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facturing proce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劉恒睿所指導 林家賢的 探討熱壓製程製作碳/碳複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質 (2021),提出Manufacturing proce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碳複合材料、切短碳纖維、石墨、瀝青、熱壓燒結製程。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鄭榮郎所指導 羅蘇的 餅乾產品分析質量控制 (2020),提出因為有 質量控制、控製圖、因果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Manufacturing proce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nufacturing proce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熱壓製程製作碳/碳複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質

為了解決Manufacturing proces的問題,作者林家賢 這樣論述:

自 1960 年代起碳纖維蓬勃發展,影響各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碳纖維有著高硬度,高強度,重量輕,高耐化學性,耐高溫和低的熱膨脹等特性,使得碳纖維在軍事、工業、民生等很受歡迎,然而就是因為碳纖維有著上述重量輕、高耐化學性及耐高溫的特性,使碳纖維的廢料後續處理不易。本研究目的除了再利用回收廢料短切碳纖維、瀝青及石墨粉開發高機械強度、高抗熱衝擊性、低熱膨脹係數且具產能穩定的碳/碳複合材料外,還探討熱壓製程、原料對碳/碳復材的結構與性質。碳/碳複合材料用於耐熱、耐磨耗、電擊、構造材、原子爐材等應用,是一種用途廣泛的材料,市面上大多販售的碳/碳複合材料產品使用製作時間相對較長或有成本較高的缺點。另外碳/

碳複合材料在製作上有很多難點需要克服,如碳/碳複合材料經碳化過程會出現孔隙率過大、熱壓成型成品外貌不佳等問題。本研究將透過熱壓燒結製程及製程的優化盡量降低經碳化過程後所遇到孔隙率過大問題的難點。首先藉由改變碳纖維、石墨與瀝青配比,熱壓時的壓力、時間與溫度等各項參數優化調整,找出最佳製程後觀察成品物性和成型性,針對熱壓後生胚與碳化後熟胚進行 XRD、SEM前後比較,以及碳化後熟胚的彎曲強度以及孔隙度與密度測量。實驗結果發現溫度、時間及壓力對熱壓製程最為重要,當碳纖維比例為 30wt%、瀝青比例為60wt%與石墨比例為 10wt%時,可以得到最佳機械性質。

餅乾產品分析質量控制

為了解決Manufacturing proces的問題,作者羅蘇 這樣論述:

這項研究旨在分析2019年發生的殘疾水平,並確定導致Mahkota餅乾受損的因素。數據收集技術是通過訪談,觀察和記錄進行的。在使用統計質量控制(SQC)方法處理研究數據時,請使用檢查表,控製圖,帕累托圖和因果圖。對產品質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對產品的損壞在公司設定的控制範圍內,這意味著可以說過程是受控的。但是,在控製圖中,控制點仍在波動並且連續發生。同時,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損害的因素是人工,原材料,設備,方法和工作環境。因此,有必要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減少或什至消除次品次品,並通過優先考慮最常見的幾種損壞類型的維修來提高質量。根據帕累托圖,可以得出結論,在Mahkota餅乾中發生的缺陷類型發霉的

佔32.98%,不均勻成熟度為27.56%,壓碎的餅乾為21.83%,不等尺寸為17.62%。改進後的損害程度有所減少,從4月到9月,發霉的總損害僅為23千克,不均勻撕裂度為21千克,壓碎的餅乾18千克,不均勻大小的15千克。關鍵字:質量控制,控製圖,因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