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逢甲大學 建築碩士學位學程 崔征國所指導 蔡汮諾的 臺中市木構造古蹟中設備裝設現況調查之研究 (2019),提出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蹟修復、木構造、維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林崇熙所指導 葉倩瑋的 古蹟修復問題之社會分析─以公部門發包古蹟修復案之參與者為觀察對象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古蹟修復、古蹟修復參與者、公民參與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中市木構造古蹟中設備裝設現況調查之研究

為了解決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的問題,作者蔡汮諾 這樣論述:

歷史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於每個時期的文化發展不同,進而造就了建築架構、技術和材料使用的文化傳承與豐富性。 歷史古蹟由於現代設備及其管線的裝設不當,造成歷史古蹟中之構件損毀,也對其造成汙染與破壞,進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傷。依其損傷程度又分成侵入性破壞及非侵入性破壞。侵入性破壞如釘入、穿孔等可能造成歷史古蹟構件的破壞性損毀造成無法修復的傷害。非侵入性破壞如綁紮、黏貼、箍環等可能造成歷史古蹟的汙染破壞或線路混亂。國內歷史古蹟中設備及其管線的設置不當情況,及其對於歷史古蹟損傷程度缺乏調查與研究。本研究以台中古蹟樂成宮、萬和宮、霧峰林家、文昌廟作為調查對象。藉由研究探討歷史古蹟中設備及其管線設置與安裝之

狀態,瞭解其安裝方式之不當及其造成之損傷情形。

古蹟修復問題之社會分析─以公部門發包古蹟修復案之參與者為觀察對象探討

為了解決112年度古蹟修復工程工地負責人培訓班中的問題,作者葉倩瑋 這樣論述:

台灣古蹟修復總是引發各方不同的質疑與爭議,總在修復完成後發現物件往往經不起長時間的考驗、面臨一修再修的狀況,甚至大眾對於「古蹟修復」一詞深感陌生、疏離等問題,本研究從目前各種古蹟修復所面臨的各樣問題出發,探討文化資產修復的過程與架構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首先對目前的主要參與修復的角色進行觀察與探討,分別以業主、建築師、營造廠三方之角色定位與互動關係作較系統性的探討,再透過三方各自所面臨的困境與互動僵局進一步分析既有修復狀態的結構性問題。 最後提出將「公民」導入該既有的古蹟修復架構中,透過「公民參與」解構既有的修復結構,讓原本只侷限於三方修復參與者之互動與關係重新檢討與定位的調整。讓整個

社會與公民皆能成為「古蹟修復的參與者」,並提出古蹟修復問題的解決策略與建議,透過更多元、更多領域的人事物加入、參與、對話,讓每位參與者在修復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與定位,利用公民參與的概念,發展出一套「活的文化資產修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