還沒有將智慧型手機變成專屬的服務人員與私人管家。行銷人員還沒有充分利用手機行銷的威力,甚至還沒有完全了解透徹,但,我們現在就要告訴你,這真的可以變成現實。      手機行銷的威力強大,其他行銷與廣告方法,從電視、出版到快閃店、甚至搜尋引擎,都沒有辦法比擬手機行銷的威力。手機擁有大部分廣告形式的優點,缺點卻很少,而且還有自己的特性與功能。現實情況是,在數位世界中,大數的人覺得廣告很討厭、過於氾

濫或很惱人。他們不喜歡廣告破壞瀏覽和消費體驗,而且特別討厭無關或多餘的廣告。因此,企業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糾正這個問題,這點我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只要精心去做,手機也可以使廣告看起來像是一個有價值的服務,讓消費者想要收看,而且不會破壞或擾亂消費者的體驗,讓消費者想要關掉。企業必須建立一個未來樣貌,讓行動設備成為消費者的私人管家。   個人隱私的風險   當然,這樣的未來是從數據開始,而且當更多消費者授權手機傳遞數據給企業,就會對消費者越有用處。讓未來成為現實還需要企業更有想像力、創造力,並以更透明的方式從消費者那裡蒐集數據。其中有個最好的例子是Facebook,它讓使用者反應哪些廣告很實用。這

個工具,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廣告偏好(Ad Preferences),可以從Facebook上呈現的每個廣告來解釋為什麼消費者會看到特定的廣告。4更重要的是,它讓使用者增加或移除廣告偏好,讓Facebook顯示特定廣告給使用者。本質上,這讓大家更能控制看到的廣告。      建立這樣的未來需要有所取捨,有些消費者並不太情願這樣做。消費者會讓企業擁有與使用他們的資料,只要企業可以回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圖1顯示消費者願意分享給企業的私人資料,而且預期企業會使用這些資料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輕鬆、更有樂趣。而擁有這些隱私往往也會帶來責難。當然,在企業運用這些隱私資料的時候,消費者必須小心謹慎,數據量的增加很自

然會使個人隱私產生更大的風險。並不是所有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雙向交流都是有益而健康的,這些設備儲存每件事,從信用卡、銀行資訊、旅遊模式資訊,以及其他敏感資訊,像是住址。越來越多企業把消費者資訊視為一項資產,而且也應該如此。但是如果數據最後落到錯誤的人手上,數據就可能變成負債。把「資料外洩」(data breach)這個詞丟進搜尋引擎,出來的結果會讀到像是提供「誰是誰」(who’s who)的主要商家與服務提供者。   消費者願意與品牌和零售商分享以下這些類型的數據,並預期品牌與零售商會知道這些資訊: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要去哪裡?   ●我曾在哪裡?   ●附近有哪些東西

?   ●天氣如何?   ●我需要什麼?   ●我已經買了什麼?   ●我有興趣的是什麼?   ●我會對什麼有反應?   (資料來源:改編自Phil Hendrix, The Engagement Stack, “a whitepaper sponsored by Brandify”)   關鍵詞是「平衡」。手機通路是更立即、價值更高,而且更有潛力的通路,這是讓企業能試著連結到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市場。為了與顧客建立與培養密切的人際關係,企業必須在蒐集資料上找出平衡,保持警惕,以消費者與企業雙方的利益使用數據,並保護數據不被未獲授權的人看到。同理,企業在利用這些資訊來創造價值前,必須小心地詢

問更多顧客。      這仍然是全新的行銷模式,企業不能冒險打破與顧客的關係,破壞信任。企業應該要很興奮,有越來越多使用者並不反對廣告內容,他們反對的往往是廣告的干擾,或總是試著公然強迫推銷,或是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   企業要如何挖掘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來讓消費者感到驚喜、印象深刻呢?它們如何只送出讓消費者生活更加有效率,而且消除消費者搜尋成本的廣告呢?它們如何提供消費者適當的選擇,而非最多樣的選擇呢?它們如何從消費者那裡蒐集越來越多數據,但是仍可以再三保證會保護好個人數據呢?   在這本書裡,我認為企業必須與消費者持續合作,但它們也需要廣泛深入的洞察力,再加上想像力與創造力,才能從手機行

銷的工作中創造最大的價值。   人類的四個行為矛盾   本書PART I安排一個吸引人的例子,來了解手機如何讓消費者看到與了解人類行為的很多面向:我們如何互動、我們如何購物、我們有什麼習慣,以及企業如何使用這些見解和資料來提供好處給顧客與自己。這些討論也為接下來的分析奠定基礎。   雖然我提到這是個舒適、令人興奮的未來,但我們也需要一點反省。無論如何,人類都有些本能的怪癖,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行為,而且陷入一些明顯的行為矛盾。從手機廣告(mobile advertisements)的角度來看,在我們想要的(或我們認為自己想要)與我們實際行動的為之間,有四個基本的矛盾:   1. 人們要

求自發性,但他們的行為可以被預期,而且他們重視確定性。   2. 人們覺得廣告很煩人,但是卻很害怕錯過廣告。   3. 人們想要自由選擇,但卻很容易不知所措。   4. 人們會保護隱私,但是他們用個人資料來交易的情況日益增加。   為了減輕這些矛盾造成的壓力與挫折,我們需要找出一個快樂的媒介,找出一種平衡。企業的挑戰就是,如何在消費者保有掌控權,以及為了提供消費者服務取得可用資訊以做策,這兩者之間求取適當的平衡。在決定如何提供最好的資訊來影響消費者的決策時,有九種力量可以發揮作用: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記住這些力量聽起來是個很苛刻的要求,但是日益複雜的

行動產品生態圈,以及構成生態圈基礎的相關技術,使企業可以持續按照消費者的需求提供產品,讓消費者感覺到真正的價值。   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1990年代,「注意,K-Mart的顧客」(Attention K-Mart shoppers)成為美國流行語。當時,零售商店K-Mart開始提供「藍光特價優惠」(blue light specials),這是一種行銷策略,告訴顧客商店的某個地方有限時特價。員工會打開裝在折價商品旁、高於貨架的藍色閃光燈,然後用商店的廣播系統公布特價資訊。藍燈會促使店裡的消費者心中冒出一連串的問題:「那個燈離得多遠?什麼東西在銷售?我需要嗎?而且我現在需要嗎?我

趕得及去搶購嗎?我的錢不夠嗎?還是還有很多錢?為什麼我今天要到K-Mart?折扣有多少?」,接著有意或無意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   而進入21世紀,當消費者在思考要不要買東西的時候,相同的問題仍然在腦海裡流轉。在郊區K-Mart的亞麻色走道上,消費者持續歷經相同的流程,不同的地方在於,今天的行銷人員不需要完全依賴直覺與經驗來打開藍燈。行銷人員現在擁有數據,而且擁有很多很多數據,可以用來指引消費者做出決策。本書PART II就要深入討論促使消費者消費的九種力量: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研究口袋裡這個多數人覺得不可或缺的設備,這個設備將前面提到的九種力

量整合成一個強大的平台。雖然我們擁有這個技術只有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們已經推導出一些原則與策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設備來影響顧客、這些影響背後的人類行為與經濟動機,以及對於各行各業來說,這些動機代表了哪些商機。   單獨對這些力量直覺地做出正確的結論很容易。沒錯,直覺告訴我們,一個消費者比較有可能去更近的商店,而不是去更遠的商店;或是比較有可能選擇買下在搜尋引擎或手機購物app上最接近搜尋結果頂端的商品;天氣越好,外出購物的人越多,有些人會走路去購物,有些人則會開車。手機廣告的威力就在於結合這些力量。隨著價格降低與距離縮減,消費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很直覺,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將這種直覺的質化見

解轉為量化見解。我們現在可以衡量,甚至可以衡量得很精確。單獨來看,單一力量的強度很重要,但是這些力量的交互作用更重要,這才是手機廣告真正可以釋放出的威力。   PART II的討論圍繞著消費者消費決策背後的九大力量,每一章都會透過研究與分析,顯示企業如何透過地理圍欄(geo-fencing)、地理定向(geo-targeting)和地理征服(geo-conquesting)等新興技術,有自信與有策略地影響一個以上的力量。這些研究是根據在地鐵、購物商場、電子商務平台、實體商店等真實世界的消費者反應進行研究,而非在實驗室裡的研究。這些見解會引人深思,而且會提供幾種將數據轉換成金錢的策略與方法的建

議。當正確使用其中一個(或好幾個)力量時,手機行銷確實會帶來更高的消費機率、更快速的消費行為、更高的成交價格、更高的營收、更高的顧客參與、更高的顧客滿意度等等。   沒有其他平台比手機通路更適合從這九種力量中得利,它結合目標市場的選擇與即時性,在某種背景下,以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為適當商店裡的適當產品,傳達適當的個人化誘因給消費者。   快速發展的很多學術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有些違反直覺的例外「規則」會阻擋試圖刺激消費者的積極廣告商。有些行為在平日比假日有效,而如果目標顧客的社交動態改變,或是企業不確定顧客的購物場合,那麼結合特定地點與一天中某個特定時間的廣告顯然成效比較不好,甚至

是不太聰明的作法。   藉由重點投資,企業不僅可以改變消費者對於產品與品牌的看法與互動,也可以更輕易地發現正確的消費者、更好地鎖定他們、更快地將他們轉換成顧客、更快地提供獎勵給他們,而且留住他們更久。當你讀到這裡的時候,很多公司已經在創造並促成這樣的現實出現。但唯一的贏家並不只出現在商業面。   當企業勇於接受挑戰,而且有創意地運用自己的見解與資料時,消費者就可以找到更多適合的產品、與最符合他們需求的供應商合作、管理短期與長期的「待辦事項」清單、提前計畫,而且做出更好、更明智的決策。他們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做完所有的事,甚至可以完成5年前都想像不到的事情規模。   這導致對廣告的接受度越

來越高,在個人手持設備這種私人的裝置上。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準備好接受這種與企業的雙向互惠概念,希望企業能為他們服務,特別是40歲以下的消費者。7不出所料,不同的地方有些許的差異。巴西或中國的消費者比美國或英國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點擊相關的手機廣告。8但即使是在美國,消費者的行為也在快速改變,他們變得更願意與手機廣告互動。在這本書裡討論的研究與實驗都證實這個現象,只要行銷人員願意往上面提到的平衡邁進,並提供消費者真正的價值回報,那麼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會願意以小幅但穩定的步伐與行銷人員發展信任關係。這種數位關係就代表了雙向互惠,對兩方都有好處。   手機是行銷最好的媒介,應該帶給消費者最大的好處,

而且使干擾降到最低。消費者明確表示,如果廣告商能在行動設備上適當地與他們互動,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9企業可以把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變成專屬服務人員,也就是私人管家,而不是跟蹤狂。   整合智慧型設備   PART III提供我對未來的看法,其中我預測行動設備與其他智慧型設備的整合會對商業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其他設備包括穿戴式科技、人工智慧、通訊app、聊天機器人、深度連結(deep linking)、智慧電視、連網汽車、行動支付、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   這本書提供讀者激勵人心、前景光明的觀點,來看待行動產品生態圈對商業界與整個社會的影響。未來幾年,企業將能更好地預測消費者行為,而且藉著提供更

好、更容易的選擇來增加我們生活上的滿足感與便利性。同時,一定會有人提出一些對隱私權的疑慮,企業與消費者都應該關注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利用經過長時間測試的通知與選擇機制,告知消費者它們如何使用數據,以及讓消費者選擇數據處理的方法,以減輕對資訊隱私的顧 慮。   手機不只有潛力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還可以改變我們與其他人工作及互動的方式。在後記中我會討論技術進步如何改變世界上的工作性質,同樣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想要的東西、為什麼我們想要它,而且在我們潛意識需要它的時候提供資訊給我們,幫助我們做更多的事。我也會簡單談到行動科技如何帶來社會利益。在大多數人無法獲得銀行帳戶的國家,手機提供一個更便宜、更

安全的數位交易工具;在農村地區,手機可以幫助農夫針對種植什麼作物、何時收成,以及根據產量如何訂價,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村地區的公衛人員則使用手機來獲得專科醫師的協助。   我們可以想像,有生之年的未來並不是像一系列科幻小說,描述飛行汽車和週末去火星旅遊等充滿驚險刺激的情節。當然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景,而且如果真的出現這些情節,就會劇烈的改變我們的生活。不過,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可以藉由修正與改善看似平凡、卻能增進我們生活品質的很多事情,來建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將透過每天做出的選擇,以及與其他人的互動,從買什麼、在哪裡買,到是否捐款與自願參與在地的慈善活動,來建構這樣的未來。   手

機讓我們不再因為行為矛盾帶來的衡突及挫折而做出妥協,在手機上的決定與互動也許跟找個新工作一樣複雜,或像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分配基本必要的服務一樣急迫;或是像當我們的設備發出通知,讓我們能在暴風雨前到附近商店購買一把正在特價的雨傘一樣簡單。不論發生什麼情況,當我們了解與利用口袋裡這個專屬服務人員或私人管家這樣尚未開發的力量時,我們的生活可以大幅改善。   不論你是否注意到了,這樣的未來已經開始成形。 顧客會扮演多重的角色 在行動經濟中,了解顧客是「誰」,要從辨認出每個顧客扮演的多重角色開始。這跟在哪一天與哪個時間有關。消費者的角色或行為模式會隨著背景改變。當我在星期天帶著女兒去上防身術課程的時

候,我處於「父母模式」;當我在星期三晚上因為顧問工作而去跟客戶開會的時候,我處於「工作模式」;當我到機場候機室與家人等待飛機起飛時,我處於「家庭模式」。當我處於父母模式時,因為要花一小時看著女兒上課,所以對我來說,理想的提議應該是提供卡布奇諾的折扣券。相對來說,當我處於工作模式時,理想的提議則是提供某個酒吧的飲料促銷折扣。 今天,你的顧客是「誰」,不再只是了解你的顧客有不同的角色,顧客的角色有多種面向。今天,你如果要利用背景優勢,意味著對於每個顧客來說,你都要了解下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顧客在那裡? .顧客現在想要什麼? .顧客現在的感覺如何?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正如在這章和P

ART II其他章節逐一仔細考慮的內容,你會看到這些答案有多種面向,而且威力很強大,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它們如何和其他八種力量交互作用的時候。這使得「背景」成為最基本的力量,其餘的八個力量就是建立在這個力量之上,為消費者創造前所未有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想想一個簡單的背景例子。一個人每個上班日的早晨「一般」都會走進一家連鎖咖啡店,然後搭20分鐘的地鐵去上班。如果天氣很好,他會用走路或跑步上班,之後才喝咖啡。午餐都是去離辦公室兩條街以內的餐廳外帶,除了星期三偶爾會跟幾個朋友坐下來吃比較久的午餐。不過,如果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午餐總是一樣,那就是訂便當,與外界隔絕,打算工作到很晚。另外,一週有一到兩次會

跟辦公室在同一條地鐵線上的上班族朋友吃晚餐、看表演或體育競賽。

不小心移除app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剪卡 #斷捨離 #2021信用卡
合作信箱✉️ : [email protected]
❗️影片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二次搬運、寫成新聞稿
❗️每月45元幫助我創作更多影片|https://shinli.pse.is/PD4Q5
————————————————————————————
📖我的理財書《25歲存到100萬》|https://pse.is/38zezq
✨2021回饋無上限信用卡| https://shinli.me/2021/08/04/unlimited-credit-card/
🙋‍♂️我的新手理財線上課程|https://www.yottau.com.tw/course/intro/997#intro

00:00 剪卡排行,2021調降的信用卡總覽
01:45 投票規則
01:28 永豐JCB現金回饋卡
02:10 富邦J卡
02:41 台新街口聯名卡
03:42 Richart GOGO卡
05:03 玉山ONLY卡
05:27 玉山Pi錢包信用卡
05:41 中信英雄聯盟卡
06:07 怎樣的信用卡要剪卡
06:46 剪卡怎麼剪


**影片中提及的所有資訊以官方公告為準**

此次投票總得票數4,500票

No.4 永豐JCB 225票(5%)
永豐JCB|https://shinli.pse.is/N4YCD (網購6%)
❌有低消門檻、條件增加(豐城導購)、回饋縮水、通路減少

【當月累積一般消費滿2,000享加碼】
📌豐城導購 國內3% / 海外4%
・加碼2%每月上限200 (10,000封頂)
・可從豐城網頁或是汗水不白流APP進入,豐城網頁版不建議使用chrome以外的瀏覽器
📌指定網路通路 國內最高6% / 海外最高7%
(一般通路1% + 豐城2% + 指定通路3%)
・加碼3%每月上限400(13,333封頂)
・指定網購|蝦皮購物、momo、PChome、淘寶、東森購物、YAHOO...
🔺移除綠界、Uniqlo...
・指定外送|foodpanda、Uber Eats
🔺記得要先從「豐城」導購
📌指定實體通路 國內最高4%
(一般通路1% + 指定通路3%)
・指定百貨|漢神巨蛋、漢神百貨
🔺眾多百貨都移除
・指定飲料|cama café、路易莎咖啡、CAFE!N、迷客夏、50嵐、清心
・國內餐廳

No3. 富邦J卡 11% 495票
富邦J卡|https://shinli.pse.is/U8UWP (新戶3.5%無上限)
❌實體刷卡回饋調降,必須用LINE Pay才有3%通路受限
✔️回饋無上限還是堪用,新戶也可申辦

【新戶】
📌利用LINE Pay消費 3.5%
📌實體通路/其他行動支付 2%
・需綁定LINE Pay與使用本行帳戶自動扣繳信用卡款
・回饋無上限
【舊戶】
📌實體通路/其他行動支付 2%
📌利用LINE Pay消費 3%
🔺8/17開放登錄,需先消費


No2. 街口聯名卡18% 810票
❌回饋更為複雜、新增5,000低消門檻
✔️除了週三繳費亮點很高之外,其餘回饋大家不買單

【舊戶】
📌一般通路1%
📌綁定街口APP 3%
・加碼2%每月每正卡回饋上限150元街口幣
🔺每月需累積一般消費達到5,000才享有加碼
📌指定通路 5%
・指定通路2%加碼回饋無上限
📌週三指定通路最高 11%
・91APP 加碼8%
・繳費加碼4%,最高7%
・加碼每月每正卡回饋上限100元街口幣
・加碼不需要低消
【新戶】
📌一般通路1%
📌綁定街口APP 5%
・加碼4%每月每正卡回饋上限150元街口幣
🔺每月需累積一般消費達到5,000才享有加碼
📌指定通路 7%
・指定通路2%加碼回饋無上限
📌週三指定通路最高 13%
・91APP 加碼8%
・繳費加碼4%,最高9%
・加碼每月每正卡回饋上限100元街口幣
・加碼不需要低消
🔺若未符合低消,週三繳費享5% / 91APP享9%

No1. Richart GOGO卡 56% 2,520票
❌新增5,000低消門檻、指定通路減少
✔️可以當成假日、PX Pay信用卡
GOGO卡| https://shinli.pse.is/V29G4 (週六行動支付/網購6%)
📌一般消費0.2% / 符合條件最高1%
・須以Richart帳戶自動扣繳並且當月一般消費需滿5,000元
・分期以每期入帳金額計算
・加碼0.8%每月上限200(25,000封頂)
📌指定通路最高3% (0.2% + 0.8% + 2%)
・加碼2%每月上限200(10,000封頂)
・超市: 全聯PX Pay(含儲值/消費)
・網購: Amazon、Gmarket、迪卡儂線上購物
・影音: Spotify、Netflix、CATCHPLAY+
・遊戲: Nintendo、MyCard、遊戲橘子
🔺若未符合低消門檻則最高2.2%
📌週六指定通路最高6% (0.2% + 0.8% + 2% + 3%)
・加碼3%每月上限200(6,666封頂)
・行動支付: LINE Pay、My FamiPay、OPEN錢包、悠遊付、台新Pay
・網購: 蝦皮、momo、PChome
🔺若未符合低消門檻則最高5.2%
🔺目前PX Pay覺得比較好一些、週六信用卡

【其他提及信用卡】
玉山Only卡
玉山Only|https://pse.is/J668L (最高5.2%回饋)
❌等級五以下兌換里程的優勢喪失
❌除非真的可以達到等級五,不然信用卡的回饋難以使用
❌紅利折抵帳單也從每月2,000降低到1,000

玉山Pi錢包
❌回饋不斷的再調降
❌從2.5%降到現在的1.3%
❌P幣通路也偏少

中信英雄聯盟卡
中信英雄聯盟卡|https://ctbc.tw/Ejj7ka (指定通路/網購10%)
❌新增5,000低消門檻,還需再指定網購通路
❌對於小資族來說門檻偏高
✔️外送、數位通路10%還是很夠用

富邦momo、國泰KOKO也有人提到


🔺無年費的卡可以留
—————————————————————
*信用卡專區*

💡網購信用卡💡
彰銀My購卡|https://pse.is/3jxabx (指定網購10%)
中信英雄聯盟卡|https://ctbc.tw/Ejj7ka (指定通路/網購10%)
永豐幣倍卡| https://shinli.pse.is/N4YCD (指定行動支付6%)
永豐JCB|https://shinli.pse.is/N4YCD (網購6%)
玉山Ubear |https://pse.is/KXJWW (網購/行動支付3.8%)
玉山Pi錢包|https://shinli.pse.is/PSTRY (PCHome 5%回饋無上限)
GOGO卡| https://shinli.pse.is/V29G4 (週六行動支付/網購6%)
富邦momo|https://shinli.pse.is/RBJNF (網購3回饋無上限)
樂天信用卡|https://shinli.pse.is/EUV7G (網購10%)

💡外送信用卡💡
中信英雄聯盟卡|https://ctbc.tw/Ejj7ka (外送/網購10%)
永豐三井聯名卡|https://shinli.pse.is/N4YCD (餐廳/外送10%)

💡一般消費信用卡💡
永豐Sport卡|https://shinli.pse.is/N4YCD (無腦3%現金回饋)
永豐幣倍卡| https://shinli.pse.is/N4YCD (無腦3% / 指定行動支付6%)
富邦J卡|https://shinli.pse.is/U8UWP (新戶3.5%無上限)
花旗現金回饋PLUS鈦金卡|https://pse.is/3al9qa (指定通路10%)
台新玫瑰Giving卡|https://pse.is/3cjgtb (假日3%)
聯邦賴點卡|https://pse.is/3b4lj5 (國內2%/LINE Pay7%)
星展ECO永續卡|https://shinli.pse.is/RNHW6 (國內無腦3%)
FlyGo卡| https://shinli.pse.is/UTMAF (高鐵/加油5%)
匯豐現金回饋卡|https://shinli.pse.is/UYRCA (國內1.22%/海外2.22%)
匯豐匯鑽卡|https://pse.is/3aemhy (指定通路最高6%)

💡行動支付信用卡💡
永豐幣倍卡| https://shinli.pse.is/N4YCD (指定行動支付6%)
台新街口聯名卡 |https://shinli.pse.is/V29G4 (指定通路最高11%)
GOGO卡|  https://shinli.pse.is/V29G4 (行動支付/網購6%)
凱基魔Buy卡|https://shinli.pse.is/3amq3r (指定行動支付享8%)
花旗現金回饋PLUS鈦金卡|https://pse.is/3al9qa (指定行動支付10%)


💡里程信用卡💡
匯豐旅人-輕旅卡|https://shinli.pse.is/TRNK2
匯豐旅人-御璽卡|https://shinli.pse.is/UYM33
匯豐旅人-無限卡|https://shinli.pse.is/SWY28
玉山Only|https://pse.is/J668L (最高5.2%回饋)

💡高活儲網銀專區💡
永豐大戶 推薦碼shinli|https://shinli.pse.is/TW36T (50萬內1.1% )
Richart |https://pse.is/3dblru (1.2%活存利息)
王道銀行|https://pse.is/KGYJB (享100現金回饋)
iLeo|https://pse.is/H4H8E (72萬1.2%超高活存利息)
遠銀Bankee|https://pse.is/FDDA4 (2.6%活存利息)
樂天純網銀|RI9HCV (透過推薦碼註冊享100) OU數位帳戶|https://pse.is/3exmtb (20萬以內1.85%)

💡投資推薦💡
鉅亨買基金|https://pse.is/3g3g6e (輸入 shinli享1588紅利,申購26萬元以內基金0手續費)
富果帳戶|https://shinli.pse.is/M4Q9V (註冊享108元)

💡APP推薦💡
家樂福|A542GMO (輸入推薦碼享3,000點)
註冊Shopback|https://shinli.pse.is/SR4UE (享100獎勵金)
玉山e.Fingo|2a5GCNHG (輸入推薦碼享優惠)
悠遊付|M2F5657F9A0(首筆消費滿100享100回饋金)
UberEats |eats-xn13cyuzue (100元折價2張)
汗水不白流|VOCRBH (享3000卡路里)

企業治理與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研究— 以人臉辨識為中心

為了解決不小心移除app的問題,作者陳慧文 這樣論述:

人臉辨識技術發展至今似乎已廣泛應用且成熟,雖然能改善使用者體驗及帶來便利,但一旦遭到濫用,則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愈重,不只影響個人隱私等基本權利。人臉辨識於生物辨識中具有不易被授辨識個體察覺及取得辨識資料成本越來越低,更是生物辨識技術中越來越熱門的領域,近年來被廣泛運用在各式各樣的產業面中,國際上已有國家或是國際聯盟就人臉辨識使用於公領域或私領域規範為討論或研擬。  本文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於員工出勤及權限管控等領域,探討人臉辨識技術運用於上述領域中面臨之質疑。其一員工對於雇主蒐集其人臉資料是否有選擇權或是清楚認知可能帶了的影響?其二,就是在隱私權的保障,取得數位資訊是否隨時造成員

工隨時處於被監控之情形下而有損害員工隱私權益的疑慮;其三,企業針對人臉資料管理及利用是否能確實控制及保護?就上開人臉辨識等問題,實有一一探討之必要。  因此,將透過研究國內外文獻,先了解人臉辨識技術之原理及運作方式,再探討人臉辨識涉及之個人資料種類及範疇。進一步研閱國內外相關法規及制度去探討如何規範人臉辨識技術之使用及處理,並就私人企業在試圖運用包括人臉辨識的生物辨識技術,探討對於個人隱私及個人資料保護之影響。並比較我國法令面相較於外國法令之同異,對於我國關於人臉辨識法制面提出在蒐集、處理或利用上應注意之程序,及相應的安全維護措施與保障。關鍵字:人臉辨識、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法、勞動關係

不想禍延三代,你該知道的環境荷爾蒙:消費覺醒!慎選更安全與友善環境的產品

為了解決不小心移除app的問題,作者JimmyTao 這樣論述:

知道嗎? 肥胖、癌症、性早熟、男童女性化……等,全是內分泌干擾物釀的禍! 你注意過擦在臉上的BB霜成分嗎? 選購防曬乳只看SPF和PFA? 思考過易潔、防污和防水產品可能有致病風險? 每天使用的牙膏、沐浴清潔用品有哪些添加物? 這些添加物對人體有害嗎?…… 如果未曾留意也沒想過,請提高警覺! 你和你的下一代已處於環境荷爾蒙潛在風險中!           *          *          *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使用的人造化學品超過87,000種, 每年大約有2,000多種新的化學品進入市場, 其中50%以上未經過內分泌干擾安全測試便被大量應用在日常消費品中。 在歐美,環境

荷爾蒙(EDCs, 內分泌干擾化學物)是眾人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但反觀華人社會,對這潛在的人類大災害,認識卻非常有限和零碎…… 香港水中銀生物科技行政總裁杜偉樑,基於過去幾年與多個國際知名彩妝護膚品頂尖科研團隊的交流,以及和歐盟、美國、中國等多國政府相關部門合作共事的經驗,深切了解到EDCs的潛伏問題正每天在毒害你和我,不分男女老少,甚至禍延下一代! 出於信仰的正義感,以及喜歡分享的性格,他將有關EDCs的科學研究和知識應用,特別是針對影響最廣泛的類雌激素內分泌干擾物,透過文字、圖表和科學證據,深入淺出地介紹。書中大量以日常生活經常會接觸的用品和食品為例,提醒民眾如何揪出匿身在常見消費品

(例如化妝品、保養品、家用清潔劑、塑膠產品、人造香料等)中的隱形殺手,認清EDCs對健康影響至鉅,並嚴重危害你我生存環境。 ▌書末特別收錄應用專利生物檢測技術,採樣市售民生用品的【小魚親測報告】,希望喚醒民眾更深入了解、關心日常生活中類雌激素氾濫問題,重新思考我們的健康與每日選擇消費品的直接關係,「選擇作出選擇」,別讓EDCs的影響延續至下個新世代。           *          *          * 【編輯札記】 「好好選擇,不會踩上環境荷爾蒙這顆雷」 ──環境荷爾蒙(EDC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或「內分泌

干擾化學物」,顧名思義是擾亂正常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合成物質。而生物正常的內分泌包含激素(荷爾蒙)、雌激素等,人類和動物最重要的生殖系統及生殖能力都和內分泌相聯結,因此,了解EDCs這些能擾亂生殖系統的化學物質,毫無疑問是屬於人類的天大事情。 這幾年除了食安問題,日用消費品的安檢問題也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 三聚氰胺和塑化劑事件,導致孩童性早熟和男性精子數量密度下降, 至今想到仍令許多民眾餘悸猶存。 但大家都忽略了,每天習以為常在使用或接觸的各種物品, 像是防曬乳液、化妝品、沐浴乳、智慧型手機、兒童玩具和感熱紙發票……等, 大部分可能也含有會侵蝕你我健康、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工合成物質, 而這些傷害是

極為深遠且不可逆,一代傳過一代的。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讓我們下一代在天然、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對於環境荷爾蒙,你,不可不知!  【讚聲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何建宗 香港環境科學院院長、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會主席、前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余遠騁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李宗德 和富社會企業會長、和富慈善基金主席 李家倫 一丹獎基金會行政總裁 洪誠孝 德國騰德集團副總經理、大中華區服務創新計畫負責人 胡曉明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 梁淑儀 鑽的創辦人暨行政總裁 許紹基 香港皮膚科名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陳雪平 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特許生物學家 陳德福 醫學博

士、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美容醫學專科醫師 麥理士 香港誠品文化有限公司法務顧問 傅曉田 鳳凰衛視《風雲對話》節目主持人 楊鼎立 she.com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暨創辦人 溫秀微 PwC羅兵咸永道食品行業誠信服務主管合夥人 鄭淑嫻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分子醫學講座教授 謝霆鋒 知名藝人、鋒味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