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臺灣現代詩:第71期 和HugoWilcken的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和潮浪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音樂學系 李康榮所指導 劉凱斌的 流行音樂製作發行之探討─ 以《The Young》創作單曲為例 (2021),提出#望 夫 石 伴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流行音樂、音樂製作、單曲、數位發行、《The Young》。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韓國語文學系 朴炳善所指導 王詩雯的 日治時期臺灣與韓國初等唱歌教育比較分析 -以『公學校唱歌集』和『新編唱歌集』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唱歌、日治時期、唱歌教育、韓國唱歌、臺灣唱歌、殖民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望 夫 石 伴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望 夫 石 伴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現代詩:第71期

為了解決#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日本安倍晉三前首相,於2022年7月8日在奈良市街頭,為自民黨同黨眾議院議員候選助選演講時,不幸遭槍殺身亡,消息傳出全球為之震驚,對台灣人而言,驟然失去一位國際摯友,尤感悲慟。安倍晉三前首相,為台灣社會公認對台灣充滿善意的外國政治家,「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讓台灣人銘感在心。為表達對安倍晉三前首相的感念,台灣從官方到民間都不斷傳遞出這種感恩的聲音和實際行動。本期刊載追悼安倍晉三前首相詩作,其中謝安通〈安倍晉三頌〉由邱若山理事長翻譯成日文,以示尊崇。   本書特色        本協會常務理事金尚浩教授,致力於世界華語文學與韓國文學界交流,為推動台日韓三國文學交流的重要舵手。金教授尊

翁金光林詩人,是韓國的重要詩人,與本協會創會前輩陳千武先生、日本詩人高橋喜久情被詩壇譽為「東亞三文英」。由金教授有系統地翻譯其父金光林詩作,讓台灣讀者更貼近百年來韓國的文化底蘊。

#望 夫 石 伴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yako Ishikawa played the cello masterpiece, J.S. Bach's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1007 "Prelude" with the violin as Stradivarius (1711 / loaned from Japan Violin).

I hope you enjoy it ^ ^

チェロの名曲、J.S.バッハ作曲無伴奏チェロ組曲 第1番 ト長調 BWV1007 『プレリュード』をヴァイオリンの名器 ストラディヴァリウス(1711/ 日本ヴァイオリンより貸与)で演奏させて頂きました。

ぜひ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と嬉しいです^ ^

#Bach #Prelude #Stradivarius


─・─・─・─・─・─・─・─・─・─・─・─・─・─・─・

「石川綾子 AYAKO TIMES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DVD&Blu-ray 2021.4.28リリース決定!!

2020年11月24日東京紀尾井ホールにて行われ、早々に完売となったコンサート、
「石川綾子10周年記念コンサート “AYAKO TIMES”」を収録したBlu-ray/DVD『AYAKO TIMES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の発売が4月28日に決定いたしました!!

バイオリン史上最高名器と言われるストラディバリウス (1711年製作Marquis de Riviere)を自身のホールコンサートで初めて使用し、時代を超えた豊かな響きとバンドアレンジが融合。
クラシカルな演奏から、ペンライトによる演出を加え、会場と一体なった模様など、ジャンルレスを標榜する石川綾子ならではの集大成にふさわしい充実したコンサートとなっています!

ゲストにはポップオペラ界の貴公子と呼ばれるボーカリスト、藤澤ノリマサ氏が参加。
豪華な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も見どころです。

また、オーディオファン待望のハイレゾ音源(24bit/96kHz)も同日配信リリース決定!(e-onkyoほか各ハイレゾ配信サイトにて)。
高音質ならではの迫力をご堪能ください。

初回プレス版には石川綾子の直筆サイン入りフォトカード付き!
(DVD/Blu-ray各1種類づつ)
Amazonほか、全国のCDショップ、オンラインショップにて取り扱い予定。


店舗限定特典
タワーレコード:タワレコ限定 A5クリアファイル付き
山野楽器:山野楽器 銀座本店限定 直筆メッセージ付きサイン入りフォトカード封入 (先着30枚限定・DVD10枚/Blu-ray20枚 予約・購入は山野楽器 銀座本店(4F)のみとなります。来店、電話で予約可能です。)

Amazonご予約はこちら
DVD
https://amzn.to/3lp6XtQ
Blu-ray
https://amzn.to/3rWDolF


─・─・─・─・─・─・─・─・─・─・



「石川綾子 AYAKO TIMES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2021.4.28 ON SALE
初回プレス封入特典 :直筆サイン入りフォトカード(DVD/Blu-ray各1種類)
全17曲収録 

DVD TMRC-026:5,500円(税込)
Blu-ray TMRC-027:6,600円(税込)


<出演>
Violin:石川綾子

Guest:藤澤ノリマサ

Piano/Bandmaster:森丘ヒロキ
Guitar:木島靖夫
Bass:砂山淳一
Percussion : 豊田稔



<収録曲>
1. Tango Jalousie
2. A Mother's Song -無償の愛-
3. リベルタンゴ
4. ひまわり-Loss of Love-
5. オペラ座の怪人
6. Crying Violin
7. Liar
8. 剣の舞
9. AMADEUS FICTION
10. Pavane × STAY TUNE
11. Erlkönig × Bolero feat. 藤澤ノリマサ
12. 帰り道
13. チャルダッシュ
14. 君の知らない物語
15. 千本桜
16.『PASSION』
EN. You Raise Me Up

全17曲 106分

アナザージャケット販売&オンラインサイン会決定!
https://ayako-ishikawa.com/news/2021/03/dvdblu-ray-ayako-times-10th-anniversary-concert.html


#千本桜
#石川綾子
#ボカロ


【Website】
http://www.ayako-ishikawa.com
【Twitter】@DevilsAyako
https://twitter.com/DevilsAyak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yakoishikawa.official/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ayakoishikawa.vn


♪゚+.o.+゚♪゚+.o.+゚♪゚+.o.+゚♪゚+.o.+゚

石川綾子 公式ファンクラブ「AYAFAMI」では、
ファンクラブでしか手に入らない会員証やチケットの先行予約等
会員様限定の特典やコンテンツを多数ご用意!

ご入会はこちらから
https://www.ayako-ishikawa.com/fc/data.php?c=ayafami_regist

♪゚+.o.+゚♪゚+.o.+゚♪゚+.o.+゚♪゚+.o.+゚

流行音樂製作發行之探討─ 以《The Young》創作單曲為例

為了解決#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作者劉凱斌 這樣論述:

在這科技爆炸的年代,隨著數位化、科技化浪潮,音樂創作方式已不再限於紙筆或真實樂器上。歸功於錄音相關產品價格逐漸降低,在家「宅錄」不僅為職業音樂工作者必備條件,也成為許多愛好音樂者開始著手學習的技能。 近年來雖然各大專院校開始設立與數位音樂相關之學程及科系,然而相關之研究與其他古典音樂相較仍稍有不足。因此,筆者在本論文中以自身作品《The Young》單曲為例,結合流行音樂文獻探討及實際音樂作品分析,希望將流行音樂製作到發行過程中可能遇到之疑難雜症,提供各項實務建議與解決方針。 本研究論文著重於筆者數位音樂單曲《The Young》之設計、製作、發行過程之流程探討,並分為三

大章節:文獻探討、流行音樂製作流程探討及個人創作《The Young》製作發行分析。希望以實務操作之方式,探討流行音樂專輯發想、製作到發行等從無到有的過程,綜合相關研究歸納出結論,期盼此研究對於未來每一個喜好流行音樂並有意發行自身作品,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的創作者或音樂愛好者們,有一個基本的系統性架構與實務操作方法得以參考。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為了解決#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作者HugoWilcken 這樣論述: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

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

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

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

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

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

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

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

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

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

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

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

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

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

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日治時期臺灣與韓國初等唱歌教育比較分析 -以『公學校唱歌集』和『新編唱歌集』為中心-

為了解決#望 夫 石 伴奏的問題,作者王詩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及韓國所實施的唱歌教育之差異,並以日治時期總督府最早編纂發行的國定唱歌教科書『公學校唱歌集』、『新編唱歌集』為中心,比較同一時期臺灣與韓國的唱歌教育有何異同,並透過分析教科書,探討臺韓兩地所實施之唱歌教育關聯性,期許能夠拼湊出更加完整的歷史記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佔據臺灣與韓國,並對兩地分別實施強力的殖民政策,以教育、文宣、獎勵等方式意圖從根本上消除當地人民民族信仰。而教科書作為國民教育中最重要的藍本,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演變有不可分的關係,透過國民教育的手段可以養成當下執政者所期望之未來國民。「唱歌」,顧名思義是以旋律搭配歌詞歌唱

,在日治時期末期被改為「音樂科」之前,作為初等教育的科目之一,透過歌曲較易朗誦好記的特質,經常被學者廣泛認為是殖民教育中重要的思想改造工具之一,而當時的總督府便以傳唱歌曲的方式,向臺灣學童及韓國學童傳授日本帝國主義思想。  臺灣和韓國擁有被日本長期殖民的共同記憶,因為有類似的時空背景,研究日治時期的學者們經常以兩地為比較分析的對象。然而關於日治時期唱歌教育的現存文獻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殖民地與殖民母國的相互比較,至今仍然沒有臺灣及韓國的比較研究。故本文秉持著完整日治時期教育歷史的想法,希望能夠讓兩地的歷史輪廓更加鮮明。  由於日治時期的「唱歌」是日本受到西方音樂傳入的影響,進而學習外國音樂並將

其納入新式教育中,故本文第二章先從兩地的西方音樂傳入史出發,洞察臺韓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並探究「唱歌」一詞在兩地出現的時間點,再分析日治時期隨著教育令的更迭,其唱歌教育的政策、上課時數及教材的演變。臺灣由於比較早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沒有發展自己的唱歌集,但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性,自17世紀以來就長期被世界列強佔據,而由於早期被荷蘭及西班牙統治過,使得臺灣人民較早接觸西式音樂。反觀韓國雖然較晚接觸西方音樂,但由於江華島條約的簽訂,進而發動了甲午改革,爾後又有國外留學歸國的先驅創立的雜誌、發行的唱歌集,或開港通商後從西方教會接觸的聖歌禮樂等,使得韓國雖然較晚傳播西方音樂,但其流行程度較臺灣來得更加活

絡且迅速。  第三章個別分析前述日治時期最先發行之唱歌集:1915年由臺灣總督府發行之『公學校唱歌集』、1914年由朝鮮總督府發行之『新編唱歌集』,從第一小節爬梳出版動機、出版背景、編輯過程等脈絡,到第二小節細觀教科書所收錄之曲目來源,及與國語教科書的關聯,最後第三小節仔細分析音樂特性與歌詞內容等,細細解剖兩本唱歌書的由來及構造。  第四章將第三章已經細探過的兩本唱歌集,依序做時空背景、編輯方式、排版形式、收錄曲目、音樂特質、歌詞比例之比較分析,以各個層面探討兩者的異同,並找出臺灣總督府及朝鮮總督府在編纂過程中,所重視的內容為何,若有相同之處,便加以分析其曲目在唱歌教育中的意義。  透過本文分

析,可見由於日治時期前的西方音樂或教育機構發展的差異,導致在日治時期之後,總督府在編纂唱歌集的時候,所考量的層面有所不同。首先,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前,雖然有清朝巡撫劉銘傳所建立的近代化設施,但是教育機構仍嫌不足,所以日本渡臺前期,大部分的時間在完備教育設施,並培養日語教職員,為殖民教育做準備,所以遲至1915年才能發行『公學校唱歌集』;韓國則是在被日本武力統治之前,已經由日本派遣官員督導教育政策與教科書的編纂,且民間私立學校在唱歌教育上也已經有韓國保護自身民族之愛國主義、國民精神的歌曲出現,而當韓國被日本強占之後,也較有經驗迅速規劃教科書的編纂。而本文著重教科書的內文分析之外,也探究歌曲收錄之目

的及特性,相較於前行研究較著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及洗腦,本論文應能為日治時期的教科書分析,提供較廣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