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勝平,瑞希寫的 爭點HERE 民事訴訟法(二版) 和林熙的 實務最前線 刑法X刑訴(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第三審上訴也說明:最高法院 民事判決109年度台上字第2636號; 04. 」,上訴第三審是採「律師強制代理制度」,此是為貫徹第三審法律審之緣故。 要件4:上訴三審,須以原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學稔出版社 和學稔出版社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洪兆承所指導 陳智琪的 我國肇事逃逸罪之發展與探討—兼論美國法之規範 (2021),提出上訴最高法院要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肇事逃逸罪、交通事故、保護法益、重層性權益、無過失肇事、無肇事因素、逃逸、作為義務、情節輕微、釋字第777號解釋、美國法、美國肇事逃逸罪。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林東茂所指導 陳美宜的 肇事逃逸罪相關法律爭點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肇事逃逸、保護法益、逃逸、釋字第777號解釋、致人死傷、故意肇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解答。

最後網站一審、二審還有「更審」!曠日費時追求「真實」值得嗎?則補充:「更審」,是對「未確定判決」的上訴救濟程序中,如果上級法院(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認為下級法院的判決有瑕疵,因而廢棄,或者撤銷判決,發回原下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訴最高法院要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爭點HERE 民事訴訟法(二版)

為了解決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作者勝平,瑞希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1.爭點齊全   本書於各章節中完整呈現民事訴訟法之爭議問題,並以不同視角帶領同學一窺各大學說、實務之精要。     2.重要星等   本書在各爭點皆標示星等,讓同學在考前衝刺階段,得參酌星等難易度及重要性,有效率地進行複習。     3.考題實戰與破解HERE   本書在爭點最後以各大法研所、司律考題作為實戰演練,以解說之方式帶領同學破解爭點之包裝,並針對答題架構之編排給予建議。     4.最新實務見解   本書蒐集最新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見解,力求同學能掌握最新的實務脈動,以利回答各種考場上刁鑽且複雜的實務見解題型。

我國肇事逃逸罪之發展與探討—兼論美國法之規範

為了解決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作者陳智琪 這樣論述:

我國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罪自民國88年制定以來,就本罪保護法益之定位乃至各項構成要件之解釋,學說與判決實務之爭議未曾停歇,近年有擴大本罪保護範圍之重層性權益保障見解出現,究其根本原因即在於保護法益模糊及條文規定過於簡陋,而連帶影響各項構成要件之解釋適用,同時形成過度處罰及處罰不足的不合理現象。在經歷學界長年的批判、判決實務之重層性權益保障見解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7號解釋宣告肇事逃逸罪部分違憲,而於民國110年修正後是為現行之肇事逃逸罪。然而,本罪於修法前所面臨之諸多解釋及適用困境,終未因修法而獲得解決,故參考美國法有關肇事逃逸罪之相關規定,希冀能借鏡他山之石,作為我國日後修法之參

考。

實務最前線 刑法X刑訴(2版)

為了解決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作者林熙 這樣論述:

  本書詳盡蒐錄近期最高法院具有參考價值之刑事裁判,並將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判決與刑事大法庭裁定均一併納入,讓讀者能在考前的黃金期間速覽近期實務見解之趨勢要點,而有助於讀者精確掌握考試脈動。   【廣泛蒐錄實務見解】   本書主要蒐錄近三年對於考試上有正相關之實務見解,並輔以五年內具有重要性的刑事裁判,將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相關實務現況,完整呈現予讀者而不會掛一漏萬。   【橫向聯繫裁判要旨】   本書全面性篩選近期重要的刑事裁判,並統合相類似之爭點而以章節性、主題式之樣貌呈現,藉此凸顯刑事法中必讀的實務要點,使讀者得以有系統地獲悉相關實務趨勢脈動。   【縱向

建構思維邏輯】   本書蒐錄的最新實務見解,除有節錄裁判要旨外,並適度整理裁判之論理內涵,讓讀者能清楚瞭解實務見解背後的思維邏輯,以培養迅速的臨場反應而得應付詭譎多變的考試題型。   精選實務   沒收犯罪所得二層次思維案、發生交通事故逃逸案、性自主權內涵及同意效力範圍案、對肇事駕駛人強制採驗體內酒精濃度值案、 抗告權人範圍準用案……

肇事逃逸罪相關法律爭點研究

為了解決上訴最高法院要件的問題,作者陳美宜 這樣論述:

我國自民國88年4月增訂刑法第185條之4之肇事逃逸罪以來,已22年有餘,並於102年6月修法提高肇事逃逸罪之法定刑。但從肇事逃逸罪之法條構成要件來看,係規定「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於死傷而逃逸者」,條文規定的很簡單,但也就因為如此,才導致自88年肇事逃逸罪增訂以來,學說及實務對該罪之保護法益、構成要件及102年修法提高法定刑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而學說及實務所爭論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爭論的是該罪的保護法益究竟是公共安全或者被害人生命、身體或兼顧公共安全與被害人生命、身體、或協助確認事故與責任歸屬或民事求償權或道德規範及善良風俗等。及爭論何謂「肇事」?又若因駕駛人之故意行為所致之事故,是否

也為「肇事」?又「致人死傷」究竟屬於客觀構成要件,抑或客觀處罰條件?又何謂「逃逸」?102年修法提高法定刑是否妥適?110年修法是否妥適?是否符合釋字第777號解釋之意旨?因此,本文將深入探討最高法院、學者及司法院對前揭爭論問題之看法。並將進一步分析、整理大法官釋字第777號解釋之協同意見書、部分協同意見書及不同意見書之異同,藉以了解大法官對前揭肇事逃逸罪所生問題之看法及建議。並探討該釋字公布後對最高法院判決之影響及110年修法後實務見解之變化。針對釋字第777號解釋理由書所指違憲部分,此次修法是否已經完全解決。再逐一針對德國法及日本法之立法例,分析其保護法益、構成要件及法定刑度,看看有無值得

我國學習之處,以作為爾後再次修法之參考。而之所以要研究前揭肇事逃逸罪相關之法律爭點,蓋我國是法治國家,除要從「質」上判斷犯罪是否成立外,還必須依照合理的法律,從「量」上來觀察,意即國家不可強索過高之犯罪對價,此為罪刑相當原則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