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added service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莊正民所指導 李岳奇的 網路服務業(ISP)之創新加值服務模式探討 (2003),提出value added service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加值服務、網際網路服務業、網際網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value added service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網路服務業(ISP)之創新加值服務模式探討

為了解決value added service中的問題,作者李岳奇 這樣論述:

網路服務業 ISP –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是架構在電信基礎上的網路服務應用。電信的骨幹基礎是管路及管線的鋪設以及實體電路的介接設定,其電信骨幹( Backbone )及內陸網路結構 ( Local Loop ) 依各地電信相關法規而不盡相同。ISP 的網路建設是介接在電路骨幹上的第二層,為電信基礎的應用領域。跨國 ISP 在百億的電信骨幹基礎建設投資考量以及當地電信法令規範下,僅能以租用電路,頻寬的方式建設所謂地虛擬二類電信業 ( Virtual ISP ),再藉由此網路架構進行連網接取,應用及其他網路相關加值服務。由於業別之屬性,母公司在技術移轉和經驗傳承

上助益並不大,唯有品牌價值,管理能力和資本投入是進入本地 ISP市場初期可以運用的資源。建立以連線用戶 ( Access Subscriber ) 為基礎的接取連網服務後,跨國 ISP 可以依其所達成之規模經濟,逐次導入不同型態的加值服務 ( VAS – Value Added Service ) 或價值創造服務 ( VCS – Value Creation Service ),將 ISP 產品生命周期帶入新的應用循環。日本寬頻 ISP 業者Yahoo BB 就是透過免費 / 節費網路電話 ( VOIP – Voice Over IP ) 與接取連網的加值服務,在服務推出一年內創造了超過一百萬

的寬頻用戶。So-net 由日本出發進入臺灣,香港,所提出就是「無所不在的價值網路」( Ubiquitous Value Network )之主張,強調它與 Sony 集團數位商品和數位娛樂內容之間的綜效,在短短兩年內,So-net Taiwan 已成為寬頻 ISP 的前三大供應商。ISP 的固定成本投資很高,如果無法達到一定的使用人數 ( 經濟規模 ),無法實現獲利,跨國 ISP 業者勢必在短時間內要達到目標成長量,或是透過推出創新型態的加值服務模式,增加用戶平均貢獻度 ( ARPU ),否則很可能因市場飽和而讓本地 ISP 業者所淘汰。跨國 ISP 在進入模式的策略上,可依循 Robert

Grant 在「公司」( The Firm)與「產業環境」(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 的幾個關鍵策略要素 -- 「目標與價值」( Goal and Value )「資源與能力」(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結構與系統」( Structure and System );「競爭者」( Competitors )「顧客」( Customers )「供應商」( Suppliers )等構面上逐一檢驗,以確保進入模式之適切性,也可以運用創新加值服務模式發展新型態的 ISP 產品服務,導入以加值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生命周期。電信自由化之全球

思維揭櫫於 1997 年,當年 WTO 要求會員國開放電信市場,臺灣亦於 2000年3月開放四家固網電信執照,以因應世界潮流;唯臺灣電信產業開放後相關法規及配套作法未能及時增修;二類電信產業僅能在有限並且無自主規劃權的「接取服務」( Access Service )中提供服務;國際 ISP 以創新加值服務模式帶來成長的新思維,在本土化程度相當高的 ISP 產業,可以取得其策略地位,並發揮集團綜效,其進入模式之經驗亦能提供其他以服務業為核心的跨國企業,做為其國際化的案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