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uya Bay Tsunami 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詹益齊所指導 黃瓊書的 斜坡滑落體所生成之水波的數值研究 (2019),提出Lituya Bay Tsunami 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滑海嘯、地滑形狀、數值模擬、OpenFOAM。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蕭士俊所指導 連偉成的 台灣南部海域海底山崩引發海嘯對核三廠影響之模擬 (2018),提出因為有 海嘯、海底山崩、數值模式、崩移物初始加速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Lituya Bay Tsunami 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ituya Bay Tsunami 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斜坡滑落體所生成之水波的數值研究

為了解決Lituya Bay Tsunami 中的問題,作者黃瓊書 這樣論述:

海嘯為一極端的自然現象,會帶給人類重大的衝擊與破壞。地滑(landslide)為海嘯產生的重大來源之一,近代已有不少地滑海嘯(landslide tsunami) 事件造成災害的歷史紀錄。地滑海嘯為一複雜之物理問題,牽扯到地滑的性質與運動機制,以及固體與水之間二相的交互作用。對於複雜物理問題之探討,常建立物理實驗模型進行分析。由於物理實驗常受到尺度與經費之限制,則藉由以數學理論所發展的數值模式來進行數值實驗的模擬。 本文定義三角形固體地滑的最大厚度距離 ,分析地滑幾何形狀之改變對於產生之波浪特徵的影響,以OpenFOAM數值模式為框架建立地滑海嘯數值實驗模型,並分析數值實驗之結果。本文

第一部分以OpenFOAM數值模式之內建模組建立之地滑海嘯模型,模擬Heinrich (1992)所建立之地滑海嘯的物理實驗,將數值結果與實驗資料進行比較,驗證了OpenFOAM對地滑海嘯模擬的可行性;第二部分為數值實驗之研究,建立陸上型地滑海嘯實驗,並改變最大厚度距離 值,探討地滑之形狀因子對產生之波浪的影響。分析近場波浪特徵得到波浪最大振幅隨 增加呈線性遞減的趨勢,而最大振幅發生之位置與固體和水面的夾角有關。另外週期不受 改變而有所影響,而在近場處能量轉移比 隨 增加以指數形式衰減。在遠場之波浪振幅比 隨著 增加而有線性遞增之趨勢。

台灣南部海域海底山崩引發海嘯對核三廠影響之模擬

為了解決Lituya Bay Tsunami 中的問題,作者連偉成 這樣論述:

台灣藉著海洋的便利與資源,於沿岸建立了許多城市與重要設施,核能發電廠因降溫需求,多將廠址設於海岸鄰近區域,然而卻因此面臨海洋災害的威脅,如:海嘯,其中由海底山崩所引發之海嘯尚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為了避免重大損失,必須更加了解其特性,以尋求應對之道。本研究使用二維淺水波數值模式(COMCOT)模擬核三廠於海底山崩引致之海嘯侵襲下的水體運動,研究參考吳佳瑜(2008)以及Li et al (2015)之崩移物情境,探討台灣南部海域崩移潛勢情境之威脅,並確認能達到核三廠現行海嘯設計基準水位加6公尺所對應之情境條件,以掌握海嘯危害之情況;此外以一組情境分析海嘯生成階段,崩移物初始加速度對波浪生成的影

響,同時觀察海嘯傳播階段之歷程,俾以掌握海底山崩造成之海嘯之特性。模式驗證部分,本研究以Lo and Liu (2017)提出之解析解來進行模式驗證,確認頻散效應存在的狀況下,COMCOT模擬結果之適用範圍。本研究採用一組海嘯情境進行海底崩移物之初始加速度敏感度分析。結果顯示,初始加速度之影響有空間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初始加速度越大,波浪引起之最大水面高程越大,但增加幅度有限,亦即當初始加速度大於1.0 m/s^2後,最大水面高程的變化較小。本研究分析台灣南部海域之海底山崩潛勢區對於核三廠之影響性,目前分析之三處危害度較大之情境對於廠區之危害度不大。研究採用放大崩移物厚度的方式,藉以考慮更大的

海嘯溢淹情境。結果顯示,將情境LS3(位於東南部海域之崩移情境)之崩移物厚度增為原本之7.1倍時,可達到核三廠現行海嘯設計基準水位加6公尺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