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itu bioremediat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曁研究所 劉瑞美所指導 林孟歆的 酚降解菌之基因型特性及應用於土壤復育之研究 (2008),提出In situ bioremediat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酚降解菌、土壤、生物復育、親緣關係、變性梯度膠體電泳-聚合酶連鎖反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李芳胤所指導 史盟秀的 BTEX在幾種台灣主要土壤中之吸附與降解 (2000),提出因為有 BTEX、吸附、生物復育、生物降解的重點而找出了 In situ bioremediat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n situ bioremediat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酚降解菌之基因型特性及應用於土壤復育之研究

為了解決In situ bioremediati的問題,作者林孟歆 這樣論述:

酚在工業上是常見的污染之一,其苯環結構穩定需要外力或者為生物作用,才能將其開環,成為長鏈之結構以便後續分解程序,生物降解因較具經濟上的優勢,故可選用作為土壤酚污染整治最佳選擇之一。本實驗自加油站排水溝周遭收集的汙泥或土壤,以批次培養方式,篩選出耐高濃度之酚降解菌E1、E3、E7、G2、G4、H1、H3、H4,B1和B3,並對篩選出來的純化菌株進行革蘭氏染色,及鄰苯二酚加氧酶活性測試。結果顯示10株菌株具有鄰苯二酚1,2-二加氧酶活性,經過16S rDNA定序比對,E1為Bacillus sp.NRRL B-149911相似度94%,E3為Bacillus sp.NRRL B-149911相似

度95%,G2為Pseudmonas stutzeri A11501相似度99%,H1為Staphylococcus warneri L37603相似度98%,B1為Geobazillus sp.相似度為92%,B1為Bacillus pumilus ATCC7061相似度98%,E7、G4、H3和H4都為Rhodococcus opacus B4相似度94%。利用NCBI及MEGA軟體分析,將菌種製作成親緣樹狀圖,由16S rDNA親緣樹狀圖中顯示菌種分成兩大族群。 再者,選取五株降解效率較好之實驗菌株接種於模擬污染土壤中,進行批次生物降解實驗,監測實驗過程酚濃度之變化,並以平板計數法測定

酚降解菌之菌數,同時進行土壤DNA萃取,經引子341GC+534r做PCR反應,以變性梯度膠體電泳分析,藉此追蹤實驗過程中菌株之消長變化。實驗發現接種試驗菌株於模擬污染土壤中均具有良好降解效果,且在3號土壤(粘板岩沖積壤土)中有較好的降解效果。應用變性梯度膠體電泳分析,菌株指紋圖譜亮帶隨著降解時間增加而增加,間接表示菌落數的增加,顯示變性梯度膠體電泳分析比傳統培養方式更具敏感。

BTEX在幾種台灣主要土壤中之吸附與降解

為了解決In situ bioremediati的問題,作者史盟秀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油品及有機溶劑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對土壤環境造成長期的衝擊,故探究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之宿命及有效復育方法已成為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生物復育因具有經濟上之優勢,且污染物經生物礦化作用後可轉換為穩定無害之產物 ,故為較佳之復育方法。本研究先探討BTEX(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在十種台灣土壤中之吸附情形,以及溫度、水分、有機質含量及高溫殺菌對吸附作用之影響,再以三種不同來源之微生物,進行對BTEX降解之研究,期能找出對該類污染物分解效率最佳之菌種。 在供試土壤對BTEX之吸附實驗中,以高有機質含量的快官土(286.4g/Kg)對BTEX之吸附量最

大,而以有機質及黏粒含量皆低的瑞穗系與壽豐系最低,故可知土壤對BTEX之吸附受有機質及黏粒之影響甚劇,尤其是有機質,常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在不同溫度下的吸附實驗發現,各類土壤在兩種溫度下對BTEX之吸附量大小次序雖然不完全一致,但歸納觀之,快官土、水漣系、平鎮系、太康系之吸附量較高,而瑞穗系與壽豐系之吸附量則較低。而高溫會提高土壤中的揮發率及反應速率,故而降低土壤之吸附量。而BTEX四種成分在供試土壤中吸附量大小依序為乙苯≒二甲苯>甲苯>苯,此和以Koc值預測之結果相符。在不同含水量的吸附實驗上,土壤對BTEX之吸附量依序為快官土>水漣系>平鎮系>二林系≒太康系≒壽豐系>瑞穗系>五魁寮系>歸仁

系>岸內系,若比較三種含水量下之吸附結果,則可發現在田間容水量下之吸附量最大,其次為田間容水量之60﹪,而以田間容水量之140﹪為最低,此乃由於水分子可在粒子表面形成一層水膜,而使BTEX之揮發率降低,但若含水量過高,則水分子會和BTEX競爭土壤表面之吸附位置,使土壤對BTEX之吸附量驟減。在添加不同量有機質的吸附實驗結果發現,有機質含量越高,吸附量也越高,故添加有機質能提高供試土對BTEX之吸附量。最後則是比較高溫滅菌之影響,結果發現不論在何種實驗環境下,滅菌土之吸附量皆較未滅菌土高,故推測供試土壤中應有可分解BTEX之現地菌存在。 在四種供試土壤對BTEX之降解實驗方面

,依降解速率之快慢依序為五魁寮系>二林系>岸內系>平鎮系,其中以pH值為中性之土壤最適菌種生長,而三種菌種之降解效率則依序為已發酵之活化土壤微生物精料>未發酵之活化土壤微生物精料>供試土壤之現地菌。氣泡式呼吸儀的結果則可明顯看出,以第二次培養期之菌種活性最佳,而第三次培養時菌種活性降低 ,應為添加過高基質濃度(200ppm)所造成之抑制效應,此亦和降解實驗之結果相符,即若BTEX濃度在100ppm以下時,則供試菌種皆有不錯之分解效果,最高之分解效率可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