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知臻寫的 憂傷對話 和吳妮民的 小毛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上玄月農曆– 十二鬼月上弦一 - Olomtr也說明:許多回答都沒答在點上。 問題問的是上弦月的上弦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弦是指繃緊的弓弦,也就是說,月亮是個半圓,由半個圓弧即弓背和一條直線即弓弦組成。查定義都知道上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有鹿文化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徐洵蔚所指導 蔡瑜涵的 科學立體書「朔望之間」之創作研究-以中國天文與文學中的月亮為例 (2013),提出上弦月 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立體書、紙藝技法、月亮、月相。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 施淑女所指導 呂明純的 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2001),提出因為有 性別、女性創作、女性主體、認同、台灣新文學、日據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弦月 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十五到初一的月相圖 - 嘟油儂則補充:初七至初八:上弦月出現在農曆初 ...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 ... 月相定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弦月 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憂傷對話

為了解決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作者蔡知臻 這樣論述:

  即使對話注定是憂傷低迴,詩人仍然願意持續地寫詩,記錄生命中許許多多倏忽一瞬、生死剎那的過眼雲煙。     本書輯一「游牧詩心」細剖關於詩的種種紋路與肌理,還有洞悉詩理卻不鑽牛角尖的自我解嘲。輯二「憂傷對話」是作者從孺慕之情的遺憾感傷,到對世界的憂患詰控,不猙獰,不聲嘶力竭,滿懷溫柔的期盼。攀附「情」字而生的輯三「唯情是一種信仰」闡述人一旦身陷情中,即使被吞噬也心甘情願。詩人直面滾騰性慾,是獎賞、懲罰,亦是愛恨相生的心理糾葛。     作者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情感的拿捏與慾望的撩動,在口語和跳躍式的詼諧背後,暗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持續以詩奏響生命的弦音。     「整冊詩集,

微涼輕暖,文字乍看純粹直接其實時不時有迂迴的轉角,以為是素淨的裸妝感,細細端詳又並非無色無味的寡淡,抒情或論述、呢喃或哨聲,乃至於綿句或促音,皆自有其吸睛與搗心的力度。」──作家陳冠良     「『憂傷對話』這標題,蘊含了一股巨大能量,初讀時只覺涼風拂過肌膚,微有刺痛,良久,後勁便綿密而來,如簌簌冷雨扎在心坎、織上眼瞳,愁緒似鼓,聲聲盪入無垠的荒野,揚起層層風沙,令來者一片朦朧,難以踏下腳印,難以安禢靈魂。」──詩人蘇家立     「《憂傷對話》是詩人將更深一層情感的託付與信仰,改變不了、動搖不得,無論未來還有多遠,他永遠是那個外公最疼愛的少年。」──詩人寧靜海   本書特色     ★蔡知臻

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情感的拿捏與慾望的撩動,在口語和跳躍式的詼諧背後,暗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持續以詩奏響生命的弦音。     ★即使對話注定是憂傷低迴,作者仍然願意持續地寫詩,記錄生命中許多倏忽一瞬、生死剎那的過眼雲煙,無論未來還有多遠,他永遠是那個外公最疼愛的少年。

科學立體書「朔望之間」之創作研究-以中國天文與文學中的月亮為例

為了解決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作者蔡瑜涵 這樣論述:

摘要首先從立體書的起源開始,並探討其紙藝技法的演變。以及了解科學普及的精神及科學繪本的視覺形式。以科學立體書的實例,從風格形式與紙藝技法的層面上,針對科普知識的內容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呈現,進行個案分析。本設計創作「朔望之間」的內容從中國天文學的角度著手,並選定月亮為表現主題。設計風格則以月亮所呈現出的各時期月相為主視覺設計,利用鏤空挖洞的方式貫串整本科學立體書,並搭配翻頁、彈出、拉頁等等紙藝技法的設計讓畫面增加變化。整體風格則以水彩暈染的質感搭配中式篆刻,試圖融合東西方媒材的特色,繪製出不同夜色氛圍下的月亮,以及月相的變化。加上相關科普資料及文學選錄,試圖將科學家的精神與月亮的文化藉由此科學立

體書「朔望之間」之創作表現出來。期能提供更有互動性、趣味性的知識傳達方式,並提高大眾對天文學的興趣,增進對月亮的了解。

小毛病

為了解決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作者吳妮民 這樣論述:

★★吳妮民最新醫事書寫★★   從孤獨死到追憶生,從疾病到女性身體……   時間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   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黃信恩vs.吳妮民《聯合報》副刊專欄「文學相對論」經典醫事散文——特別收錄   「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是無法重新來過了。但是,行到此時,我期待自己,以平靜的心迎接日常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對應它,容納它——或者,那是最適合的狀態也說不定。」——吳妮民   吳妮民以《小毛病》回歸她所廣為人知的醫事書寫,異於《私房藥》中初畢業於醫學院的青澀眼光,習醫、行醫、寫作十餘年的打磨,她探看診間的病老與生死,旁觀肉體的衰壞與不可逆;她反照女性書寫意

識,溫柔展開與己身的對話。《小毛病》可說是「時間」之書:吳妮民沿著時間的軌道寫作,時間則碾壓過所有人:女性每月逐漸減少的卵子是時間,病房診間的回診次數是時間……時間能治癒,時間也毀滅,它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本書依照月亮的盈虧做為編輯骨架:食甚、生光、復圓、初虧、食既。從人生真相與終點說起,孤獨死、老之種種折磨、小病小痛的反覆無常,逐步回溯曾經美好的身體、青春的詠嘆。由前順讀或自後倒讀,都形成生命的迴圈——在各種不能復返的時光與肉身裡,寫作者,或做為人的我們,仍能回頭望去曾經,曾經的閃亮,曾經的豐厚……   輯次與內容   ■輯一|食甚之時   〈

巨響,無聲〉   那時我還很新鮮,尚未發臭,來不及腐朽。為了這個目標,我已開始觀察養生村及長照中心…如今三十五歲的我,在善終存摺上,得好好努力。   〈脫胎〉   你腳踩紅線,還在猶豫,沙漏已經要流光。「且慢…」你對著內在的時鐘呼喊,唰唰、唰唰…它仍不止息地分秒前進著。   ■輯二|生光之時   〈注射之必要〉   挨擠在診所的患者多傷風感冒,看他們鼻水漣漣筋骨痠痛,「醫生,注一支吧,」他們或會直接要求,「注一支較緊好。」   〈孑遺〉   除了諸種孑遺給人帶來的困擾,我其實喜歡觀察造物者留下的線索,好像祂說,未完成的這一步,沒有封上的孔洞,是個曖昧的邀請,將揭露生而為人的祕密…   ■輯

三|復圓之時   〈衣衫一事〉   我知道有個小女孩,忘不掉衣衫一事,她還住在我的核心,穿著我三十幾歲的軀體,如同裹著一件人皮大衣。   〈雪色〉   看見一根由黑遞嬗為白的髮…有時,它色褪得不乾不脆,長長一線,明明滅滅,我在之間彷彿目睹燈燃燈枯,色素細胞的垂死掙扎。   ■輯四|初虧之時   〈在世界中錯過的億萬種可能〉   日常中我每分每秒都站在岔口…:可能、乘以可能,再乘以可能,這一生億萬種假設都將與我擦身而過,我卻注定只看見唯一的結果。   〈青春‧勁曲‧龍虎榜〉   追星一事我是海鷗派的,飛來飛去…我的迷妹經驗啟蒙自八○年代尾巴出道的小虎隊…有誰會不愛長相憂鬱酷帥,又能後空翻的霹靂

虎?   ■輯五|食既之時   〈傳染病時尚〉   若有人告訴我他沒出國卻得過瘧疾、未注射過疫苗就有A肝抗體…這讓我發現,有時傳染病本身就是一種標記—它們的流行,共同記憶了一個時代。   〈孤獨死之味〉   真正孤獨的味道,我聞過。…他插尿管,散發汗酸,下肢滿是褥瘡…站在房裡,我想,最最極致的孤獨,或許是這樣的。它的味道聞起來像,被遺忘。 名人推薦   ★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王盛弘(作家)、吳鈞堯(作家)、凌明玉(作家)、凌性傑(作家)、夏夏(詩人)——盛情推薦 專文導讀   「我們終將棄置的身體貯藏厚厚一疊歷史檔案,此時此刻或即將蔓延的小毛病裡,

皆飽含漫長的時間敘事,小毛病有大歷史。小毛病中,時間可無限濃縮又無窮展開。」——李欣倫

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上弦月 定義的問題,作者呂明純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中的女性創作,試圖歸納其共通性,並從女性的創作心理、社會位階、生活經驗和文學傳承等層面出發,希望釐清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的內部脈絡。 第一章從日據時期台灣女性生活處境切入。隨著文治化和漸次開發,乙未割台前的台灣已是個禮教控制嚴密的傳統儒漢社會。而日據時期總督府為了統治便利,也不願輕易改變殖民地的父權社會結構。但儘管如此,作為首批受過新式教育、感受到島內婦女解放運動風潮的台灣女性們,卻對自我有了初步啟蒙。儘管社會性別結構還是期望女性作個輔助者,扮演賢妻良母、皇國母親角色,但在文學創作中,她們卻努力地維護著自我意識、強調女性主體,開創出和主流文

壇完全不一樣的女性論述。 在第二章「建立小我敘事的女性寫實路線」中,這些女作家們極端地注目自身、書寫著關於女性自我的種種──或是小女孩對於肉身母親的親密愛戀;或是少女的新女性情誼;或是對傳統買辦婚姻的抗拒──這些題材,都牢牢扣緊了個人生命經驗,透過這種建立小我敘事的女性寫實路線,她們得以在被要求犧牲小我的現實環境下,以書寫確立女性自我。 而另一派女作家走的是浪漫抒情路線,乍見下似乎符合男性定義女性多愁善感的氣質,但這些女性多採取了「詩歌」這個預設了強大自我主體的文類,而且還在詩中不停地強調獨立自我和超越主體的存在。透過「抒情」,她們得以在書寫中建構了強大

充沛、可以感知思索的女性自我主體,同樣的,在另一文類中,女作家張碧淵費心包裝羅曼史小說,以隱微的方式,把慾望客體翻轉為能動主體。 第四章處理關於「批判寫實主義路線」的創作。同樣具有滿腔正義和改造世界的企圖心,但女作家黃寶桃對性剝削議題的大膽直陳,開啟了台灣女性文學中關於身體和職場中性別歧視的討論;而辜顏碧霞關於舊有家庭制度的檢討,不但是《台灣民報》上改革言論落實到文學作品中的實踐,同時也填補了日據新文學在「家庭制度改革」議題上的不足。 論文第五章從形式和內容來總結其創作特色──形式上的無拘無束,承接了日本平安王朝以來的女流文學傳統,也便於容納更多離心的女

性經驗;而在內容上,其關注焦點則共同指向對「自我」的追尋,但又受到感情微妙的牽制。儘管日據時期父權環境的鬆動極其有限,但這批新文學女作家卻不甘放棄對於自我的堅持和護衛。採用了各種書寫策略,她們殊途同歸地在文本中現身,以書寫追求著女性自我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