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命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三重命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紀蔚然寫的 DV8:私家偵探2 和陳昭瑛的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恨19歲女友兵變,恐怖情人黃麟凱勒斃母女/黃被甩遭追討交往 ...也說明:... 勒斃母女//黃麟凱被甩又遭追討交往花費9萬元,役男黃麟凱預謀勒殺女友母女/三重母女命案恐怖情人為9萬分手費奪2命VIDEO : http://www.youtube.com/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國立臺灣大學中心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生醫光電研究所 吳育德、王柏山所指導 林故廷的 聯邦區域比對法測謊準確度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5),提出三重命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測謊、聯邦區域比對法、七分位量分、實證量分法、測謊準確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李筱峰所指導 駱嘉惠的 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 (2012),提出因為有 林宅血案、鄭南榕自焚、民主化、喪禮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重命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重男整理2年空屋!驚見女乾屍死者身分曝光 - 東森新聞則補充:新北市三重一名60歲屋主,於228連假時,趁好天氣打掃頂樓加蓋的空屋,沒想到一開門竟看見一具女性乾屍, ... 新北市金山一棟獨棟別墅發生雙屍命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重命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DV8:私家偵探2

為了解決三重命案的問題,作者紀蔚然 這樣論述:

  2011年,《私家偵探》特立獨行、驚動萬教亮相   成功讓台灣的推理小說進軍國際,至今已有法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韓文、日文及簡體版六種海外版本   十年後,私家偵探2《DV8》再度強勢登場   循著淡水河口往上溯源,即將颳掀起的是一段隱沒二十年的真相!     台灣特有種  私家偵探吳誠  重出江湖     「真正造成創傷的不是事件,而是遺忘或壓抑帶來的創傷。」   「事實並非一如表面那樣。」     吳誠移居淡水,受「河流」召喚,天天到酒吧DV8報到,原因無他,老闆娘艾瑪太正了!浪子定錨,臉書下廣告,委託人來了,看似單純的尋人任務,背後牽涉一起二十年前的連環殺人案。     吳誠

夥同DV8飲酒伴,以及多位熱血大叔合組偵探團——酷愛抬槓的徵信社老闆胡舍、風趣爽朗的三重導覽志工許桑、行動派的退休警察老莊,和當年命案負責人「老仙覺」阿吉,展開鉅細靡遺的多線追查,從淡水到三重,從三重到新莊,從新莊到蘆洲,他們跟監、設局、堵人、放話,有高科技也有老撇步,不怕耗時間(有的是時間),絕對不放棄(恐慌症也是天啟),泡茶、喝酒只是晃子,他們玩真的!(愛,更是真的。)     人的恐懼和創傷都與一條潛意識的深河相互連結,找到它,就是破案的關鍵。     私家偵探守則:   *任何事物都是象徵。   *語言有其魔力,會召喚出我們對字眼所指涉的情境之深層情感。   *談戀愛有兩種情形,有人越

談越尷尬,有人越談越老練,謀殺也一樣。   *對於某件事一時想不出解決之道,而且當那件事棘手的程度大到沒所謂解決之道,以致任何處理方式都會造成傷害時,最糟的就是意氣用事。     六張犁連續殺人事件之後   淡水河流域雙核心謀殺案悄然展開……   私家偵探吳誠最閃熾偵查心法:「談戀愛」   ——你一心想要跟一個人在一起,想要讓那個人快樂,它會讓你每天至少有一半的時間不會想著自己的問題。

三重命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70111東森 絞殺案凶宅成空屋 房東嘆怎租得掉?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BigrfflSg5s

記者陳豐德:「重回案發現場,當時兇嫌就是拿備份鑰匙,直接侵入到二樓女友家中,接連勒死女友母親以及女友兩人,案發之後這邊也成為凶宅,死者家屬早已搬離這邊。」

記者陳豐德、顏凱勗採訪報導……↓

對講機另一頭沒傳來回應,位在新北市三重的這一棟公寓二樓已成為凶宅,案發三年多後,沒人住在內成為空屋,因為當時凶嫌冷血行徑震驚社會,讓房東連出租都有困難。

房東家屬李先生:「外國人來租,取台灣人當老婆,可能鄰居有問就有講,台灣人老婆就說不敢住,這樣才又搬走。」

語氣中透露無奈,李先生的叔叔就是這一間凶宅的房東,死者家屬搬離後曾短暫出租幾個月就再也租不掉,原本每個月有租金一萬元的收入,現在沒人租了,想要低價脫手卻又捨不得,房東也相當苦惱。

房東家屬李先生:「遇到了就運氣不好,不然你還能怎麼辦?來都更拆一拆,這邊附近就說要都更了,拆一拆再來重蓋。」

但其實不少投資客,專門低價購入凶宅來出租,房東會課意隱避房子曾經出過命案的訊息,用市價來出租賺取豐厚報酬,而房屋買賣定型化契約中,就規定得誠實告知,是否在持有期間房屋內曾出過命案,不過這也衍生出,凶宅漂白法。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黑心投資客就會轉手給二等親,轉手給爸媽或兄弟姐妹,再賣出去,轉手的那個人在簽委託書上,他並不用說這是凶宅,那凶宅就被漂白掉了。」

只是兇嫌當時潛入女友家中,用童軍繩絞殺女友母親兩人,這樣的行徑傳遍鄰里,房東如今只希望能盡快都更,讓房屋恢復原本該有價值。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94498399

聯邦區域比對法測謊準確度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重命案的問題,作者林故廷 這樣論述:

測謊準確度決定了測謊在刑事司法的價值。去(104)年臺灣高等法院針對發生於89年台北市內湖區轄內女子郭欣諭命案裁定准許再審,嗣並判決被告呂介閔無罪確定(104年度再字第3號)。本案被告在偵查及審判階段先後接受調查局及刑事警察局測謊,結果出現分別隸屬於兩個不同政府部門的測謊機關,對同一個受測人就同一個測試議題出現不同的測謊結果,引發社會大眾對測謊鑑定科學性的高度關注。另外在我國的審判實務上,法院檢辯三方針對受測人受測前有服用藥物、飲酒、睡眠不足及施測日期距離案發日期較久等,是否會影響測謊準確度,應否排除測謊結果之適用,迄今爭論不休,亦有以科學方法加以檢驗釐清之必要。因此,現階段我國測謊鑑定亟需

從實證調查研究測謊準確度及其影響因素,深入探究測謊的生理偵測、作業程序及其誤差率來協助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係以我國目前測謊界主要運用的聯邦區域比對法為研究評估對象,其圖譜分析方法係以七分位量分法(7-position Scoring)為主,由於美國近年來積極研究實證量分法(Empirical Scoring System,簡稱ESS ),並宣稱該法所得測試準確度高於七分位量分法結果。因此,本研究除評估聯邦區域比對法之準確度外,並比較使用上述兩種量分法測試的準確度及其差異。研究樣本中的測試情境皆為刑事警察局接受委鑑的犯罪真實案件,並為最高法院於92年至102年間判決確定的案件,透過法律、偵查、物

證鑑定、測謊專家討論,綜合法院判決資料的證據及測謊鑑定書等相關資料,以人證、事證、物證及測謊後的自白做為評估測試準確度的效標,來探究聯邦區域比對法以七分位量分法及實證量分法的準確度,及兩種量分法的優劣。並且更進一步驗證受測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所涉案件是否為暴力犯罪、測前用藥、飲酒、睡眠時間長短、測謊距離案發時間久暫等因素是否會影響受測人測謊時的自我參照生理反應強度,以瞭解上述因素對測謊準確度的實際影響。本研究以Barry(2009)提出改良的初步歷程理論(preliminary process theory)詮釋聯邦區域比對法測謊生理反應機制,並從刑事警察局得到283件(以1個受測人算1件

)以聯邦區域比對法測試的有效樣本。其中測謊結論為說謊者有170 件,未說謊者有72件,無法鑑判者有41件。依裁判書證據檢測表可以判定「真實狀況(Ground truth)」者有234件(男性有204件,女性有30件),無法判定真實狀況者有49件。根據聯邦區域比對法的相關理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一、 聯邦區域比對法測前會談使受測人對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特質的行為特徵產生情境脈絡的改變。透過受測人對相關問題或比對問題產生相對重要性的定向反應,經由測量其呼吸、膚電、心脈血壓的生理變化可以區辨受測人對測試標的是否說謊。二、 以聯邦七分位量分法可以區辨受測人對測試標的是否說謊,但會受施測人

的經驗影響;由於未考慮呼吸、膚電、心脈血壓對謊言偵測結論的不同貢獻度,其測試準確度會低於實證量分法。三、 以實證量分法可以區辨受測人對測試標的是否說謊,且不受施測人的經驗影響;由於考慮呼吸、膚電、心脈血壓對謊言偵測的不同貢獻度,將膚電反應加權2倍,其測試準確度高於聯邦七分位量分法的量分結果。四、 在以受測人自我參照的生理反應為判斷說謊的基礎,受測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所涉案件是否為暴力犯罪等因素不會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度。五、 在以受測人自我參照的生理反應為判斷說謊的基礎,受測人的測前用藥、飲酒、睡眠時間長短、施測距離案發時間久暫等因素不會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度。經過研究分析

所得結果如下:一、 測前會談確實會使受測人對測試問題產生相對重要性的定向反應,而產生情境脈絡的改變。二、 聯邦區域比對法以七分位量分法評量測謊圖譜,在排除無法鑑判的41件(無法鑑判率14.5%)後,得到96.56%的平均測試準確度(說謊者:98.03%;未說謊者:95.08%),且Tri-zone測試結果準確度高於Bi-zone測試結果。三、 聯邦區域比對法以實證量分法評量測謊圖譜,在排除無法鑑判的34件(無法鑑判率12%)後,得到88.27%的平均測試準確度(說謊者:97.08%;未說謊者:79.45%)。四、 七分位量分法與實證量分法相較,兩者測試準確度皆可有效的區

辨受測人說謊與否,且以卡方檢定分析兩種量分結果準確度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並顯示七分位量分法結果準確度明顯大於實證量分法,不支持本研究假設。再進一步以羅輯斯迴歸分析及判別分析探究呼吸、膚電及心脈血壓三種生理指標反應對於測謊結論的不同貢獻度,無法支持實證量分法對於膚電反應加權2 倍的量分規則,且此部分規則可能是實證量分法的測試準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五、 測謊人員有無經驗(本研究所商請所謂「有經驗」測謊人員的資歷是在7年以上,「無經驗」測謊人員的資歷則在1年以下)會影響七分位量分法結果準確度,但並不影響實證量分法量分結果的準確度。在百分比方面,有經驗測謊人員使用七分位量分法結果準確度高於實證

量分法量分結果;而無經驗測謊人員,使用實證量分法量分結果準確度高於七分位量分法量分結果,並明顯改善無法鑑判率。但總體仍以有經驗測謊人員使用七分位量分法量分結果的準確度為最高。六、 受測人測謊的生理反應並不受年齡、所涉案件是否為暴力犯罪,測前用藥、飲酒、睡眠時間長短,及施測距離案發時間久暫等因素所影響,因而上述因素並不會影響測謊結果的準確度。七、 在性別方面,女性受測人說謊的生理反應明顯低於男性受測人,但在未說謊方面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顯然地,性別對說謊生理反應還是存在某些差異。然而,再進一步以卡方檢定分析男女測謊正確性差異,並未發現性別因素會影響測謊結果的準確度。八、 在教育

程度方面,受測人未說謊時,不同教育程度者測謊生理反應並無差異;當受測人說謊時,教育程度愈高者說謊生理反應有愈強的傾向。然而,再進一步以卡方檢定分析不同教育程度者測謊正確性差異,並未發現受測人的教育程度因素會影響測謊結果的準確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有關測謊運用方面:一、建立標準化測謊作業程序;二、建立測謊使用的安全機制;三、重新定位Tri-zone區域比對法價值;四、法院不應恣意取捨測謊證據。另有關未來研究方面:一、強化初步歷程理論的驗證研究;二、建立本土化實證量分法;三、本研究判別分析結果的驗證。總之,本研究以真實刑事測謊案件為標的,評估使用聯邦區域比對法依標準作業程序施測的測謊

準確度約為96.56%,以七分位量分法評估結果的準確度明顯優於實證量分法,因此我國刑案測試目前尚不宜貿然使用實證量分法。本研究建議日後可以透過實證資料的累積,建立本土化的量分法,以提升測謊鑑定的準確度。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為了解決三重命案的問題,作者陳昭瑛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進行研究與討論。兩次會議論文合併考量,編輯成兩冊。第一冊定名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本書為第二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全書共收錄論文十四篇,為分「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徐復觀的在地實踐」三篇,評價徐復觀先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精闢論述,並將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作深刻連結。   編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臺灣嘉義民雄人,母親臺南市人。臺灣大學中文

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儒學研討會召集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灣大學語文中心主任(2009-2010)、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5)、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05、2009、2013)、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獎(1999)。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儒學

: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荀子的美學》(2016),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主編《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2018),另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編者導言/陳昭瑛   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   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以《鹽鐵論》及徐復觀先生的評論為思想資源/盛洪 一、戰爭公共物品與民眾的生產積極性 二、《鹽鐵論》:一個漢代的例子 三、徐復觀:對《鹽鐵論》的思想梳理 四、如何將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協調起來 五、對中國現代歷史的解釋   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

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姚中秋 一、對張君勱的定位:儒家的書生政治家 二、傳統文士與政治:以古喻今 三、儒士道德與政治主體性之成立 四、儒士政治主體性的傳統表現:政治的與社會的進路 五、儒士政治主體性之現代轉進:社會為自己立憲 六、結語   從「植根論」到「支援論」:對徐復觀融合儒家與民主之理論建構的當代反思/肖濱 一、檢討兩項理由:質疑植根論 二、審察三重進路:否定植根論 三、重解歷史難題:走向支援論   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省思/林碧玲 一、前言 二、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基本論斷與省思 三、徐復觀「格物致知」創造性「原義」詮釋及其「時義」調適 四、

結語 後記   徐復觀先生(1903-1982)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黃兆強 一、前言 二、徐先生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 三、結論   禮俗互動傳統中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與反思/耿波 一、徐復觀「道德政治」觀的深入闡解與局限 二、徐復觀對「殷周之變」闡釋的偏頗與中國政治傳統中的禮俗互動 三、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歷程 四、從「農本政治」觀重新理解徐復觀思想   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   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向度/高瑞泉   隱喻與公民論述:從王者之治到立憲民主/鄧育仁 一、導言:由徐復觀對先秦儒學的立論角度說起 二、故事思考裡的隱喻 三、君

子之言到謬悠之說 四、公民論述的位置 五、民主別傳 六、結論:永恆的鄉愁到能實現的理想   從政治學方法論的摸索反觀徐復觀教授的「論述轉向」/徐振國 一、前言 二、東海學生時代的啟蒙 三、開始摸索政治學方法論 四、留學時期的方法論學習與資料庫認識 五、論述分析研究與方法論的深層爭議 六、徐復觀的「論述轉向」 七、文體和文類的分辨:對論述分析的回饋 八、結語   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徐復觀的政治思想探析/劉鴻鶴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二、秦漢以來儒家的妥協與抗爭 三、對西方經典自由主義的評析 四、作為自由主義重要因素的個人主義   在休謨與康德之間:論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以其對先秦

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例/謝曉東 一、徐復觀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基本詮釋 二、介於休謨與康德之間的孔孟荀政治哲學 三、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依違於休謨與康德之間   徐復觀的在地實踐   緬懷徐復觀先生:從傳統「智謀之士」到現代「公眾知識分子」的轉向/洪銘水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李淑珍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國方略」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三、中國傳統與民主政治:徐復觀與錢穆的思想歧異 四、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與唐君毅的君子之爭 五、結論:廿一世紀初的省思   徐復觀與臺中學人/楊儒賓 一、前言 二、從遺民到臺中學人 三、莊垂勝的獨特地位 四、百年儒學兩盛

會 五、結論   跋/陳昭瑛   編者導言 陳昭瑛(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於2009年和2013年分別舉辦了兩次徐復觀(1903-1982)的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皆由我向高研院爭取經費並負責籌辦。第一次會議於2009年12月5日、6日舉行,會議名稱為「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共二十二人發表論文,內容涵蓋徐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方面的研究與思想。因感於徐先生的政治思想深具特色,又是他的學術中與其生命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於是在2013年9月28日高研院又召開第二次徐復觀的會議,會議名稱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共發表七篇論文。2

013年之後關於這兩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出版事宜也由我負責。但由於家事與教學工作太過忙碌,造成論文集的拖延,我實難辭其咎,必須向所有與會者致上最深的歉意。在拖延中稍感有益的是部分學者得到更多時間修改論文或先行將論文發表於期刊,獲得學界的回饋。   目前特將兩次會議論文合併考量,分為兩冊。第一冊定名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第二冊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第一次會議中較偏重政治思想的論文則收入第二冊。兩次會議的論文或許尚不能涵蓋徐復觀的全部研究領域,但已經達到相當全面的地步。論文發表人為一時之選,其中多位為徐先生弟子,亦能在客觀的角度上進行研究與評價。因此兩次會議之論文集的出版不僅是紀念徐復觀對中國

思想的偉大貢獻,也是現階段徐復觀研究的一次跨學科、跨領域的成果展現。徐復觀在兩岸學術界的地位逐漸提昇,就學術系譜而言,徐先生主要被納入民國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作為熊十力的弟子,徐先生經常在「唐、牟、徐」的敬稱中被提及。徐先生地下有知,應不會反對這些定位,但我們卻不能忽略徐先生於生前即經常提及他與熊先生、牟先生、唐先生之間的差異。一個有活力、有未來性的學派必然在共同主張之下包含諸多異質的元素。若要以學術關懷來凸顯徐先生的思想特色,大概是他的反形上學立場,他的思想史論,他在文學藝術上的絕高造詣,他對政治思想的精闢論述,以及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深刻連結。上述這些特色皆能在這兩冊論

文集中表現出來。   茲就第二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中的論文略作介紹。本冊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第二部分為「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第三部分為「徐復觀的在地實踐」。   第一部分「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包含六篇論文。盛洪的〈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以《鹽鐵論》及徐復觀先生的評論為思想資源〉從徐復觀對漢代典籍《鹽鐵論》的研究中,發現具有現代意識的重要命題,即如何協調經濟自由與復國強兵。《鹽鐵論》記載了漢武帝時期賢良文學一派與御史大夫一派的辯論,辯護核心問題是為了抵禦匈奴,政府能否對鹽、鐵、酒等產品加以壟斷?賢良文學一派代表儒家思想,反對此種壟斷中官商一體的現象,因此等

與民爭利的政策將造成「商工市井之利,未歸於民」。作者以經濟學家的學養看出徐復觀在《鹽鐵論》研究中所顯現的現代意義。   姚中秋的〈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從徐復觀紀念張君勱七十壽慶的短文出發,探討儒士的政治主體性,作者認為徐復觀提出一個重要命題:「由文苑傳統而回向儒林傳統者,常表示個人生命之向上,社會亦常因而得一轉機。」此一轉向,即成就儒士之政治主體性,與一般文士、官僚有所不同。作者同時指出徐復觀還進一步將此儒林傳統與中國的民主政治加以連結,徐復觀認為儒家其實「已突破了專制政治,形成了民主治理的理念」,而儒家的民主

理念的缺陷在於缺乏限制君權的制度規劃。   肖濱的〈從「植根論」到「支援論」:對徐復觀融合儒家與民主之理論建構的當代反思〉將有關於儒家傳統與民主理論之間關係的各種論述區分為兩種:「植根論」與「支援論」,並且探討植根論的不足,提出支援論以取代植根論。作者質疑「植根論」將儒家精神視為「根」,將民主政治視為「花」,既是如此,對於不開花的現象並無法提出有力解釋。作者因此提出「支援論」,主張儒家足以在民主政治的制度中,對政治人的責任倫理、道德情懷、自律意識等方面提供具有支援功能的文化資源。   林碧玲的〈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省思〉聚焦於徐復觀對〈大學〉政治思想的研究,指出徐復觀的努力

在於將孟子「性善思想」和現代「民主體制」加以會通,同時強調徐復觀對「格物致知」的創造性詮釋,認為徐復觀除提出對「格物致知」的「原義」詮釋,也有所謂的「時義」調適,亦即將「格物致知」之原義轉化為「現代時義」,亦即以修治工夫提升民主政治的素養、道德與公民生活品質。文末作者作詩緬懷徐先生,詩云:「用時立義明新善,憂患當仁勇抗言」,頗能彰顯徐復觀的精神。   黃兆強的〈徐復觀先生(1903-1982)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梳理了徐復觀雜文中多篇評價當代政治人物的文章,這部分的文章是較少受到注意的,作者從中發現徐復觀一以貫之的論述,即是從儒家思想出發,提出對政治人物道德修養的要求。作者指出徐復觀對美國

、日本、蘇聯、希臘、韓國、越共、柬共等政治的領導人物的評價,一方面是指出某些人物的反民主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出某些人物是反政治中的道德,作者引用徐復觀一句精采的結論:道德因素「是民主政治的靈魂」。   耿波的〈禮俗互動傳統中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與反思〉亦涉及「道德政治」相關問題。作者認為徐復觀的「道德政治」觀雖然深入,卻有侷限性。作者認為徐復觀提出的「憂患意識」是卓越之見,「沿著內聖而外王的思路」,便出現了「道德政治」,亦即「德治」。作者進一步指出此一德治在儒家傳統中亦表現為「禮治」,當士人群體由「憂患意識」而形成禮治,農民群體亦由「崇敬意識」而形成民俗傳統。作者強調此一「禮俗互動」才是周代

禮治政治的整全含意。   本書第二部分為「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這部分既包含徐復觀本人參酌西方傳統而立論的思想,也包含學者從西方政治思想出發對徐復觀思想進行的比較研究。   高瑞泉的〈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向度〉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即徐復觀究竟是社會主義,還是自由主義?作者並嘗試釐清具有現代新儒家特色的「平等」觀與西方平等觀的不同。作者認為包括徐復觀在內的現代新儒家的平等觀包含三個向度:人格平等的原則,如「人皆能為堯舜」之說;再者是平均主義,如「有教無類」之說;第三是人倫關係之「對等」,如「友道」,是有差異而又互補的關係。而這一項與當代社群

主義有所共鳴。作者最後主張徐復觀是儒家自由主義者,強調群己和諧,與西方基於原子化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不同。   鄧育仁的〈隱喻與公民論述:從王者之治到立憲民主〉從徐復觀將孟子與莊子並論的思想史脈絡出發,嘗試將孟莊合觀,將兩人的思想置於西方「著重論述與推理的哲學場域」,探索《孟子》與《莊子》的推理特點。在方法上,作者援引認知科學中「隱喻」(metaphor)研究的分析模式,藉以深入《孟子》、《莊子》的推理脈絡。另一方面,作者也以羅爾斯的理論為參照系,指出孟莊思想與當代立憲民主中之公共論述的可能聯繫。作者指出此文旨在成全徐復觀莊學中所掘發的多元寬容的政治內涵。   徐振國的〈從政治學方法論的摸索

反觀徐復觀教授的「論述轉向」〉包含一小部分個人與徐復觀私誼的回憶,以及個人就讀東海大學政治系的學思歷程,全文正是基於上述兩項回憶而發的學術思考。作者嘗試將徐復觀文學理論中對「文類」、「文體」的辨析結合於西方政治學中的「論述轉向」。作者指出當代政治科學逐漸從借重統計調查的實證研究,轉向著重綜合論述性格的「詮釋社會科學」。作者身為政治學者,對此一轉向相當敏銳,提出深入的觀察,並強調徐復觀的「追體驗」工夫對思考此一轉向具有啟發。   劉鴻鶴的〈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徐復觀的政治思想探析〉探討徐復觀融會中西方政治思想的綜合創新,作者指出徐復觀對於經典自由主義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即反對自由主義中之原子

化個人主義,而主張個人與社會的調和,徐復觀並將自由主義著重個體公民意識與權利意識的精華,與古典共和主義相融合,並將此二者與先秦儒家的核心價值如仁政、德治的思想互相融合,同時作者也指出徐復觀早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吸收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作者稱這樣的努力為「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   謝曉東的〈在休謨與康德之間:論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以其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例〉將徐復觀定位為「自由-保守主義者」,並認為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是介於休謨和康德之間。作者全文圍繞著自律、優良政府和正義立說,主張這三者是儒家政治哲學的關懷。作者認為徐復觀論政的思想資源主要來自於自由主義,尤其接近休謨的自由主

義(重視道德的情感起源),但作者亦強調徐復觀主張心為道德主體,此則近於康德的自律道德。最後作者強調徐復觀的政治哲學為儒家政治哲學的現代重構,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本書最後一部分為徐復觀政治思想的在地實踐,作為政治參與者的徐復觀是一位「公眾知識分子」,是政治刊物《民主評論》的創辦人,更是一位與一群經歷日據時代的臺灣知識分子聲氣相通的外省知識分子。對徐復觀而言,這部分的三篇文章幾乎足以曲盡其在地實踐的精神與故事。   洪銘水的〈緬懷徐復觀先生:從傳統「智謀之士」到現代「公眾知識分子」的轉向〉將徐復觀思想從早年擔任蔣介石的「智謀之士」到後來成為「公眾知識分子」的過程娓娓道來,從中可以看見徐復觀

早年鄉村生活中的經歷如何影響他後來生涯中處處以生民為念的政治關懷。作者強調徐復觀終其一生並不滿足於做一個智謀之士或書齋學者,而是志在成為公眾知識分子,通過作者細數,我們知道徐復觀不僅為鄉土文學作家申冤,也為林義雄家命案落淚。作為徐復觀的入門弟子,作者的回憶非常生動而且充滿溫情。   李淑珍的〈《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聚焦於徐復觀創辦的《民主評論》,一方面為這份刊物的創辦、發展與結束寫大歷史,另一方面也探析這份刊物中表現的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作者指出《民主評論》通過刊載徐復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的著作為中國文化傳遞香火,同時也辨析徐復觀與其他學者在民主認知上的差異。作者

認為徐復觀對「儒家式民主」充滿信心,並且徐復觀的「常民主義」與其他學者的「菁英」取向實大相逕庭。不論內部差異如何,作者認為《民主評論》為華人民主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楊儒賓的〈徐復觀與臺中學人〉是一篇溫暖的文章,作者雖然與徐復觀並無私人情誼,卻彷彿親眼目睹徐復觀與他的臺中友人的交往。作者特將徐復觀與每位臺中友人的交往一一細數,並將葉榮鐘日記中提及徐復觀的部分列表呈現,確實令人對如此頻繁的交往感到驚奇。作者認為擁有共同的文化語言自然是雙方結交的基礎,而徐復觀於這些交往中表現的不尋常的主動態度,可能是出於救贖的心情。作者觸及文化心理的深層,雖無文獻佐證,卻是相當合理的推斷。從此文,我們可看到

徐復觀以臺中為家,以臺中學人為家人的一段他人生中難得擁有的寧靜美好的歲月。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摘錄) 李淑珍(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教授)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民主評論》誕生於烽火連天的1949年。 那一年春天,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蔣介石(1887-1975)退居溪口,電召徐復觀共商國是。「大陸初告變色,國運空前危殆之際,由於時局的激變,知識分子不能不懷有亡國亡天下之憂」。基於三個理由,徐復觀建議蔣介石支持他在香港創辦一份雜誌。其一,是希望在「鬥爭最前線」的香港,以這份雜誌擔當對共產黨「思想鬥爭」的責任,並讓他自己與現實政治保持距離。其二,則是希

望透過思想的針砭,督促國民黨員和自由主義者進行反省。其三,則是希望在文化虛脫混亂的時代,奠定文化思想的大方向,作為未來建國的基礎。蔣介石同意了,提供他港幣九萬元的預算,刊行長達十七年的《民主評論》(1949-1966)於焉啟航。 《民評》以香港作為雜誌基地,主要是因為這個英屬殖民地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交會的要衝。再者,雖然港英政府對國民政府懷著敵意,但是英國人尊重言論自由,中國人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都可以在香港自由發聲。對退守臺灣、亟於擴大影響力的國民黨而言,《民評》只不過是另一個傳聲筒;但在徐復觀等人看來,如何在「被毀滅的俄頃之前,從文化上撒下使國家得以翻身的種子」,卻是無比莊嚴的使命

。 1949-1950年間,為了創辦《民評》,徐復觀在港臺兩地頻繁往返,甚至一度舉家遷港半年。他擔任督印人,但自身沒有支領任何薪水。和他合作的主要同仁是經濟學家張丕介(1905-1970)、史學家錢穆和哲學家唐君毅。徐復觀的「吵架朋友」張丕介負責經常性社務,而錢、唐二人則從旁協助。他們三人當時也共同創辦「新亞書院」,《民評》與「新亞書院」旨趣相通,主事者也大多與留在大陸的哲學家熊十力有師友關係,二者的合作並非偶然。 除了香港設有本部之外,《民評》在臺北長安西路也有分社,哲學家牟宗三(1909-1995)、經濟學家戴杜衡(1907-1964)和邏輯實證論者殷海光(1919-1969)是臺灣的主要

撰稿者。在狹窄的日式房子中,棋聲、喧笑終日不絕,晚上大家便一起打地鋪。不論是在香港或在臺灣,天翻地覆的世局與顛沛流離的生活,使這群流亡書生互依取暖、相濡以沫──至少暫時如此。

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

為了解決三重命案的問題,作者駱嘉惠 這樣論述:

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遭到3死1重傷的滅門慘劇,震驚全國。相隔將近5年的1985年1月1日,舉行林家祖孫三人的喪禮,各地黨外人士和全台各地民眾紛紛前來送行,造成龐大千人車隊,場面壯觀盛大。鄭南榕於1988年12月10日,在《自由時代》周刊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隔年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鄭南榕堅持100%言論自由,拒絕出庭後自囚於總編輯室。1989年4月7日上午,警方強行攻入雜誌社,鄭南榕反身進入總編輯室後自焚。5月19日舉行鄭南榕出殯告別式,4萬人肅穆遊行、6公里哀榮行列,刷新群眾運動的歷史。「林宅血案」和「鄭南榕自焚案」造成台灣八O年代重大的衝擊,媒體大肆報導,更造成社

會大眾集體的行動。兩案對親身經歷的台灣人內心,劃下深刻的兩道傷痕,「林宅血案」使人陷入深深的哀痛與絕望,而「鄭南榕自焚案」卻注入主動性和積極性。「林宅血案」喚起台灣人意識,5年後的喪禮參與者眾,代表台灣人從意識的形成,到以集體的形式展現出群體的力量,向統治者抗爭的具體表現。「鄭南榕自焚案」在民主運動中,代表著是台灣人意識的形成,進一步以「理念」為基礎朝著共同目標,以具體的行動力向統治者發出當家做主人,建立新國家的訴求。本論文分別探討兩案發生的時代背景和事件經過,接著分析兩案對社會造成哪些面向的衝撃,再來剖析兩案出殯喪禮的形式,和其代表的意涵,最後探討其對台灣民主化的影響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