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ss Gibbs free en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高雄醫學大學 環境職業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莊弘毅、李俊賢所指導 方怡仁的 石綿與腸胃道癌症之研究 (2021),提出Excess Gibbs free en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棉、胃癌、腸胃道腫瘤、職業性癌症、標準化發病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邱秀渝所指導 于素英的 乳癌存活者體重變化及體重管理 (2020),提出因為有 乳癌存活者、飲食品質、身體活動、健康體重管理素養、群組化軌跡趨勢的重點而找出了 Excess Gibbs free en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xcess Gibbs free en,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石綿與腸胃道癌症之研究

為了解決Excess Gibbs free en的問題,作者方怡仁 這樣論述:

石棉已被公認為與惡性間皮瘤、肺癌、喉癌和卵巢癌有關的人類致癌物。除了工人吸入石棉纖維外,經口攝入致癌纖維可能與胃腸道(GI)癌症有關,尤其是胃癌。胃癌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許多研究已確定胃癌的病因包括飲酒、醃製食品、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吸菸。然而,IARC 總結了與石棉暴露相關的胃癌證據不足。胃癌與石棉暴露之間的關係仍存在爭議。 因此本研究中,我們擴大了之前的世代和追蹤時間,用台灣勞保資料庫和環境保護署(EPA)石綿監管資料庫建立了一個回顧性世代研究,以確定在1950 年至 2015 年之間從事石棉相關工作的人員的行業,並連結1980至2015年期間的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TCR),以確

定個案的癌症。癌症的標準化發病率(SIR)使用台灣一般族群的胃癌發生率和參考勞動力人口計算整個石綿工人的世代SIR。與普通人群相比,石綿工人世代的胃癌SIR在男性為(1.05,95%信賴區間(95%CI)為1.02-1.09);而女性為1.10 (95% CI:1.01-1.18)。若以123個曾被確診為惡性間皮瘤病例的工作場所計算,其胃癌風險增加為1.76(95% CI:1.63-1.90)。這項針對台灣石棉接觸工人的35年回顧性隊列研究可能為職業接觸石棉與胃癌之間的關聯提供支持。 石綿相關的食道癌可能是由自由基(如活性氧)的產生和石綿纖維引起的慢性炎症引起的。根據 2006 年醫學研

究所(美國)石綿委員會的描述,有關石綿與食道癌之間關聯的證據不足。進而,我們的團隊另外從 1963 年到 2017 年進行了更全面的搜索,最終納入了 34 項研究,產生了 36 個 SMR 進行統合分析。在統合分析研究中,基於 34 項世代研究定量評估了石綿暴露與食道癌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職業或環境石綿暴露的食道癌患者的 SMR(1.28, 95% CI: 1.19-1.38)增加;也就是說,有石綿接觸史的參與者死於食道癌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1.28 倍。 然而,儘管對文獻進行了一些系統評價,包括一些整合分析,但石綿暴露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仍存在爭議。我們進行了系統文獻回顧,以評估接觸

石綿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系統文獻回顧,在職業接觸石綿的工人中,結直腸癌死亡率顯著增加,標準化死亡率(SMR)為 1.16(95% CI:1.05- 1.29)。在發生石綿相關的肺部癌症的工作場所中,結直腸癌的SMR為1.43(95% CI: 1.30- 1.56)。這意味著結直腸癌死亡率的風險隨著石綿暴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總之,我們發現在台灣石棉接觸工人的一項為期35年的世代研究中,石棉接觸工人的胃癌標準化發病率顯著升高。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為職業接觸石棉與胃癌之間的關聯提供支持。考慮到潛伏期較長,建議對包括消化道癌症(食道癌、胃癌、結腸癌)在內的癌症患者進行十年以上的追蹤。

乳癌存活者體重變化及體重管理

為了解決Excess Gibbs free en的問題,作者于素英 這樣論述:

背景:乳癌治療後體重或體脂過高將增加慢性病與死亡風險。除了化學藥物或荷爾蒙治療外,個人的體重管理也是乳癌存活者肥胖的可能因素。本研究目的探討乳癌診斷後3年內體重變化與體重管理特性,及診斷後3年體脂肪百分比的預測因子。體重管理特性包含飲食品質、身體活動及健康體重管理素養。方法: 採回朔與前瞻性追蹤的研究設計,以方便性取樣,於單一中心邀請已診斷兩年、0至Ⅲ期乳癌者參與,排除復發、轉移或失能肢障後共200位樣本。採用WebApp網路化問卷收集診斷24個月的飲食頻率、身體活動與健康體重管理素養,運用生物電阻分析法追蹤診斷36個月的身體組成,同時回朔病歷36個月內共9次的體重。結果:樣本平均51.9歲

。多數為至少專科大學教育、已停經、無就業、乳癌stage I (40.5%)、曾接受化學治療(64.5%)或於賀爾蒙治療中(74.0%)。3年內平均體重增加1.5kg。診斷6個月時BMI呈現體重過重或肥胖比率於為43%,36個月時仍有37%;且BMI正常但體脂肪≧30%高達65.8%。群體化軌跡分析發現17% BMI改變量於24個月內呈現減少趨勢,但23.5%呈增加趨勢且未恢復至術前;相對於BMI變化穩定,術前BMI較低、化學治療、高家庭月收入較傾向於BMI改變量增加。診斷2年時健康飲食的體重管理素養得分較低,48.5%活動程度低或不足;全面飲食指標修正版(ODI-R)飲食品質平均為65.2,

全穀類、乳與堅果種子類攝取不足。階層式線性迴歸分析發現36個月體脂肪百分比預測因子分別為有慢性病史、放射線治療、診斷前BMI、飲食品質、診斷24月內BMI改變軌跡趨勢、第三年體重較術前增加5%。結論:早期乳癌存活者在診斷後3年的BMI正常但體脂肪過高的肥胖問題,但飲食型態、身體活動量不足。宜加強治療期間BMI變化的監測,提供能增加健康飲食識能素養、全穀類飲食與身體活動量的照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