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保羅·惠勒(Paul Wheeler)寫的 高清電影攝影(插圖第3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ony推出旗下首款QD-OLED旗艦電視A95K也說明:在三星、LG等品牌電視都已經跨入使用量子點面板技術後,Sony在此 ... 聲音,藉此自動調整電視音量,或是在沒有人在電視前時,自動調暗螢幕亮度,甚至 ...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葉基固所指導 李展輝的 UHD(Ultra High Definition)影像後期製程之技術報告—以東森電視《台灣1001個故事》為例 (2020),提出sony電視亮度調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UHD、影像後期製程、台灣1001個故事、電視影像規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周卓煇所指導 倪安書的 根基於咔唑分子之主體及發光體材料於乾式及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2018),提出因為有 有機發光二極體、磷光、螢光、濕式製程、乾式製程、咔唑分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解答。

最後網站Sony新款BRAVIA XR電視登台選8K Mini LED還是4K OLED ...則補充:相較採用OLED面板背光技術的電視,Mini LED機種的亮度更加足夠,影像呈現出的立體感也會更明顯,以往Mini LED產品在黑背景環境呈現的光源經常會有光暈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ony電視亮度調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清電影攝影(插圖第3版)

為了解決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問題,作者[美]保羅·惠勒(Paul Wheeler) 這樣論述:

本書對采用高清拍攝的制片決策、技術基礎,拍攝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不同品牌和機型的性能與特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同時,作者還分析了選擇恰當的記錄格式將給制作流程、資金預算、畫質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並以自己拍攝的數字電影為例,為攝影指導、制片人、掌機員、導演牢牢掌握這一新技術提供了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的建議。對首次接觸高清設備的新手而言,這《高清電影攝影》是極為寶貴的參考資料。 新版本中更新了紅一高清數字攝影機等最新機型的資料信息,三芯片與單芯片的對比,以及高清拍攝的彩色圖例。 保羅·惠勒(Paul Wheeler)是一位在膠片攝影和數字攝影兩方面都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

攝影師,同時也是一位深受尊敬的資深教授。他曾在BBC 工作了25 年,擔任英國國家影視學院(NFTS)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攝影系主任,以及潘那維申歐洲公司顧問;同時是英國電影攝影師協會(BSC),英國攝影、聲音和電視協會(FBKS),英國攝影技術協會(GBCT)會員。他曾獲得兩次獨立制片人協會(INDIE)頒發的數字攝影大獎,兩次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提名,著有《實用電影攝影術》(Practical Cinematography)和《數字攝影》(Digital Cinematography),近期拍攝作品有《李爾王》(King Lear,2008)。 梁明,第五代電影

導演、攝影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攝影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劉海艦,攝影師,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碩士,畢業後留校,現任攝影系講師。 華偉成,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碩士,現任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講師。 作者序 作者介紹 前言 第一部分 高清概述 第一章 高清攝影的優勢 1.1 高清對我們意味著什麽 1.1.1 高清初期 1.1.2 高清對制片人的意義——節省開支 1.1.3 高清對導演的意義 1.1.4 高清對攝影指導的意義 1.1.5 高清對其他攝制組成員的意義 1.1.6 剪輯和後期制作 1.2 寫這本書的背景第二部分 制片決策 第二章

用什麽格式來拍攝 2.1 選用逐行掃描和隔行掃描 2.2 需要多大像素的分辨率 2.3 記錄格式 2.4 HDV攝像機 第三章 畫面質量 3.1 高清畫面效果 3.2 高清影像和35mm膠片影像的比較 3.3 變形寬銀幕 3.4 高清影像和超16mm膠片的比較 3.5 高清影像和數字Beta的比較 第四章 播放質量 4.1 在電視機上播放高清節目 4.2 磁轉膠和機械放映 4.3 用數字放映機來放映高清影片 4.4 數字放映機 第五章 高清數字放映機 5.1 簡介 5.2 放映場所的例子 5.2.1 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 5.2.1.1 放映場所

5.2.1.2 數字放映機 5.2.1.3 數字化處理 5.2.1.4 影院放映效果 5.2.2 英國國家影視學院 5.2.2.1 放映場所 5.2.2.2 放映機 5.2.2.3 數字化處理 5.2.2.4 電影院的用途 5.2.3 倫敦奧迪恩?萊斯特廣場 5.2.3.1 放映場所 5.2.3.2 數字放映機 5.2.3.3 數字化處理 5.2.3.4 放映 5.3 數字電影放映機的工作原理 5.4 色彩添加 5.4.1 單芯片數字放映機 5.4.2 三芯片數字放映機 第六章 傳輸媒介 6.1 用膠片來承載

傳輸 6.2 更高級的後期制作解決方案 6.3 多格式的發行要求 6.4 高清放映 6.5 數據加密 6.6 視頻播出領域的影像傳輸 6.7 轉換 6.7.1 畫面 6.7.2 聲音 6.7.3 時碼 第七章 市場潛力 7.1 適合多種格式的市場潛力 7.2 適合多種放映場所的市場潛力 7.3 針對高清用戶的額外銷售潛力 7.4 影片的保存 第八章 制作成本 8.1 節約成本 8.1.1 不同記錄媒介的成本 8.1.1.1 節省記錄材料的成本——從膠片到HDCAM 8.1.1.2 保險費用的節省 8.1.2 印片開支的節省 8.1.3

拍攝寬銀幕電影 8.2 增加的成本 8.2.1 成套攝影機的租賃 8.2.2 編輯的成本 8.2.3 磁轉膠 8.3 以影片《俄克拉荷瑪》為例進行成本比較 8.3.1 膠片和洗印、轉磁費用 8.3.2 攝影機的租金 8.3.3 用高清拍攝的附加成本 8.3.3.1 高清拍攝總的成本節省 8.3.4 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第九章 劇組成員的構成 9.1 攝影指導需要親自掌機嗎? 9.2 需要一個跟焦員嗎? 9.3 是否需要一個裝片員? 9.4 如何為攝影助理命名? 9.5 還需要場記板嗎? 9.6 需要一個專門操作運動設備的助理嗎? 9.7 錄音

9.8 燈光 9.9 劇組的一個新成員——「數據牛仔」或稱「數據下載員」第三部分 高清技術基礎 第十章 數字影像 10.1 數字化之父的故事 10.2 數字影調范圍 10.3 線性取樣和對數取樣 10.4 影像解決方案:為什麽需要如此多的像素? 10.5 高清需要多大的分辨率? 10.6 數據量 第十一章 掃描影像 11.1 電視簡要發展史 11.2 隔行掃描 11.3 逐行掃描 11.4 傳統電影的閃爍 11.5 影像是如何通過兩種不同的掃描方式形式的? 11.6 磁轉膠 第十二章 掃描標准與清晰度 12.1 掃描線疊加 12.2 可見的畫面質量 12.3

在電視上1080與720不同掃描格式的對比 12.4 結論 12.5 用不用高清值得那樣費神嗎? 第十三章 三芯片技術 13.1 圖像加色法 13.2 三芯片攝像機的分光棱鏡 13.3 感光元件 13.4 感光元件芯片 第十四章 單芯片技術 14.1 可供選擇的感光元件 14.2 CCD傳感器 14.3 CMOS傳感器 14.4 CCD芯片與CMOS芯片的比較 14.5 單傳感器上的色彩過濾 14.6 拜耳模式過濾 14.7 有序過濾 14.8 比較分辨率 14.9 使用有序模式過濾 第十五章 數據文件——概略指引 15.1 RAW數據文件等 15.2 4∶4

∶4,4∶2∶2及其他 15.3 查對表 15.4 對影像去除拜耳效應 第十六章 磁帶錄像機 16.1 HDCAM格式 16.2 螺旋掃描記錄 16.3 機械方面的考慮 16.4 將磁帶纏繞在磁鼓上的機械裝置 16.5 運轉方面的考慮 16.6 機械裝置卡殼第四部分 高清攝影 第十七章 關於高清攝影的曝光 17.1 高清攝像機的等值ASA或ISO值 17.2 灰度范圍 17.3 光比 17.4 利用監視器直接布光 17.5 高光部與暗部 17.6 曝光 17.6.1 使用監視器曝光 17.6.2 使用測光表進行曝光 17.6.3 自動曝光 17.6.

4 利用示波器進行曝光 第十八章 設置色彩平衡 18.1 白平衡 18.2 什麽是白平衡 18.3 ND灰片 18.4 注意事項 18.5 用白色卡紙調白 18.6 用有顏色的紙板調白(偏色調) 18.7 在熒光燈照明下進行調白 18.8 索尼高清攝像機上的灰片 18.9 黑平衡 第十九章 拍攝前對攝像機的檢查 19.1 機身 19.2 鏡頭 19.3 電子設備的檢查 19.3.1 壞點 19.3.2 重影 19.4 機器溫度 19.5 多台攝像機的匹配 19.6 鏡頭匹配 19.7 鏡頭的漸暈(暗角) 19.8 結語 第二十章 鏡頭 20.1 如

何選擇鏡頭 20.1.1 分辨率 20.1.2 反差 20.1.3 與反差有關的視覺銳度 20.1.4 色彩再現 20.1.4.1 整體偏色 20.1.4.2 色散(紫邊) 20.1.4.3 何為色散 20.1.5 呼吸現象 20.2 調整後焦 20.2.1 變焦鏡頭調整後焦 20.2.2 定焦鏡頭調整後焦 20.3 用調後焦星圖調焦需小心 20.4 用橢圓形圓環圖調整後焦 20.5 焦距長短的比較 20.6 景深 20.7 計算景深 20.8 中密度濾光鏡(ND,或稱灰片) 20.9 最大光圈 20.10 濾色鏡 20.10

.1 色彩校正 20.10.2 柔光鏡 第二十一章 監視器和視頻輸出 21.1 監視器分類 21.1.1 陰極射線管監視器 21.1.2 液晶監視器 21.1.3 等離子屏幕 21.2 如何調整監視器 21.2.1 SMPTE 彩條設置 21.2.2 通過EBU彩條設置監視器 21.2.3 使用測光表對監視器進行調整 21.3 監視器的視頻連接 21.3.1 使用單根同軸數據線進行傳輸 21.3.2 使用三根同軸數據線進行傳輸 21.3.3 終端 21.3.4 系列監視器 21.4 最佳實踐 第二十二章 運輸 22.1 並非ENG 22.

2 鏡頭的運輸 22.3 運輸箱 22.4 運輸時攝像機的設置 22.5 大小和質量 22.6 電池 第二十三章 多機拍攝 23.1 同步 23.2 在外景地拍攝的時碼 23.2.1 時碼鎖定器 23.2.2 Script Boy裝置 23.3 棚內拍攝的時碼 23.3.1 Genlock同步系統 23.4 菜單設置 23.4.1 Sony RMB 150 23.4.2 記憶棒的使用 23.5 匹配鏡頭 第二十四章 惡劣的拍攝環境 24.1 重置 24.2 水或潮濕 24.3 高溫 24.4 低溫 24.5 灰塵 24.6 伽瑪射線 第二十五章

攝像機輔助設備 25.1 液壓雲台 25.2 齒輪雲台 25.3 遙控雲台 25.4 水下拍攝 25.5 空中拍攝 25.6 運動控制裝置 第二十六章 高清對其他相關部門的影響 26.1 美術部門 26.2 服裝部門 26.3 化妝和發型 26.4 錄音部門 26.5 場記 26.6 第二攝影助理 第二十七章 高清攝影機的故障排除 27.1 本章的目的 27.2 問題和解決方案第五部分 影片實例 第二十八章 《生日》 28.1 棚內攝影 28.2 實景拍攝 28.3 外景跟拍鏡頭 28.4 棚內燈光 28.5 增加增益 28.6 手持拍攝 28.7

《生日》的剪輯 28.8 監視系統 第二十九章 《李爾王》 29.1 影片 29.2 拍攝時間表 29.3 准備工作 29.4 布光和設備 29.5 攝像機及相關設備 29.6 拍攝 29.7 實踐問題 29.8 畫面的監視及其它 第三十章 《配鏡師》 30.1 事情的緣起 30.2 拍攝 30.3 最終效果如何 30.4 結論第六部分 數字攝影機 第三十一章 數字攝影機概覽 31.1 數字攝影機的選擇 31.2 關於這一版的修訂 31.3 我的聲明 第三十二章 阿萊Arriflex D-21 32.1 數字攝影機 32.2 對D-20的重大改進 32.3

數字攝影機的傳感器 32.4 接口 32.5 鏡頭 32.6 錄像機 第三十三章 達爾薩Origin和Evolution 33.1 Dalsa和Origin 33.1.1 內部構造 33.1.2 傳感器 33.1.3 接口 33.1.4 關於Dalsa Origin的結論 33.2目前可供使用的錄像機 33.3 Codex數字媒體錄像機 33.3.1 觸摸屏 33.3.2 通過Codex進行監視 33.3.3 關於Codex的結論 33.4 Dalsa Evolution 第三十四章 松下VariCam:AJ-HDC27H 34.1 攝像機 34

.2 幀率 34.3 曝光次數 34.4 芯片和處理器 34.5 VTR 34.6 時碼 34.7 概覽 第三十五章 潘那維申Genesis 35.1 攝像機 35.2 菜單 35.3 白平衡 35.4 攝影機傳感器 35.5 格式、輸出信號和接口 35.6 固態記錄 35.7 觀看對數影像 第三十六章 紅一 36.1 歷史背景 36.2 紅一攝像機印象 36.3 紅一高清攝像機 36.4 MysteriumTM感光芯片 36.5 攝像機價格 36.6 紅一攝像機的市場策略 36.7 設計理念 36.8 記錄媒介 36.9 該選擇什麽樣的存儲設備?

36.10 攝像機的基本規格 36.10.1 MysteriumTM感光元件 36.10.2 影像處理 36.11 結論 第三十七章 索尼HDW F790、F750與F730 37.1 幀速率 37.2 機身 37.3 選配板 37.4 通過菜單控制影像 37.4.1 多項彩色矩陣 37.4.2 自動跟蹤白平衡 37.4.3 色溫控制 37.4.4 可選伽瑪曲線 37.4.5 紅綠藍(RGB)伽瑪平衡 37.4.6 可變黑伽瑪范圍 37.4.7 黑電平延伸 37.4.8 自動適應高亮度控制(自動拐點模式) 37.4.9 拐點飽和度功能

37.4.10 三通道膚色細節校正 37.4.11 高光細節 37.5 拍攝資料的數據管理 37.6 索尼Tele-File系統 37.7 選配的HDSDI適配板 37.8 綜述 第三十八章 索尼HDW F900R 38.1 高清攝像機 38.2 感光芯片 38.3 影像處理器 38.4 可選配件 38.5 菜單 38.6 總體印象 第三十九章 索尼F23與F35 39.1 一些背景 39.2 基本規格 39.3 為什麽介紹這兩款攝影機? 第四十章 湯姆遜Viper 40.1 機身 40.2 攝影機的輸出接口 40.3 記錄硬盤 40.4 分光棱鏡 40

.5 Viper的CCD像素陣列 40.6 機械葉子板快門 40.7 拍攝格式與頻率 40.8 分辨率 40.9 機內影像信號處理的構成 40.10 攝影機的轉換板 40.11 關於對數記錄格式的解釋 40.12 Viper攝影機使用的鏡頭 40.13 Viper攝影機用的監視器 40.14 攝影機附件 40.15 Viper攝影機的運輸 40.16 結論第七部分 高清的未來 第四十一章 高清的未來 41.1 高清攝影機 41.1.1 廣播級高清攝像機 41.1.2 可以與35mm膠片攝影機相媲美的高清攝影機 41.2 記錄媒介 41.3 娛樂我們的觀眾出版

後記 我於1963年進入英國BBC的電影部門,那時他們剛剛開通BBC的第二個頻道,並且正在經歷著由35mm黑白膠片到16mm彩色膠片的轉變。在隨後的25年里,我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一直在那里工作,並成為BBC頂尖的六位電影攝影師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我辭職離開了BBC。讓我下決心辭職的原因之一是:那時BBC剛剛引進並且讓攝影師開始使用便攜式視頻拍攝系統(該系統由輸出模擬信號的攝像機和與攝像機分置的U-Matic錄像機兩部分組成)。與我們當時使用的16mm攝影機相比,這種視頻系統不但沉重而且不方便(在攝像機和錄像機之間是由一條像臍帶一樣的電纜連接著),在我看來更主要的是大幅

下降的畫面質量根本不該是BBC應有的水准。 直到不久前我還一直酷愛使用膠片攝影機來拍攝,尤其是35mm膠片,而從來沒有喜歡過模擬攝像機。不過後來的幾年中,我開始關注數字Beta這種更加穩定的格式。如今我的觀念已經有了變化。當8年前HDCAM數字格式出現的時候,我認為它是第一款能夠真正挑戰膠片影像的數字格式。到寫作本書的時候,市面上已經擁有了非常多的記錄格式,其中一些甚至完全沒有傳動系統,有幾款攝像機擁有能夠超越最初的1920X1080像素量的傳感器。如今對於膠片而言,我會更喜歡使用一些較好的高清格式進行拍攝。 這是《高清電影攝影》的第3版,比前兩版有了很大的改進。我刪除了書里的幾個

章節,因為它們的內容現在已成為常識。我增加了八款攝像機的介紹,包括紅—(RED One)。在當前拍攝案例這一部分,包含了對三部高清影片拍攝過程的詳盡描述。我還刪掉了原版中有關索尼攝像機菜單的章節。如果順利的話,在本書出版的時候這一章節已經發布在我的網站上了,供那些仍然需要它們的人參考。請訪問www.paulwheelerhsc.com

UHD(Ultra High Definition)影像後期製程之技術報告—以東森電視《台灣1001個故事》為例

為了解決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問題,作者李展輝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超高畫質節目的影像後期製作與拍攝他們一樣具有高度挑戰性,這或許是因為超高解析度的定義,是由一群不同於1941年制定原始類比訊號的技術專家,於2009年數位轉換趨勢下所提出的。想要追求更佳畫質就如亞伯罕、馬斯洛所提出人們會渴望滿足更高層次需求一樣的自然。本論文以東森電視《台灣1001個故事》為UHD影像後期製程研究標的,參考國際標準ITU-R BT.2020、BT.2100等,從UHD影像規格定義選定、製程規劃設計,到最後實際執行產出UHD規格節目。研究檢討在現行HD製作播出環境下,UHD製作的畫面品質與製程效率能否兼顧HD播出必要條件,並提出建議供日後UHD影像後期製程作參考。

根基於咔唑分子之主體及發光體材料於乾式及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為了解決sony電視亮度調整的問題,作者倪安書 這樣論述: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由於在高品質顯示器和固態照明中的應用日益增加而備受矚目。 因OLED的固有優勢,促使工程師和科學家們付出許多努力,將這項技術用於下一代消費電子產品;其顯著的優點包括低功耗、散熱、色域可調、元件製程容易、可撓及形狀可隨所需而改變。使此項技術持續發展的是新穎有機材料的開發,其在於發展高性能元件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探尋幾種分子結構,咔唑分子本身具有高熱穩定性、良好的電洞遷移率、容易合成的路徑及易於結構調整,咔唑分子已被用於設計電洞傳輸、主體和發光材料,因此,根基於咔唑分子的OLED元件已展現顯著進步。本研究中使用根基於咔唑之主體和發光材料的使用。咔唑合成並透過添加官能基進

行改質。兩個提供電子的甲氧基與咔唑核連接,使其分子具有非常好的電洞遷移率、非常寬的光學能階差及高三重態能量。利用這些性質,該新穎材料能用作為磷光有機發光二極體中的主體材料。因此,透過摻雜綠色磷光染料Ir(ppy)3來研製OLED元件,並透過溶液和熱蒸鍍製程。此兩種元件皆表現出高發光效率,其中乾式製程元件,於100 cd/m2 下之能量效率52.7 lm/W、電流效率為59.4 cd/A、外部量子效率16.4%及最大亮度為 36,810 cd/m2;而使用高電洞遷移率之咔唑電洞傳輸材料,其元件性能能量效率提升至62.8 lm/W、電流效率61.0 cd/A、外部量子效率17.2% 及最大亮度47

,890 cd/m2;此外,基於咔唑主體元件在1,000cd/m2下的效率滾降非常低。本研究亦開發一種根基於咔唑的新穎深藍螢光發光材料,其三苯胺作為供電子基團,而腈官能基作為接受電子基團;這些取代基的加入,改變了材料的HOMO和LUMO能階,因此,所得材料擁有非常寬的能隙。為了了解其光電表現,將其摻雜在雙極性主體中,此新穎發光材料顯示出其具有濕式和乾式特性。與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標準相比,溼式製程元件為高效率之深藍光,其色彩飽和度極高,超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