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劉宜君所指導 龍靜宇的 學童學習壓力、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藝術才能班為例 (2018),提出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才能班、學習壓力、社會資本、心理健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姚村雄所指導 畢鎬嬌的 國光藝術戲劇學校之人才培育研究 (1978-1995) (2017),提出因為有 國光藝校、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臺灣戲曲學院、人才培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學童學習壓力、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藝術才能班為例

為了解決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的問題,作者龍靜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藝術才能班學童學習壓力、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現況、差異及相關性。採問卷調查法蒐集數據並進行統計分析。以桃園市國小藝術才能班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2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2份,研究結果顯示,桃園市國小藝術才能班學童學習壓力不高,社會資本及心理健康表現佳。學童因克服術科學習瓶頸而感到快樂。其中舞蹈班學童的學習壓力高於音樂班及美術班,女生自我期許的學習壓力較高,但師生互動的表現較好,而藝術才能班的男生則在自我效能的表現較佳。此外,與(外)祖父母同住或單親的學童,以及父母親學歷為高中(職)或高中(職)以下的學童學習壓力較高。三年級學童在社會資本中師生互動的表現、心理健康之希望感的

表現較佳。父母親學歷為碩士或博士的學童其同儕合作、自我效能表現較好。綜而言之,學童在社會資本中師生互動、親子互動與同儕合作的表現愈好,其希望感、自我效能與快樂感受之心理健康表現愈佳。藝術才能班學童社會資本表現愈好,心理健康表現愈佳,學習壓力愈低。術科課程是快樂學習的展現。為更加符合學童適性揚才的教育理想,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政府廣辦各式藝術活動,使藝術才能班學童有更多展能的機會。學校、老師及父母以增進學童合作學習效能為出發點,設計多元教學活動進而擴展學童於社區的社會資本,使藝術學習更具意義。

國光藝術戲劇學校之人才培育研究 (1978-1995)

為了解決111 學 年度 大學術科考試各項目成績的問題,作者畢鎬嬌 這樣論述:

摘 要  「國光藝術戲劇學校」(簡稱國光藝校)的創立與結束,正好是在臺灣戰後,戒嚴與解嚴時期。這時期的「文藝發展」非常特殊,是所謂「軍政時期」的文藝政策在推動,而這也是促成國光藝校創立的主要因素;國光藝校創立的單位是國防部,主要推手是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管轄單位則是國防部藝術工作部隊中最高單位,「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簡稱藝工總隊或藝總)。 當臺灣面臨政治變動,社會轉型,也連帶使國光藝校經歷改制、改隸教育部、合併、改名;從綜藝人才培育轉型成傳統戲曲人才的培育與傳承,最後華麗轉身,成為「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再升格為如今的「臺灣戲曲學院」。 國光藝校校史雖只有短暫二十一年(民國67年

至民國88年), 卻培養了許多知名藝人、大明星,在臺灣演藝圈引領風潮許多年,號稱「國光幫」; 國光藝校在培育表演人才方面不但繳出亮麗成績單,更是背負了時代使命,成為臺灣文藝發展由軍方轉至民間的典型範例。如果回溯到學校成立初時的社會背景,一窺當時校方以軍方獨有的治校方針、龐大的師資陣容、半公費制、藝工隊訓練法、特殊實習展演方式…確實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再說,國光藝校在中期併入三軍劇校,除了原有的戲劇、音樂、舞蹈,增加了國劇、豫劇科目;藝工式的綜藝人才培育加上戲曲專業人才培育,這個歷程,更是值得深入研析。 本研究將從「國防部為什麼要成立國光藝校」的問題切入,回溯四十年前臺灣的文化與藝術發展狀

況;由軍政掌管的廣播、電視、影劇、戲曲的流變,探討負責管理國光藝校的「藝工總隊」沿革及其從「康樂隊」時代就致力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蛛絲馬跡,再延伸至各軍種「藝工隊」的發展軌跡,歸納出軍中「兵演兵」、「兵唱兵」、「兵寫兵」、「兵畫兵」培養文藝人才的模式,由此路徑,進一步探討國光藝校結合軍方藝工隊的訓練法,發展自成一格的「橫向訓練模式」特色,從而找出國光藝校在戲劇、音樂、舞蹈,綜藝式的培訓機制,深入了解以這種模式所培育出的表演藝術人才的類型,以及後期併入三軍劇校,發揚傳統戲曲的邏輯。最後,驗證國光藝校之人才培育的「影響與效益」,以 「是否完成了國防部最初設立的目標」作為本論文之總結。  本論文採用的

研究方法除了文獻的深入探討之外,加上大量的田野調查與深入廣泛的訪談;蒐羅第一期至第十五期所有師資及學生資料,三十五年前各科的「課程配當表」, 梳理脈絡,抽絲剝繭,以科學論證,蓋棺論定,國光藝校確實完成了國防部最初創校的目標和使命,對社會影響甚鉅,延伸至今。