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orine melting po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學系碩博士班 申永輝所指導 施育仁的 以水熱法製備具膨潤性奈米雲母及其有機插層之研究 (2008),提出Fluorine melting po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陽離子交換容量、混層構造、雲母礦物、水熱法、界面活性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luorine melting po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水熱法製備具膨潤性奈米雲母及其有機插層之研究

為了解決Fluorine melting poi的問題,作者施育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開發雲母礦物膨潤特性的初衷,將內容概分兩大方向,一是採用水熱法之高溫高壓環境進行絹雲母膨潤改質實驗,二是藉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以離子交換機制吸附插層膨潤雲母,證明其層內空間以有機改性且擴張之能力,作為高電荷雲母跨進奈米領域的前驅。 在以添加高濃度硝酸鋰進行水熱反應改質絹雲母之研究結果發現,預先脫結晶水可大幅提升水熱反應使層間含鉀轉化成含鋰膨潤程度,以反應溫度170 ℃持溫48小時,K+置換達50 %以上,陽離子交換容量(CEC)從原始3~5 meq/100 g提升至70 meq/100 g,並隨升高反應溫度至270 ℃或增加反應次數,使產品CEC值最終接近原礦電荷理論值120 m

eq/100 g。熱分析及紅外光光譜(FT-IR)證明改質雲母層間含水現象,並且脫結晶水扭曲結構得以恢復,然原礦中葉蠟石不受水熱反應影響。X光粉末繞射(XRD)顯示晶面間距從原始含K層10 �祪接�為含Li層12 �痋A另外在低角度出現22 �痐峔鉿葆�11 �硒僮惇O雲母過渡到飽和含Li+相前所形成K、Li層交疊之混層構造。元素分析顯示經水熱反應後層間含K+、Li+總量未明顯改變,並有正比於改質程度的Li+進入結構,此證實雲母能在維持其高電荷量同時達到含水膨潤,並且結構中含Li+模型為取代結晶水之H+的-OLi。 在以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插層具膨潤性雲母之研究結果顯示,TMA、DP與CT

A等三種界劑對雲母吸附量隨分子量依序增加,晶面間距從改質飽和Li+層之12 �痐嬪O擴張為含界劑層之13.7 �痋B25.7 �硐P35 �痋C而混層樣品晶面則呈現以含K層與含界劑層相互疊合之形式。FT-IR分析界劑分子以相當1倍CEC值之劑量為分界,變換層間極性環境及DP與CTA碳鏈捲曲/伸張(gauche/trans)之相轉換,並在呈伸張狀態(all-trans) 時以約60°傾角支架層內空間。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膨潤雲母之飽和Li+相與混層相分別以原始厚度約1 nm矽酸鹽層以及夾非膨潤含K+層約2 nm單位層進行晶面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