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碘離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三碘離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本NewtonPress寫的 元素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9 和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的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15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人出版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葉旻鑫所指導 吳瑜庭的 開發具簡易製程之可撓曲非鉑系對電極應用於提升室內低照度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效率 (2020),提出三碘離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硼氮共摻雜、奈米碳管、鈷錳硫化物、導電高分子、對電極、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軟性基材、量子點石墨烯、低光照光伏、氮摻雜、聚苯胺、氧化還原薄膜沉積、理論計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研究所 周必泰所指導 周克駿的 鉑鈀合金奈米粒子對三碘離子還原反應催化的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鉑鈀合金、奈米粒子、染敏電池、三碘離子還原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碘離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碘離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元素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9

為了解決三碘離子的問題,作者日本NewtonPress 這樣論述:

★伽利略科學大圖鑑系列第9冊★ 最齊全、最精美的118種元素完全圖解   門得列夫於1869年製作的週期表只列出了63種元素,在那之後人們又陸續發現新元素,至今已有118種元素。同一族的元素通常具有類似的性質,「孤僻的族」難以和其他元素反應,「熱情的族」則會和許多元素結合成多彩多姿的化合物。元素就像人一樣,各自擁有獨特的「個性」。   每種元素名稱的由來也各異其趣,可能源自於某個地名、人名、天體名稱,甚至有些是因為當時對於新元素尚未瞭解透徹,而對其性質有部分誤解,才冠上了一個與現今知識不太相符的名稱。每個元素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也與發現者的背景有關。   元素擁有不同的特徵,以不同的

形式存於世上。有些是電子裝置的重要元素,維繫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可以作為醫療器材或藥品的重要成分。因為元素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才能孕育出各式各樣璀璨奪目的物質,也讓我們有機會創造出許多對生活大有裨益的產品。本書深度介紹與元素、週期表有關的深奧化學世界,鉅細靡遺地羅列出其基本性質與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 系列特色   1. 日本牛頓出版社獨家授權。   2. 主題明確,解釋清晰。   3. 以關鍵字整合知識,含括範圍廣,拓展學習視野。  

開發具簡易製程之可撓曲非鉑系對電極應用於提升室內低照度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效率

為了解決三碘離子的問題,作者吳瑜庭 這樣論述:

隨著低功率的輕量穿戴式電子裝置需求日益增加,能收集環境光能實現穩定供電的光伏供電系統逐漸受到重視。在眾多的光伏電池中,具有低成本且能有效轉換弱光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s)在應用於室內低照度環境下極具優勢;具有生產成本低、簡易的元件結構以及具可撓曲元件的特性使得DSSC擁有導入至穿戴式電子裝置實現永續自驅動元件的潛力。然而,具有良好電催化活性的鉑金薄膜對電極在物理機械強度與鍍膜製程限制了可撓曲DSSC的發展。因此,本論文的研究主軸將著重於開發簡易製程來製備具有高機械穩定性與高電催化活性的可撓曲非鉑系對電極薄膜及其應用於室內低照度環

境以實現輕量穿戴式電子裝置的願景。在可撓DSSC中,對電極材料應具有良好的電催化活性且與基材之間須具有高附著性。常見的對電極製備方式可分為濕式製程(如:噴塗、浸漬以及旋轉塗佈等)與乾式製程(如:濺鍍、化學氣相沉積等)。濕式製程雖具有低成本、操作簡單等優點,但仍需依靠有機黏著劑來增強薄膜與基材間的附著力進而間接影響電催化薄膜的催化能力;而乾式製程的嚴苛操作條件及昂貴的設備成本提高了整體元件的商業競爭性。因此,在本論文的第四章中嘗試建立簡易氧化還原薄膜沉積技術用於製備非鉑系對電極薄膜,利用過錳酸鉀作為表面錨定氧化劑與醋酸鈷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進而沉積鈷錳羥基氧化物於基材表面,此沉積技術不受限於基材材質

及其表面粗糙度,且具有成本低、低製備門檻、可大面積製作且元素均勻度高的優勢。基於上述製程優勢,此薄膜將進一步透過高溫硫化的方式將鈷錳羥基氧化物轉化成為鈷錳硫化物以提供良好的電催化能力。透過控制薄膜沉積反應中前驅物之比例來進一步探討在不同金屬比例的鈷錳硫化物對三碘離子的電催化還原能力,研究結果顯示最適化鈷錳莫爾比於3:1下擁有最佳的電催化活性,其DSSC元件效能可達到7.41 ± 0.17%,非常接近使用鉑金對電極的DSSC元件效能(8.10 ± 0.09%)。此外,為了測試鈷錳硫化物薄膜與基材之間的附著性,此研究利用重複撕黏膠帶來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重複撕黏膠帶50次後鈷錳硫化物薄膜沒有顯著的剝

離情況,顯示鈷錳硫化物薄膜與基材之間擁有絕佳的附著性,綜上所述可知本研究所提出之鍍膜製程在應用於製備高穩定性可撓曲對電極相當具有潛力。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著重於探討DSSC元件在室內低照度環境下具有相當高的光電轉換效率,然而針對低照度條件下DSSC對電極材料的研究卻尚未成熟。因此在本研究第五章中,將開發硼氮共摻雜石墨烯量子點修飾奈米碳管(BN-GQD/CNT)複合材料並進一步探討BN-GQD/CNT對電極在不同光強度下的DSSC元件效能。從理論計算結果中可得知硼氮共摻雜石墨烯(BNG)與鉑金表面在低電荷密度條件(近似低照度環境)下,碘離子可輕易地從BNG表面脫附進而加速其反應速率,顯

示BNG相比於鉑金在低照度下擁有更好的電催化能力。使用室內LED燈作為模擬光源,使用BN-GQD/CNT對電極的DSSC元件在6000勒克斯光強度下的元件效能可達到13.03 ± 0.75%,高於使用鉑金對電極的元件效率(10.64 ± 0.31%),本章節結果成功透過理論計算與實驗結果驗證對電極催化能力將受到光照條件的影響。在不同光強度的光電轉換效率進一步成功證實理論計算結果。建立在上述結論,本論文在第六章更進一步設計適合應用在低照度環境下的可撓曲非鉑系對電極應用於DSSC中;本研究設計氮摻雜石墨烯量子點(N-GQD)導入聚苯胺(PANI)導電高分子中,借助N-GQD在弱光下的優勢及PANI

可透過電聚合生長在軟性基材上的特性,成功合成N-GQD/PANI複合薄膜作為具有高弱光效率的軟性對電極。導入N-GQD的複合薄膜相比於PANI具有更緻密的奈米纖維結構,從光伏結果顯示N-GQD導入PANI中可以提升光伏特性參數中的填充因子(Fill factor, FF)及短路電流(Short-circuit current, JSC),顯示N-GQD除了可提升電催化活性之外,N-GQD中的π電子與PANI中的極化子(Polaron)形成電子-極化子偶合更可進一步提升薄膜導電性;因此相較於使用PANI對電極的元件效能(6.48 ± 0.14%),N-GQD/PANI可將效能提升至6.89 ±

0.48%。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15版)

為了解決三碘離子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這樣論述:

  本書是專為臺大修習普通化學實驗之一年級學生所編寫的實驗教材。內容涵蓋基礎化學、定性與定量分析化學、動力學、熱力學、電化學、有機化學及新穎的材料化學等,共21個實驗。適合生命科學及材料工程領域學生之學習。實驗編寫理念著重於:印證化學原理、訓練基礎實驗技能、強化實驗安全與環保,並設計合成與性質鑑定兼具之統整型實驗。讓學生由實作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養成探究精神,並經由合成新穎材料,如高溫超導體、導電塑膠、金奈米粒子等實驗,瞭解科學發展動向,從而增進對基礎科學研究之興趣。   第15版特別以實作示範照片搭配實驗步驟、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以幫助學生理解並提升學習成效。修訂部分實

驗內容,以減少藥品用量及讓實驗流程更順暢;加強原理說明,以連結普化核心內容;同時強調實驗結束後廢棄物之回收與處理以提升環保意識。期以多面向的修訂,使此實驗課本的內容更充實多元且資料完整。  

鉑鈀合金奈米粒子對三碘離子還原反應催化的探討

為了解決三碘離子的問題,作者周克駿 這樣論述:

不同合金比例的鉑鈀奈米粒子成功地以化學方法合成,並且進一步應用於染敏電池的對電極。電池效率量測上,應用元件的表現與對電極合金比例息息相關,所呈現的趨勢為 Pt5Pd5 > Pt7Pd3 > Pt3Pd7 > Pt1Pd9。在此系列材料中,使用Pt5Pd5奈米粒子作為對電極的元件所展現的能量轉換效率高達9.8 %,其表現優於使用Pt薄膜作為對電極的參考元件所得到的效率7.6 %。我們更進一步採用多種電化學量測來進行探討,發現元件電解液中碘離子與三碘離子的自身氧化還原反應的催化會受到鉑鈀材料合金比例影響,且材料催化活性趨勢與其相對應元件間的能量轉換效率趨勢相同。此外,我們以理論計算推估此氧化還原

對在不同合金表面的吸脫附行為,可以再次驗證出一致的催化活性趨勢。結合電化學量測及理論計算結果可以清楚說明鉑鈀奈米材料的合金比例對於電解液中三碘離子還原反應的催化行為有明顯的差異,並且會進一步影響染敏電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